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日期:2020-02-27 08: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從防疫站到疾控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各級疾控中心作為一線專業力量,在抗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最初的衛生防疫站,到如今的疾控中心,北京的衛生防疫工作是如何從一張白紙步入公共衛生新時代的?

  1 50年代設衛生防疫站

  新中國成立前,北京的衛生防疫工作幾乎是一張白紙,鼠疫、霍亂、天花三種烈性傳染病都有發生和流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極大危害。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非常注重衛生防疫工作,很快消滅了天花和回歸熱,防止了鼠疫和霍亂的發生。嚴重危害兒童健康和生命的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也基本上得到控制。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全市衛生防疫重點轉向麻疹、痢疾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預防。

  1953年10月,北京市衛生防疫站成立,成為市級防疫和衛生監督部門。

  那個年代的北京市衛生防疫站什麼樣?本報1955年7月11日3版刊發人大代表、兒科專家諸福棠的文章《我視察了郊區農村和衛生防疫工作》裏這樣寫道:在市立傳染病醫院的北邊,有三個新建築,一個是北京市衛生防疫站本部辦公的場所,一個是消毒站,還有一個是通過室和消毒處理室。這是由蘇聯專家設計、專為進行預防性消毒和帶有傳染病菌的病人及衣物做消毒用的,分設男女兩部,各有登記室、理髮室、更衣室及沐浴室,兩部脫下的衣服分別從兩旁送入一個中央消毒室。消毒室的高壓消毒器有火車頭那麼大,如以消毒棉衣計算,用10磅的蒸汽壓力可以在30分鐘左右消毒棉衣150套。

  當時,北京市衛生防疫站的職能一方面是對工業衛生、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學校衛生進行檢查和監督,另一方面則是要調查和處理流行病,組織大規模的預防接種工作,並組織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技術上加以指導。

  後來,本市衛生防疫機構不斷健全和完善,各區也建立了區級衛生防疫站。不過,受條件所限,在上世紀50年代,全市各防疫站只對勞動條件很差的皮毛製革行業和有關行業的高溫車間、有毒作業點,及部分食品行業、冷飲制售業、學校等單位的衛生進行不定期監督檢查,衛生防疫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提高。(1984年2月28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加強衛生防疫積極建設文明衛生首都》)

  2 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在衛生防疫站組織開展的眾多工作中,市民記憶最為深刻的恐怕要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除四害”為核心的愛國衛生運動了。

  據本報1956年9月6日2版《市、區防疫站正在大力消滅蚊蠅》報道,市衛生防疫站出動大批電動噴霧車、摩托噴霧車,噴射“滴滴涕”等藥物,滅殺蚊蠅,其中僅電動噴霧車在45天裏噴射的面積就有45萬多平方米。各區消毒人員還協助有關部門到垃圾場及其周圍住戶家裏去用藥物滅蠅,共用藥物噴射了1000多間房屋和3萬多平方米的垃圾場。在爛菜堆、居民戶外廁所和蓄糞池裏,也由防疫站用藥物滅蛆。

  為給全市滅蠅防病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北京市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許多滅蠅的調查研究。他們設置了蒼蠅指數調查點,這些調查點分佈在城區各個地方:有的設在機關內;有的設在公共食堂的旁邊;有的設在飲食加工車間的角落裏。工作人員每月、每旬都要準時地把捕蠅籠放在各個調查點上,同時把捉到的蒼蠅帶回實驗室,分種鑒定,並分別進行登記、分析,了解蒼蠅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孳生規律,並對殺蟲劑效果進行試驗。(1962年7月6日《北京日報》2版,《市衛生防疫站開展滅蠅調查研究》)

  市、區衛生防疫站還組織群眾開展了滅鼠活動。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對老鼠的分佈密度和繁殖規律進行了調查,總結出一些消滅老鼠的辦法和措施,向機關、工廠、學校等推廣。後來,這項工作成為一項全市經常性的衛生工作。(1963年11月1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滅鼠活動取得成績》)

  3 慢性病防治漸成“重頭戲”

  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衛生防疫的重心也有所改變,更加關注如何提高人們的健康水準。

