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31 11:17:00
    主持人

    謝謝各位,今天講座到此結束。

  • 2021-07-31 11:16:00
    李軍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簡單的把我們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的發展、應用做了一些簡述,如果做深層次的了解,我們可以下來溝通,如果感興趣的也可以進行探索。希望有志於文物保護裝備事業的研究人員,無論是哪個單位、哪個個人、哪個團體,共同把我們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産業做好,服務於文物博物館系統、考古系統,服務於文物的一線工作者,共同把我們國家的文物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謝謝大家!

  • 2021-07-31 11:15:00
    李軍

    智慧化裝備更要加大步伐,智慧化裝備就是智慧化製造,包括服務,特別是後續環節智慧服務,智慧裝備,實際上可以涉及到文物保護的方方面面,從野外到博物館,從博物館到家庭,都得有一個好的體現。

    個性化定制和服務的能力,這類裝備的發展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文物的保護能力,同時突出設備的研究製造能力。

    國家也很重視,工信部和國家文物局從組織架構、評價體系、服務能力進行引導,使得我們文物保護裝備得到比較大的發展。


  • 2021-07-31 11:14:00
    李軍

    地、水下探測高精尖的裝備,就是系統成套裝備的研究不太強,我們國家有一個認知誤區,就是我們重視單點技術,但是不重視成套技術,甚至我們很多領導沒有把系統整合當成一種技術,系統整合是關鍵技術,這方面我們像蘇聯學學,包括俄羅斯,俄羅斯很多裝備看著傻大粗,但是系統整合起來,它的性能很好,包括到今天一些軍用裝備,俄羅斯同樣很好。它的單點技術比我們國家還低,但是出來確實很好。所以整個系統裝備和系統整合技術的研發,是我們未來的重點。

  • 2021-07-31 11:13:00
    李軍

    從技術上,我們大概有這麼幾個方向,核心能力的突破,包括核心感測器、晶片的突破,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具有自主研發核心感測器能力的企業真不多,真正有自己的晶片國內企業不超過一兩家,而自己晶片往往品質還沒有國外好,這就是從國家戰略來説,我還是建議儘量多采用國內自主的,哪怕差一點,建議大家都用國內的,以促成我們國家整體核心自主可控能力的突破。

    説個題外話,比如説我們都清楚光刻機,其實我們30年前就在研究光刻機,後面發現國外的好,就老買國外的,我們自己的就不行了,一直到今天,光刻機成了我們的痛點,這兩年才開始奮起直追,包括重慶聲光電,核心技術就是生産半導體,我們深知這方面的難點和痛點,核心裝備是我們的難點。


  • 2021-07-31 11:10:00
    李軍

    系列化好多還要拾遺補缺,裝備的智慧化程度不高,特別這幾年我們在提智慧製造、智慧化裝備、智慧化裝備,我們還需要提高。多領域的構想,我們覺得也是有問題的。首先要發展的就是裝備,標準的發展,標準先行,是我們每個人,每個行業都在叫,標準先行,通過標準掌控確認國家的地位,也就是話語權。標準目前的制定也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但是相對來説還是比較滯後,也就是我們平常忽略了一些標準的産生,比如最簡單的標準,在博物館怎麼做的,哪怕是掃地,怎麼掃的,寫出來就是標準,就是這麼簡單,我們要善於總結。

  • 2021-07-31 11:08:00
    李軍

    總之我們國家的保護裝備,從預防性保護起家,已經有博物館的裝備,有博物館的庫房,有博物館的展成,有博物館的修復,有博物館的專用定制等等,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有考古。考古有三塊,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實驗室考古的完整裝備體系。很多我們還不能製造,也借用國外的。還有展示利用,包括數字化等等。

    簡單跟大家分享我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未來文物保護的發展趨勢也很清晰,未來的發展我們覺得從需求分析的角度上,有這樣一些方面,多樣化的應用場景,文物場景太複雜。多樣化場景是什麼意思?比如説汽車,一個轎車在北京的路面上開沒有問題,但是越野在山路上開就有問題,這就是多樣化,我們要研究適應不同路礦的,不同環境的東西。


