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13-01-31 08:0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2013年1月22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北京市代市長 王安順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工作,對今年工作提出建議,請予審議,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08年以來的五年,是首都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極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總結提煉了“北京精神”,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圓滿完成奧運會和國慶60週年重大活動籌辦任務。全面踐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依靠舉國體制優勢,依靠人民群眾參與奉獻,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奧運會、殘奧會,為圓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想作出了應有貢獻。堅持首善標準,全力籌辦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實現了“隆重、喜慶、節儉、祥和”的目標。奧運、國慶兩大活動的圓滿成功,有力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務管理水準,實現了“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物質精神財富,推動首都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二)首都經濟邁上新臺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時制定實施一系列穩增長、惠民生的具體措施,克服困難,深化改革,經受住了複雜形勢的嚴峻考驗,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78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9.1%;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提高到13797美元,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準。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6462.8億元,年均增長14.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7702.8億元,是2007年的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314.9億元,年均增長17.3%。

  (三)經濟結構加快調整轉型。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産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比重分別比2007年提高了5.6個和2.1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由73.5%提高到76.4%,高技術製造業較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首都經濟的特徵更加彰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企業總收入2.4萬億元,是2007年的2.7倍。全社會研發強度達到5.8%,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全國的38.2%。加快重點功能區建設發展,六大高端功能區佔全市經濟比重超過40%。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完成首鋼石景山廠區涉鋼産業搬遷改造,累計關閉446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告別了近千年的小煤窯採礦史,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水耗分別累計下降25%以上和32%,節能減排走在全國前列,綜合發展指數連續多年排名第一。

  (四)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12萬農民在護林、管水等公益性崗位就業。市政府投資投向郊區比重連續八年超過50%,高速公路通達每個區縣,郊區新城全部集中供暖,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通公交。累計投資280億元,完成新農村建設“5+3”工程,農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南行動三年計劃、城鄉結合部50個重點村城市化改造成效顯著,通州等重點新城建設提速,西部地區轉型發展步伐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區活力增強,為實現科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城市建設管理不斷加強。五年累計投資近1900億元,建成軌道交通300公里,通車總里程達到442公里。全面實施建、管、限綜合治堵措施,在機動車保有量增加210萬輛的情況下,市區交通運作保持基本平穩。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城市電網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使用,資源能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加強污染全方位治理,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29.3%,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比重由10%提高到50%,污水處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分別達到83%和61%。大力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綠化,建成開放一批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階段任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8.6%。實施200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前門、什剎海等地區保護更新有力推進,展示了歷史風貌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的新形象。

  (六)民生保障水準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6469元和16476元,年均實際增長7.5%和8.7%,農民收入增速連續四年快於城鎮居民。實施學前教育、中小學、市屬高校建設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增加幼兒園入園名額5.7萬個,完成了中小學的校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取得長足進步。醫療機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改革實現突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年任務順利完成,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改善。完成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成立六大文化聯盟,建立了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競技體育取得良好成績,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城鄉一體的促進就業格局基本形成,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17.6萬人,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2%以內。社保相關待遇標準五年提高六次,各項標準均提高50%以上。全力推進“大民政”建設,實施居家養老助殘政策和老年人優待辦法,推動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堅持房地産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産結構調整,加強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累計提供各類保障房80萬套。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實現了每個困難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實現了養老保障制度城鄉一體化和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全覆蓋,實現了“村村有書屋”、廣播電視“戶戶通”,實現了廉租房應保盡保。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七)社會建設和服務管理開創新局面。制定實施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意見和規劃,率先形成社會建設四級工作網路。開展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建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加強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建設,選聘7067名大學生到社區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完成,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五五”普法任務圓滿完成,“六五”普法紮實推進。雙擁共建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駐京部隊在首都現代化建設和重大活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強化綜合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産經營建設、治理糾正違規違章行為,安全生産事故起數比2007年下降27.4%。

  實施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風險評估體系基本建立。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建立多元化矛盾調解體系,推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效銜接,連續五年實現信訪總量、集體訪、聯名信三下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全面推開,村莊社區化管理分類推進。深入推進“平安北京”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機制,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創新警務模式,首都安全穩定大局進一步鞏固。

