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老北京風俗奇書的奇遇

日期:2020-08-11 09:3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古都風韻
  • 古都風韻

  原標題:幕後:一本老北京風俗奇書的奇遇

20200811_010_01_1606.jpg

冰床

20200811_010_01_35606.jpg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週期》羅信耀 著 羅進德 譯寫文津出版社

20200811_010_01_2606.jpg

月光馬兒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週期》是一本有點難以歸類的書,其寫作、出版和接受,堪稱一個意味深長的adventure(奇遇、冒險)。

  該書是羅信耀先生,以H.Y.Lowe為名寫的英文作品,最初連載于北平淪陷時期的《北平時事日報》,題為The Adventures of Wu: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1940年、1941年分別出版了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單行本,當年就出現了日文譯本,題名“北京的市民”。

  周作人對此書給予了很高評價:“雖是原來為西洋人而寫,敘述北京歲時風俗婚喪禮節,很有趣味,自繪插圖亦頗脫俗。我求得原本只有下冊,原名曰《吳的閱歷》,羅信耀著,可惜沒有漢文本,不然倒也是好書,比古書還更有趣些。”周作人後來又寫了一篇《洗三的咒語》,文末自問自答:“看他文筆頗好,舊學也有,為什麼不用中文寫呢,我想大概也只因為大家對於本國民俗沒有興趣,寫了不大有人讀,也不大容易出版的緣故吧。”1988年日文新譯本又出現了,題名為“北京風俗大全”。葛兆光讀到該譯本,寫了一篇《禮士衚同的槐花飄香》,他説:“我在日本京都讀書,讀的倒是寫三十年代北平的書,這本寫于三十年代北平的書本來不是用中文寫的,卻是用英文寫的,它發表在北平的英文報紙,卻被日本人先譯了出來。”連用了兩個“卻”字。日譯本被很多中日比較的學者在論文中引用。

  英文本後來也舊貌換新顏——198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重印該著,增加了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卜德(Derk Bodde,1909-2003)的長篇序言。這個版本被羅信耀長子羅進德先生在聯合國工作的同事好友第一時間送到羅家。羅進德説:“使得原作者在闊別三十年後重見自己的著作,不啻可憐的父母找到了被拐失蹤多年的孩子。原書作者本來珍藏一部樣書……卻被某人(姑隱其名)騙走,致使作者眾多親屬子女多年不能見到此書面目。”2014年普林斯頓大學版重印。

  致力於北京文化研究的青年學者季劍青先生,2015年在《北京觀察》發表《羅信耀和他的北京旗俗書寫》,説這本在國外影響很大的書是“遺憾的書”,因為“到現在還沒有中譯本”。其實,一定有不少中國學者沒有忘記這本書,像浙江圖書館等就採購了它。

  大約在2017年初,不知何因,有一個吳蘊豪譯的“吳氏經歷:一個北京人的生命週期”(上下卷)被私印,還做了些毛邊本。有出版社曾拿該本子去尋求羅進德先生的授權,羅先生拒絕了,他“深受刺激”,沒法接受父親的書變成這個樣子,發願要把這本書譯好,出版好。

  話説羅家堪稱外語世家。這本書的作者羅信耀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燕京大學做英文文秘,結識了埃德加·斯諾。斯諾鼓勵他用英文寫作,並將他推薦給《北平時事日報》。1951年他到中科院辦公廳秘書處工作後,從事科學翻譯,把李四光、竺可楨等科學家的論文翻譯為英文,深得好評。其子羅進德也是翻譯家,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聯合國職員,精通多國語言,2005年被中國翻譯家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

  羅進德先生下決心翻譯父親的書,有年頭了。2007年2月15日《法制晚報》刊發報道《父親當斯諾助手  長子成聯合國首批職員》,其中“退休後編譯父親名作”一節中,羅進德表示:“心願是整理翻譯編輯出版父親的名作。比如The Adventures of Wu被評價為‘國外漢學界不可須臾或離的參考書’,在美國的漢學專業學生幾乎人手一冊。這部書我10年前就想翻譯,但它寫于60年前,與近20年出版的北京民俗新著相比較,內容稍顯單薄,而且行文不合中國人的口味。因此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是要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做深度的改寫和編譯。為此,我收集了不少圖書資料,現在已經完成序言,重擬了篇目,試寫了部分章節。”

