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風貌重現

日期:2022-05-09 10: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三山五園風貌重現
  • 三山五園風貌重現

衛星地圖顯示,北京五環內最大一抹綠在西北角,香山、玉泉山、圓明園、頤和園掩映其中,向西融入西山綿延的綠色中。“山水連城,翠海芳淀”,一幅藍綠交織的大美畫卷。

  2022年是海澱區提出打造“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三山五園”整體保護利用從區級戰略到市級重點、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實現了三級跳。

  隨著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保利用示範區建設的推進,有著“園林紫禁城”之稱的三山五園地區歷史風貌逐步得到恢復,山水林田交織的自然風光為城市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文化價值的挖掘增強著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推動著中關村科學城高品質發展。

  予歷史以未來,三山五園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北塢公園與遠處玉峰塔交相輝映(孫玉芬 攝)

北塢公園與遠處玉峰塔交相輝映(孫玉芬 攝)

  東方人居畫卷重現

  三山五園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産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

  打開《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中各時期歷史文化資源分佈圖,121處不可移動文物密密麻麻的,這裡是海澱區集中連片的文物集聚區。

  站在其中一個不起眼的點——北塢公園內的金山寺旁,西望玉泉山,古塔巍峨,鳥兒展翅,嘉樹蔥蘢。景色美不勝收。東側,有4棵大楊樹,那是舊村留下的老樹。“80後”劉艷霞帶著兒子在樹下玩耍,好像回到了自己小時候。

  “小時候家家都有大院子,春天插秧,秋天收割,在曬谷場光著腳丫蹚著滾燙的稻穀,幾天下來小夥伴們都能黑一圈,也樂此不疲。”劉艷霞説。

  後來,守著頤和園西門,村裏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家家戶戶都開始蓋房,大院子沒了,稻田沒了,變成鴨廠、磚廠、小飯店、小旅館……快速城市化讓村莊變了樣。

  2013年,海澱區四季青鎮玉泉村全部拆遷騰退,北塢就是玉泉村下轄的8個自然村之一,村民告別了城中村,就近搬新家住進現代化樓房小區。

  同年,海澱區開始對“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核心區域14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規劃,重點實施園外園區域生態景觀提升工程。

  園外園特指頤和園和靜明園周邊區域,歷史上這裡水網密集,頤和園也沒有西墻,向西是大片的京西稻稻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勞作的農人和夕陽下炊煙嫋嫋。

  通過功能疏解、環境整治、景觀提升、還綠增綠,園外園地區新建、改建了暢春新園、中塢公園、北塢公園、兩山公園等13個公園,打造了一條36公里的綠道,“一道十三園”讓三山五園地區又恢復了綠色肌底,把香山、頤和園、圓明園這些明珠般的公園連成片。

  稻田也回來了!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裏小江南。”為恢復乾隆筆下的美景,公園建設過程中擴挖水面和稻田,形成水、田交融的景象,每到金秋,稻浪滾滾。

  金山寺北側就是稻田,特意設計成一小畦一小畦,方便遊人體驗插秧、收割。稻田中央還有一組雕像,以清代《耕織圖》為原型設計,“雍正”扶犁“乾隆”牽牛折射“農為邦本”文化觀念。

  河水也連通流動起來了!

  歷史上,三山五園地區泉流四溢、河湖漫布,宛如江南水鄉。海澱區從生態迴圈水網、河道生態治理及景觀提升、蓄滯洪區建設三方面入手,逐步恢復歷史水系和景觀。

  金河是一條元代開挖的引水渠,在三山五園環境提升過程中,海澱區水務局對金河進行了改造,新建了拱橋連通兩岸,將割裂的兩個公園縫合成一個108公頃的大公園。河道兩側臺地駁岸,曲曲折折,南岸老樹橫斜,北岸新枝幼苗,鵝黃翠綠,隔水牽手。

