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的“要”與“不要”

日期:2023-09-11 10:47    來源:人民網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調查研究的“要”與“不要”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對調查研究既提出了正向的倡導和要求,也提出了負面清單式的警示和禁止。根據《工作方案》精神,結合實踐,我們認為做好調查研究,務必做到三方面“要”與“不要”。

  要精準選題,不要盲目跟風。選題是調研要面臨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它決定了調查研究的目標方向。面對調研選題,有些人沒有主見,陷入盲目跟風的誤區,什麼熱門就調研什麼,追求所謂“熱搜”效應;有些人追求“脫穎而出”,熱衷編“新”名詞,提“新”觀點,得“新”結論,卻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對急難險重的任務視而不見,對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的問題充耳不聞。這種盲目跟風、刻意標新立異的選題,在一開始就迷失了方向。調查研究要圍繞黨和政府的關心、群眾的關注、崗位的需求精準選題。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時代之問,緊緊盯住群眾生産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改革發展中的難點痛點,人民需要什麼,就著眼謀劃推進什麼,哪些方面問題突出,就從哪些方面入手開展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要敢啃硬骨頭。現實中的問題是複雜的、多樣的、善變的,面對眾多的問題,不能手忙腳亂、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分清輕重緩急、主要次要,要抓住重點和關鍵,敢啃硬骨頭。“硬骨頭”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長期想解決而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瓶頸問題,就是影響全局和長遠的戰略問題,就是矛盾集中的尖銳問題。抓住了重點和關鍵,啃下了硬骨頭,其他矛盾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要輕車簡從,不要“前呼後擁”。調查研究中尤其需要警惕“四風”現象的反彈,特別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不良作風。有些幹部到基層調研追求“大場面”“大陣仗”,搞得前呼後擁,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有些幹部所謂的基層調研,地點預定、路線確定,問題推定、結論預定,什麼時間聽彙報、查資料,什麼時間看現場、搞座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差分毫”。種種“前呼後擁”、程式化的調查研究,不僅使老百姓非常反感,也違反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工作紀律。要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輕車簡從,厲行節約,不搞層層陪同。要增強調研的自主性、隨機化,常到基層一線走一走,常到群眾家裏坐一坐,常同各界人士聊一聊。到基層去,不必遵循所謂“標準程式”,不一定都要做“聽彙報、查資料、看現場、搞座談”等“固定動作”。輕車簡從的一個優勢在於“船小好調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另選地點、另找人家、另換角度、另談話題,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看一看平常看不到的人間煙火、民情民意。

  要深入務實,不要“蜻蜓點水”。深入務實是開展調查研究的一項基本要求。一些調研活動,調研過程淺嘗輒止、望梅止渴,調研報告詞不達意、筆下空空,最終淪為典型的“蜻蜓點水”式的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必須旗幟鮮明反對“蜻蜓點水”的做法,大力倡導深入務實的作風。調查研究要沉到底,不刻意劃定“經典線路”,不盲從“典型經驗”,真正貫徹“四不兩直”的要求,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蓋到邊,到最需要看的地方看,找最需要談的人談,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調查研究要融進去。有些調研人員雖然到了基層,但是沒有學會和一線群眾打交道的方式,和群眾交流溝通不暢,很難讓群眾敞開心扉。融進去,就是要學會和一線的群眾打交道的方式,學會群眾的語言,走進群眾的內心,放下架子,進群眾的家門、坐群眾的凳子、聊群眾的家常,真正融入群眾、融化情感、融通隔閡,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奠定調查研究的堅實群眾基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