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雜院變身記

日期:2022-12-08 10: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大雜院變身記
  • 大雜院變身記

  新中國成立時,北京很多老百姓都住在多家合居的大雜院裏。為了改善大雜院居民的生活條件,70多年來,北京從改變臟亂差的衛生環境,到建設嶄新的住宅樓,再到恢復街巷四合院的古韻、廚房廁所“硬體”升級的改造,讓越來越多的小院居民過上了幸福感滿滿的現代生活。

1958年,崇文區東河槽甲五十九號許婉珠和她媽媽大掃除。

1958年,崇文區東河槽甲五十九號許婉珠和她媽媽大掃除。(馮文岡 攝)

1961年,醫務人員來到龍須溝大雜院附近給群眾講防病知識。

1961年,醫務人員來到龍須溝大雜院附近給群眾講防病知識。(馮文岡 攝)

1984年雨季到來之前,朝陽門房管所維修二班的工人們為演樂衚同11號居民搶修屋面。

1984年雨季到來之前,朝陽門房管所維修二班的工人們為演樂衚同11號居民搶修屋面。 (李士炘 攝)

1999年,菊兒衚同新四合院住宅。

1999年,菊兒衚同新四合院住宅。(張西 攝)

2021年,在楊梅竹斜街茶兒衚同的一處“共生院”內,新老居民一起種花裝點環境。

2021年,在楊梅竹斜街茶兒衚同的一處“共生院”內,新老居民一起種花裝點環境。(潘之望 攝)

  大雜院居民的新生活  

大雜院居民的新生活1953年8月11日,《北京日報》2版

1953年8月11日,《北京日報》2版

1962年10月17日,《北京日報》2版

1962年10月17日,《北京日報》2版

  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北京城市人口不足200萬人,且大多居住在臟亂擁擠的大雜院。一個大雜院裏住幾十戶人家、一百多口人是常事。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1950年政府建立了民主水站,讓居民吃上了清潔廉價的自來水,1952年開啟的愛國衛生運動也深入到大雜院的每家每戶,讓大雜院裏的人們過上了健康幸福的新生活。

  以南長街為例,居民在積極分子的帶動下,都自覺地把衛生工作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很多大雜院都訂了輪流值日制度,各戶輪流負責街道、院子和廁所的保潔工作。(1953年8月11日《北京日報》2版,《衛生工作變成了大家自己的事情》)

  衛生模範院——長辛店鎮謝家大院是一個住著30多戶人家的大雜院,住戶都是附近工廠的工人和手工業者。以前院裏的蚊蠅成堆,工人累了一天回來,吃不好睡不穩,院裏的大人孩子也總鬧病。可是自從注意衛生以後,情況就變了,院裏沒有一個人得傳染病,缺勤缺課的也少了。走進大院,房屋雖然古老,卻打掃得特別乾淨。墻角院心叢生著鳳仙花和美人蕉,家家房門口都搭著瓜棚。走進屋裏,不論哪一家都是窗明几淨,傢具雜物擺得挺整齊,被子也疊得方方正正。走到後院看看,廣場上有兩個露天廁所,坑上蓋著木板,坑裏還撒了厚厚一層“六六六”粉。一切都是這樣乾淨、整齊、美好,顯示出住在這兒的人們不僅講究衛生,而且對生活充滿熱情。(1956年8月23日《北京日報》3版,《窗明几淨 不見蚊蠅 謝家大院一片清新》)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部分幸運的大雜院居民搬進了嶄新的樓房。住在和平裏地區和平街西邊五十六號樓的穆大娘家就是其中之一。穆大娘説,她們這個樓有十幾家都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原來多住在比較破舊和又擠又亂的“桶子房”或大雜院裏,現在住到這又舒服、又方便的大樓裏來,都感到很滿意。“屋裏連照臉的鏡子和挂衣鉤都預先設計好了哩!”穆大伯指著過道墻壁説。彼時,像和平裏這樣比較大型的新住宅區在北京已經有50多個。這些住宅區的樓房都安裝了電燈、自來水和下水道等設備,不少樓房還有廚房、廁所、浴室和貯藏間等。大部分的住宅區還配套託兒所、幼兒園、學校、商店等福利設施。(1962年10月17日《北京日報》2版,《層樓高起 新屋疊壘》)

