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與首都之窗聯合推出的線上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媛媛。百姓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行又離不開道路的支撐。因為道路的好壞決定着公眾出行的品質,在城市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去為大家維護城市道路以及橋梁設施的安全,同時在綠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的過程中,他們還擔負着為公眾打造高品質綠色出行的工作。我們也都知道,在城市路網中,步道與自行車道是城市路網的組成部分,在緩解交通擁堵、服務綠色出行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我們請到了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和大家聊一聊北京市步道、自行車道治理情況。您也可以通過打開快手APP,搜索“首都之窗”來參與今天的話題討論,我來介紹一下今天在座的兩位嘉賓: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養護管理科科長楊揚,歡迎您。
-
嘉賓
楊揚:各位朋友下午好。
-
主持人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一級主任科員周先奉,歡迎您。
-
嘉賓
周先奉: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
-
主持人
歡迎兩位嘉賓的到來,通過這麼多年來的訪談,尤其是楊揚科長不止一次來作客直播間,每次都會介紹一下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的相關職責,我們都知道道路養護中心除了不同年代的道路橋梁的養護之外,還有日常工作和專項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到今天的訪談就是綠色出行,步行、自行車的專項治理,也就是設施養護和完善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和工作理念,一開始的時候能不能介紹一下整個綠色出行,包括尤其是步道、自行車道整治方面的相關工作?
-
嘉賓
楊揚:好的。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實際上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的“四個中心”定位和“四個服務”職責為我們指明瞭工作方向。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服務,提供優質政務保障。為國家國際交往服務,提升對外開放形象。為科技和教育發展服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服務。圍繞“七有”、“五性”,把百姓需求落實落細,增強百姓獲得感,這是我們工作的切入點和着力點。
按照市交通委總體工作部署,倡導綠色出行是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要為綠色出行創造良好的服務及設施條件。一方面我們要按照我們單位的職責,負責做好這些不同年代建設的道路橋梁養護工作,保證通行安全。因為是不同年代建設,所以建設標準也各有不同,設施在當時設計時考慮的服務功能可能也不是太完善,所以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採用日常工作與專項工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比如步行、自行車系統專項治理等工作。
從設施養護本身來説,按照市交通委要求,我們通過近三年日常養護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加強了步道、自行車道“小微”病害的巡查及維修管理力度,多措並舉,努力為市民創造一個安全出行環境。比如成立94組“巡養一體化”班組,以兩名工作人員為一個班組,採用“專人騎行巡視定位,專人騎行定點維修”方式,按照設施距離新改擴建及大修年限,開展有針對性的巡養維修工作。班組出行時帶上鐵鎬、錐筒等簡單修補工具和各種沙子、水泥、冷油等快速修補材料,通過巡查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病害,發現小微病害立即修補,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道路病害修復的及時性。
-
主持人
這是從設施養護本身來的,那麼從完善服務角度來説又做了什麼工作?
-
嘉賓
楊揚:對的,像主持人提到的,從完善服務角度來説,按照市交通委有關工作安排,近年每年開展步行自行車系統專項治理,我們也會針對全年社會及市民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分析,針對一些關注程度高的問題,千方百計的開展一些專項治理,尤其是今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更是對我們多年來從事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一種認可、鼓舞和鞭策,我們也按照市交通委要求,圍繞《方案》開展了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等各項工作。
-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我們近幾年來,對於整個步行、自行車道系統的整治,力度是逐年加大的。
-
嘉賓
楊揚:對的。
-
主持人
所以您説到的《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的出臺,是整個這幾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能不能介紹一下工作方案裏面涉及的內容是什麼,包括工作方案的思路和工作重點又是什麼?
-
嘉賓
楊揚:好的。像主持人提到的,我個人從事步行、自行車道治理工作有幾年了,尤其是剛才提到的方案,今年年初我委組織針對近年慢行系統整治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總結,並對國內外慢行系統治理措施及適用性進行了分析研究。3月份市長專題聽取了我們市交通委關於今年慢行系統治理相關工作方案,並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下發了《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明確了重點工作內容及職責分工。
-
主持人
都有什麼呢?
