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世變萬壽寺

日期:2020-03-24 12: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2.jpg.jpg
  • 未標題-2.jpg.jpg

  原標題:飽經世變萬壽寺

  

  從左至右分別是乾隆禦碑亭、無量壽佛殿、光緒禦碑亭、西洋門和萬佛樓。山本讚七郎1899年攝

    

  一名僧人站在萬壽寺彌勒殿前。佩克哈默攝

  

  東路方丈院的月洞門。曾在萬壽寺當過戰俘的佩克哈默,後來成了攝影師,他的攝影善於使用“借景”手法。  

  西路前正殿內的奧國士兵在打牌。佩克哈默攝

  

  雪後萬壽寺。這張照片是透過萬壽閣西側門洞向南邊看,萬壽閣在民國年間曾毀於大火,現已重修。

  

  最北面的千佛閣俗稱萬佛樓,是慈禧增建的,因壁間嵌有小佛數千而得名,相傳慈禧常在此拈香禮佛。莫理循攝于1940年代

  

  最後一進院子用巴洛克風格的“西洋門”與外界隔開,而這種規制的門只在圓明園出現過。據説是乾隆皇帝親自指示,從圓明園中移植設計元素過來的成果。  

  北京的寺院雖多,但能跟故宮相比的,只有號稱“京西小故宮”的萬壽寺。讓人納悶的是,別看它就在車水馬龍的西三環,但大部分北京人只是聽説,卻沒進去過,不知裏面別有洞天。如今,這座昔日皇家廟宇正經歷125年來的首次大修。不久,慈禧太后的梳粧樓有望揭開面紗。

  回看老照片,這裡竟是曝光率很高的景點,不僅介紹北京的畫冊都會提及,很多老外的私人相冊裏也少不了萬壽寺。它怎麼一度成了旅遊打卡地,又怎麼被逐漸遺忘了呢?

  萬壽寺始建於唐,原名聚瑟寺。明朝時,萬曆皇帝的母親、曾經垂簾聽政的李太后,擔心兒子親政後忌憚自己,就把這個小廟改成大寺,賜名萬壽,意思是自己一心向佛,已無心朝政。大名鼎鼎的永樂大鐘也曾遷到這裡懸挂,“聞聲數十里,其聲時遠時近”。

  因“萬壽”之名非常吉利,清乾隆皇帝曾先後三次在此為母祝壽,並大興土木,擴建此寺。從當年留下的《香林千衲圖》中看,寺中張燈結綵,長街百貨雜陳,對岸的大戲樓演著吉祥喜慶劇目,樓畔上千名和尚誦經為太后祈福祝壽,可謂盛況空前。京西蘇州街一説,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乾隆大修過的萬壽寺在1860年英法聯軍進京時,慘遭焚掠,光緒初年,又毀於火。現在的萬壽寺,主要是慈禧建起來的,她使這一寺廟升格成了行宮,還有“小壽寧宮”之稱。慈禧偏愛這裡,傳説是因為她曾發跡於此。

  光緒初年,慈禧正謀劃二次垂簾聽政,太監李蓮英頗會揣摩上意,就讓萬壽寺的僧人製作了一尊觀音菩薩像,面容與慈禧相倣。

  萬壽寺前臨長河,慈禧坐船去頤和園,必定在此拈香禮佛,休息更衣。待慈禧至此,僧眾山呼“太后老佛爺”,並把她領到大殿的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音端坐於此。“萬壽寺雙佛顯聖”的故事越傳越神,老佛爺這個稱呼也就叫起來了。

  慈禧自比觀音轉世,心安理得地獨攬大權,還照了不少扮觀音的“藝術照”。不過,“老佛爺”畢竟是個綽號,只能背後叫叫,清宮戲裏一口一個“老佛爺”,那都是戲説。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借60壽辰,挪用海軍軍費不僅重修了頤和園,也順便修了萬壽寺。大修中,擴建了延壽殿,增建了千佛閣,新建了專門用於梳粧的日照樓,就連周邊的良田也被圈進來,算是寺院的專屬菜園。

  歷經清代三次重修擴建,萬壽寺有了三路七進的龐大格局。其中,中路為典型寺院,莊嚴雄偉;西路為帝後行宮,富麗堂皇;東路為方丈院,簡樸恬淡。最難得的是,在中路建築之後,還有一花園,曲欄回廊,御書碑亭,蒼松翠柏,簡直就是禦花園的縮影。能夠集明清寺院、慈禧行宮、皇家園林于一體,難怪民間把這裡稱為“小故宮”。

  壽辰當日,僅萬壽寺就搭彩棚55間,彩坊38處,如此鋪張,難怪時人評論慈禧是“只管自己萬壽無疆,不顧國家疆土全無”。

  皇家家廟老百姓不能擅入,只有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桃花盛開時,這裡才對外開放。當時還留下“萬壽寺彎腰——頂上見”的歇後語,意指西頂娘娘廟(坐落于長春橋北)和萬壽寺兩大廟會同期,且相距僅七八里,在萬壽寺趕會的熟人相見之後,只拱個手,等西頂娘娘廟進香後,才坐下聊天。

  大清滅亡後,西院行宮差點被萬壽寺僧人拍賣給木材商,要不是五台山普濟佛教會出資回購,早就拆光了。

  慈禧恐怕沒想到,自己的行宮還當過戰俘營。“一戰”後,奧德兩國作為戰敗國,其在華軍事人員成為戰俘。北洋政府不敢得罪洋人,就把戰俘營設在萬壽寺內,讓德奧戰俘們住在行宮,吃著大餐,喝酒彈琴,悠然愜意地享受著貴族生活。正因為如此,萬壽寺也受到了外國攝影師的關注,留下了許多不同於一般風景照的藝術佳作。

  日本侵佔東北之後,流亡同胞流落京城,行宮內曾辦東北大學,學生人數最多時達200余人。1937年,萬壽寺又成了戒毒所,由於電路短路,致使藏經閣(即萬壽閣)及附近建築均被火焚燬。再後來,這裡成了軍營,解放後由部隊接管,山門一關數十年,躲過了“文革”劫難,也讓老百姓日益陌生。

  直到1987年,萬壽寺的中路,才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對外開放,但規模只相當於過去的一半。2020年,隨著西路行宮的古建修繕進入“精裝修”階段,這塊勝地也將重裝開放,有望再次成為發燒友的打卡地。

  (孫文曄 圖/徐家寧)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飽經世變萬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