  “平地登樓”裝修忙

1987年12月23日,《北京日報》1版

1987年12月23日,《北京日報》1版

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報》1版

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報》1版

  歲月流逝,到了上世紀70年代,北京“老城圈”裏的大雜院危舊房逐漸增多。1974年,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舊城房屋進行普查,結果表明,舊城的800萬平方米住宅中,屬於危舊房屋需要改造的達200萬平方米。舊城改造開始列上了議事日程,這也成了大雜院居民們最為關心的大事。

  但那時國家的財力有限,每年能用於舊城改造和維修危舊民房的資金至多只有1000萬元,致使從1974到1982年,全市每年只能改造舊房1萬多平方米,新建3萬多平方米的住宅。照這個速度,光改造危舊房就需要上百年。

  市房管局率先打破了單純靠國家投資的窘境,突破了房地産不得買賣經營的“禁區”,成立了經營開發公司。據1987年12月23日本報1版《本市“老城圈”四年新建住宅387.2萬平方米》報道,他們“以新養舊”,在城外開發新建住宅小區出售,然後將利潤投入舊城改造,先後改建開發了青年湖、高家寨等6片小區,安置拆遷居民上千戶。

  提高內環商品房價格,也是一個加快改造的新舉措。據北京城市改建綜合開發公司經理許月恒介紹,他們幾年內先後改建開發了甘雨衚同、西總布衚同、景什東街等16片住宅小區,開發的小區除安置拆遷居民外,剩餘的住宅全部作為商品房出售,並將所得資金投入舊城改造。

  新區開發與危舊房改造,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大雜院中的不少居民都通過拆遷“平地登樓”。住房條件的改善,讓人們有了耕耘新生活的心氣兒——裝修。過去住新房,屋裏涂點大白刷點“可賽銀”就行了。如今,腳底下從刷紅漆到鋪地板革、塑膠地板磚、通體磚,墻上是乳膠漆、多彩噴塗、壁布,步步升級。(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報》1版,《從搭小房到裝修忙》)

  改革開放前,本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僅有4.55平方米;到1998年,已提高到15平方米。從西城區的小後倉、東城區的菊兒衚同,到崇文區的東花市、宣武區的牛街……全市100多萬戶市民告別大雜院,搬進了現代化小區。(2000年10月9日《北京日報》1版,《住宅小區:850個》)

  大雜院“變”回四合院

2003年8月19日,《北京日報》1版

2003年8月19日,《北京日報》1版

2008年12月2日,《北京日報》4版

2008年12月2日,《北京日報》4版

  開發帶危改、市政帶危改、房改帶危改……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嘗試了多種方式,拆遷安置了數萬戶危舊房中的居民。但隨著對舊城古都風貌保護認識的不斷提高,這些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00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南池子作為全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修繕改建的第一個試點工程。

  南池子特殊的位置,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龍眼珠子”。按照兩院院士吳良鏞和周幹峙、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效燮、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鄒德慈及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等“高參”指導確定的修繕原則,南池子改造採用了北京傳統四合院民居的建築工藝、材料及顏色,使改造後的南池子不僅本色不減,而且更見風致。

  在普度寺前巷3號的雙層四合院裏,回遷戶孫連增驚喜自己的夢想成真了:青磚飛檐,白粉院墻,朱門花窗,溫馨古樸。院內別致的小花園裏薔薇綻放,海棠臨風。最妙的是花下設有一張石桌,四把石椅,月朗風清之夜,和鄰居們斟一壺酒,吟幾句詩,一定別有風味。(2003年8月19日《北京日報》1版,《南池子重綻古都神韻》)

  在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同時保護舊城古都風貌,北京不斷進行著探索創新。

  2005年、2006年,西城區率先實施街巷綜合整治工程,對慶豐衚同、博學衚同等5條衚同的87個平房院進行綜合整治,整治內容包括“戶廁”升級,“一戶一水錶”“一戶一電錶”改造,上下水更新,院內地面硬化,四五類房屋翻挑大修和屋面整修等,同時對破舊院墻門樓重新修復。經過綜合整治,平房院裏居民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2007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1版,《從舊城改造到舊房改造》)