  (八)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調整,推動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加大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力度,建立完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市屬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比2007年分別增長97%和88%。制定實施一系列支援民間投資、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意見。完善市與區縣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順利推進。規範發展産權、林權、技術等要素市場,三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精心打造“京交會”品牌,積極構建口岸經濟體系,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地區進出口總額達到4079.2億美元、年均增長16.1%,實際利用外資突破80億美元。發起成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制定實施促進旅遊業發展意見,年入境遊客超過500萬人次。深化對外務實交流合作,港澳臺僑工作紮實推進。高標準完成什邡、玉樹災後援建任務,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成效顯著。

  (九)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和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積極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意見。五年來,市政府共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17項、建議7228件,辦理市政協建議案33件、提案6305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25項,制定修改政府規章41項。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部門取消審批事項64項、下放審批許可權126項。完成市與區縣政府、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建立覆蓋市、區縣兩級的“三效一創”績效管理體系,政府績效管理工作全面推開。加強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

  回顧過去五年,我們深切感受到,這是舉全市之力,辦成大事、辦好喜事,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邁出堅實步伐,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服務管理水準明顯提升的五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堅強領導,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幫助,社會各界關心支援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門、各兄弟省區市,向駐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援首都建設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五年的團結奮鬥,深化了我們對首都工作和首都建設發展的認識,主要體會有:

  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要更加自覺地把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作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必須堅持“四個服務”。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性質和職責,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以服務促進發展,以發展優化服務,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提升首都工作水準。

  三是必須堅持民生優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維護首都社會和諧穩定,不斷提高發展的包容性,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四是必須堅持統籌協調。要遵循首都城市發展規律,發揮規劃引導發展、規範發展、服務發展的作用,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協調,與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統一。

  五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要系統謀劃、凝聚共識,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改革開放中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破解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六是必須堅持群眾路線。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問計於民,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問需於民,多辦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共同推進首都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北京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明顯,優化城市空間和産業佈局、調整經濟結構、調控人口規模、治理交通擁堵、改善空氣品質任重道遠;統籌做好新階段特大型城市規劃、建設、運作、服務、管理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還需下更大功夫;創新社會管理、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還需付出更多努力;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服務意識不夠,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一定牢記職責使命,加倍努力工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好這些問題,決不辜負黨中央的期望,決不辜負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信任,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重托。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2013年工作任務的建議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為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指明瞭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刻認識和把握髮展的階段性特徵,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奮力推進首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向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出更大步伐。

  按照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的部署,今後五年,要在現有良好基礎上實現新的發展要求。

  ——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首都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增長,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萬美元,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服務業比重達到78%以上,“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率先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構建“六高四新”高端産業發展格局,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0%以上,交通擁堵得到有效治理。“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城市運作的精細化、信息化、便利化水準明顯提高,應急體系更加完善,城市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更加注重繁榮首都文化。全面踐行“北京精神”,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産業健康快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創新充滿活力,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更加完善,人口服務管理更加科學有序,社會矛盾化解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更加深入人心,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水準明顯提高,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有效維護。公民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群眾利益表達渠道更加暢通。

  ——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完成平原地區100萬畝造林任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生態文明制度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明顯增強,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開放。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與制度進一步完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高,聚集國際高端要素的能力不斷增強,努力建設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更加注重改善市民福祉。就業更加充分,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中低收入群眾的收入水準明顯提高。完成50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100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基本公共服務更趨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務更加豐富。基本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均等化,基本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努力建設和諧宜居之都。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加大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全力履行好“四個服務”職責,統籌推進首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確保首都各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5%以上、水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削減2%。

  圍繞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首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服務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産業轉型升級,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深化中關村示範區先行先試。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調整中關村空間規模和佈局的批復精神,健全一區十六園管理體制,加強産業統籌規劃。完善中關村創新平臺,深入推進現有政策落實,積極爭取新的先行先試政策,努力在市級相關政策和機制創新上取得突破。以中關村核心區為重點,打造科技金融功能區,加快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二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與中央單位、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支援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承接重大項目,培育一批成長快、潛力大的創新企業。三是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統籌用好100億元專項資金,更加注重引導放大作用和使用效益。堅持直接支援與提供市場並重,完善高技術産品採購機制,推進北斗導航、物聯網等示範應用。四是加大人才特區建設力度。認真組織實施“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繼續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建設,大力培養和引進高端技術研發人才、産業領軍人才。實施知識産權、標準化和商標戰略,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培育産業發展新優勢。認真抓好石景山、中關村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點,制定加快流通産業發展實施方案,完善軟體和積體電路産業發展鼓勵政策,設立促進金融産業發展基金,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鞏固提升金融、資訊、商務、科技等服務業發展水準。大力發展非基本公共服務,健全行業服務及準入標準,探索設立産業引導基金,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醫療、健康、培訓等領域,加快市場化、産業化步伐。抓好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旅遊功能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大旅遊”産業鏈,推動旅遊業成為重要支柱産業。堅持聚焦重點,推動製造業高端化發展,培育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積體電路、衛星應用等特色産業集群,力爭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上取得突破。