-
嘉賓
楊揚:我們委領導多次強調“1+3+1”理念,其中“3”指的就是“三大理念、三大機遇、三大舉措”,而“三大理念”就是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這使我們常年開展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工作人員備受鼓舞,也讓我記憶猶新。
在《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深入落實三大理念,就是“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發展理念,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緊緊抓住工作窗口期,把慢行系統建設發展放在城市交通首要位置,大力倡導和推進慢行系統發展,鼓勵和支援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車騎行”的出行方式,提高綠色出行比例,增強城市魅力。按照“明確標準 綜合施策”、“示範引領、聯網成片”、“市區聯動 部門協同”的工作思路及目標,圍繞“一保兩優化、三無四加強”制定了17項大的工作措施,包括修訂《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編制《慢行交通服務評價及考核體系》、實施自行車專用路東拓、西延、南展工程,打造四條自行車出行示範街,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銜接融合,步行自行車系統專項治理等工作。
-
主持人
按您説的這些工作,如果逐步落實的話,慢行系統應該會有一個特別大的改觀。
-
主持人
楊揚:對的。那我們先從《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説起,因為他屬於總體治理行動的一個指導性文件。
按照《“十三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及市交通委有關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間,市管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車系統整治任務為1600公里。在這個任務治理之初,我們市交通委就與市交管局在2016年聯合下發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按照今年各級領導針對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工作要求,結合近年工作開展情況,組織針對《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進行了修訂。
-
主持人
到目前為止,這輪的修訂完成了嗎,和以前相比有什麼變化?
-
嘉賓
楊揚: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完成了。因為這個指南是指導我們今年包括後續的指導性文件。其實是有很大變化的。這個事本身就是市民高度關注的,我們每年也都在治理、總結、再治理、再總結,形成了很多思路、措施等等,算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性文件,我挑幾個重點的方面介紹下:
首先是強調步行路權,步行空間是道路資源分配中的首位。
修訂後的指南在保證步道寬度一節中明確提出斷面重構的措施:“如果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人行道寬度還不符合要求時,考慮通過調整路幅形式、壓縮機動車道寬度、減少機動車道條數,在自行車道寬度有富餘的情況下,調整自行車寬度等方式,保障人行道空間”。
-
主持人
這條會因道路條件而實施。
-
嘉賓
楊揚:對,我們的指南對設計單位來講,對改造的主體來講,我們只是提供了優先級和技術措施,某一路段使用哪些措施還要分析和研究,是引導性的文件。
其次是提高了獨立自行車道的設置標準。
北京市地標《道路交通管理設施設置規範 第2部分:道路交通標線 》中沒有嚴格明確12米的道路應設置機非分道線,而是説“可”參考。而指南明確提出路幅寬度大於等於12m的道路需施劃機非分道線,保障自行車獨立路權。
-
主持人
這一項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吧。
-
嘉賓
楊揚:對,也是在規範操作層面的體系梳理,然後進行細化和明確,主要是這麼一個方面。
第三是增加了自行車標誌標線系統。
自行車標誌標線是自行車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修編重點了增加本節內容,提出幾類優先標誌標線。
-
主持人
哪幾類呢?