  2008年,崇文區政府開始在草廠地區實施修繕整治工程。草廠三條至十條、草廠橫衚同、西興隆街、北蘆草園衚同、北橋灣衚同、薛家灣衚同、西八角衚同的533個院落,不僅恢復了該地區四合院的傳統風貌,更提高了居民們的生活品質。(2008年12月2日《北京日報》4版,《533個大雜院變回四合院》)

  “最美”小院的幸福生活

2018年8月31日,《北京日報》10版

2018年8月31日,《北京日報》10版

2022年9月20日,《北京晚報》10版

2022年9月20日,《北京晚報》10版

  2014年2月25日,雨兒衚同29號院和30號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來這裡看望居民們。

  玉河旁的雨兒衚同,是老北京的大雜院區。沿著彎曲狹窄的通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居民家中察看,噓寒問暖,關切詢問他們工作怎麼樣、收入有多少、做飯燒什麼、取暖怎麼辦、上廁所遠不遠?得知他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在黨和政府關心下有所改善,特別是做飯用上了煤氣、取暖用上了電暖氣,並且有關部門已經將這片大雜院區納入了改造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2017年10月7日《北京日報》2版,《溫暖,一切為了人民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大家居住更舒適、生活更美好,解決好大家關心的實際問題,讓大家住在衚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

  此後,一場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的疏解整治促提升戰役在北京打響,一系列改革探索隨即開啟。

  過去的平房大雜院,公共衛生沒人管,過道、犄角兒裏雜物堆積,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2017年9月,金融街的大雜院物業服務正式實施,所成立的社區物業中心,管起了金融街長安街以北4個社區、20條背街小巷的373個大雜院。政府買單,讓大雜院居民生活條件就地得到改善。

  下午2點半,在西斜街42號,身著湖藍色工作服的物業保潔員正在打掃院子裏的落葉。院子裏雖然住戶不少,但歸置得很利落。過道、門廊、墻角裏看不見一點兒果皮、紙屑、塑膠袋。“每天上午下午各掃一次,垃圾落葉看見就清,張貼的小廣告看見就鏟,各家門口的垃圾袋,也順手給帶出來。”保潔員白群花説。

  除了保潔,物業還提供設施維修服務。居民家裏要通個下水、換個紗窗,改水改電等,不用像從前那樣到處尋摸人,一個電話打到物業,就有低於市場價的到府服務。“連量血壓物業都管。”後營子衚同15號居民李康説,老伴兒孫瑛不小心摔斷了腿,在家休養期間,物業主動請來專科醫生指導孫瑛老人如何進行康復;還每週到府給老人量血壓,陪著聊家常解悶兒。(2018年8月31日《北京日報》10版,《大雜院裏有了物業服務》)

  在方家衚同,養老驛站、便民菜店、休閒廣場,基本的生活設施應有盡有;適老化扶手、臺階,細微之處都有考慮。“現在啊,給樓房都不走了!老了老了倒享福了!”68歲的衚同居民王淑蘭説。(2018年2月27日《北京日報》1版,《老衚同更新 居民是主角》)

  再回到雨兒衚同30號院看看,院裏住的還是老街坊,景兒卻不再是舊模樣——違建拆了,“蛛網”也消失了,儲物有了空間,下廚不出戶了,如廁不用離院,洗浴能在家中,室內見陽光,院內葫蘆架支起來了,四合院裏常常飄出茉莉花兒香……(2018年10月7日《北京日報》4版,《衚同新生 古城煥靚》)

  今年9月,在北京最美的季節裏,西城選出了首批“最美院落”。這些“最美院落”的評選過程,就是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一院一策”為小院定制改造提升方案的過程,凝聚起更多居民熱心參與小院的共治共用。(2022年9月20日《北京晚報》10版,《瞅瞅人家的“最美院落”》)

  如今,在北京衚同的小院裏,越來越多的居民過上了愜意的現代生活。未來,這裡的日子將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美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大雜院變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