-
主持人
聶一菁:各位觀眾、各位聽眾、各位網友,大家好!您現在收聽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聯合主辦的"市民對話一把手 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我是聶一菁聶一菁。我們搭建的是全媒體的傳播平臺,您可以通過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BRTV新聞頻道、人民視頻、千龍網、北京日報客戶端、新京報客戶端、首都之窗、市政協官網、北京發佈、北京時間、聽聽FM實時收聽收看我們的節目。
今天這期節目我們來聚焦生態環境主題--持續開展"一微克"行動,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推動空氣品質持續向好。
首先要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他們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劉梅顏。歡迎您劉委員。
-
嘉賓
劉梅顏: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好,各位觀眾、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
-
主持人
聶一菁:歡迎您,同時我們要歡迎北京市政協委員李志起,歡迎您。
-
嘉賓
李志起:聶一菁好,大家晚上好。
-
主持人
聶一菁:我們也期待稍後為我們帶來精彩的內容分享。同樣也歡迎今天來到現場的一把手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添,歡迎陳局長。
-
嘉賓
陳添:聶一菁好,兩位委員好,電視機前的觀眾大家好。
-
主持人
聶一菁:説到生態環境,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生活在北京的市民近年來能切身地感受到北京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環境更清新了,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兩位帶來的提案也跟生態治理密切相關。首先想請兩位委員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的提案內容,劉委員。
-
嘉賓
劉梅顏:聶一菁,我今天帶來農工黨的提案,是關於推進PM2.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方面的提案,我們很願意為首都的“藍天保衛戰”貢獻出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主持人
聶一菁:我們了解了劉委員所在的農工黨是帶來了一份推進北京PM2.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提案。説到協同,我知道李委員帶來的提案也是跟北京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有關,是嗎?
-
嘉賓
李志起:是的,我帶來的是工商聯的提案,我們主要的關注點就是在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當中,要通過三地協同,構建更加和諧的生態體系。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建議就是要加強區域的協同,只有通過區域的協同才能夠實現三地空氣品質的協同改善。
-
主持人
聶一菁:好,稍後我們來詳細地解讀和分享兩位委員帶來的提案。今天我們的直播間還特別地邀請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嘉賓,兩位網路名人,分別是歷史博主閻京生,歡迎您。同時還有氣象博主卞赟。另外我們還邀請了模擬政協的學生代表,歡迎同學們。同時還要歡迎來自農工黨市委和市工商聯的朋友們,歡迎大家。
我們常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生活在北京我們能感受到近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地提升,2021年空氣品質首次實現了全面達標,也為北京鋪就了綠色發展之路。首先我們就通過一個短片一起來了解一下。
(播放VCR)
-
主持人
聶一菁:剛才的短片當中也提到了2021年北京的空氣品質首次實現了全面達標,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所以首先想問一問陳局長,首次實現全面達標意味着什麼?
-
嘉賓
陳添:2021年,經過全市的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的情況下,在氣象條件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其中PM2.5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PM10是55微克/立方米,而二氧化氮降到了26微克/立方米,特別是二氧化硫低到了3微克/立方米,這是具體的數據。如果要展開説,在重污染天來看,已經從2013年的58天,降到去年的個位數8天,這是最有獲得感的,能夠最直接感受到的。也就是説去年北京市大氣當中6項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面達到了國家的二級標準。你剛才説這意味着什麼,其實在我看來,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大氣主要污染物持續下降,説明通過高品質的保護推動了高品質的發展,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的具體的生動實踐。
-
主持人
聶一菁:是,感覺還是非常具體的,也非常真切,我想每一個北京市民都有具體的感受。劉委員在這方面是不是也有切身的體會呢?