  鞏固擴大內需。更好地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固定資産投資分別增長11%和9%左右。出臺促進消費、建設良好消費環境的意見,鼓勵支援網路購物等新型業態發展,推動商貿服務轉型升級,規範發展家政服務業,擴大文化、娛樂、培訓、醫療保健等服務型消費規模。充分發揮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作用,挖掘高端商務、會展、休閒度假等消費潛力,拓展外來消費。著力促進民生消費,推進傢具以舊換新工作,啟動15萬個小微商戶便民金融服務設施建設,延伸保障房入住等住房消費服務。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民間投資比重。紮實推進在建、續建工程,加大改善民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領域投資力度。積極推動金融創新,規範一批承擔重大建設任務的區縣融資平臺,做強做優軌道交通、水利工程等融資平臺,有效拓展融資渠道。繼續堅持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導房地産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全力抓好重要商品的供應保障,著力降低流通成本,加強價格監測,整頓市場秩序,保持物價水準基本穩定。

  優化高端産業發展佈局。健全重大項目市級統籌機制,完善園區投入産出考核評價體系,推動各類功能區協調發展、特色發展。落實加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的意見,強化金融街的國家金融中心功能,增強商務中心區的國際商務功能,提高臨空經濟區和奧林匹克中心區發展水準。加強規劃統籌,突出功能定位,推進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新首鋼功能區、麗澤金融商務區、懷柔文化科技産業新區、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北京科技商務區和區縣各類功能區建設。

  全力服務各類企業在京發展。加強與中央企業戰略合作,抓好全過程服務,加快項目落地建設,吸引更多中央優質資源在京聚集,實現共贏發展。完善和延伸跨國公司總部政策,吸引國內外更多企業總部在京實體化發展,拓展總部經濟發展領域。抓緊出台中小企業法實施細則,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發揮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作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完善統籌服務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準

  深化系統研究,完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創新,加快解決現階段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力推動城市發展轉型。

  科學治理交通擁堵。堅持標本兼治,落實交通綜合治堵28項措施,學習借鑒國內外城市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新的治堵方案,做到年年有計劃、年年有成效。一是加快發展軌道交通。優先加密建設中心城區線網,年內新開工建設3條線路。二是提升路網通行能力。認真做好興延路、姚家園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建成梅市口西延等重點道路,加快建設京張城際、京沈高鐵、國道110二期等對外交通疏解通道。實施一批道路微迴圈改造工程,開工建設蘋果園等交通樞紐,新建10處駐車換乘停車場。優化公交線網,新增公交快速線路50公里,增開社區與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的通勤線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46%。三是增強城市交通疏導能力。提高交通指揮資訊發佈平臺效用,引導車輛均衡出行。全面摸排交通堵點,制定工程改造和一對一疏導方案,提高易堵路口和節點通行效率。四是加強停車服務與管理。完善土地、價格、補貼等政策,加快停車設施建設,新增居住區停車位2萬個。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合理利用機關、學校、企業停車設施,推廣錯時停車和居住區停車自治管理。進一步控制小汽車過快增長。加大“黑車”整治力度,加強計程車運營管理。改善城市慢行系統,推廣公共租賃自行車服務,倡導綠色交通、文明交通理念。