  • 2021-07-31 11:05:00
    李軍

    第二,重要的分析手段,相當於我們到醫院去做一系列檢測,這些檢測方法要配備好。

    第三,由於在野外,指揮控制中心要做好。

    這是在全球很廣泛的案例,也是得到了比較好的認可。這是一個智慧展櫃,採用模組化設計,它是完整的模組化設計,通過不同的裝備構建,裏面有各種安全裝備,模組化設計,構成完整的展成,包括照明,包括傳統的一些數據。

    最典型的應用,就是這次央視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佛頭,後來在魯迅博物館做了現場的展覽,這兩天這個佛頭已經回家了,很圓滿。這是大致的情況。


  • 2021-07-31 11:02:00
    李軍

    這是三星堆考古的短片。

    三星堆是我們國家系統的,相當於裝備水準的整體體現,效果還蠻好,幾次直播也得到了高度認可,包括國際上、國內專家的高度認可。

    我們還有一些重頭裝備,比如説多功能保護移動實驗平臺,這類也是全球首創的裝備,利用大型車載式的東西,把我們考古和文物保護需要的裝備整合在一個可移動平臺上,便於我們到外面去工作。三個重要的系統很關鍵,一個是我們文物的應急保護系統,往往在野外文物都是有重大的疾病,需要一套應急保護系統對文物進行應急保護,而這個應急保護是利用什麼原理呢?很簡單的用了一個惰性氣體,二氧化碳的方式,但中間涉及到濕度這些。


  • 2021-07-31 11:01:00
    李軍

    這是我們進行高光譜的採集,通過光譜資訊,我們能夠快速對它的成分、材質、元素進行初步判斷。這是現場構建的實驗室,通過一系列對文物的快速樣本分析,對我們的考古進行支撐。最後有一個綜合的信息化平臺,在這個技術手段上,我們這次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這兩張照片,在泥巴中的尺寸大概不到一毫米,0.5毫米左右,實際上是象牙,放大就是右邊這個,古代的微雕,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找到了鑲牙的雕刻製品,跟原生象牙就區別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更多的,比如説紡織品,絲綢,絲綢的完整紡織品也找出來了,還沒公佈。

  • 2021-07-31 11:00:00
    李軍

    還有我們特別注重痕跡資訊的提取,大家可能有誤解,為什麼這次要穿防護服,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一個是疫情的需要。第二,當時國家文物局有一個任務,想通過三星堆坑的挖掘找微生物,要找微生物的先決條件,就得把人身上的細菌隔離掉,人身上的細菌掉到坑裏就不乾淨了,叫樣本污染。還得把防護服穿上,儘量減少人本身的污染,以便於古代微生物的提取。但是這個由於埋層比較淺,其實微生物還在探索中,相信今後我們在北方的考古也會找出來,某種意義它的價值比文物出土兩件有形的東西還大。

  • 2021-07-31 10:59:00
    李軍

    這是我們在三星堆進行快速的成分分析,這是整個設備搭載的複合,可以對文物進行自動掃描、自動高光譜掃描、自動三維資訊提取,其他需要的設備我們都可以進行搭載。同時還有兩套先進裝備,一個是考古全過程的記錄系統,溯源。準確的術語叫溯源系統,把每一個考古人員,每一步的工作全部記錄,後期用三維模式還原成三維模型,今後有條件把這些處理完了,這個考古過程會向觀眾完整再現,觀眾也可以去看我們考古人員是怎麼工作的。這個過程是第一次在我們國家,全世界在引用,包括音視頻的提取。

  • 2021-07-31 10:57:00
    李軍

    第二,創建了一種考古模式,以前考古都是人踩在考古坑裏,由於三星堆文物太擁擠,沒有落腳的地,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踩壞兩塊文物。鋻於這種情況形成不接觸考古方法,通過設備支撐,當然給我們考古人員帶來了很辛苦的工作,現場考古人員這樣工作一般超不過半個小時,就得換一波人。

    這次無接觸考古還有一個優點,對完整資訊沒有破壞,除了文物資訊,還有潛在的,肉眼不可見的提取。我們也開發了一種減壓鞋,西方減壓鞋是拿來踩地雷的,踩在地雷上不爆。人在上面踩雞蛋絕對踩不壞,通過減壓鞋的工作,在同坑裏,我們也想減少人的壓力對地下文物的破壞,這是整個的技術,這張圖是完整的發掘工作平臺,這裡有文物提取裝備,有人的工作平臺,還有設備的搭載。