-
嘉賓
劉梅顏:是這樣的,其實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北京的重污染天,那種灰濛濛的天氣越來越少了,我來之前還專門查了一下資料,去年(2021年)優良的天數已經達到了300天,這意味着什麼呢?其實就是比起2013年增加了4個月的好天數,我覺得這個確實是幸福感、獲得感。北京總的來講,尤其是夏天和秋天,基本上已經基本消除了PM2.5重污染。
-
主持人
聶一菁:是,説到這個話題其實每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最近北京的空氣就非常地好,我們看到一直都非常好。而最近很多朋友都喜歡拿起手機仰頭,仰望天空,拍下北京藍天白雲美好的圖片,在我們的朋友圈當中和大家分享,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確實讓人們為北京的藍天白雲由衷地點讚。現場,看看我們的網路名人們是不是有切身的感受呢?有請氣象博主卞先生談一談您的感受。
-
市民代表
卞赟:其實我感受還是非常明顯的,因為我自己大概是在2009年的時候就已經有自己的微網志。縱觀十幾年,特別是在十年之前的時候,很多人喜歡有一個自己的固定位置,比如陽臺、窗口拍攝天空的一張照片,365天不間斷,把這些照片串聯起來,製成圖冊和圖集,肉眼就可以看到每天天空的狀況變化。除了像陰雨天氣以外,像這種灰濛濛的天氣在過去,十年前的時候是比較多的,到最近這兩三年大家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藍天白雲變得更多了一些,通過肉眼來看已經是得到明顯的改善,我覺得這個是網友們有明確的認可。特別是像現在,過去的時候在微網志上大家吐槽會多一些,關於北京的天氣,畢竟影響到健康、影響到呼吸等等,現在大家好像不太關注這一塊了,但是大家看到有很多漂亮的藍天白雲的照片,他們以這種開心愉悅或者出游或者野營的方式展現出來,其實側面展現了我們現在空氣在改善。
-
主持人
聶一菁:人們對於空氣品質的放心和點讚通過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就能夠感受到。歷史博主閻先生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也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
-
市民代表
閻京生: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這幾年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好,我家以前買了好幾臺空氣凈化器,冬天到霧霾天所有屋子都打開。這幾年冬天基本上沒怎麼用,包括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老人和兒童,他們以前到冬天容易咳嗽、咳痰,現在空氣品質好了,我覺得身體和心靈的這種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
主持人
聶一菁:確實是挺幸福的,聽到大家為北京的空氣品質點讚,陳局作為北京生態環境局一把手是不是也感覺挺幸福的?
-
嘉賓
陳添:是感到特別幸福,以前更多充滿的是那種責任感和壓力感,現在,特別是最近大家誇天氣好,幸福感給我帶來的是自豪感。確實,市民對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最直接的感受,空氣品質帶來的變化,這種獲得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空氣品質達標我也覺得是2021年首都市民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當然了,空氣品質的達標也離不開整個區域的協同和努力,這也是京津冀協同在生態環境當中率先突破的一個具體體現。
-
主持人
聶一菁:您説到了京津冀區域的協同努力、共同的治理。我知道李委員帶來的提案關注的就是京津冀三地,推動空氣品質的協同治理。
-
嘉賓
李志起:對,我們看協同的變化,在北京,大家照相、發朋友圈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開車在周邊再轉一轉,看到天津、河北周邊的空氣品質也在發生改變,我覺得這是三地市民共同的感受。而且我看到一個數據説,從現在比較過去的2012年的時候,十年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PM2.5的數值大幅度有一個下降,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從國際上來看,其實我們的速度都很快,這種逆轉也是不容易的,陳局有沒有跟國際上對比的變化?
-
嘉賓
陳添:在國際上這也是比較少見的,北京市的空氣品質全面達標也為全球大氣污染治理貢獻了北京的經驗。20多年來,北京市地區生産總值、常住人口、機動車的保有總量、能源消耗都明顯增加。但是與此同時實現了大氣污染物持續穩定下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以PM2.5為例,從2013年到2021年,9年之間北京市的PM2.5下降了6成。
-
主持人
聶一菁:非常顯著。
-
嘉賓
陳添:對,幾乎以每年平均7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下降,這個下降的速度之快,在國際社會當中也是少有的,也得到了廣泛的讚譽。所以在這方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表示北京堪稱典範,把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經驗納入了聯合國實踐案例,在全世界加以推廣。
-
主持人
聶一菁:真是太了不起了,所以中國北京大氣治理的經驗也是為全世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非常寶貴的中國經驗、北京智慧。現在進入到8月份了,我們看到今年已經賽程過半了,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情況如何呢?