-
嘉賓
楊揚:一是混行路段自行車優先標誌。參考國外經驗,經與市公安交管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行車優先標誌。標誌表示自行車具有優先通行的權利,對機動車駕駛人及自行車騎行者具有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標誌也是結合實際需求設置在機非混行路段,設置在道路起點及各交叉口入口機動車與自行車行駛會發生干擾的位置,提示騎行和開車的人員。
二是行人和自行車優先標誌。提出了行人和自行車優先標誌,該標誌表示該路段人行和自行車具有優先通行的權利,對機動車駕駛人、自行車騎行者及行人具有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該標誌主要設置在行人、自行車及機動車混行路段,如衚同等位置。
三是路口分車道線、路段分道線和雙向行駛線。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進行設置。
第四是提出了綠道、巡河路與城市慢行系統相互銜接的規則和標識指引系統。實際上剛才咱們提到的步行系統,相當於城市道路的系統,但是在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統之外,還有很多經常看到和使用的一些通行系統,比如説綠道,沿線有很多的綠化,風景很美,有市民在這兒通行或者是休閒,它是一套系統。同時還有一套系統是巡河路,在水系邊上行走,行人的感官可能更好。我們也進行了研究,指南提出,加強路網、水網和綠化網的融合,滿足市民休閒健身、交通通勤需求,為市民出行提供多種選擇,有效提升慢行出行品質。本次修訂中提出了銜接原則,同時提出了禁令標誌、警告標誌、指示標誌、指路標誌和其他標識等相關標識的設置原則和參考樣式。
最後是提出自行車路口優先方案。為保障自行車路口優先通行權,以安全、便捷、高效為目標,提出了自行車路口左轉建議方案。主要是這些內容。
-
主持人
謝謝。您剛才還提到了一點,《慢行交通服務評價及考核體系》,這指什麼,有哪些內容?
-
嘉賓
楊揚:行,這也是方案裏面的內容。剛才提到的指南是近年來治理的一個措施梳理分析再整合,是這麼一個整合。
《慢行交通服務評價及考核體系》是對於前一階段工作和我們後續引導的方向的一個更為精煉的內容。
-
主持人
指南和考核是一個完整的閉環。
-
嘉賓
楊揚:對,是一個閉合體系。您提到的是評價和考核,首先要研究如何評價,其次才是考核的內容。
為落實市長專題會要求,我們市交通委組織開展了慢行系統評價及考核機制研究工作,結合共用單車等第三方大數據,從使用者出行感受的角度,構建以效果為導向的客觀、科學、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體系。
因為慢行交通服務評價體系國內成熟的研究應用較少,我們就通過意願調查、專家評估和騎行體驗等方式開展了自行車和步行出行環境影響因素分析工作;結合分析結果發現,路權、機動車違章佔用等因素為步行和騎行者關注的重點。此外,還蒐集整理了國內外與關於慢行服務評價相關的經驗,開展了多次專家諮詢會和相關部門溝通會,按照以效果為導向,科學且可操作和兼顧指標的協同性為原則,初步制定了“6+3+2”的慢行交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針對非機動車交通評價有6個指標,針對步行交通評價有3個指標, 此外有2個加分指標。包括自行車騎行量、騎行速度、自行車、步道寬度等等。
因為評價體系,最初的要求是從使用者出行感受角度出發,我們還增加了一個林蔭覆蓋率的加分指標,旨在鼓勵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過程中,配套增加林蔭,提升步行、騎行人員舒適程度,創建良好的生活氛圍及城市環境。
後續的考核呢,也是計劃在現有通行、設施情況基礎上,針對後續的治理工作在“6+3+2”這11個方面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管理評價。
-
主持人
好的。林蔭覆蓋率聽着挺人性化的,尤其是現在這樣的金秋時節,如果陽光明媚的話,騎起來是挺舒服的。
-
嘉賓
楊揚:對的。按照我們市交通委整體工作思路,就是要以人為本,我們這些工作也是為了進一步吸引、強化市民綠色出行意願,創建良好出行環境。
-
主持人
好像之前更多的是解決自行車步行和機動車的路權問題,加上林蔭覆蓋率考慮到的是美學也好,還是説公眾的騎行品質的問題了,好像已經有一個提升了。
-
嘉賓
楊揚:對。
-
主持人
剛才提到了步行自行車系統的專項整治,您從事這個工作挺多年了,應該是有挺多感觸的,您介紹一下這麼多年的工作內容吧。
-
嘉賓
