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開幕

日期:2020-11-02 09:4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鄧偉 攝

  水波為曲,槳帆當歌,大運河帶著故事,“流”進國家博物館展廳。2020年11月1日,“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開幕,170件文物揭開面紗。其中,《運河全圖》《潞河督運圖》《河防一覽圖》等重磅文物均為首次亮真跡。

  進入展廳,只見展線宛如一條蜿蜒河道,文物、模型和視頻等按照“一河千載通南北”“貨通南北利四方”“千艘並進萬夫牽”“神工當驚世界殊”“因河而興文化盛”五個部分,系統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策展人趙永説,這是國博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蘊,展覽將持續近4個月。

  圖解運河2500年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一幅幅運河圖,成為展廳裏最大亮點。

  繪于乾隆時期的《潞河督運圖》像是一張“照片”,定格了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圖中兩岸碼頭、衙署、店舖、酒肆、民居等琳瑯滿目,畫有官吏、商賈、船戶、婦孺、鹽坨雜役等820余人,人物形態各異,極富生活氣息;明代《運河全圖》像是一張平面“測繪圖”。縱61.6釐米,橫770.5釐米的畫卷上,描繪了運河及黃河的河道大勢、水利工程及沿途城池;《漕河禱冰圖》則像是“新聞圖片”。這幅畫中描繪的是清嘉慶年間,時任戶部給事中的陶澍沿運河南行視察漕運,行達露筋祠時,遇湖水結冰,陶澍“深恐貽誤漕行”,便齋禱于露筋娘娘,第二天風和日暖,全河水泮,各船出江告竣的事件。

  還有《漕運圖卷》,採用平立面結合的鳥瞰式形象畫法,描繪了自洞庭湖和岳州府開始,經長江、運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線及沿途城市、山脈、河流、湖泊、閘壩、橋梁、村莊等地理景致;《高明治水圖》則展現了疏浚河道的宏偉場面,約千

  余名勞役者正在從河道中挖土築堤。

  “水上漂來的北京城”

  “水上漂來的北京城”的故事,也在展廳裏娓娓道來。“一磚一石都是精心挑選的。”展覽設計師何欣指著4塊灰磚舉例,有句話説“臨清的磚,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運六百年,紫禁城上有臨清”。這就是臨清貢磚,展出時特意豎起來擺放,就是為了方便觀眾看清磚上的刻字。

  展廳裏還有一幅元代《盧溝運筏圖》,畫面中心是一座11孔橋,橋欄板望柱頂端均雕幼獅。除橋身上拱外,其他特徵都與北京現存的盧溝橋相吻合。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曾對此圖進行細緻研究,認為漂運木筏的場景與元代初年大都城的修建相關,畫中描繪的就是元初修建大都城時,從西山砍伐木材,以木筏的形式沿著盧溝河運送至盧溝橋,再轉陸路運至大都城裏的場面。

  兩岸城市輪番秀絕活兒

  一條大運河為途經之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南北方經濟、文化也隨之共融共促。展廳裏,大運河兩岸的城市紛紛秀出自己的運河記憶和“絕活兒”。一幅《天津天后宮過會圖》繪于清代。專家説,這是一部風俗畫卷,真實記錄了清末天津媽祖信俗的風采,是研究我國北方媽祖信俗的重要實物。

  趙永説,展覽還引入了“穿越時空的大運河”數字影像、“大運河文化”系列動漫短片、“中國大運河申遺宣傳片”等,讓文物“活”起來。北京烤鴨、京劇和花茶與運河鮮為人知的故事也被製作成小視頻。

  觀眾還可以體驗當一次運河“驗收官”,利用“密符扇”標貨識貨。專家介紹,清代各地漕糧運抵通州後,為了防止勒索舞弊等情況發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名軍糧經紀在自己驗收、轉運的漕糧袋上,根據驗糧情況,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畫在明顯位置,相當於標記了“可追溯二維碼”。(劉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