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舞中憶青春

日期:2019-03-28 10:2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U020190328377314867116.jpg.jpg
  • U020190328377314867116.jpg.jpg

  原標題:集體舞中憶青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跳集體舞是京城重要的群眾文化活動。圖為1953年,工人們在業餘時間跳集體舞。王一波/攝

  

  1954年,小學生在北海公園跳集體舞。王一波/攝

  

  1984年,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盛大的遊園活動,800多名男女青年跳起了歡快優美的集體舞。李士炘/攝

  

  1953年3月27日,《北京日報》3版

  

  1955年9月24日,《北京日報》3版

  

  1953年9月27日,《北京日報》3版

  

  1984年6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1984年1月24日,《北京日報》2版

  

  2007年6月13日,《北京日報》5版

  

  2012年11月12日,《北京日報》16版

  在北京的文化生活還不很豐富的年代,跳集體舞成為受到廣大市民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那時候,逢週末或節假日,機關、學校、工廠、文化宮都會舉辦舞會;有幸參加國慶聯歡會集體舞活動的人更是留下了難忘的青春記憶。

  1 重要的群眾娛樂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集體舞作為一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時。當時,無論平日還是節假日,工廠、企業、學校、部隊都有很多人跳集體舞,著實算得上一股集體舞熱。

  據本報1953年3月27日3版《華北電業總局土木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工人的集體舞活動》記載,華北電業總局土木建築工程公司組織了一個由3500多名建築工人參加學習的“冬訓班”,在學習的熱潮中,工人們迫切地提出了搞文娛活動的要求。於是,“冬訓班”在學習之餘又成立了一個“集體舞短期訓練班”。在短短的一個月中,工人們學會了“迎新舞”“新疆遊戲舞”“狂歡舞”“歡欣舞”“青年舞”“邀請舞”“彩虹舞”“團結舞”等,參加跳集體舞的人數也從最初的42人增加到300多人。工人們越跳越愛跳,後來,他們把集體舞“跳到了大隊,跳到了小隊”,工廠裏出現一片熱鬧的新氣象。跳完舞后,大家還會在一起談談當天的優缺點,互相提提意見。

  本市專門成立了“北京業餘藝術學校”,這所學校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為各單位培養集體舞骨幹。本報1953年1月27日3版《琉璃河水泥廠的舞蹈活動是怎樣開展起來的》有這樣的記錄:琉璃河水泥廠工會保送兩名工人去北京業餘藝術學校舞蹈係學習,他們在半年多時間裏學會了不少集體舞和表演舞。回到廠裏,他們又利用業餘時間把新學來的舞教給各車間的舞蹈積極分子,然後,這些積極分子再回到車間把舞曲、動作教給其他工人……

  漸漸地,跳集體舞成為那個年代群眾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項目,連部隊也不例外。據報道,有部隊上至首長,下至炊事員,會跳集體舞的人佔全體人員的80%。(1953年3月6日《北京日報》3版,《從思想感情的深處愛我們的戰士》)

  在那個年代,每逢週末或是新年、春節、“五一”、“十一”等節日,北京的機關、學校、工廠都要舉辦舞會。每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遊園活動,則要專門開闢場地,供人們跳集體舞。本報曾用大篇幅版面刊登舞步圖例,以方便廣大市民學習。電臺也會舉辦廣播舞會,播送集體舞曲。

  2 國慶聯歡的難忘記憶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在天安門廣場跳集體舞就是國慶節晚會上的傳統節目。像1953年10月1日和10月2日,天安門前就曾舉辦過群眾舞蹈晚會,當時放送的舞曲有20支,包括蘇聯集體舞、戰士集體舞、烏克蘭集體舞等。(1953年9月27日《北京日報》3版,《國慶節晚會的活動》)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跳集體舞依舊是國慶慶典天安門廣場群眾聯歡活動的主要內容。作家楊建業在他的長篇小説《成長慾望》裏,曾專門提到1984年在天安門廣場跳集體舞的青春記憶。當時,他在南三環外的一家工廠裏,主動報名參加跳集體舞。那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國慶節期間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超大規模的集體舞狂歡,參加的每個人都要熟練跳會16個舞蹈,每個團隊都要分系統參加評比,得分低的要被刷下來,所以,大家都很緊張。在報名的人裏,有的以前連交際舞都沒跳過,沒有一點舞蹈基礎,學起來特別費勁。個人的舞蹈動作掌握了,還要練整個隊伍的集體配合。為了能在評比中獲得好成績,楊建業和他的同事們真是豁出去了。工廠裏沒有三四十人跳舞的地方,他們就在樓頂的平臺上學習,從烈日當空一直跳到夕陽西下,幾乎沒有人請假或者遲到早退。國慶節到來的那天,他們早早地就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一個個集體舞方陣,在廣場組成了一片青春的海洋。人們唱歌,跳舞,和頭上綻放的禮花一樣歡騰。活動結束後,人們從天安門廣場走回家,興奮得一夜無眠。(2009年9月15日《北京日報》15版,《留在“集體舞”中的青春》)