楊揚:行。大家應該都知道3510的概念,3公里步行、5公里騎車、10公里公交,目前北京交通的發展理念是“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作為道路養護部門,這就要求我們在市民3510的出行半徑上提供更具綠色出行吸引力的交通服務。
實際上按“十三五”建設發展規劃和工作要求,從2016年至今,我們開展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車系統整治任務已經五年了,預計將圓滿完成“十三五”時期1600公里治理任務。我們上面説到的指南、體系及標準,都是由我們日常工作和這個專項工作一步步積累而來。
我們近年的專項治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減少慢行通行衝突點,改善步行系統等措施,重點針對非機動車系統和步行系統設施方面進行治理。可以説,我們近年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工作,是我們後續開展相應提升的一個重要基礎。至2019年底,我們累計已完成1387公里步行自行車系統整治工作,累計完成步道連續、拓寬371處、4.76萬平米,步道阻車樁3.4萬根,障礙物挪移645處,增設二次過街30處,增設自行車後繞公交車站7處等。
-
主持人
這是2019年底的數字。
-
嘉賓
楊揚:對,這是從2016年到2019年累計完成的工作。
-
主持人
今年計劃有哪些工作?
-
嘉賓
楊揚:今年我們計劃針對廣安路、梅市口路等42條道路,231公里步行自行車系統進行治理,主要方式包括:
(一)非機動車系統
針對機動車非法停車,首先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道路拓寬,保證非機動車行車寬度等,路段上設置振動標線,規範機動車行駛,增加自行車優先標識等。
針對路口非機動車通行路徑不明確,我們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在交叉口範圍內,設置彩色非機動車專用通行帶或加密自行車標識方式,減少非機動車與機動車衝突,提高路口有序性及通行效率。
(二)步道系統
針對步道通行寬度不足及不連續情況,我們採用佔用外側綠地等公共空間及連續人行步道的方式,改善行人通行環境,提升通行舒適程度。
針對各類設施佔壓步道,我們採用拆除或挪移的方式,增加步道凈通行寬度,提升通行舒適程度。
針對機動車非法停放在人行道上,佔壓人行步道空間,我們在人行道路口處增設阻車樁。針對過寬路口增設二次過街設施,便於行人在路中安全等候紅燈等等措施。
-
主持人
您説到的2020年我們計劃是對廣安路、梅市口等231公里進行整治,現在這項工作已經進展怎麼樣了?
-
嘉賓
楊揚:這項工作正在實施。
-
主持人
應該是很快就能交出圓滿的答案。
-
嘉賓
楊揚:對。
-
主持人
2019年5月,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建成通車,這條路到如今已經成了網紅路,在通車之後,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方案,最終確定了“西延”、“東拓”、“南展”三個方案。能不能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
嘉賓
周先奉:2019年5月,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建成通車後,有效緩解了回龍觀至中關村軟體園沿線的交通壓力。2019年6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做出指示:“提升自行車專用路周邊慢行系統。”根據前期規劃方案,對自行車專用路周邊慢行系統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不斷調整和優化方案,最終確定了“西延”、“東拓”、“南展”三個方案。
目前,交通委正在穩步推進自行車專用路的東拓和南展工程。東拓的方案總體思路是打通中斷點,暢通節點。南展方案的總體思路是通過多措並舉的方式,減少慢行系統的繞行,共用京張鐵路遺址廊道,將騎行文化融入到百年的京張鐵路,帶動周邊慢行系統實現水路綠的三網融合,引導市民綠色出行。東拓和南展和總體預計是到2023年完工。
西延工程是7月31日完工的。項目位於海淀區上地地區後廠村路段,道路全長3.8公里,東起自行車專用路終點,向西依次途經後廠村路、茉莉園南路,到達京密引水渠綠道。西延工程主要針對中關村軟體園等周邊園區現況路網進行慢行系統梳理,改造提升騎行環境,功能定位以通勤、健身為主。
-
主持人
剛才我們提到的指南的內容,包括創新的標準,包括考核的指標,在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中有所體現嗎?