  如今,三山五園地區迴圈水網中的玉泉山片區水系已經聯通,圓明園片區預計2022年6月底完工。2022年還將進行北旱河、萬泉河、清河濱水綠廊-清河之洲、金河上游段、南長河上游段等河道治理。屆時,區域內400公頃河湖水面互聯互通,昔日渠渠相連、河園融合的歷史水系格局及風貌將重現。

  三山五園地區重要的文化景觀和歷史聯絡線也在逐漸恢復。

  山水相依,俯仰千年。一幅山水、田園、城市有機交融的東方人居畫卷重現西郊。

遊人在北塢公園一畦畦稻田邊走過 (何嶸 攝)

遊人在北塢公園一畦畦稻田邊走過 (何嶸 攝)

  “園林紫禁城”裏的文化自信

  午後的陽光正好,圓明園正覺寺內,古樹蒼翠。邁進山門內,就走進了“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

  “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從1860年被掠奪到2020年12月1日展出,馬首銅像“回家”之路走了160年。

  提到圓明園,許多人腦海中都會不約而同地出現一個詞——“萬園之園”。這並不是中國人自己説的,是1743年,遊覽過圓明園的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在寄回法國的書信中的讚嘆。

  “回看18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遠超我們的想像。”北京三山五園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説,當時的傳教士和歐洲學者對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文化極為推崇,在歐洲引起了“中國風”的模倣狂潮,有歐洲學者甚至認為其啟發了西方浪漫主義思潮。也正因如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時,沒有來過中國的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才會寫下這麼一段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産生的成就盡在於此。”

  四九城裏中軸貫,三山五園西北蜒。

  前朝後寢、禮制建築、觀稼驗農、理政空間……這些都是三山五園裏的“標配”,“居園理政”更是清代帝王的傳統。賀艷團隊曾根據清朝皇帝起居注做過統計,康熙每年有一半時間在暢春園居住;雍正最長的一年在圓明園居住247天,乾隆則達到251天;道光、咸豐每年都駐園約200天。

  三山五園可以算得上清朝的“國家政務中心”。

  東西連綿20余裏的三山五園地區是沒有城墻的歷史城區,是名副其實的“園林紫禁城”,與南北中軸線貫穿的凸字形都城一起,構成了清代北京“一城一區”並置的城市形態,在中國都城規劃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論是北京市總規提出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還是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三山五園與老城都是並列的兩大重點區域。

  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集倣天下”的圓明園産生了許多前無古人的創新作品——以漢字為造型的田字房、1003e2字房,如意造型的橋梁,中西合璧的西洋樓建築,水力鐘、水力自動風扇,升天入地和花開現佛舞臺機械裝置……數不勝數。

  雨果筆下的“幻想藝術的高峰,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來自於中華民族蓬勃的創造、創新力,來自於在繼承傳統中的不斷突破創新。在繼承中突破創新,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2021年3月25日,一場名為《重走“進京趕考”之路》的直播活動吸引了超50萬人觀看。這條“進京趕考”之路再現了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京首日的行動路線。

  “橫跨整個三山五園地區,途經三山五園中的五園,與三山五園地區禦道的重合率達到了60%。”賀艷説,重走這條路,不光能看到重要的紅色節點,還能看到歷史,看到當代科技發展創新標誌中關村,這條28公里長的線路是一條100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紅色脈絡。

  2020年9月,海澱區作為北京市的代表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2021年3月,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批復,9大類創建任務不斷推進。“園林紫禁城”裏的文化自信正在釋放。

孩子們體驗稻田收割的樂趣 海澱區委宣傳部供圖

孩子們體驗稻田收割的樂趣 海澱區委宣傳部供圖

  皇家禦苑變共用公園

  中午的海淀公園,最熱鬧的是智慧步道,不到900米的線路上,十幾位跑步愛好者在“你追我趕”,不過他們追的不是正在跑道上的跑友,而是隔空“賽跑”,跑道上跑步人數、速度、年齡劃分等都在起點處排行榜螢幕上顯示著。