  跳集體舞的難忘經歷,成為許多北京人人生中一次無可替代、再難複製的爛漫篇章。

  3 大齡青年的鵲橋

  改革開放後,經歷過一段低潮的集體舞作為豐富青年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重新回歸。週末和節假日,不少工廠、農村、街道的青年們又跳起集體舞來。

  1983年初,團市委先後舉辦了有2000人參加的集體舞骨幹培訓班,並向基層推廣了8個集體舞。東城區基層團委專職幹部和化工局不少團支部書記帶頭跳集體舞。市電腦總公司器件三廠團幹部王曉梅自編了《高高的郵車上》《軍港之夜》等集體舞。海淀、宣武、崇文區舉辦了街道青年“青春杯”集體舞表演賽。當年“五四”青年節,全市有兩萬多名青年跳起了歡快的集體舞。(1984年1月24日《北京日報》2版,《團市委推廣集體舞》)

  此後,一些專業舞蹈工作者和群眾文化工作者又從上百個集體舞中選出30多個集體舞。其中有很多民族、民間的舞蹈,如《弦子》《高山青》《阿細跳月》《擁軍秧歌》等,富有民族特色和傳統風格,優美、親切。更多的舞蹈是表現青年人蓬勃向上、團結友誼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感情的新作,如《跳吧跳吧》《我們多麼快活》《春光圓舞》等。這些集體舞有的歡快跳躍,有的自然舒展,能抒發青年人豐富的感情,比起上世紀50年代的集體舞來,不但內容上更加豐富,形式上也更為優美。(1984年6月15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推廣一批新集體舞》)

  集體舞成為青年人友誼交流的紐帶。過去一些單位裏,青年人的交往僅局限在本系統內,到上世紀80年代,青年人的交流不僅有以基層團支部為單位的,還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區的集體舞聯誼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集體舞成為一些大齡未婚青年的鵲橋,通過這種聯誼方式,不少人喜結良緣。

  4 課間操跳出集體舞“style”

  2007年6月12日,由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三部分組成的全國首套中小學校園集體舞首次亮相。

  據本報2007年6月13日5版《校園集體舞9月跳起來》報道,這套校園集體舞既包括國際化的華爾茲,又有民族風情的秧歌。其中小學組為《好朋友》《陽光校園》《小白船》,初中組為《青春旋律》《校園秧歌》,高中組為《青春風采》《校園華爾茲》。此前,教育部曾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72.3%的學生喜歡校園集體舞,70%的高中生希望能“男女生合跳”。學生們普遍認為,集體舞能調節情緒、活躍身心、增強同學間的合作交流。有關專家也表示:“集體舞有助於培養學生健美的身體形態,增強學生動作的節奏感、韻律感。”為此,教育部組織舞蹈教育界專家和中小學舞蹈教育一線教師,歷時兩年為學生量身打造了這套特色舞蹈。

  然而,由於場地等多種原因,校園集體舞只是“曇花一現”,並未推廣開來,甚至有的學校負責人從未聽説過。

  2012年,伴隨著《江南style》大火,“騎馬舞”跳進中小學校園。崇文小學的體育老師對“騎馬舞”的動作進行改編,保留了“小馬跳”和“揮鞭”兩個動作,再配上《江南style》的音樂,使這支神曲變成了“小馬跳”廣播操。每當樂曲在崇文小學的操場上響起,全校1000多個孩子就會興奮地跟著跳……(2012年10月31日《北京晚報》14版,《“騎馬舞”取代課間操》)

  其實,學生熱跳流行舞,反映出中小學校體育鍛鍊方式過於單調、刻板,缺少適合孩子特點的“style”(風格)。為此,本市多所中小學嘗試創編新操,豐富課間操內容。史家小學通州分校自創的手指操,不僅動作活潑,還選配了流行一時的《甩蔥歌》,既鍛鍊了手指的協調性,又規範了坐、站、走姿。定安裏小學的體育老師們使用流行音樂,自創禮儀操和韻律操,深受學生喜愛。此外,宏志中學創編了養生操,府學衚同小學創編了繩操,新鮮衚同小學創編了武術操……越來越多學校的課間操融入集體舞元素,跳出了自己的“style”。(2012年11月12日《北京日報》16版,《課間操也能跳出“style”》)

  (賈曉燕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集體舞中憶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