  在羅進德先生作參考的書中,有一本穆儒丐的《北京夢華錄》,他在書的旮旯裏發現了我的名字,知道我這個相熟的編輯現供職于北京出版社。寫北京的書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自然順理成章,所以羅先生聯繫我,我們在2017年底再次相見,相約出版這本書。他參考了百餘種資料,形成了翻譯的初稿,我拿到手,看到滿滿的考訂作為註釋。這本書變身為厚重的學術專著,並有幸得到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援。

  這本書原計劃是在2019年8月出版的,但因為考慮到閱讀的流暢性,羅先生再次修訂譯稿,將原來的一些註釋融入正文,費了很大週折進行調整和潤色。目前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週期》,是兩代老北京知識分子對北京的持續書寫,他們根據讀者對象進行了策略的調整。原著的閱讀對象非常清楚,是對老北京風俗一無所知的外國讀者,所以羅信耀採用了馬克·吐溫的筆法,虛構了吳士仁(吳老先生)-吳廣宗(吳先生)-吳學文(小禿兒)三代北京人為主體的一個下層中産階級家庭,以小禿兒從出生到生子的過程為線索,寫北京人的生育、童年遊戲、飲食、節令、花鳥蟲魚、垂釣狩獵、喪葬(吳老先生去世)、娶親等舊京風情“小百科”。敘述中多比附西方相近的風俗習慣,用比較的眼光簡要分析這些風俗的成因,以增加外國人的親切感,並特別繪製了150幅原創版畫,更是直觀了然。羅進德先生的譯寫,直接針對中國讀者,刪去了很多比附性文字和議論,通過考訂把一些老北京的風俗表述得更加真切。但這種翻譯方式,定宜莊先生在序言裏持保留意見。是非得失,還是交給讀者定奪吧。

  著名詩人邵燕祥先生向讀者推薦本書,因為書中的吳家小四合院在禮士衚同,這裡恰是邵先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邵先生《衚同裏的江湖》的開篇也是北平淪陷時期的禮士衚同。

  至於本書的書名,直譯作“小吳曆險記”“小吳奇遇記”確實洋味十足,但很難和老北京風俗聯繫起來;“吳氏閱歷”更不像書名。最後取名為“旗人風華”,羅進德先生的接受是有一個過程的,因為它本是一個隱形的滿俗書寫,改後少了含蓄的一面,且“風華”二字形容在清末民初旗人社會瀕於解體的時代一個有嫌沒落的族群似乎也不大相宜。後來因為“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譯者、編者也就達成一致了。京味小説大家葉廣芩先生推薦説:“讓年輕人知道歷史,了解昨天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熱愛今天的北京,珍惜今天的生活。”

  這本書是小説呢,還是散文?是地方風俗的記錄呢,還是特別的學術著作?是漢學呢,還是中國原創作品?實在有些説不清。不過,如果確認是一本好書,為什麼我們非得去進行糾纏不清的分類呢?奇怪就奇怪吧,如果這種奇怪讓我們不斷去思考其之所以奇怪,這本身也是一個很有興味的事。

  這本老輩北京學者寫的漢學名著,經過英文、日文,流行八十年後回譯成如此形態,不得不説是名副其實的奇遇。

  7月底,我終於拿到了《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週期》的樣書,原擬8月3日週一上班把樣書快遞給相關學人。8月2日晚,聽聞邵燕祥先生走了,突然得不敢相信,我在《旗人風華》下印前,還和他通電話,問能否把他的郵箱和謝老師的電話告訴羅進德先生,因為羅進德先生要向他請安。羅先生知道邵先生耳朵不好,問我除了電話怎樣聯繫邵先生。8月3日晨6點,我接到邵燕祥先生子女的微信:“父親前天上午沒醒,睡中安然離世。之前讀書寫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願,一切圓滿……”

  謹以此書紀念尊敬的邵燕祥先生!我不知道邵先生熟悉羅信耀先生多少事情,一直想疫情過後去聽他聊聊。邵先生《衚同裏的江湖》提到禮士衚同所謂的“迪威將軍”宅邸,恰好我查到一則材料説,江朝宗曾被段祺瑞譏為“迪威將軍”,這個宅邸和江朝宗是否有關係呢?但我再也無法請教邵先生了。(蒙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一本老北京風俗奇書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