-
嘉賓
陳添:今年到目前為止,北京市空氣品質總體上還是保持着繼續改善的趨勢,1-7月份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是2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6%,到昨天為止是28微克/立方米。
-
主持人
聶一菁:又下降了。
-
嘉賓
陳添:又下降了1微克,同比下降20%。除了PM2.5之外,截至7月底,PM10是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4.5%,二氧化氮是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6%,二氧化硫已經是3微克/立方米,非常低了,幾乎保持持平。這四項主要污染物應該説都達到了有監測數據以來同期最好水準。
-
主持人
聶一菁:所以我聽到陳局的這一番總結就覺得非常鼓舞人心。聽到最多的詞,一個是數值在下降,另外一個就是“歷史最好成績”,頻頻聽到這樣的詞彙。這也説明瞭北京在大氣治理方面我們的路子是對的,思路也是對的。如果請您用一些關鍵詞來概括北京在大氣治理方面的思路的話,您會怎麼樣來總結?
-
嘉賓
陳添:空氣品質的好轉當然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多年來北京市馳而不息地抓、攻堅克難地做,多元施治地管,特別還有全民共同的參與,還有區域的協同。但是如果從治理的思路上來看,我覺得主要還是秉承了三個原則,一個是精準治污,一個是科學治污,還有一個就是依法治污。精準治污主要是指做這個工作得有的放矢抓重點,對於重點對象,比如説抓PM2.5,對於重點區域側重於南部地區,對於重點領域,比如能源、工業、機動車、揚塵,這是重點領域。科學治污主要是指科學的研判,你得知道敵人在哪兒,搞清楚成因,做原因解析,知道影響因素是什麼,把握它的變化規律;科學治污還包括科學的管理,包括依靠科技手段進行治污。依法治污主要是體現在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來進行保護、進行治理,突出的就是要嚴格執法。
-
主持人
聶一菁:陳局剛才在總結我們這些思路的時候特別提到了"科學"和"精準",其實我們知道生態環境建設也是一項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我們的"藍天工程師"們,他們平時是怎麼樣開展工作的呢?我知道之前兩位委員也特別去到了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去進行調研,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VCR)
-
主持人
聶一菁:在短片當中我們看到了“藍天工程師”們在北京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的場景,也讓我們印象非常地深刻。我想兩位委員走到實地進行調研之後也會收穫滿滿,有什麼樣的感受也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劉委員。
-
嘉賓
劉梅顏:確實是收穫滿滿,而且是幸福滿滿,坦白説我沒想到我們監測中心是這樣的,非常受震撼。因為它把不同的揮發性的有機物都做了分類,哪些是影響PM2.5的、哪些是影響臭氧的,各自有什麼害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之後就引發什麼樣的情況,我覺得做得非常地精細化,這是一個。除了精細之外,我覺得動態的監測也給我印象深刻,我們坐在監測車上就圍繞着各個區域轉,就可以實時發現哪個地方是污染物反常了,是什麼超標?會帶來什麼樣的情況?而且還會細分,細分到什麼程度呢?這樣的污染是來自建築垃圾的、來自汽車尾汽排放的還是來自其他的什麼情況。剛才我就在想,我是安貞醫院的心血管醫生,剛才我就在想我們做醫療的,一直在強調品質控制,其實專業是相通的。我們的環保科學家們,這些可愛的為生態全心奉獻的工作者們、這些兄弟姐妹們特別特別可敬。我就回想前幾年,一到霧霾天的時候心裏有一點怵,因為只要看見灰濛濛的天就知道這一天醫院裏頭的病人一定多,高血壓、心臟病、各種急危險重的病人多,工作量一定大。現在這種天數越來越少了,其實我們這方面的壓力也下來了,我打心眼裏感謝他們,感謝環保的同志們。但是我看到能夠做得這麼精細化,看到他們這麼大的工作量,我也想有一個善意的提醒,這就是醫生的職業病吧,不管工作多辛苦,也得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我在這兒向我們環保的同志們致敬。
-
主持人
聶一菁:劉委員醫務工作者非常貼心、暖心,也為我們的環保衛士們送上了貼心的關懷,確實像劉委員剛才所説的,可能也會有同感,看到這麼精準和高科技的手段確實為北京的生態建設應該是不斷地助力和加油了。李委員是不是也有切身的感受?
