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13萬字記錄密雲水庫歷史

日期:2020-08-07 08: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七旬老人13萬字記錄密雲水庫歷史

  “來到密雲縣啊,哎嗨喲啊;為了修水庫啊,哎嗨喲啊;二十多萬人啊,哎嗨喲啊;齊心修大壩,哎嗨喲啊;行行高過頭啊,哎嗨喲啊;人多力量大呀,哎嗨喲啊……”回憶起當年建設密雲水庫的往事,王敬魁老人興致勃勃地唱起了當時的打夯歌。作為密雲水庫建設者、密雲水庫移民和文史記錄者,王敬魁與密雲水庫之間有著深深的緣分,而密雲水庫的修建故事,更與王敬魁的人生密切交織。

  前些日子,聽聞密雲區正在為密雲水庫建成60週年紀念活動尋找“最美保水人”,王敬魁囑咐兒子給組委會打電話。隨後,工作人員找到了老人家裏,與他一起回憶修建密雲水庫的崢嶸往事。

  “密雲水庫的工程施工總量是4000余萬立方米,多數是人工打夯。別小看夯歌,打夯時,夯歌喊得齊與不齊決定夯的品質,夯的品質又影響水庫修壩的品質,所以夯歌在當時特別重要。”王敬魁講到夯歌的作用不禁嚴肅起來。

  1958年,王敬魁還在上中學,家就住在水庫工地附近。因為住得近,喜歡詩歌的王敬魁常跑到水庫工地的工棚看黑板報。關於建設密雲水庫的號子、歌謠、夯歌,王敬魁就是從那會兒開始蒐集的。1968年,作為公社幹部的王敬魁負責帶隊參與修建密雲水庫調節池。推小車、運沙石,日復一日,他真切感受到建設的辛苦。“我要把水庫的故事都記錄下來!”王敬魁默默做了決定,這個決定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那時候有很多詩歌作品,可以説是建設工人的精神動力。”在當時的密雲縣政協參加文史工作後,王敬魁將積累的素材編纂成書。其中關於建設密雲水庫的歷史就寫了約13萬字,有《密雲水庫修建記》《密雲水庫修建拾零》《密雲水庫修建紀實》《毛主席視察密雲水庫》《周總理來密雲水庫》等。除此以外還有些文藝作品,比如《密雲水庫歌謠選》和他原創的《我家住在水庫邊》《請到密雲住幾天》《我站在高高的大壩上》《打魚歌》等。為蒐集相關資訊,王敬魁曾接觸過上百名當時建設水庫的民工。

  在王敬魁的不斷收集下,一部部曾經消失在人群中的文藝作品得以展示。“工地是學校,處處讀書聲,識字學技術,水庫建奇功。”這首名為《讀書》的詩歌在當時工地重視文化生活的背景下而作。王敬魁介紹,當時很多工人文化水準較低,但非常願意讀書。沒有本、沒有紙,就拿小棍兒在地上寫,學會足夠的字還可以拿到證書。建設工地重視文化生活,激發了很多人的學習熱情。“大家會寫字了,就更方便寫家書報平安了。”

  身為水庫移民的王敬魁還曾兩次實地開展移民調查。“1990年左右,我和搭檔一起,沿著密雲水庫周邊逐一走訪移民的村隊。為了記錄詳實準確的史料,我們歷時一年多從九松山壩一直走到了庫北。”王敬魁回憶,當時調查工作十分辛苦,自己甚至常被人叫作“傻子”,但他心裏覺得滿足,“有多少無奈和尷尬,就有多少成果和喜悅,這也是我對水庫的情誼。”密雲水庫移民共有三次,王敬魁記錄了很多水庫移民的故事。“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那裏,後來卻離開了原來紮根的地方,在生活上和生産上都遇到過很多困難,但他們都克服了。”

  “文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把過去的事情真實、詳實、準確地記錄下來。密雲水庫是20萬餘人齊心協力創造的奇跡,這些故事凝聚著每一個人的幹勁兒,更包含著一種需要傳承的精神。”王敬魁説。(王可心 趙晶晶)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