  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深刻汲取“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的教訓,加強中心城區的防洪及雨洪調蓄,做好水系規劃銜接,消除排水管道中斷點盲點,啟動西郊砂石坑等蓄滯洪區建設。汛期前完成中心城20處下凹式立交橋積水治理,推進64處雨水泵站改造。嚴格落實新建項目和居住小區雨水控制利用規劃,建成一批老舊小區雨水利用設施。加強高層建築、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區域火災防控,提高極端天氣、地質災害應對處置能力。細化各類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消防、防洪、防震、防疫等設施設備和隊伍建設,完善重要物資緊急儲備體系,健全快速響應機制。大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積極開展體驗教育和應急演練,建設200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整合資源,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不斷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準。探索建立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體系,推進老舊管網升級改造,認真排查消除路面塌陷、管線破裂、燃氣泄漏等安全隱患。研究制定雨污合流問題解決方案,完成50公里雨污管線改造。開展市容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推進240條重點大街、20片區域環境建設達標,抓好平房區、背街小巷等地區環境整治,消滅一批臟亂死角。加強戶外廣告、牌匾標識專項整治,完成二環內主要幹道架空線入地任務。落實“門前三包”,建設整潔有序環境。推進資訊技術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廣泛運用,讓市民享受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成果。

  (三)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疏導並重、集約發展,城市功能拓展區重點開發、高端發展,城市發展新區有序開發、加快發展,生態涵養發展區適度開發、綠色發展,構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鄉區域格局。

  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實行最嚴格的建設規模控制,著力推進功能疏解,增強服務保障能力。完善9類專業市政場站及管網系統建設規劃,抓緊解決市政設施不配套、標準低、管理責任不清等突出問題。充分利用區屬資源,優化生活服務業網點佈局,推廣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經營。完善小區配套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社區。堅持依法管理和升級改造相結合,逐步引導服裝、建材、農産品等批發市場有序外移,推動大型長途客運站、醫院康復服務機構等功能向郊區調整。做好群眾身邊的綠化美化,新增600公頃城市綠地,推進城市健康綠道和濱水綠廊工程,實施立體綠化,改造提升100條衚同街巷和100個老舊小區綠化景觀,打造一批園林社區、景觀街巷、綠色陽臺。

  加快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建設。堅持聚焦通州,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按照“一核五區”佈局,優化加快建設核心區起步區,力爭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取得較大突破,積極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堅持以業興城、職住平衡,加快順義、亦莊-大興、昌平、房山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綜合性新城。同步推進門頭溝、懷柔、平谷、密雲、延慶等區域性新城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先行和特色産業支撐,帶動區域城市化。要通過不懈努力,使城市副中心和新城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更具有吸引力,逐步發揮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作用。

  積極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創新體制機制政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集體土地流轉起來、資産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總結推廣鄉鎮統籌經驗,因地制宜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現代農村股份合作經濟,讓農民共用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堅持科技興農,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和示範區建設。健全農産品品質安全可追溯體系,加強外埠農産品基地建設,提高“菜籃子”保障水準。堅持以會興業,做好世界種子大會、葡萄大會、月季大會、世界園藝博覽會等籌備工作,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集約化、服務化發展。繼續抓好新農村“三起來”工程,加大舊村改造力度,完成5萬戶農宅抗震節能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運作管護長效機制。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推進村莊社區化管理。制定重點小城鎮發展意見,鼓勵大型企業與小城鎮對接共建,切實增強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施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劃,全力辦好第九屆園博會,抓好石化新材料基地等重點項目,特別是要統籌安排,集中力量,完善專項規劃,做好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北京新機場和新航城建設。出臺新首鋼功能區發展意見,繼續抓好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促進西部轉型發展。推進綠色北京示範區和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密雲生態商務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溝域經濟品牌,啟動山區1.4萬人搬遷工作,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區綠色發展。認真解決整建制轉居、超轉人員社保資金等難題,加快城鄉結合部地區産業調整改造,夯實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科學發展的基礎。

  (四)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加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

  深入實施文化創新戰略,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不斷提升首都文化軟實力。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大力弘揚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實施首都公民道德建設十大工程,深化公共文明引導行動。全面推進文明創建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明城市建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實新媒體發展戰略,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

  紮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設北京文化活動中心等標誌性設施,規劃建設一批便民文體活動場所,推動重點鎮文體活動中心建設,組織辦好文藝大匯演等公益演出活動。創新文藝作品生産機制,鼓勵創作高品質駐場演齣劇目,提升文博會、藝術品産業博覽會等重大活動舉辦水準,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原創、當代、北京的精品力作。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增強文化創意産業競爭力。制定實施支援文化與科技、旅遊等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完善財稅、金融等産業扶持政策。統籌用好100億元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創新項目徵集、資金使用機制,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産業。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加快發展設計創意、數字出版等融合型新業態,抓好國家廣告産業園、出版創意産業園、首都核心演藝區、中國樂谷、懷柔影視基地等重大項目。推動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設計交易市場、北京文化産權交易所建設,完善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啟動第二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支援改制文藝院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制重組。

