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公交”大山裏播撒大愛

日期:2022-05-17 10:3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大山公交”大山裏播撒大愛
  • “大山公交”大山裏播撒大愛

駕駛員常景生背殘疾乘客上車後,將輪椅搬上車。

駕駛員常景生背殘疾乘客上車後,將輪椅搬上車。

H75路公交車在山區道路上行駛。

H75路公交車在山區道路上行駛。

  石洞子村,北京的“北極村”,向北跨過市界,就是河北豐寧。這個藏身大山深處的村莊,是H29路公交的最後一站。村民們乘坐這趟大山公交,可以抵達110公里外的懷柔城區,還能方便地換乘其他線路,進入北京中心城區。

  徒步數小時翻山越嶺,成為歷史。讓這些變成現實的,是北京公交集團客七分公司第十一車隊——66條“大山公交”覆蓋14個鄉鎮300余個行政村、自然村。

  對於大山裏的村民來説,這群穿著藍色制服的北京公交人,更像他們的親人。留守老人出門不易,他們當起“快遞員”,送藥、送菜、送證件;殘疾村民進城看病,他們背著上下車,一背就是十幾年;路途遙遠,為了保證次日發車,他們一年有100多天睡在山裏……村村通公交,不僅連通了大山內外,也讓愛——在大山中蔓延。

  村民感謝信道出做了十年的好事

  早上9點多,懷柔區琉璃廟鎮H13路站臺上,駕駛員常景生舒展著腰腿。幾分鐘後,他將駕車駛入懷柔山區運營線路中最危險、最難走的路線,途經30多個村莊,翻越6道山梁。“通行注意安全山體崩塌落石”“前方彎道 謹慎駕駛”……這樣的警示牌,沿途隨處可見。

  范崎路,因彎道密集、風景秀麗,近年來吸引著大批自駕族、騎行族。“最怕那些跑山的車隊。不管大彎小彎,都必須提前減速、鳴笛,做好避讓準備。”常景生嫺熟地轉動方向盤,緩踩油門,小客車都嫌窄的路,老司機都怕的胳膊肘彎兒,對他來説是家常便飯,車輛始終保持平穩。14年間,每道山梁、每個急彎兒,都已經印刻在他的心裏。

  “常師傅開車,穩!放心!”乘客雷女士每週都坐這趟車,從懷柔城區回河北村的娘家。“有了這趟車,早起到懷柔城區看個病,當天就能回來。”一位家住大地村的居民感嘆道,“擱早些年前,繞山走上大半天,才能坐上車,去趟城區單程就得一整天。現在幸福了,出門就有車,這些師傅技術特別棒!”

  常景生話不多,好事兒可沒少做。2018年,一位坐著輪椅的男子來到第十一車隊,大夥兒一問緣由才知,這位因意外導致下肢癱瘓的二台子村民,是來送感謝信的,感謝的正是“悄悄”背他上車下車十年、陪伴他康復治療的常景生和同組駕駛員。車隊領隊問:“做了好事為什麼不説?”常景生説:“這是分內事,沒什麼可説的。”

  山區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孩子,常景生主動當起了“救護員”和“快遞員”。幫打工子女給山裏老人帶藥品;將昏迷的乘客儘快送醫救治……這樣的“分內事”根本數不清。常景生的左手食指上,至今還留著一道疤,那是為了防止一位突發癲癇的乘客咬到舌頭,他情急之下用手指架住乘客牙齒留下的。

  帶來城裏遊客 接送上學孩子

  2008年這條聯運線路開通前,大山裏的村民只能靠小公共出行,經常發生因乘客少被轟下車,遇到惡劣天氣隨意漲價等情況,時間上也沒有保證。那會兒,沒要緊事,村民們索性不出門。第十一車隊運營隊長李鵬飛介紹,北京公交集團自2008年接收懷柔區域線路,大山公交終於走上規範運營的“正軌”。

  常景生負責運營的H12、H13、H25路公交車組成的聯運線路,沿途遍佈不夜谷等熱門景區,日均運營152公里。

  大山公交,不僅讓村民能走出深山,也為當地景區帶來了更多城裏遊客。位於懷柔不夜谷景區的川谷度假村,門前H字頭公交線多達6條。“有了這些公交,疫情前高峰期客流增長了50%,一個中午就能接待近千人就餐。”川谷度假村老闆楊成説,很多中老年遊客不會開車,結伴來此遊玩,公交車成為他們郊區遊的最佳交通工具。