-
嘉賓
李志起:那天我和劉委員一起去監測中心調研,確實很震撼、嘆為觀止,進去一看沒想到這種監測的科學和精準真的不是一個詞,它是一套技術、是一套計量體系所支撐下來的。能看得出來北京在空氣品質監測上、在科研設備的投入上都是花了大力氣、花了大功夫的。所以我們看到每天的數據變化背後全是科技手段的變化。而且在這個印象當中我非常大的感慨,我們的提案當中提到我們要關注三地的協同,事實上在生態環境局的監測當中,協同的機制已經是建立起來了,不管是對空氣品質的預測、預報,還是一旦天氣發生異常變化,出現惡劣天氣的時候,三地怎麼會商、怎麼調度、怎麼協商、怎麼開展工作,整套的工作流程和機制都非常完善,這就是三地空氣品質變化的背後秘密所在。
-
主持人
聶一菁:高科技,還有非常精準的手段也讓三地空氣治理的協同推進如虎添翼。現場的觀眾剛才看到兩位委員的調研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誰和我們分享一下?有請閻先生。
-
市民代表
閻京民:剛才看完這個短片以後,我發現我們環境品質改善的背後,不光有生態環境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同時還有很多很精準、很先進的設備,這種監測的設備,我想問問陳局長,監測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是非常重要嗎?
-
主持人
聶一菁:這個問題我們也很好奇,監測工作到底是不是真的很重要?
-
嘉賓
陳添:監測工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講是非常地重要,就相當於人的眼睛和耳朵,監測得準不準、快不快直接關係到污染的治理效果的好不好。我們常説我們通過“天上看”,其實就是衛星遙感監測、鐳射雷達監測;“地上巡”是指布了各類監測站,比如各種小微站;“數據連”,在一些大的污染企業都裝了線上監測設備;還有“電量核”,我們很關注一些用電企業的異常用電現象,比如半夜三更大幅度用電,往往是偷排,這樣的話,我們通過這種大數據、科技手段的應用,目的是讓我們的環境治理更加地精準、更加地清晰,也讓污染源無處遁形。
-
主持人
聶一菁:也就是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我們的監測中心就像是我們大氣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有了它的支撐,我們的大氣污染治理能夠更加精準,有的放矢。我了解到之前我們的氣象博主卞先生和劉委員也是非常關注北京的大氣污染的治理,還特別去進行了VOCs走航方面的調研,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VCR)
-
主持人
聶一菁:我們看到劉委員乘坐的走航車非常地高科技,而且非常靈活和精準,它對於監測揮發性有機物發揮了很大作用,而我們知道這個揮發性有機物又是臭氧和PM2.5的前體物。PM2.5和臭氧的治理難度着實是不小的。
-
嘉賓
劉梅顏:臭氧的治理應該説是很難,我一直也有一些小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這些年在大家的多方努力之下,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指標在逐年下降,我們關注到PM2.5濃度越來越低,意味着什麼呢?改善壓縮的空間就小了,臭氧就不是這樣。尤其是陳局您看,我覺得現在全球的氣候這麼複雜,尤其是區域的氣象條件這麼多變,臭氧就更難治了,咱們怎麼辦呢?