-
嘉賓
周先奉:有。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也是遵循“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理念,側重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道出航的路權。首先是左轉優先,分別在後廠村路與上地西路、唐家嶺路、友誼路、軟體園西一路及西北旺東路五個交叉口東進口,從東向西的進口增設非機動車左轉等候區及左轉引導線,非機動車與機動車同向位左轉。7月31日通車以後,在9月初的時候做了測算,早高峰時間段,通過在上地西路路口測算,非機動車輛左轉通行量提升1/5,路口通行時間減少1/3。其次是通過優化調整沿線道路的非機動車道寬度,使人行步道與綠地有機結合,尤其是上地西路至唐家嶺路段400米的範圍內,針對軟體園員工早上上班集中來,下午下班分散走的特點,對道路斷面進行調整,大幅拓寬了北側非機動車道,在南側步道新建非機動車道,在南側林地內新建步道,滿足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需求。第三是西延的全路段採取振蕩標線加突起路標的方式進行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隔離,提升了非機動車行駛的安全性。第四是對全線11處公交站臺採用非機動車道外繞處理,減少公交車停靠時與非機動車的衝突,提高了非機動車行駛的安全性和連續性。第五,為確保行人通行的安全性,有效拓寬步道寬度,在全線安裝了檢查井上蓋板和樹池蓋板,並在具備改造條件的路口增設二次過街行人安全島。到目前為止,自行車專用路全長達到10.3公里,其中全封閉路段5.46公里、還有1.04公里是開放路段,加上今年的3.8公里,整個開放路段4.84公里,同時,實現巡河路、園林綠道與城市慢行系統的有機銜接,推進"水路綠"三網融合,進一步發揮出綠色出行的示範引領作用,鼓勵和支援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車騎行"方式出行。
-
主持人
謝謝。像今年我們在道路大修中,尤其是整治慢行系統方面還會開展哪些工作?
-
嘉賓
周先奉: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年道路大修的主要工作。2020年完成市管城市道路橋梁大修工程共計29項,專項工程2項。其中包括小屯路、阜通東大街、阜通西大街、農大南路等道路大修15項,約39.6公里、141萬平米;京原漫水橋、大北窯東天橋等14個天橋進行了大修。完成專項工程2項,分別是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和北清路交通綜合治理工程。
在整治慢行系統方面,2020年道路大修工程累計完成慢行系統治理約33公里,主要的工作是隨大修解決寬度不足,打通中斷點,新建阻車樁,新建二次過街島等,保障“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
-
主持人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今年的道路大修,尤其是整治慢行系統的工作中,幹了這麼多,我們有沒有覺得亮點在哪兒或者是在今年工作中有哪些特點?
-
嘉賓
周先奉:今年道路大修,在整治慢行系統方面,我覺得有三個亮點,第一個是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在西延工程,最大的亮點就是左轉優先的這個。我們與交管部門共同努力,首次在北京市實現了非機動左轉優先,給了非機動車左轉的路權,極大的改善了路口的交通秩序,提高了非機動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增加了非機動車輛行駛的便利性,為市民出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第二個是西直門外大街輔路,2000年西直門外大街改建,因為是按照城市快速路設計,沒有設置輔路,因此白石新橋到北展東馬路路段範圍,大約有1.7公里的範圍,是沒有非機動車道,而且還有在南側白石橋東公交場站缺失140米步道,給市民出行造成不便。這是前期的時候,我們通過現場調查之後,還有交管部門也反映,很多市民投訴説這一塊的慢行系統不健全。所以這次大修,我們着重對慢行系統進行全面梳理,特別是對非機動車道和步道的缺失做了健全。按照“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理念,在保證機動車負荷度和服務水準滿足要求,原有公交系統的服務範圍不縮減的前提下,通過局部壓縮機動車道和適度縮減步道寬度相結合的形式,增設出非機動車道,保證了非機動車道的連貫。同時對展覽館節點交通組織進行優化調整,對西外大街輔路和三里河路、首體南路、中關村大街等做好慢行系統的轉換,全線增設非機動車指引標誌標識,特別是針對白石新橋各方向均增設了人性化標識系統,更好的引導市民出行,同時因地制宜在白石新橋公交車站和附近,應該是南側增設了2處非機動車道後繞公交站處理,讓騎行更加順暢。針對步道缺失問題,原設計佔用140米公交場新建步道,目前正在與公交集團積極協調,努力實現吧。
-
主持人
能實現嗎?