  這條跑道非常受年輕人喜歡,30歲以下的使用者佔4成。

  海淀公園也是“一道十三園”之一,始建於2003年,2018年改建為全國首個AI公園。如果時光穿越回康熙年間,這裡可是禦園暢春園的西花園,皇太子胤礽的居室和書房就在這園子裏。如今,這裡成為不收門票、人人共用的城市公園,但其建設一點不比皇家園林馬虎。

  智慧導覽、刷臉存包、無人駕駛、電音花園、騎行噴泉、AR互動體驗……海淀公園東邊600多米就是海淀新技術大廈、中關村國際創新大廈,向南過了四環就是中關村。守著北京原始創新策源地,公園為眾多新技術提供了應用場景,也讓市民能夠零距離體驗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新生活方式。

  “十三園”之一的茶棚公園繞著當地村民安置房北塢嘉園小區西側、南側佈置。這片區域曾是人們前往妙峰山進香的必經之路和重要停留節點,考慮到居民休憩需求,公園在建設過程中以清代《妙峰山進香圖》中的茶棚作為休閒設施藍本,衍生形成茶棚廊架、祈福影壁等,傳承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幫當地人留住鄉愁。

  公園裏種稻子是海澱區的特色,海淀公園、巴溝山水園、中塢公園、兩山公園都有京西稻稻田的影子,讓年輕人和孩子能夠感受傳統的農耕田園生活。

  回到家裏拿起手機,三山五園還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創憶·三山五園”數字展始終線上上等著你,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三山五園展示給國內外觀眾。

  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三山五園的保護與利用成果已融入生活、服務人民。

  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西南,2.12萬平方米的三山五園藝術中心正在緊張施工,預計2023年投入使用,除了設置“海淀歷史文化展”和“三山五園數字展”等展覽外,還有公共服務區和藏品區,成為地區文化會客廳。

  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建成後,將與2021年開館的頤和園博物館、正在建設的圓明園博物館以及眾多高校博物館形成三山五園博物館群,助力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

  “三山五園藝術中心還將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互融共通,成為集文化遺産保護、科技前沿發佈、自然生態環境于一體的文化新地標,打通文化、文物、旅遊等多項業務邊界,努力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路徑。”海澱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探索早已在三山五園的研究中展開了。

  從2009年開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團隊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化研究。他們採取全方位的研究方針,對歷史文化、山水環境、建築藝術、園林植物、保護展示等各方面進行整合,並對已有的清代皇家建築《營造則例》所載的“建築規範圖”進行初步數字化。團隊還研發了“虛擬現實”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和高清沉浸式體驗産品,遊客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穿越”至康乾,如身臨其境般遊覽圓明園。

  2018年底,這一展覽走進五棵松華熙live籃球公園。“重返西洋樓”沉浸交互秀是最大亮點。展示空間包括7米高的360度環幕和互動式地幕,觀眾可以通過觀看數字影像,了解數字復原工程是如何利用三年時間對共計1萬餘平方米的2106個構件進行掃描,讓海晏堂以數字形式重生的全過程。觸動人心的背景音樂,空中和地上不停變幻出的影像,仿佛觸手可及的石構件、琉璃瓦、獸首,水柱奔涌而出的十二獸首噴泉……虛擬重生的圓明園盛景讓人讚嘆、折服。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場合落地,希臘就邀請項目團隊為奧運會發源地古奧林匹亞遺址進行了數字重建工作。

  文物價值研究闡釋體系、展示交流傳播體系和文物資源活化利用體系也在三山五園保護利用過程中不斷構建著。圍繞著三山五園相關學科邏輯與理論框架、三山五園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地位、三山五園與城市發展的關係等關鍵問題,海澱區搭建了三山五園研究平臺,深入開展調研、及時形成成果。

  2022年4月8日,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工作推進會召開。海澱區文旅局(文物局)局長陳靜表示,“海淀將突出文物與城市更新、科技創新、旅遊教育融合發展,在文化與生態保護空間內創造數字文化服務新場景、新業態、新消費,構建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數字經濟交相輝映、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新形態。”(孫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三山五園風貌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