-
嘉賓
陳添:是的,臭氧治理是當前的世界性難題,也是國際大城市當中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共同問題。去年北京市空氣品質能夠全面達標,其中臭氧濃度是149微克/立方米,國家標準是160微克/立方米。但是,這個達標還是脆弱的,不穩固。今年夏天,因為剛才説的氣象變化,溫度比較高,所以今年夏天臭氧出現了小幅反彈。一方面,臭氧是比PM2.5治理更難,更需要長期堅持治理,是一個比PM2.5治理更加艱巨的任務。怎麼辦呢?其實也是很清楚,臭氧是一個二次污染物,它是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在陽光的照射下産生的二次污染物,要想治理臭氧,目標非常清楚,就對它的前體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進行治理。目標很清楚,誰産生了這些VOCs、氮氧化物就是我們的治理目標。
-
嘉賓
李志起:這是源頭。
-
嘉賓
陳添:我們有一系列的方針措施,比如説,VOCs排放來自機動車、工業涂裝、施工溶劑使用等,那麼這些就是我們治理的重點,包括剛才提到的生活當中都有這些東西。氮氧化物也是,燃燒産生的氮氧化物都是我們治理的對象。方向是明確的,現在需要的就是堅持,馳而不息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
主持人
聶一菁:説起臭氧可能大家不是那麼地熟悉,而且它看不見摸不着,所以對它的防治,以及對我們的影響可能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説到這個話題,可能大家也會有一些問題,看看現場的觀眾朋友誰有問題。這位同學,來自模擬政協的同學,請你提問
-
市民代表
市民代表:陳局長好,聽完您的介紹以後,我們意識到臭氧的危害屬實是不小,它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所以我想提問的問題是,我們作為普通的市民,如果在臭氧短時間內超標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範呢?
-
主持人
聶一菁:如何自我防範?
-
嘉賓
陳添: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臭氧是一個季節性和時效性特徵非常明顯的污染物。它的高濃度出現在溫度比較高的、晴天的午後,上午和晚上濃度相對比較低,而且高濃度一般出現在室外。針對這個特點,建議市民關注臭氧的預報,特別是下午時段,如果是預報下午時段臭氧容易超標的話,就減少室外活動。
-
主持人
聶一菁:除了要防護臭氧對我們産生的一些影響,我想作為每一個社會公民,我們要減少臭氧的産生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兩位委員,你們怎麼看?有什麼樣的建議?怎麼減少臭氧的産生?劉委員。
-
嘉賓
劉梅顏:我這兩天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我們每個人應該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儘量地為環保做一點貢獻。比如説我們少用一點過度包裝的生活用品,出行的時候盡可能地乘(公共)交通工具,少開車,還有就是減少裝修當中有可能帶來二次污染的,就像陳局剛才説的,少裝修、少用那些不環保的材料,我覺得特別重要。
-
主持人
聶一菁:過一種簡單綠色的生活,李委員有什麼建議?
-
嘉賓
李志起:我聽完以後覺得以前對臭氧還真是比較陌生,但是它跟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主題還是非常有關係的,那就是我們除了打好區域協同仗的時候,也要把社會共治這件事情做好。就像剛才劉委員講到,臭氧的前體物的産生,個人的消費當中會産生很多的影響,你的出行方式、你使用的包裝材料,還有就是我們身邊的很多企業生産過程中也在産生污染物,也會在VOCs的排放上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把它真正地解決掉,我覺得還真的得靠大家協同,可能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的空氣品質。
-
主持人
聶一菁:是,説得特別好,就像您説的,其實在“藍天保衛戰”當中每個人,我們既是實踐者、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所以我們要建設美麗北京需要每一個人同呼吸、共命運、同努力。剛才説的是我們要協同推動PM2.5和臭氧的治理,下面我們要説這個話題依然是協同,説的是京津冀三地協同來推進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在這方面李委員一直是高度關注,之前還進行了調研,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播放VCR)