-
嘉賓
周先奉:這個要看協調的情況。通過這次大修改造提升西直門外大街慢行系統,希望將徹底解決西直門外大街主幹道自行車無路可走和步道缺失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綠色出行體驗,同時使沿線各大景區更具有吸引力,給游人提供了一條可通過慢行系統到達景區的通道,降低機動車的使用強度,減少擁堵,讓市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第三個是東單延長線大修工程,東單延長線包括東單北大街和東四南北大街三條路。本次大修工程配合東城區政府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使整條大街呈現出“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本次大修注重以人為本,把暢通交通作為重點,結合該區域市民步行需求大的通行特點,對人行步道進行重點設計。通過壓縮機動車道,機非共板,大幅加寬步道,同時步道採用與街道環境更加協調的倣古步道磚鋪築,配合臨街鋪面的古樸建築風格,共同營造出歷史感、厚重感。對沿線的路口、車站也進行了同步改造,進一步優化了交通組織。隨着大修,還將各類桿線和箱體進行了整合,實現了“多桿合一”和“箱體三化”,大幅減少了步道障礙物,路域環境大大改善,整條大街大修完成以後,從雍和宮橋一直到東單這邊,正大街呈現出“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風貌。
-
主持人
其實這也是美學在道路的大修或者是在道路整治中的一種體現,美學的觀念在工作中日益融入進去,謝謝。我記得去年作客的時候説過一個事是自行車出行示範街的事,剛才嘉賓也隱隱提到這個示範街的事,是不是能介紹一下示範街的相關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示範樣本?
-
嘉賓
楊揚:好的。其實主持人提到了,之前我們可能説過一些步行自行車專項治理的示範區,跟這四條的自行車出行示範街有一些差別。剛才説到的常規的治理內容包括自行車系統和非機動車道系統,我們這個自行車示範街,更多的是因為剛才跟您介紹了,指南這個標準和規範是在一些常規的治理措施和規範基礎上進行接納總結和再創新。這四條自行車示範街是對我們歸納和總結的一些措施,在四條街上有所體現的試驗,所以名字叫自行車示範街,也是對指南的內容的落地,使用的後續再評估,再形成閉環的工作程式的必要的環節。所以説,我們這個自行車示範街也是包括兩橫兩縱,即兩廣路、平安大街,還有剛才提到的東單南北延長線及西單南北延長線道路慢行系統為整治範圍。
項目前期結合需要及道路基礎條件,針對分路口、路段、公交站、地鐵站、醫院及學校進行了多輪逐步精細化的現場調研,制定了相應工作方案,並由我們牽頭,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治理工作。
與常規的專項治理工作相比,計劃在這次治理中實施兩廣大街十個路口自行車通行優化,實施自行車專用路的左轉措施,結合路口信號燈的控制,停止線前劃分自行車轉向的自行車道,供自行車實現提前分道的待行。通過設置自行車左轉導向標線,利用機動車左轉向位,實現各進口自行車直接左轉,有效提升左轉自行車通行效率及安全性。
在公交站、地鐵站施劃自行車停放區標線,利用“電子圍欄”及“禁停區”軟體等科技手段,優化共用單車停放秩序;醫院及學校周邊完善標誌標線,提高區域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和秩序;道路沿線通過補種行道樹、增設高大喬木,打造自行車通行林蔭道等措施。
-
嘉賓
我感覺我們儘管在用各種方法,各種努力嘗試提高自行車的左轉的同行權,包括明確路權,專用的標識標線,最重要的線是在每個出行人的心中,大家各自認清和守好自己的路權,出行才變得更有秩序。接下來咱們再説説,北京市都在圍繞冬奧會、冬殘奧會開展工作,咱們這塊有什麼動作嗎?