  • 2021-07-31 10:54:00
    李軍

     第一次實驗室考古與田野考古相結合,這是兩個概念,實驗室考古和田野考古從名詞上咱們能理解,實驗室考古就是把文物整體搬到實驗室來慢慢進行工作,這個對於一些小型的文物很有效。我們有一系列的手段,與傳統考古相結合,進行一些創造。這個裝備主要反映在七個方面,這是發掘平臺的再現。

    第一,我們首創了恒溫恒濕的考古發掘艙,進行現場的保護,這是超大空間的。通過幾年的運轉,這個很有效,特別一些敏感、易脆的文物保護,起到了顯著作用。


  • 2021-07-31 10:53:00
    李軍

    接下來從幾個案例來介紹一下裝備的應用。

    第一,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經過前段時間的電視直播大家也比較清晰了,三星堆考古,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案例,核心內容就是依託新的技術、新的裝備、新的方法對傳統考古發掘進行了一些變革,形成了一種多學科協同的新的考古模式,也是踐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一次實踐,未來會更好。

    整個構建是基於三星堆的體系,構建了龐大的科技和裝備支撐體系,包括基地、省裏的決策智慧中心。整個基地框架前前後後有20多個技術體系框架,核心的是我們現場的綜合考古發掘平臺,這是核心的發掘平臺。這個平臺開創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將博物館的預防性保護與考古發掘相結合,以前我們的考古很簡陋,現在都是以環境保護,包括大棚,抗風抗雨。


  • 2021-07-31 10:52:00
    李軍

    製造性服務能力不足,博物館同志有深刻體會,買了裝備,回來就沒有人管了,自己再模式,後面應該有企業進行強烈的支撐,才能形成良性迴圈。這就是我們裝備目前的現狀,實際上任重道遠,我們的裝備目前為止是全世界最好的裝備體系,在文物保護裝備方面最好的。因為我們國家的條件比西方複雜一些,比如前些年我們的風沙、沙塵暴、空氣中的一系列問題對文物的破壞。西方空氣品質良好,反而沒有注意這些裝備的發展,所以這也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發展。

  • 2021-07-31 10:50:00
    李軍

    製造商,製造方法為了提升品質,採用智慧製造的方法,通過一系列標準體系,控制體系確保品質。最後一個環節,服務體系,這個服務體系是智慧製造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們智慧製造的三大要素是設計、製造、服務,博物館的同志特希望,以前説的一句話叫傻瓜機,實際上翻譯成技術術語,就是操作簡單,維護方便。

    這個維護也蠻簡單的,現在的技術在一系列智慧製造裝備上,都是後臺在進行維護,這塊兒的服務能力,有很多方法來實施。但是裝備目前也發現一些基本的問題,這是我們國家的通病,核心技術比較缺失,行業需求挖掘不夠,還不夠完善,我們的人才還比較欠缺,這個對人才要求特別高,都是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還真不好找,沒辦法,那就形成團隊,比如你懂電,他懂機,你懂文物,形成團隊,我覺得是解決的方法。


  • 2021-07-31 10:48:00
    李軍

    這幾個方面是我們在設計中要注意的,特別要注意我們忽略的幾個點,裝備本身的污染性,一定要控制的非常好,比如説我們用的數量,可能塑膠揮發物對文物有損害,就像故宮裏有些以前的油漆很多有毒,現在講究環保,我們每個裝備揮發的毒品都有指標控制,這是要注意的。第二個要注意的,我們的使用方法,很多裝備使用方法沒有進行深度研究,深入探討,以汽車為案例,就是駕駛方法,要耳聽八方,開車要集中注意,這也是使用方法,要不就很容易出事。使用方法是研究過程,充滿了挑戰。安裝方法,很多設計者不注意,有些設計出來的沒法安裝,比如文物是很寶貴的東西,比如説你做了很好的裝置,一下就要在古建裏打個洞才能裝下去,你的安裝方法設計我們的批評那就是錯誤的,這些要整體協調,整體進行。