-
主持人
聶一菁:我們看到李委員帶來的提案就是圍繞突破京津冀三地的資源生態環境的瓶頸,構築三地共同的良好生態體系。請您具體給我們講一講。
-
嘉賓
李志起:我們講空氣的品質改變,碧水藍天的追求,雖然我們生活在北京,但顯然僅靠北京、立足北京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我們在調研當中一個重要的發現是什麼?很多的空氣污染是跟整個地區有很緊密的聯繫的。尤其是我們所在的京津冀區域,應該説在這幾年的發展很快,這個發展很快帶來的産業變化、帶來的人口的聚集,這些都是在發生新的變化。如果從這個問題上解決的話我們就得回溯到歷史上京津冀存在的原因,甚至産業結構。河北有大量的石化企業、鋼鐵企業,這些企業可能是排污的主要對象,包括過去的能源結構,咱們華北地區以前燒煤還是主要的能源使用方式,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想的碧水藍天還真不太可能實現。所以北京要努力,天津要努力,河北也要努力,三地一起協同,得把産業、把企業的生産方式,得把人們的生活方式做一個好的調整和改變,可能才能從根本上抓住問題的根源,管住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我不知道陳局這些年是不是這麼幹的,三地一起幹才能幹好。
-
嘉賓
陳添:是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國家戰略,作為環保、交通、産業三個率先突破口之一,我們這幾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突出的是讓我們考慮生態環境問題是跳開北京看問題,這樣的話對我們的事業、對我們的工作都是最有益的指導。應該説這幾年取得的成績得益於這個戰略具體的實施。特別是這幾年在生態環境部的具體指導下,我們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省、區、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在這方面同步開展了大量的具體工作。
-
主持人
聶一菁:所以我們看到區域的大氣污染具有流動性強、覆蓋面廣這樣一個特點,任何一個區域都很難做到獨善其身,必須要聯防聯控才能使我們頭頂的藍天更加地清澈、更加地美好。我們看到這些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呼吸之變的背後一定是做的大量的工作的,也想請陳局給我們介紹一下這背後都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
嘉賓
陳添:京津冀三地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應該説做了大量的工作,舉幾個例子吧,三地統一開展了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的攻堅行動和夏季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的專項行動,也建立了區域的空氣品質預測預警系統,統一了區域空氣品質的預警級別,大家共同實施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而且還建立了這個區域的執法聯動機制,包括機動車超標車輛的數據共用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包括行動計劃的落實,推動京津冀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具體工作落實和改善。舉例子説,可能大家比較關心的就是空氣重污染的共同應對,這個是這幾年大家看得比較多的。一般在區域預測出現重污染的時候,三地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下,聯合會商、共同應對,根據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和它的日常監管情況,按照預案統一進行監督管理。當然,這裡要多説一句,應急應對工作不是簡單的“一刀切”,主要是針對排放量比較大的、污染重的,對環境影響大的企業採取減排措施;同時,我們還實行“白名單”制度,如這個企業環保管理水準比較高,排放對環境影響比較小,績效評級都是A級的,就可以照常生産。
-
主持人
聶一菁:所以我們看到京津冀三地採取的共同治污的一些措施那真的是既科學又精準,而且三地真正做到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讓我們頭頂的天更藍。北京也是嘗到了聯防聯控的甜頭。卞先生這些年對京津冀三地的空氣品質變化是不是有具體的感受?