  大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實施文物工作七大工程,加快鐘鼓樓、地安門、前門東區等文保區修繕改造,繼續推進中軸線、大運河申遺和“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地下文物保護利用,推動“老字號”振興發展。建立市級投入機制,支援中心城區保護傳統風貌,支援城市功能拓展區和發展新區建設對接安置房。創新保護利用模式和政策,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名人故居、衚同、四合院等修繕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具有市場前景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彰顯首都文化獨特魅力。

  (五)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力度,繼續辦好惠民實事,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中小學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廣學區教育資源共用、建立學校聯盟等經驗,支援30所城鄉一體化學校建設。保障中小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實施名師名校長髮展工程、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師資培養培訓力度,鼓勵優秀教師向薄弱學校流動。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中等職業學校考試錄取政策,研究制定升學考試具體實施辦法。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增入園名額2.4萬個。加快實施市屬高校建設三年計劃,加強重點學科和專業建設,支援高等院校內涵發展。開展職業教育分級制度改革,推進殘疾人融合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著力提高就業和居民收入水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城鄉統一的用人單位招用補貼和綠色就業扶持政策,加大幫扶力度,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培訓體系,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幫扶21萬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落實國家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制定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著力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落實推進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及低收入農戶增收的意見,保持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

  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加快實現社會保障人群全覆蓋,穩步提高待遇水準。建立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深化總額預付等醫保付費制度改革。推進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完善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制度,推動社會救助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培育一批養老服務行業組織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康復型、護理型養老機構,新建養老床位1萬張。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婦女兒童的發展和權益保障水準。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實施殘疾人服務“一卡通”工程,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重點發展公租房、限價房,探索建立保障與市場相結合的住房供應體系,確保新建、收購16萬套,竣工交用7萬套保障房。完成10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抓好房山災後永久性安置房建設,加快長辛店等五片棚戶區改造。嚴格落實房屋安全品質責任制,抓好保障房配租配售和後期管理,完善公租房租金定價機制和分檔補貼政策,減少承租家庭租金支出,讓群眾住得舒心、住得放心。

  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擴大市級醫院醫藥分開改革範圍,做好區縣醫院改革試點,積極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實施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制定社會辦醫機構試點管理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開展新一輪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規範基本藥物使用,加強藥品監管,保障用藥安全。大力開展醫師規範化培訓,加強社區衛生人員、鄉村醫生、中醫醫師的培養和使用。積極推進120急救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構建公共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啟動天壇醫院等大醫院遷建工程,完成10個區域醫療中心一期建設,深入開展預約掛號、電子病歷等便民服務,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醫療服務體系。落實全民健康十年行動規劃,加強健康教育,促進人民身心健康。

  創新社會管理和維護首都穩定。進一步健全社會管理體制,深化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建成500個“六型社區”,新建2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初步實現城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鼓勵支援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服務管理。抓好社工隊伍建設,加強志願服務項目化管理,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完善民族特色服務體系,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健全優撫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好雙擁共建工作,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建設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嚴格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加快研究北京市推行居住證制度的措施和辦法,推進實有人口管理體系建設,創新服務管理,推動流動人口有序融入,促進首都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村務公開,做好第九屆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打造公益律師等法律服務品牌,加快建設法治北京。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産基礎建設,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依法打擊非法違法生産經營建設、治理糾正違規違章行為,推進地下空間綜合整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市場準入強制性標準,構建安全食品保障供給體系,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的食品。進一步加強維穩和綜合治理機制建設。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實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善多元調解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深入開展交通、治安、環境三大秩序整治,進一步強化社會面防控,統籌推進“平安北京”建設,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城市。

  深入推進資源節約和減排降耗。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繼續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健全落後産能退出機制,推進東方化工廠關停搬遷,支援重點污染企業實施清潔生産。推行新建住宅75%節能標準,實施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完成住宅供熱計量改造6500萬平方米。促進合同能源管理和節能服務産業發展,啟動一批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改造,全面完成市級政府部門節能改造。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建成大唐煤制氣一期工程,實現四大熱電中心主體竣工,開工建設陜京四線,實施新能源高端示範項目,加快推進能源應急儲備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産品,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