  • 2021-07-31 10:45:00
    李軍

    在宏觀層面上,我們按這三個方面在走,剛才已經強調了共性關鍵技術,這也是未來我們要重大解決的核心技術,還有市場競爭性裝備,這個就不説了。

    下面我想就設計和製造的要點跟大家進行簡單的分享,文物保護涵蓋的學科很多,不是單一的裝備,有一個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製造商+用戶,什麼意思?整個裝備要體現,要把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經驗和智慧,我們用一些裝備來實現。但是傳統的工匠沒有總結能力,這個時候需要專家,專家把他們頭腦裏的智慧、想法奉獻出來,跟製造裝備一起,就會形成高可靠性的産品,所以説要聯合設計,要形成聯合。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是個人,都是講團隊作戰,而這個團隊更強調製造商+用戶結合。


  • 2021-07-31 10:41:00
    李軍

    第三,安全可靠性要高,比如汽車,在人面前汽車就是工具,正常我們的使用價值就是這樣,汽車就是小工具。而文物的可靠性同樣,我們每個裝備在這件文物面前一點價值都沒有,本身要求要特別安全可靠,不能對文物造成一點點破壞和損害,如果有破壞和損害的話,有了裝備反而適得其反。

    第四,適應性要強,中國是地大物博的地方,我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我們的氣候有多大的變化,比如説我們一個檢測裝備,在北方可能要面臨零下負40度的壓力,到了南方三亞,可能零上正40度,我們的裝備都在適應,到了西藏有強烈的紫外線,到了海邊有強烈的鹽霧,海邊的人很悲慘,金屬器件一會兒就腐蝕了。環境適應性,有些很多東西超過軍標的要求,軍隊武器的要求,這是一個特點。


  • 2021-07-31 10:39:00
    李軍

    我們裝備的産業特點也很清晰,界面非常清楚,其他的行業裝備大家都熟悉的,比如汽車就是汽車製造,輪船就是輪船製造,這是通俗的大家能理解。但是我們的産業特點太複雜了,種類特別多,數量特別少,這有什麼問題呢?種類多,加大了我們研究難度,數量少,減少了企業對這方面投入的積極性,數量上沒有利潤,沒有利潤企業就不幹,市場經濟就是這麼來的,不願意幹,你不願意幹就造成一種惡性迴圈,我們博物館又急需,所以這塊兒要解決。

    第二,精度高,為什麼高精度呢?包括最早我都不理解,博物館提出很高的精度,比如説溫度要0.01度,我們博物館對文物的認知也有限,好多是研究型的,在研究過程中,當然數據越精準越好,便於博物館的同志一起對這項文物進行深入研究。


  • 2021-07-31 10:37:00
    李軍

    最後文物保護的專用裝備,這是文物保護的重頭,文物為什麼複雜,跟人不一樣,人簡單的分類可能就是老人、中年人、小孩,也可以分男人女人,簡單幾個分類方法,把人就分完了,也可以分胖的,瘦的。但是文物分類,它的種類太複雜了,實際上就是古代社會完整社會到今天的體現,比如手機,一千年以後手機就變成一個文物,一千年以後人的理解,今天手機涉及多少學科,未來的人就要探索多少學科。比如手機有通信、電子、材料、機電一體化、無線電等等。我們開古代人的盲盒,需要一系列的定制裝備支撐。

  • 2021-07-31 10:36:00
    李軍

    檢測分析裝備向來是我們國家的弱項,中間核心的是我們國家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都被國外大公司掌握,滿足需求的就是三方面的分析,結構分析、形貌分析、成分分析。我們現在也在進行一些探索,包括樣本,新的分析方法進行探索。展示利用裝備跟老百姓比較密切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展櫃,如果十年前展櫃跟今天的展櫃進行比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前大家可能沒照相,沒有感知到進步,今天你們在博物館照相的話,可以發現很多展櫃沒有反射,沒有倒影,實際上都是博物館的專家為了給觀眾好的體驗,而裏面充滿了高科技,很多裏面是密封的,有些是恒溫恒濕的,包括安全,基本上是集於一身的。未來展櫃還可以跟VR技術結合起來,形成虛擬現實的成果,進行複合的展示。