-
嘉賓
楊揚:這也是我們交通委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市政府、殘聯及交通委有關安排,這也是我們今年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年年底開展,我們就逐條道路的開展了四環以內及場館周邊258條道路和此範圍內1557座公交站臺無障礙問題進行了全面排查工作,建立了工作臺賬,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組織下發了專項工作方案,將排查治理工作任務落實到人。
在充分總結歷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針對現況設施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進行了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市管城市道路無障礙改造精細化標準圖集(初稿)》。為進一步增強適用性和指導性,強化了與道路紅線外銜接內容,創新了7種路段坡化、公交站臺無障礙改造方式,並明確了不同改造方式的優先級,計劃隨改造工作不斷進行,逐步完善。
今年7月份左右,我們便完成了第一輪上賬的整改工作。之後我們又按照我單位的工作方案,9月底組織完成了第二輪逐路再巡視、再上賬、再整改、再核查的工作,確保具備整改條件的全部治理。到目前,累計完成人行步道盲道完善1060處,路口坡化治理330處,公交站臺盲道完善121處,公交站臺坡化治理12處,並在公交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完成24座公交站臺無障礙聯合治理工作。
-
主持人
我覺得無障礙設施有沒有,好不好用,體現了一個城市包容性和人性化的表現,這項工作中的亮點在哪兒?
-
嘉賓
楊揚:首先實際上對於無障礙工作,我們覺得應該秋收是像今年這種治理方式一樣,編制了專項的工作方案,通過創新的摸索,同時在整改,再巡查,再整改,發現問題研究標準這麼一種,現場標準和治理方式多輪銜接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把無障礙這項工作做好。同時,我們除了常規這種提到的再巡視、再整改、再完善標準、再治理的基礎上,還針對四環內市管城市道路路段步道邊緣存在檢查井高差點位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這類問題會導致有的市民在找路時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摔倒。我們也結合現場不同情況制定了增加蓋板的方案,剛才周工也提到了,這種措施也是在西延工程上有所應用。這些創新點剛才指南裏提到了,西延裏也進行了嘗試。我們計劃今年針對調查的四環內的全部市管城市道路約1500余處全部進行治理,保證市民通行安全。
-
主持人
今天我們談的內容非常詳實,乾貨滿滿,除了剛才提到的這些工作內容之外,在日常工作中還有什麼舉措嗎?
-
嘉賓
楊揚:好的,隨着今年工作的開展,我們大部分會採用日常和專項相結合的方式。在“民呼我應,接訴即辦”工作上,加大屬地部門及市民意見建議收集工作力度,認真分析研判,針對網格平臺問題及相應服務需求及時開展對接及服務維修工作,主動作為,力爭做到未訴先辦。我們每年日常養護的重點工作,也是在充分研究分析近年社會及市民意見建議基礎上,制定並組織實施的。
在設施方面呢,我們今年繼續深入推動精細化養護示範路橋建設工作,按照市交通委有關工作標準,針對三環輔路部分路段、阜成門內大街、西四東大街、首體南路等30條道路,羊坊店南北通道、月壇南天橋、紫竹橋東天橋等20座橋梁開展了治理工作,通過精細化建設,以點帶面,提升整理養護工作水準。
今年我們圍繞市民出行的重點區域,涉及38處中小學及幼兒園,40處醫院周邊道路橋梁開展了設施養護綜合治理工作,確保通行安全及舒適。
在慢行系統方面,圍繞出行節點,針對五環內(含五環)立交橋區、天橋及通道重點針對步道、梯道、踏步破損,無障礙不完善,推行坡道及扶手缺失,位置設置不合理,坡道未到底、梯道扶手未到頂,通道盲道破損、缺失等問題進行排查,完成47座天橋、89座通道治理工作等等,還有很多管理性和保障安全性的一些措施。
-
主持人
謝謝。節目所剩時間不多了,最後再來談兩個問題吧,一開始説了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間很長了,我相信您看著工作一點點往前推進,隨着北京市對工作的越來越重視,力度越來越大,您也應該是很受鼓舞的吧,現在回想起來這麼多年的工作中,在優化綠色出行方面有沒有讓您記憶猶新的點?