-
市民代表
卞赟:分兩面來談,一方面是肉眼可見的,在我們國家氣象部門擁有近7萬個自動監測站。通過我們監測的數據可以看到,能見度的數據在顯著提升,十多年前能見度並不是那麼好,大家經常會看到灰濛濛的天空,到現在,從肉眼可見的,能更多地看到藍天白雲,或者在自己家的陽臺上可以看到更遠的風景。當天,我和劉委員一起去體驗了移動的VOCs走航車,當天空氣品質非常好,我們可以從車載的數據上看到,基本上都是以綠色的指標為主;證明北京的天氣不錯,這是肉眼可見的。當然還有很多的物質,如,空氣中細小的顆粒、膠體等,是我們肉眼很難觀察的。就像剛剛陳局介紹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以及鐳射監測的技術手段,我們再進一步去分析判斷空氣中到底空氣品質是不是達到真正我們想要的水準,並不是説我們看到了空氣覺得好,空氣就一定真的是可以讓我們放心地呼吸,這是兩件事情。所以我覺得在這一塊,不管是生態環境部門還是氣象部門,我們其實都在實時地監測這件事情。比如説大家熟悉的冬天靠冷空氣,大風一吹空氣品質就提高了;現在大家可以發現,在冬季的時候,對廣袤的華北平原來説,空氣品質都有了很好的提升,AQI的指數並不像過去那麼高了,説明現在並不用等風來才能解決問題。
-
主持人
聶一菁:是,現在我們可以更加主動地作為,而且效果也會更加明顯,就像卞先生所説的,無論是從肉眼可見的效果還是從數據來看,都能感受到近些年來京津冀三地大氣污染治理顯著的成效。陳局,下一步我們還將推出哪些舉措使得我們的工作更加顯著,還有哪些指標?
-
嘉賓
陳添:首先是對原來好的、有效的做法進行總結,好的機制、好的做法先固化下來。對於未來,我們還是堅持規劃引領,把京津冀生態環保協同的理念、措施都納入到“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當中,納入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當中去,也納入了“十四五”時期北京市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當中。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劃、方案,包括行動計劃,統籌謀劃、系統部署、全面落實。李委員提到的提案非常地好,我們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把你的意見建議也吸納在我們的方案當中。同時,今年6月份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部門專門召開了一個會議,專門研究京津冀三地怎麼協同,共同聯合簽署了“十四五”時期的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聯建聯防聯治合作的框架協議,也對近幾年的一些具體工作要點進行了部署。三地的生態環境部門一致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我們的工作出發點,站在這個高度,在更大的範圍優化配置資源,在更多的領域謀求協同互利共贏,從更深的層次來拓新賦能,從而推動這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
-
主持人
聶一菁:聽到陳局這樣一番介紹也讓我們對京津冀三地未來的空氣品質感覺更加充滿信心了。其實現在我們已經感覺呼吸非常地順暢,而且眼前的美景非常迷人,剛才説藍天白雲成為我們的生活常態了,而且朋友圈當中經常能夠分享到朋友們一起發來的身邊的美景,包括頭頂的藍天白雲,引人入勝。是不是我們的生態環境現在已經取得這樣的顯著成果了,可以稍微松口氣了嗎,陳局?
-
嘉賓
陳添:空氣品質改善或者説持續改善確實不是輕輕鬆鬆就實現,是經過了多年大家共同努力才得到這個結果的。更何況,目前的空氣品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尤其是通過近些年來咱們大規模的治理,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已經轉向了城市運作、居民生活的剛需。這説明什麼?説明咱們減排的潛力都在收窄,所以説以後每降一微克會更艱難,而且一旦松懈的話,就會倒退。所以,我們老説在精神上絕對不能夠懈怠、不能松懈,要有滾石上山、不進則退的危機感,絲毫不能夠放鬆或者懈怠;特別是在行動上,一定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摳、一天一天地爭取。
-
主持人
聶一菁:您説到這句話我覺得特別親切,因為我們經常參加生態環境局的相關活動,經常會聽到“一微克”精神,所以通過這句話的精神,我們能夠感受到生態環境人員,包括全社會要守住青山不放鬆的拼勁和我們的韌勁。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久久為功,今年非常關鍵,是二十大的召開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我們有這麼優秀的成功的生態環境治理的經驗作為基礎,同時繼續弘揚我們的“一微克”精神,我覺得對於北京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我們充滿了信心。今年我們還將推出哪些工作舉措呢,陳局?
