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眾首嘗“浸沒式”歌劇《唐·璜》

日期:2016-10-14 11:18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唐·璜》從倫敦來京 觀眾首嘗“浸沒式”歌劇

  10月12日晚,由倫敦寂靜歌劇團(Silent Opera)打造的全新改編的莫扎特歌劇《唐·璜》在三里屯太古裏北區紅館上演,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將浸沒式環境歌劇的概念引入國內,呈現觀眾與演員融為一體的個性體驗。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歌劇的印象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製作,但是寂靜歌劇團的幾位80後90後藝術家希望打破固有觀念,以近距離感受歌劇的形式吸引年輕人的目光。10月12日晚的《唐·璜》驚艷亮相,沒有大編制的樂隊,全部採用數位音響現場的聲效模擬和電子樂合成技術,將莫扎特的經典劇目在數字時代賦予新生,部分角色也以事先錄製的視頻在現場呈現,實現真人演員、虛擬演員、現場觀眾三位一體的交互。劇中的英文演唱用中文字幕和多媒體投影相結合,唱詞翻譯也採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語言風格,讓觀眾在每一個細節中感受到唐·璜就在身邊。

  追尋這部新穎歌劇的創作過程,來源於幾天前寂靜歌劇團的年輕團隊從國外飛到北京,他們遊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全身心地感受這個陌生的城市,把所見所聞都帶入到這個劇場中。於是人們在演出現場可以看到北京街頭經常可見的施工用的藍色鐵皮擋板、工人的黃色安全帽、飯館門口擺放的啤酒瓶子、裝紅酒用的木頭箱子……舞美團隊還把大鐵皮桶的一半鐵皮掀開,用自然彎曲的弧度當靠背,做成了一張張雙人椅,現場還有很多舊皮箱、舊木箱都成為了座椅,觀眾可以隨意選擇坐在哪,沒有舞臺和觀眾席之分,整個空間都是舞臺,在裏面的所有人都是演員,都處在同一個聲場裏,這就是“浸沒”式歌劇的特點,對主創人員來説這樣的創作風險很大,但對於觀眾其樂無窮。

  據了解,“浸沒”的概念在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已被廣泛實驗並運用,如話劇、舞臺劇,而本次北京國際音樂節帶來的《唐·璜》是中國在歌劇領域打破觀演關係的先鋒嘗試。三里屯太古裏北區紅館作為演出場地,也是根據全新形式的舞美設計為本劇量身改造的,體現出北京國際音樂節在歌劇的呈現方式上做出更多積極探索。(羅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