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芳淀處覓舊跡

日期:2022-05-13 10:23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延芳淀處覓舊跡
  • 延芳淀處覓舊跡

尋訪

  通州區的漷縣古鎮,是北京地勢低窪之處,歷史上曾匯聚成浩渺的淀泊,因其風景秀麗,蓮菱飄香,得名延芳淀。在遼代,延芳淀成為皇家苑囿,建起了行獵行宮神潛宮,貴胄大臣也紛紛在此修建了鱗次櫛比的園林,形成了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群。到了元代,又修建了柳林行宮,皇帝每年都要在這裡行獵避暑。皇帝的遊獵活動,形成了韻味獨特的皇家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

漷縣城西門內外繪畫:景浩

漷縣城西門內外繪畫:景浩

反映元朝皇帝遊獵活動的《忽必烈出行圖》

反映元朝皇帝遊獵活動的《忽必烈出行圖》

  行獵後舉辦“頭鵝宴”

  説起北京的皇家苑囿,很多人馬上會想到海澱區的三山五園。從建成年代算,三山五園是最接近晚近時期的皇家苑囿。北京自938年成為遼朝的南京後,就開始有了皇家苑囿和離宮的設置,以滿足皇帝避暑、狩獵的需要。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區,並非是日後的西山地區,而是位於今通州區東南一帶,當時這裡水泊連綿,最為著名的就是延芳淀。

  遼代統治者出身於草原地區,他們有個傳統的習慣,每年都要隨著季節的變化到不同的地區行獵,稱之為四時捺缽,延芳淀就是遼朝皇帝舉行春捺缽的地點。

  延芳淀的舊址處於今天潮白、溫榆、高梁等河流的下游,海拔僅20米,故易潴水成為淀泊。遼代延芳淀的範圍,北至通州的張家灣、臺湖一帶,西至馬駒橋,西南達大興區的採育,南至通州的南界,有著方圓數百里的廣闊水面,且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據史書記載,當年的延芳淀煙波浩渺、碧波盪漾,水中魚蝦遊弋,沿岸蘆葦茂密、綠柳繞堤,景色幽美。每年春季,正是候鳥遷徙之時,常有成群的天鵝棲息湖中,最為適合鷹獵。

  遼聖宗統和四年(986年)二月,遼聖宗及其母承天太后蕭綽(就是有名的蕭太后)外出弋獵。遼帝帶領大量侍從架著鶻鷹連騎而至,下令在延芳淀地勢高曠之處安下營帳,侍從們就地搭建廬舍。狩獵時,“衛士皆衣墨綠,各持鏈錘、鷹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風擊鼓,驚鵝稍離水面。國主親放海東青鶻(産于東北的一種猛禽)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以佩錐刺鵝……得頭鵝者,例賞銀絹。”

  明代《燕山叢錄》對行獵的盛況也有精彩的描述:“遼時每季春必來此打獵,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擒之,得一頭鵝,左右皆呼萬歲。海東青大僅如鵲,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鵝驚鳴,相持殞地。”頭鵝獻給遼帝後,大家都頭插鵝毛,將獵得的各種野味在營帳前擺下盛宴,就是遼代極為著名的“頭鵝宴”。

  為了方便從獵的后妃居住,遼帝在延芳淀建有神潛宮(今神仙村),遼聖宗還在此設先帝石像以供奉。

  延芳淀具有豐富的園林景觀,皇族、大臣在此也各有封地,於是遼朝的大臣也紛紛依傍著遼帝的從獵行宮建起了自己的園林,形成了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群落。但這片分佈廣袤的園林,經過數百年的歲月滄桑,如今全部湮滅無存。有幸被文獻記載下來的也僅有建在如今郭莊位置的司徒郭世珍的“獨秀園亭”。在金代,雖無帝王沿襲在延芳淀舉行春捺缽的記載,但在此構築園林的風氣仍然保留下來,曾任四鄉學諭的漷縣人崔禮就曾經在小安村建造園亭,盛植花卉,自賞自娛。

  此後,遼帝多次駐蹕延芳淀,由此人口漸多,居民成邑。為了便於管理及供給帝後遊獵生活所需,遼代在此專設了漷陰縣,成為捺缽文化在北京地區的特殊産物。

  元時水面漸漸萎縮

  到了元代,隨著氣候的演變,水源逐漸減少,原來浩渺無際的延芳淀逐漸演變離析成多個較小的湖面,如南辛莊飛放泊、栲栳垡飛放泊、馬家莊飛放泊和小延芳淀等。“飛放”一詞源自蒙古語,據《元史·兵志》記載,“春夏之交,天子或親臨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遊豫之度,謂之飛放”。