  2000年6月,在北京市衛生防疫站等單位的基礎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組建,其職能拓展為預防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學生常見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全民健康教育、公共衛生保障等多項內容。此後,區級疾控中心也相繼設立。

  慢性病防治漸漸成為疾控工作的“重頭戲”。據本報2001年12月26日16版《警惕慢性病患者年輕化》記載,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北京居民的疾病譜發生了顯著改變,傳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脅北京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為了控制慢性病的上升趨勢,2000年以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市8個城區建立了慢性病示範點,選擇有代表性的居民社區,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冠心病和腦卒中5種慢性病及行為危險因素進行了調查。

  2002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又從全市隨機抽出1240戶家庭做營養和健康狀況測查,通過每天的食物和營養素攝入量、飲食習慣等資訊,了解本市居民的營養狀況和與其相關的慢性病發病情況。(2002年8月19日《北京日報》5版,《油鹽醬醋精量細算》)

  在疾控部門的科學引導下,北京人的健康觀念時髦起來,投資健康成為一種時尚。北京市國民體質測試中心每天都要接待許多前來測試體能的市民,花點兒錢給自己的體能摸個底,順便再讓專家給自己量身訂做個健身計劃。昔日打預防針是孩子的“專利”,進入新世紀後,成年人和老人也加入了打針大軍,防病于未然也成為一種投資。(2002年10月7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人壽命 十年長一歲》)

  4 疫情報告制度在非典中完善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肆虐京城,作為防控主力軍,疾控部門勇挑重擔。

  本報2003年4月10日1版《非常考驗下的“非常戰士”》記錄了當年的情景:夜深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依然燈火通明。非典應急小分隊的60名防疫隊員依舊在忙碌著。桌上的幾部熱線電話鈴聲不斷,市民不斷地詢問非典症狀、防治方法,八位接受過培訓的業務骨幹不厭其煩地回答著各種提問。一天下來,每個人都要接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話,常常累得連飯都不想吃。在衛生防疫應急處理指揮中心,偌大的螢幕上隨時收集著各區縣的監測報告,流行病學調查隊員們則匯總著當天的資訊。如果哪家醫院的呼吸科門診收治了一名疑似非典病人,防疫人員半個小時後就會趕到現場,並對他的上一級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切斷傳染源。

  當年4月,北京建立了嚴格的疫情報告制度,每家醫院都有一名統計報告員,城區疾控中心要在6小時之內向市疾控中心準確報送疫情,郊區要在12小時之內完成這項工作。(2003年4月26日《北京日報》3版,《本市已形成完善的非典疫情報告和防控體系》)

  非典過後,北京的疫情報告系統建設和制度建設都有了很大進步。時任東城區疾控中心主任陳立泉介紹,醫院能夠通過電腦網路向衛生部直接上報疫情,同時又通過電話、傳真向所在地基層疾控部門報告,以便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雙重報告制度使得疾控信息化建設更加完善。(2003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2版,《對非典必須立足於預防》)

  5 設立傳染病疫情四級預警

  由於全球不斷發現新的病原體及相關傳染病,衛生防病形勢嚴峻,北京也在著力打造完善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不斷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2004年11月,《北京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出臺,該預案由流感、禽流感、鼠疫、霍亂、肝炎等傳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急性職業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共同組成,將傳染病疫情按照強度不同分成四級,特別重大傳染病疫情事件為一級,重大傳染病疫情事件為二級,較大傳染病疫情事件為三級,一般傳染病疫情事件為四級,按預警級別分別啟用相應的定點醫院,並根據疫情強度啟用相應數量的病床,分別收治臨床確診及疑似患者。(2004年11月5日《北京日報》1版,《突發疫情將分四級預警》)

  2005年,海淀在全國率先推出公共衛生安全播報制度,根據歷年各種公共衛生事件對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進行預警。(2005年2月28日《北京日報》6版,《海淀推出公共衛生安全播報制》)

  吸取了非典的經驗教訓,北京公共衛生建設一步一個腳印。此後,無論是禽流感的防控,還是流感、諾如病毒、手足口病的預防,北京都走在了全國前列。如今的北京,已步入公共衛生的新時代。

  (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新華社)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