-
嘉賓
陳添:今年我們將繼續按照既定的方針推進大氣污染的各項措施,主要體現在“三個協同”:
1.治污和降碳協同。重點推進能源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比如現在的機動車“油改電”,既治污又降碳。
2.PM2.5和臭氧協同。這個協同更重要的是對兩個共同的前體物,剛才提到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既是臭氧的前體物來源,也是PM2.5的來源,所以針對它進行治理,這也是一個協同。
3.北京市本地區域的協同。剛才李委員在這方面提了很多意見,咱們既要把北京市的工作做到極致,而且還要主動地跟區域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區域環境的改善。
這是今年突出的“三個協同”。
-
主持人
聶一菁:雖然我們今年的成績單已經非常亮眼,但是生態環境局在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環境方面還做了很多的工作,還是給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標。聽到陳局的分享,兩位委員有什麼突出的感受?劉委員。
-
嘉賓
劉梅顏:我覺得很受感動,我覺得做環保真的像陳局説的得有情懷,我們作為普通的北京市民當中的一員,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我覺得還是需要從點滴做起,我有的時候開着車在路上走,我經常就會看到前面的車裏面扔出來一個東西,我就覺得,我們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教育我們的身邊人、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從自己做起,其實北京的生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怎麼説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心懷生態的善念,規範生態的行為,最好我們孩子內心要有強大的生態道德。其實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把我們的“藍天保衛戰”的成果,我們環保的兄弟姐妹們努力的這樣一個好的成果,能鞏固下去,其實美麗的北京、生態的北京離不開每一個人。
-
主持人
聶一菁:所以我們常説那句話:保護環境人人可為、人人應為。環保的生活方式應該成為我們的日常。李委員有什麼樣的感受?
-
嘉賓
李志起:通過最近的調研,還有今天的協商,我真覺得陳局和他的同事值得我們去點讚,“藍天工程師”在後面付出看不見的努力,才能有今天大口呼吸、看見藍天白雲,所以從這個技術上來講,我覺得今天的市民和老百姓其實對未來有更大的要求,有更高的標準,我們需要青山綠水,我們需要藍天白雲,我覺得今天人們的生活品質追求會越來越高,所以其實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剛才陳局總結的“三個協同”,我覺得真是一個金鑰匙,也是一個關鍵,我們必須把這些協同的工作真正做好、做實,而且背後靠科技、靠人心、靠約束、靠大家自我的要求,大家一起去努力,我們才能夠有藍天白雲和繁星閃爍永駐。
-
主持人
聶一菁:所以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也能成為受益者,最後還有一點時間,請一位網路名人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請閻先生。
-
市民代表
閻京生:剛才聽了陳局和兩位代表的發言,我覺得感觸很深,因為講到我們北京的環保,一微克一微克地這麼摳,我覺得這個環保不光是生態環保這些機構的事,而且也是我們每一個市民,我們平時看我們自己能做什麼,比如説我們買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優先選一些混動的或者電力的車來代替油車呢?從娃娃抓起這個事,因為我去年帶着孩子在我們小區裏種了一棵樹,因為樹可以固碳,減少碳排放,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我們的小區裏面,或者像京津冀,一些植被綠化比較少的地方,我們帶孩子去種種樹,做一些綠化的環保,做一些這種事情,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我們的身邊找到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
-
主持人
聶一菁:謝謝您發出的倡議,最後我們也想請陳局為我們一起展望一下,在“十四五”末的時候,北京的生態環境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
-
嘉賓
陳添:首先感謝廣大市民對生態環境工作的支援和理解,“十四五”時期是生態環境品質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北京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也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的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的協同增效,這是咱們的抓手,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包括綠色生活、綠色生産的轉型,從而達到或者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確確實實從量變到質變。我也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未來的北京會發展更低碳、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潔、土壤更安全、生態更宜居。
-
主持人
聶一菁:謝謝陳局為我們描繪的未來美好圖景,未來我們要實現長期穩定的達標,我們仍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相約藍天下,一起向未來。非常感謝陳添局長做客演播室,回應大家的問題,非常感謝您,同時也感謝劉梅顏和李志起兩位委員的參與,謝謝你們。也希望我們的政協委員未來能夠提出更多的好提案,和我們共同構建美好的生活,同時要感謝我們的網路名人,還有市民朋友的提問與互動,謝謝大家,感謝觀眾朋友的收看,朋友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