  延芳淀的面積雖然較遼代大為縮水,但仍是“瞻彼漷兮,其水沄沄”的壯觀景象。元朝皇帝喜歡“歲獵漷州海子林”,這海子林就是延芳淀的余存。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築呼鷹臺于漷州澤中,發軍千五百人助其役”。此時,漷陰縣已升級為漷州,州治在今天津武清縣的河西務。建築宏偉的呼鷹臺在今德仁務村南,尚有遺跡可尋。

  海子林又稱為“柳林海子”,就是古延芳淀的舊址。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到達漷州的柳林海子,見湖濱遍生柳林,風景秀麗,遂命在柳林海子之西建造行宮,稱“柳林行宮”。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柳林,在縣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後,皆以柳林為遊牧之地,建行宮於此。”為了行獵方便,忽必烈下詔“建七十二橋以渡”。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命重修行宮,增建行殿。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大風,雨雹,拔柳林行宮內外大木二千七百”,足見柳林行宮的規模之大。

  柳林行宮是元帝的重要駐蹕地,每年三月,元帝都來此行獵一月左右的時間,然後才回宮做前去上都的準備,終元一朝,成為定例。元帝除行獵外,還在這裡處理軍政事務,如元代最大的跨海遠征——爪哇之役,就曾在柳林行宮進行謀劃。元朝皇帝的許多聖旨都有“柳林裏寫來”的字樣,體現出其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元惠宗妥歡帖木兒也正是借柳林春捺缽行獵之機,和脫脫裏應外合,發動政變,一舉扳倒了獨秉國柄、專權自恣多年的權臣伯顏。

  遼、元兩朝皇帝在漷州的行獵活動,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形成了漷縣八景中“駐蹕甘泉”、“遠浦飛鴻”、“晾鷹舊臺”這三景。時至今日,這三景仍有殘跡可尋,有恢復的基礎。除了景點,在現存的地名中也留下了一些印記,如柳林行宮的所在地牛堡屯的“牛堡”實為捺缽,南儀閣、北儀閣的“儀閣”實為“伊格爾”(大帳),都是由蒙古語讀音轉化而來。

  延芳淀曾舉辦“馬拉松”

  元朝在漷州還有一件皇家盛事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有名的“貴由赤”長跑運動。

  貴由赤是蒙古語“快跑者”之意。元朝的禁衛軍中有一支專門由貴由赤組成的部隊,為了培養貴由赤的體力和耐力,從至元二十四年開始,每年都要舉行貴由赤長跑。長跑起自漷州的州治河西務,終點在大都城內的皇宮正門,主要賽段橫穿了整個通州地區。總長度約合今日的67.6公里,遠遠超過了馬拉松長跑的距離。

  貴由赤長跑每次比賽都是從黎明時分開始,要求在6個小時內跑完全程,對選手的體力來説是極大的考驗,簡直就是超級馬拉松。參賽者“鈴衣紅帕”,即用紅帕包頭,穿著係著鈴鐺的衣服,以便人們遠遠地看見、聽到,好及早避讓。

  起跑前,在起跑處用一條長繩攔住參賽人員,時辰一到,根據監臨官的號令將繩子放下,參賽人員便一擁而起向前奔去。比賽開始後,在貴由赤們到達終點前,皇帝在王公大臣的簇擁下,坐在終點的龍椅上等待衝刺時刻的到來,併為優勝者賜獎。比賽只取前三名優勝者,其餘人員只記姓名,不記名次。第一名獎白銀一錠(50兩),獎綢緞四表裏(表指做蒙古袍面的綢緞,裏指做蒙古袍裏子的綢緞),第二名獎綢緞四表裏,第三名獎綢緞二表裏,其餘參賽者賞綢緞一表裏。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北伐的紅巾軍曾攻至柳林行宮,元廷上下震恐,自此以後,元朝皇帝不再前往柳林行宮。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大將軍徐達統軍北伐,攻克柳林行宮,並在此設大本營,最後攻取了大都,推翻元朝的統治。10年之中,柳林行宮兩遭戰火,最終毀於一炬。

  如今,已難覓延芳淀的昔日美景,但當年“水鳥億萬成群”的畫面一直存留在歷史的記憶中。(王密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延芳淀處覓舊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