  • 2021-07-31 10:35:00
    李軍

    水下的裝備,目前高精尖的,我們一些裝備的引進,看著很時髦,很多電影裏所用的一些裝備,實際上今天為止我們國家已經變成了現實。比如説我們的水下機器人,裝備的進展也走到了相對比較前沿的地步,比如説水下考古機器人,我們不但解決了清水狀態下,也解決了水流比較急的水下機器人的一系列問題,還進行了一些應用。難點在哪兒?實際上水下,這個船沉下去了,還被瘀泥埋着,但是我們要發現它,還要透過瘀泥這層去發現,實際上這個難度就是水下,還要往地下的探測,造成了我們的難度。包括我們修復裝備,這也是重頭,我們要清洗、修復等等,進行一系列的,目前我們最先進的已經用了鐳射清洗等等技術手段和裝備,在對文物進行支撐。

  • 2021-07-31 10:34:00
    李軍

    我們的安防裝備,現在跟文物保護的需求其實還有點距離,大家看到的文物是博物館比較多,我們的田野文物安全狀況,實際上使人很憂心,我們到今天為止,盜竊和破壞造成文物的損失同樣很嚴重。有些分佈在山裏面,沒有人看護、沒有人守,未來我們想通過一些技術裝備,對這塊兒進行比較強烈的支撐,這是未來要發展的重頭裝備。

    環境監控裝備相對比較良好,也就是把整個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探測,更好的為文物找一些條件。近兩年發展比較快速的,數字化保護裝備發展比較快速,其實文物保護有兩種方案,一個叫預防性保護,一個叫數字化保護,文物跟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哪怕它的生命周期再長,五千年、一萬年,最後還是會死掉,為了永久保存,數字化保護就變成可選的手段。但是現在數字化保護跟人們的認知有偏差,人們認為數字化保護就是照幾張照片,形成一些模型就完了,實際上真正的數字化保護,從我的理解,是對文物資訊的綜合提取,包括表面的文物,包括內在的資訊等等,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深層次探索。


  • 2021-07-31 10:30:00
    李軍

    航空航太這些雷達用的很廣泛,現在對地的雷達勘測。還有另外一些高精尖的技術用於考古,比如測繪,特別是這幾年講應急保護與考古的聯動,生成了很多新裝備,總之跟考古密切相關的裝備,我們基本上歸結為考古,這張圖片反映了一個對比,80年代的發掘現場和今天的發掘現場,這個裝備有多大的變化,以前基本上就是一個人,一把鋤頭,到今天充滿了整個高科技裝備進行支撐。

    勘探裝備從人員的測繪到天地一體化,到空天一體化的勘探,實際上是飛躍式的發展,這塊兒進步也很明顯,形成我們的考古地質調查和支撐也很明顯,包括測繪等等。防震裝備近幾年得到突破性發展,由於我們國家是地震大國,特別是在四川512地震以後,我們國家進行了一些理念上的變革,最新的博物館整體的建築,實際上都做了抗震設計,不是跟地面直接接觸的,相當於懸空的構建。再加上博物館內部的抗震,這幾年經過了一系列地震的考驗,也使我們國家的防震裝備走到了世界前列,這些都比較好。


  • 2021-07-31 10:27:00
    李軍

    涉及大環境、中環境、小環境,庫房就是中環境,一直到囊匣,囊匣就是更好的環境,讓它進行保護。這是預防性保護的概念。

    田野考古的裝備,這塊大家接觸的比較少,實際上很多高精尖裝備都在田野考古這塊兒,以前我們大家看小説,知道考古有一個重要的裝備,對地下文物進行探測,現在技術進步了,有電法,比如利用電流探測地下有沒有文物。有磁法,利用磁性變化探測地下有沒有金屬文物或者密度不一樣的文物,最新的有雷達,去探測地下有沒有文物。雷達這個概念大家比較熟,因為中國電科的核心就是雷達技術的研究,這也是強項。


