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

日期:2021-01-11 10:29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
  • 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

  2021年新年伊始,昌平開了一家專為孩子打造的書店,這也是「一個書店」一年內新開的第四家店。都説實體書店生存不易,那麼,這個誕生只有兩年多的書店品牌是如何在疫情之下逆風生長的呢?

  讓孩子愛上閱讀

  “「一個書店」·愛書的孩子”,這塊紅底白字的招牌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探店。其實,這家位於昌平區北京手錶廠裏的書店半年前就已經開業,但由於緊挨著幾所學校和幼兒園、又遠離車水馬龍的商業街區,經營者將它升級成了孩子的專屬書店,在2021年的第一天與小讀者正式見面。

  升級改造後的新店依然寬敞明亮,只是書架上的書全都換成了繪本,4000冊精選繪本和1000多冊英文原版繪本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片書籍的海洋。書店還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了專屬書單,讓家長在選擇上更有針對性。全屋鋪設防滑地墊、適合兒童身高的小沙發、挂在墻上的閱讀“樹洞”、可以自由搭建的樂高墻……這些細節更是深得小讀者歡心。

  “其實,我們從第一家店開業的時候,就意識到孩子的重要。”這家書店位於西二旗的總店開業于2018年暑假,創始人文海記得,當時來店裏看書的孩子特別多,幾乎是人擠人,“社區裏的年輕家庭很多,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因此我們一直想為他們打造一個獨立的空間。”2020年八月,回龍觀首開店開業,店裏設計了專屬的兒童閱讀區;2020年十月底試營業的燕郊央美店,更是把整整一層留給了孩子,“未來,我們希望在每家店附近都做一個給孩子的專屬書店。”

  書店的選址都在大型社區周邊,就是希望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身邊的大書房。“書店如果離得太遠,需要擠公交轉地鐵,舟車勞頓趕到又匆匆忙忙趕回,那麼,去書店就變成了一次朝聖,那麼,這就成了讀者為書店增添光環,而不是書店服務讀者。”文海測算過,昌平城區不大,讀者基本開車15分鐘內就能到達一家門店,“接下來我們想要招募一些周邊社區願意講繪本的媽媽,舉辦家庭朗讀會,也可以讓大孩子給小孩子讀書,讓讀者參與到書店的共建中來。”

  讓讀者放下手機

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jpeg

  在接連開業的幾家新店中,回龍觀首開店的長勢格外迅猛,開店還不到半年,就與周邊的商家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閱讀、健身、美食、購物……在這條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商業街上,「一個書店」的存在恰恰是鬧中取靜的好去處。

  零下17攝氏度的寒潮中,推開回龍觀首開店的大門,寧靜溫暖的感覺撲面而來。左手邊是供會員自取的飲品區,花果茶、小青柑、手磨咖啡一應俱全;右手邊是一整面墻的“吃掉問題書單”,“謠言是如何産生與傳播的”“人為什麼要工作”“看電影就是為了圖開心麼”……幾十個五花八門的問題之下,一組組清晰的書單為讀者提供著解題線索。

  早上九點半,五六位讀者已經在書桌前坐定了。“本書桌不歡迎電子産品,歡迎你持書落座。”在書店特別設置的“一小時書桌”上,擺著一份詳細的參與指南:“挑選一本喜歡的書,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加蓋閱讀馬拉松時間戳,在書店小程式的讀書彈幕中上傳照片打卡,每週打卡天數最多者將獲得神秘禮品一份。”

  “很多人在書店看書都是走馬觀花的,或者拍照打個卡就走,我們書店不想做成網紅書店,而是希望為讀者提供一段專注閱讀的沉浸式體驗。”據文海觀察,只要能靜下心來讀十分鐘,一般人都能繼續完成“一小時”的挑戰,小程式上的讀書彈幕也越來越多,有些用戶累計發了200多條。其中一些讀書筆記被店長精選出來貼在書桌邊,手寫的筆記讓人讀來格外親切,也為同一本書的不同讀者建立起了奇妙的交流渠道。

  能夠讓人專注的除了環境,還有好書。“我們的選書標準不以暢銷書為導向,而是提倡經典閱讀。”書店為此成立了選書委員會,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確定出“七成經典、兩成新銳潛力或歷史低估、一成大師導讀”的書目。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翻開好書的機會,書店還會定期舉辦週末讀書會、講讀學堂、問讀小組等活動,邀請讀者圍坐共讀、交流分享。

  讓會員找到溫暖

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2.jpeg

  這家書店的創始團隊是前BAT員工,在網際網路打拼多年之後,文海和小夥伴們辭職創業,在西二旗開了第一家「一個書店」,既拯救自己,也為年輕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溫暖的第三空間。

  “這種社區書店對我們這些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來説很貼心,因為平時工作很累,如果週末再跑很遠去圖書館就不太現實。”95後女孩黃丹丹租住在回龍觀社區,步行到書店只需15分鐘,她幾乎每天都來,“這家店選的書都是經典,能感受到他們是在引導閱讀,併為我們這些嚮往純粹閱讀的人營造了很好的環境。”

  文海坦言:“一開始我們就沒想做一家賣書的書店。”該書店實行會員制,會員可以享受在店閱讀、借閱,並免費參加書店的各類活動。

  “剛開業的時候,我們請過馬伯庸、俞敏洪等大咖來店裏分享,後來發現會員裏就臥虎藏龍,有天文學博士,也有音樂人,他們的講座非常受歡迎。”通過書店,原本生活在一個社區卻素不相識的人逐漸成了朋友,有些會員還主動降薪加入書店的團隊。

  創始團隊的網際網路背景也讓這家書店早早擁有了小程式、刷臉門禁系統等智慧服務,可以線上找書、借閱、共讀,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讀者畫像和需求。因此,店裏平時只需一人值班,就能維持日常的運營。“西二旗店2020年升級成24小時書店後,夜裏也不需要留人看店,最後走的會員會幫我們關燈。”

  正是憑藉著會員制、社區店的模式和網際網路基因,這家書店得以迅速從一家開到五家。接下來,他們還計劃在上地、798、復興門等地段開設新店。

  “目前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擴張,而是集中精力提升運營水準。”經歷過疫情的衝擊,文海反而更堅定於線下的價值,“大家已經被太多線上的東西佔據了碎片化的時間,現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回歸面對面的産品,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李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網際網路基因社區書店逆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