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手繪故宮

日期:2021-09-07 17: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百年前的手繪故宮
  • 百年前的手繪故宮


《手繪紫禁城》伊東忠太 現代出版社

  在清末民初,紫禁城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這讓中國建築界的仁人志士極為心痛。1934年到1941年之間,營造學社的社長朱啟鈐組織對北京的中軸線,包括故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測繪活動,對文物古建進行保護。與故宮頗有淵源的梁思成先生也強調了測繪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以測繪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築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記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會保護。”

  在中國的營造學社之前,已經有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完成了對紫禁城的測繪。憑藉著從1901年開始的對中國古建築的考察測繪成果,伊東忠太成為了日本國內研究古建築的權威人物之一。

  現代出版社之前出過一本《手繪天朝:遺失在日本的中國建築史》,主要是講述伊東忠太從1902年4月到1903年6月間在中國各省進行考察時不同古建的風貌。而近期出版的同系列書籍《手繪紫禁城:遺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築藝術》,則重點講述了1901年伊東忠太領導的紫禁城測繪活動,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繪圖片,完美地呈現了120年前紫禁城的原貌。

  伊東忠太從日本出發算起,到他結束測繪返程,總共用時50余天,但是真正用於測繪的時間只有22天。這對於擁有數千間房子的故宮來説,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伊東忠太一行人白天測繪、拍照,晚上寫日誌,將他在中國的所見所得完全記錄下來,這也為現在了解20世紀初紫禁城的原始風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手繪紫禁城:遺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築藝術》一共分為四章,前三章分別從皇城建築裝飾紋樣的種類、組合、簡化和皇城建築的裝飾色彩等方面,對紫禁城的明清建築的總體特點、總體佈局、紋飾顏色細節以及紫禁城建築的總體進行了評價。而第四章則完全是從細節部分對紫禁城的紋樣、色彩、構造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展現。

  或許是受到西方美術史的影響,無論是在《手繪天朝:遺失在日本的中國建築史》中,還是在《手繪紫禁城:遺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築藝術》中,伊東忠太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細節重視程度遠高於整體結構。這從《手繪紫禁城》一書中也可以看出來,除了有數的皇城建築整體圖外,伊東忠太絕大部分手繪圖都集中于建築細部的裝飾和細節上。

  通過測繪及拍照,伊東忠太得到了對於中國明清建築演變的認知,並且一直影響到他對中國其他古建築的認識。總結起來,伊東忠太認為紫禁城有四個優點:絕對對稱、紋樣豐富、色彩運用、手法多樣。但是同樣的,紫禁城的建築上也有四個缺點:裝飾複雜、空間與紋樣過滿、缺乏變化、手法粗糙。

  在故宮中軸線上的各個宮殿中,乾清宮尤其是被當做反面的典型,認為是“最拙劣的,在太和門拙劣的程度上更進一層。”這種説法是伊東忠太從細部的比較上得出來的,主要是門扉、雀替、藻井、彩繪等方面,其實還是有些偏頗。伊東忠太對於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的宏偉顯然沒有足夠的認知,相比之下,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對故宮的描寫是這樣的:

  “清宮建築之所予人印象最深處,在其一貫之雄偉氣魄,在其毫不畏懼之單調。其建築一律以黃瓦紅墻碧繪為標準樣式(僅有極少數用綠瓦者),其更重要莊嚴者,則襯以白玉階陛。在紫禁城中萬數千間,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築所不及。”

  在梁思成的眼中,伊東忠太所述的不僅不能被稱之為缺點,反而是其雄偉氣魄的一種表現。尤其是“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築所不及”更是將自己國家古建的自豪展現得淋漓盡致。

  北京的中軸線,尤其是紫禁城,雖歷經滄桑,卻巍然聳立,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印證了永不衰竭的中華民族之魂。(黃相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百年前的手繪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