  • 2021-07-31 10:26:00
    李軍

    近幾年由於感測器技術,包括晶片技術、CPU,這些核心技術的進展造成了我們預防性保護可以從理想變為現實,核心技術包括兩大部分,監測技術、調控技術。監測就類似於把所有的環境感知技術進行監測,包括現在我們人很多的穿戴裝備,大家可能有些戴了蘋果手錶,戴了華為手錶,這種穿戴裝備裏面的支撐是靠感測器。我估計很多人戴了手錶,功能沒有完全使用完,比如説我們現在最新的感測器,可以探索到血糖,以前可以探測心率、血壓,現在最新的血糖都可以直接檢測,今後查血糖不用抽血了,不用試紙條了。實際上它的目的都是對人的身體健康進行監測,文物同樣,用一系列的感測器對文物進行監測,同時一系列的調控手段對文物形成良好的環境,當然這是全方位的展示,萬年永保有一個完整的預防性保護的展示,包括我們用的案例就是蘇州博物館。

  • 2021-07-31 10:25:00
    李軍

    國內目前主要分三類,技術難度和行業應用複合的分類方法,實際上分成重大前沿技術裝備、量小急需的關鍵裝備、市場競爭性裝備。什麼是預防性保護裝備,預防性保護是一個概念,就跟人的保健一樣,我們文物30年要生一次病,和環境很有關,大家在生活中有一個常識性的體驗,比如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汽車,如果你停在戶外,可以感受一下,由於日曬雨淋,汽車的車皮很快顏色就變了,如果放在車庫,顏色保存時間可能開了十年,你的車都是嶄新的,這就是預防性保護,我們要給文物賦予良好的環境,我們以前沒有空調,一冷一熱的,就很容易生病。現在我們把環境調控好了,就有一個很大的進步。預防性保護也是一種軍事戰爭理論的延伸,在軍事上打仗有風險管控,戰爭風險,從風險引入到文物,1930年羅馬會議上就有人引入,由此産生了預防性保護的理念,但是實踐的不太好。

  • 2021-07-31 10:20:00
    李軍

    整個分類方法有兩種,國際的分類方法,國內的分類方法。國際上通常是按照用途來分,這個用途把我們國家的整個行業産業鏈條説的比較透徹,包括文物的勘測測繪裝備,考古地質環境勘探裝備,監測分析裝備,田野考古發掘裝備,水下考古裝備。水下考古裝備是最難的,前期在南海一號的發掘中有一些探索,可能明年會有重大的水下發掘産生,就是長江口,這中間的裝備目前還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包括環境監測、文物清洗、文物防震、文物安防、文物展示利用。現在我們的展示,傳統的展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由於裝備的支撐。

  • 2021-07-31 10:18:00
    李軍

    説到這裡比較悲傷,比如汽車有專門的分類目錄,火車有分類目錄,到今天為止文物保護裝備沒有專業的分類目錄去支撐,這也反映了我們以前國家對文物保護,對文物的認知的變化,到今天中央對文物保護的批示近兩年超過了所有行業的批示,前前後後各級領導加起來的批示大概300多次,而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這麼高的批示政策。

    範圍大概三個方向,一個是用於考古的裝備,這塊兒大家理解多一點。第二是用於文物保護,第三是用於展示利用的流程。


  • 2021-07-31 10:17:00
    李軍

    總之,經過十年發展,我們國家的文物保護裝備應該取得了良好的進步。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文物保護裝備的類別與應用,什麼是文物保護裝備?這個概念還是要跟大家進行分享,按照文物保護裝備在以前沒有專業的定義,就是它的內涵、外延,實際上都不太清楚。這兩年我們國家組織專家,對這個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目前初步形成共識,就是文物保護裝備是用於文物保護和利用領域的專業技術裝備,是裝備製造裏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服務於文物考古發展,預防性保護,安防、消防、監測、修復、展示與利用等多個領域,具有技術含量高、應用場景複雜等特徵。這是簡單定義。


