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承乾考察隊

日期:2022-08-18 17:13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首都師範大學承乾考察隊
  • 首都師範大學承乾考察隊

承乾考察隊

  “文物保護將一生與我們同行”

  “也許是緣份,我和班中的一位同學在聊天時對保護文化遺産有著一致的觀點,恰好班中還有另外三名同學對文化遺産保護也非常支援,因此,作為班長,由我牽頭在班中組建了承乾考察隊(承乾者,亦為繼承乾元,傳承學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商定以北京清代王爺園寢為始,考察文化遺産現狀及其保護情況,相當於是做一次抽樣調查。隨後,我們找來了清代王爺園寢專家馮其利老師1996年出版的專著《清代王爺墳》,並以此為參考資料,在業餘時間開始了文化遺産保護情況考察。”承乾考察隊創始人、隊長周莎説。

  2006年初春,利用在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系學習的課餘時間,周莎在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班中組建了承乾考察隊。自創立起,考察隊一直開展北京地區的文物古跡考察活動。考察隊成員們利用業餘時間,自發考察北京周邊各古跡遺址,交通工具方面,大部分是乘坐公交車,還有一些遺址需要步行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成員們不怕吃苦,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對所考察的文物進行資料拍攝、記錄,並於考察結束後撰寫考察日誌。考察隊自成立以來,更新迭代,一直有序地發展並慢慢擴大體制建設。

  2010年7月,承乾考察隊正式轉移至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成為隸屬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團委的大學生社團組織,主要活動內容為考察歷史文化古跡,初衷是以高校學生為單位開展古跡考察活動,弘揚文物保護的精神。成立初期,考察隊組織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動,提高了大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産的認識,增強了其文物保護意識。2012年,考察隊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五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年度傑出團隊”稱號。

  在考察工作中,前期,考察隊會對預定地點進行資料完善,了解歷史背景和當地狀況;過程中,考察隊不僅對文物本身進行記錄,還深入當地進行訪問調查,對文物古跡和當地風土人情進行全方面了解;後期,對相關資料進行詳細整理、完善、歸檔,並從學術方面進行研討、分析,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考察的文物古跡。將學術與實踐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在落戶首都師範大學的兩年內,承乾考察隊成功發展新成員200余人,除了有規劃的組織考察活動外,也積極培養隊員的文保意識,此外,隊員自發的文物考察活動也不勝枚舉。現今,隨著考察隊的擴大、完善,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活動,與此同時,社會各界文保人士、同仁也積極參與到了文物踏查、保護的活動中。

  2013年,考察隊舉辦了北京地區紅色墓葬考察等專題活動。同時,承乾考察隊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週末和業餘空閒時間考察北京周邊古跡遺址的習慣。一直堅持至今,從未間斷。

  另外,考察隊于2012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創辦了學術刊物《承乾學刊》。此刊由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題字,目前已出至第4刊。“我們希望文保精神與學術研究相結合,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北京地區的文物古跡保護現狀,推動文物保護事業,從某種程度上説,如果人們提高了文保的意識,不去破壞,也就是保護。”

  在考察過程中,隊員們不僅用眼看,還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文物現狀、用手中的筆記錄下所見所聞,也同時向附近居民或當地工作人員了解破壞及保護情況,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這些都是在書中看不到的,只有親身去實踐、親身去體驗才能了解到。

  每結束一天的考察,隊員們都會及時總結、整理收穫。“在考察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最常見的就是到郊區尋訪時,往往沒有詳細的地址與地圖,只能靠自己去尋找,沒少迷過路。但是,我們團隊中沒有一個人因此放棄,我們四處找人問路,雖然耽誤了很多時間,但是每一次都能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到達目的地。雖然曆盡艱辛,但我們心中的喜悅卻遠比依靠地圖迅速尋到的要多得多。”考察隊隊員説。

  經過實踐考察,隊員們不僅增長了見聞與知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文物保護不僅是國家的事、文物保護相關部門的事、文物愛好者的事,更應該是每一個人的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跡,它們見證著歷史、見證著中華大地有著幾千年的文明,這些是整個社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每一個人去珍惜、去保護。”

  “我們正在做的,就是為文物(歷史遺跡)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考察文物古跡、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宣傳文物保護的理念,並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行列。”考察隊的學生説。從2006年至2022年,從在校學生到文博工作者,“承乾精神”深入首師大每位文化遺産專業學生的心中。

  承乾考察隊將考察活動堅持了16年,16年來的春夏秋冬,隊員們奔走在北京的鄉間田野,拍攝、記錄、保存文物現有資料成為了他們每週必做的“功課”。他們説,會將這種考察記錄的方式一直持續下去,將文物保護精神傳承給下一代,以盡對文物保護事業的綿薄之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