  “村村通公交,線上路設計上兼顧了多種出行需求。”客七分公司運營經理張蕊介紹,為了滿足村民通勤需求,方便學生上下學及職工上下班,以此確定發車時間的線路多達32條;服務村民就醫,以懷柔新醫院為首站的線路有7條;削減懷柔城區重復線路,把湯河口作為山區線路轉机首站的線路15條;還有數條帶動沿線旅遊經濟的線路,都按照懷柔區政府及區交通局要求進行了整體規劃。

  在第十一車隊會議室裏,挂著一整面墻的錦旗,每面旗子背後都有服務大山村民的故事。

  “現在孩子幸福啊,上學有車坐。一道梁十八個彎,早些年我們去鎮上得走仨小時。”提起H75路的開通,今年78歲的大黃木廠村老黨員孫榮蘭感慨萬千。這條線路格外特殊,只在每週一三五開行,“週一,學生離家到湯河口上學;週三,村民去鎮上趕集;週五,學生下學回家。”更特殊的是,由於進出村只有一條2.5米寬的盤山路,只能選用一輛改造後的六米長行政用車,由安全駕駛里程超過70萬公里的翁曉明擔任“專車司機”。最近,隨著道路條件改善,H75路也換上了新車,村民乘坐更舒適了。

  “我的三個孩子都走出大山工作了,孫子也考上大學了。有了公交,村裏孩子們走得更遠了!”孫榮蘭重復了好幾遍:“村裏通公交,做夢都沒想到!”

  大山裏的第二個“家”

  H29路駕駛員樊輝常説,他在大山裏有第二個“家”。此話不假,一年365天,他有一百餘天睡在大山裏。這條公交線全長111.24公里,78站,單程3小時40分鐘。為了保證次日發車,樊輝差不多三天就要在H29路最後一站——石洞子村“駐點”睡一晚。這裡,是北京最北端的村子,過去沒通公交時,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壓根兒沒出過村。

  這個“駐點”,其實就是從老鄉那租的一間廂房。大山裏潮,沒有改善條件前,大蜈蚣、蝎子、蚊子都是“常客”,甚至有次屋裏鑽進蛇。樊輝還在公交車上睡過兩宿。冬季大山裏零下三十攝氏度,怕早上打不著火,樊輝淩晨就爬起來“暖車”,回到屋裏棉襖都被凍得“筆挺”。趕上大雪封山,在大山裏一關就是數日。

  如此艱辛,12年來,樊輝卻沒想過換崗。他還記得,有次幫村裏低保戶捎急用的證件。有點兒殘疾的老爺子,一邊作揖,一邊顫顫巍巍從口袋裏掏出一包煙説:“沒好煙,您別嫌棄。”樊輝當然不能收,但老爺子的眼神、動作永遠印刻在他的腦海裏。“老鄉們真的需要我們這些人。”

  一條條大山公交通車背後,還有許多不同崗位的公交人,默默付出著。

  每逢雨雪天氣,第十一車隊老安全員王鳳來就成了“逆行者”,他要線上路發車前,開著一輛皮卡車去驗路。無論塌方、落石,還是冰凍三尺,都得眼見為證。“一道山梁,北邊下雪,南邊可能就是雨,是徹底停駛,還是能開區間,咱得有理有據,也好給老百姓一個交代。”很多次,落石就在他的車邊滾落。

  車隊工人管理員張麗梅,走遍了數十個山村。了解村民出行需求,不斷優化線路班次、首末班時間,滿足早出晚歸的村民出行需求。

  這個地處懷柔區于家園的車隊,承載著懷柔村村通公交客運任務,管理運營著多達66條山區和半山區線路,覆蓋14個鄉鎮300余個行政村、自然村。從2008年成立至今,他們也見證了懷柔山區村民出行的變遷,一路用愛伴隨著每一個村民的每一次出行。(孫宏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大山公交”大山裏播撒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