  • 2021-07-31 10:15:00
    李軍

    在這以後,我們國家系列的文件,對我們的文物保護裝備發展進行了有效的支撐,包括今年國家發改委牽頭又出了一個重頭文件,七部委的文件,對我們國家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的工程實施方案進行了專項支援,政策性的支撐。總結起來,我們的發展歷程,文物保護的起點確切的説從2013年開始到今天形成完整的時間鏈條,這個時間鏈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包括在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文物保護裝備産業種類、品種體系、應用體系,這是我們國家近十年來偉大的發展。同時這中間有一個重頭的事件,就是國家文物局為了支撐文物保護裝備的製造産業發展,在重慶市構建了全球第一個文物保護裝備的基地,這是工信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的基地,到今天為止這個基地已經建設完了,集科研、研發、産品製造、核心技術研究、標準研究、産品認證等等為一體的基地,目前影響力挺好。

  • 2021-07-31 10:11:00
    李軍

    基於這種現狀,文物保護裝備才開始有了起點,這就是我們文物保護的發展資源,實際上文物保護裝備的發展是“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就一些裝備進行點對點的探索,真正形成氣候是在2013年,2013年五部委,包括工信部,就是現在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標委、國家文物局,為了落實儀器儀錶及感測器發展的建立,在這個文件上第一次提出了將文物保護裝備的發展和應用作為我們國家感測器,智慧化儀器儀錶的重點發展方向。2013年國家文物局跟工信部簽訂了協議,共同推動文物保護裝備發展,組織了裝備現狀的調查,很榮幸我是作為工信部的專家第一次跟國家文物局聯合,對我們國家文物保護裝備進行調研,當時從東走到西,包括西安、甘肅,看到我們國家文物發展的狀況。這以後我們形成一種發展模式,總結起來就是四個詞,製造商+用戶、産品+服務,後面我會深度闡釋這四個字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規避閉門造車的發展方向。

  • 2021-07-31 10:09:00
    李軍

    有一個關鍵問題,實際上我們的文物有一個關鍵性的數據,就是平均的修復時間大概是30年-50年,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跟人比擬的話,就是一個人平均得一次病的時間,大概是10年左右生一次病,文物也是。30年-50年生一次病,就要經過一次維修,目前為止放在博物館需要維修的文物大概有1千萬件,算下來我們國家修復文物的人,大概不到3千人,可能是幾百年都修不完。那怎麼辦?只有靠技術進步、裝備進步支撐,這是一個關鍵數據。

  • 2021-07-31 10:07:00
    李軍

    大家上午好!

    由於涉及的技術問題比較多,我儘量規避一些技術問題,就未來的發展方向跟大家進行溝通。

    主要四部分,我們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發展的時間軸,有起點,但是沒有終點,未來都要往這個方向進行發展。

    第二,簡要介紹文物保護裝備的應用。第三,結合典型案例跟大家就文物保護裝備在文物保護、文物考古等等的作用,進行分享。第四,未來文物保護的發展趨勢,跟大家進行探討,這是重要的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發展的時間線,講時間線以前還得跟大家囉嗦幾句我們國家文物保護的現狀,在前面的講解中,我們的專家都多多少少説了,總之到目前為止有一個概念,我們國家已經是文物大國,我們國家的世界遺産已經是世界第一,特別是前幾天在福建召開的世界遺産大會上,泉州也成為了世界遺産。這幾個數據,不可移動文物77萬處,可移動文物,放在博物館裏的文物經過第三次普查有1億件。


  • 2021-07-31 10:05:00
    主持人

    親愛的各位觀眾朋友們,科技創新是當今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題,科技與現代裝備應用不斷提升我國文物保護的工作水準,今天這個講座將圍繞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需求。

    李軍先生是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智聯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文物保護專用設施分技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文物保護裝備和系統研發,形成文物無損檢測産品,主持開發了文物預防性保護平臺,並獲得三項著作權。主持研發了三星堆遺址,多功能考古綜合發掘平臺,先後主持參與了工信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系統,科技部不可移動文物安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文物局文保遺址安全保護整合裝置,文物資訊提取及大數據應用平臺等科研課題十余項,組織參與了編制文物保護團標和行業標準36項,多次負責國家級重點工程項目。

    下面把時間留給李軍老師。


  • 2021-07-27 15:37:00
    首都之窗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上午10:00至12:00,中國館藏文物保護系列講座第九場“文物保護裝備發展的中國實踐”開講,首都之窗將為您帶來全程獨家圖文直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