  增強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堅持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及配套工程建設,完成第三水廠、第八水廠改擴建工程,新建改造520公里供水管網,確保2014年長江水調得進、用得上。做好應急水源地的運作保障。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4%,再生水利用量達到8億立方米。繼續推進三大水系綜合治理,整治280公里中小河道,抓好水毀河道修復、小水庫除險加固,建成34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提升中小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

  深化以大氣為重點的污染治理。嚴格落實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加大PM2.5治理力度,切實做好壓煤、換車、降塵等工作,確保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2%。淘汰18萬輛老舊機動車,在公交、環衛、政府機關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完成城區1600蒸噸燃煤鍋爐、4.4萬戶平房採暖清潔能源改造,基本實現中心城區“無煤化”。加快農村清潔能源改造。嚴格管控施工現場揚塵,抓好綠色施工和道路清掃保潔。加強空氣品質監測分析和資訊發佈,推進區域聯防聯控。按照最先進的技術、最嚴格的標準,加快垃圾焚燒、生化處理等設施建設。完善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體系,推動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居住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提高到60%。啟動高碑店等污泥處置工程,推進電器電子廢棄物、建築垃圾等資源化處置和回收利用,促進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著力抓好森林綠地建設。繼續實施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確保全年完成35萬畝任務。加快建設南中軸等森林公園,新增萬畝城市森林10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探索建立碳匯交易機制,倡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認建認養綠地。研究完善養護管理的長效機制,科學規劃、合理髮展林下經濟。全面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繼續抓好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撫育等工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好山區水土保持工作,增強山區生態屏障功能。

  (七)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

  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新空間、新領域,為首都科學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

  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遵循經濟規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及時推出改革舉措。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資産證券化步伐,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支援與各類所有制企業深度合作,集中優勢資源投向戰略性重點領域,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二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出臺多個領域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切實放寬市場準入,完善投資回報機制,打破“彈簧門”、“玻璃門”等體制障礙,推出一批公共領域市場化建設試點項目。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市對區縣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深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特別是大額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推進稅收徵管改革,抓好“營改增”試點改革。做好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四是穩步理順價格體系。適時推進階梯水價、非居民生活垃圾收費等改革,引導資源合理配置。

  培育開放發展新優勢。穩定擴大外貿出口,積極發展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支援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産權企業和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汽車、醫療器械等新的出口增長點,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出口。加快推進天竺綜保區、平谷國際陸港、通州口岸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全力辦好第二屆“京交會”。支援服務外包加快發展,促進文化創意、軟體等新興服務貿易增長。加強投資促進工作,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實現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做好企業“走出去”服務,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展會、創制國際標準和境外並購。高水準辦好大型國際會議和會展活動。繼續擴大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做好對臺和僑務工作。

  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合作,加快推進首都經濟圈建設,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深入落實合作框架協議,推進以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利用為重點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探索與周邊地區共建産業基地的途徑和模式,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城鎮、産業體系協調發展。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市場優勢,高水準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不斷深化與對口支援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

  三、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增強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和使命意識,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優化服務,不斷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緊密聯繫實際,推動學習貫徹走向深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到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履行好政府職責中,體現到完成好今年各項任務、全力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北京的實踐。

  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行政執法資源的優化整合。做好第六批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加快市級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更好地服務基層、企業和群眾。完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政策,推動一批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支援公益類事業單位發展。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更多地轉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堅持為民、利民、便民,紮實做好服務群眾工作。創新和改進服務管理方式,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進一步理順部門關係。加強政府績效管理,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準。

  著力推進依法行政。模範遵守和執行各項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加強與市政協的工作溝通和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式,建立問責和糾錯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準。高水準做好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制定工作,構建行政執法平臺,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切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著力加強政風建設。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我市1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在鄉村、企業、社區建立聯繫點,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切實解決發展難題。大力精簡會議活動,下決心改進會風文風。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狠剎奢侈浪費之風,節省資金多辦打基礎、惠民生的實事好事。加強督查督辦,各項工作都要有部署、有督促、有落實,有檢查、有獎懲、有必要的事後評估。加強公務員教育培訓和管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著力加強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堅持常抓不懈,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制定五年懲防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力度。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度,加強效能監察,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強化審計監督。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的不正之風,繼續加大查辦案件工作力度,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切實做到從嚴治政、隊伍清廉、政府清明。

  各位代表!首都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夢想孕育奇跡,萬事出自艱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中共北京市委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深入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