-
嘉賓
楊揚:有的。其實每年開展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工作,剛才跟主持人説是1300多公里,其實道路沿線上有很多個點都要詳細的制定方案,溝通協調,緊盯實施,要説記憶猶新有很多。要説比較難忘的,就是中關村東路與知春路西北角的步道缺失問題了。
-
主持人
為什麼它很難忘呢,推進起來很難嗎?
-
嘉賓
楊揚:對。大約100米的距離,建設時就沒有步道,輔路上是一條機動車道,一條自行車道,嚴格來説,市民步行的時候是走在自行車道上的。輔路上也是有排水口的,一到下雨天,市民通行還是得踩着薄薄的積水通行,我是2015年開始負責養護管理工作的,相當於我開始管養護工作的基礎上,算是第一次一個特別棘手的工作,會讓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在接到這個工作之後,也是經過反覆協調,一直沒有解決。後續街道、市民也反映過好幾次,我們依舊協調溝通,直到今年,隨着剛才提到的《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的印發,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按照市交通委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回頭看”的工作安排,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我們今年終於完成了這100米人行步道的增設工作。實話實説,一談到這個點位,這些市民和我電話溝通的話,包括我去看現場的一些問題,我都印象深刻,我完成了他們交給我的任務。
-
主持人
五年了,這個事終於解決了,現在想想特別有成就感,相信以後的工作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更有成就感的點。節目最後,兩位嘉賓想對大家説一些什麼,因為我們看到的路是這樣子,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原來後面會有這麼多的修路人會為大家奔波,尤其是剛才提到的路五年才解決,那麼想對大家説一些什麼?
-
主持人
五年了,這個事終於解決了,現在想想特別有成就感,相信以後的工作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更有成就感的點。節目最後,兩位嘉賓想對大家説一些什麼,因為我們看到的路是這樣子,但是大家並不知道原來後面會有這麼多的修路人會為大家奔波,尤其是剛才提到的路五年才解決,那麼想對大家説一些什麼?
-
嘉賓
楊揚:其實您剛才聽我説了很多步行自行車系統治理工作內容。這項工作其實不只涉及交通委,還有許許多多道路上的管理單位。就像在節目開始時説到的,這些工作是在交管部門、綠化部門及屬地部門等相關單位大力支援、配合及聯合治理過程中完成的,他們也為我們優化綠色交通出行環境花費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感謝他們。
-
主持人
謝謝。那周工想對大家説些什麼呢?
-
嘉賓
周先奉:我來中心工作的時間不是太長,但是有一個感觸比較深的。因為2017年的時候,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城市管理應該向繡花一樣精細。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適應城市發展。要持續用力、不斷深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所以,我們在日常城市道路管理和養護工作中,也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和交管、綠化及屬地部門等相關單位通力協作,把北京綠色交通出行環境建設得更美好,讓市民綠色出行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
-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謝兩位嘉賓作客演播室和大家交流提升綠色出行品質,提升步道、自行車道的系統整治的話題,也感謝網友們的關注,本期的訪談就到這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