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01-02-08 09:38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

——2001年2月3日在北京市第十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北京市市長 劉淇

各位代表:

  世紀之交,我們勝利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首都現代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制定一個切實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五”計劃,作為我們在新世紀初的行動綱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九五”時期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全市各族人民堅決貫徹中央重大決策和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堅持大力發展首都經濟的正確方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首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年年都有大變化,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不斷展現出新的進步和新的風貌。

  2000年是“九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是首都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各條戰線捷報頻傳的一年。

  ——全市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4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342.4億元,增長22.7%;地方出口46.3億美元,增長41.8%;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0349.7元,實際增長8.9%;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4687元,實際增長7.3%,成為“九五”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全面啟動,高新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日益突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正在朝著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方向轉化,第三産業比重繼續增加,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

  ——環境品質明顯改善,空氣品質三級和好于三級天數佔全年總天數的93.7%,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佔48.4%,分別比上年提高18.7個和16.9個百分點;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完成綠化面積4萬畝以上;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拆除違法建設440.9萬平方米,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為“九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使“九五”計劃成為完成最好的五年計劃之一。

  (一)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九五”期間,全市經濟年均遞增10%,國內生産總值累計超過10000億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2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700美元,比“八五”末期增長72.3%。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二一”的産業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0.1%提高到2000年的58.3%。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461.7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27億元,分別比“八五”時期增長1.3倍和1.1倍。國民經濟運作效益和品質明顯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累計達到1182億元,按可比口徑比“八五”時期凈增709.3億元,增加1.5倍。到“九五”末期,我市社會發展水準總指數和信息化水準總指數均居全國首位。

  (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顯現。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1382.1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1.8倍。地鐵復八線、平安大街、八達嶺高速公路一期和二期等一批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全市道路總長度達到3800公里,比1995年增長近20%。2000年同1995年相比,凈增自來水銷售量1.3億噸,年用電量311.4億千瓦小時,供熱採暖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天然氣年使用量突破10億立方米,能源結構得到改善。通信能力大幅提高,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50.8部,其中市區達到每百人66.4部;行動電話266萬戶,鋪設光纜8900公里。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明顯緩解,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華世紀壇,長安街和王府井大街改造等一批文化設施和體現城市形象的工程相繼竣工。制定並實施《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古都風貌得到保護。強化城市管理,初步實現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了城市管理監察綜合執法體系。小城鎮建設全面啟動,郊區城市化步伐加快,首都城市發展格局逐步完善。

  (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遏制環境污染,城市大氣品質不斷好轉。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1.5%,分別比“八五”末期提高20.6個和60個百分點。部分城市水系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5%。狠抓環境綜合整治,共拆除違法建設1130萬平方米,市容市貌明顯改觀。著手改善首都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全面加強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計劃生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體系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基本確立。所有制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非公有制經濟成為首都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實行了市對區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了區縣的財力。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適應各類人才培養、使用、管理的需要,幹部人事分類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九五”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36.7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4倍。地方外貿出口152.7億美元,增長71.9%;其中,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比重超過50%。接待海外入境旅遊人數累計1203.3萬人次,比“八五”增長30.9%。海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等技術、服務貿易比重進一步提高。對外交往廣泛深入,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世界大城市首腦會等大型國際活動,首都國際化城市的形象初步確立,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五)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首都科技資源整合取得明顯進展,與中央部委、國防科工委在京科研院所、中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密切合作並取得重要成果。“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全面啟動,科研院所轉制順利推進,出臺了多項鼓勵創新的政策,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産業化步伐加快,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八五”末期的43.1%提高到52.5%。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地方財政收入中用於教育事業費的支出五年累計達到216.2億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9倍。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擴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教育資源配置逐步優化,素質教育不斷加強。建設教師住宅200萬平方米,改造了一大批高校筒子樓,教師待遇進一步提高。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以及社會科學事業繁榮活躍。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得到加強。天壇、頤和園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的成績。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合作醫療,防病治病水準得到提高,衛生事業發展加快。增加了無障礙設施,殘障人事業又取得新的進步。全民健身運動更加廣泛活躍,競技體育水準逐步提高,體育事業開始走向社會化、産業化、法制化。申辦2008年奧運會工作順利推進。

  (六)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品質繼續改善。“九五”期間,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1%,比“八五”末凈增4481.3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2%,凈增1479元。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連續保持在60%以上,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每人平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基本脫貧。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3歲。五年共竣工住宅6000萬平方米,拆除危舊房215萬平方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6.2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2.9平方米。居民的教育、文化消費大幅度增加,旅遊、健身活動日益普及,家用電腦、轎車等高檔消費品逐步進入家庭,人民生活在小康的基礎上向更加寬裕邁進了一步。

  (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進步,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各級領導幹部的政治思想水準明顯提高。慶祝建國50週年和香港、澳門回歸,極大地激發了全市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禦特大洪災鬥爭中,首都人民顯示了高尚的精神風貌;在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中,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社會風氣日漸濃厚。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總目標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推進,社區服務蓬勃興起,老齡工作得到加強。廣泛開展“雙擁”活動,國防教育、徵兵工作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全市各級政府堅決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決議並自覺接受監督,堅持重大問題事先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的制度。五年共辦復全國和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以及政協委員提案13660件。健全了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和特邀工作人員監督制度,實行了價格聽證會制度,提高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準。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擴大基層民主。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僑務和對臺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切實推進政府法制建設,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決定70項,制定政府規章95項,依法行政水準不斷提高。“三五”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法律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識得到增強。落實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制度,強化基層治安網路,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嚴打”鬥爭和一系列專項鬥爭,確保了首都穩定。

  過去的五年,首都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向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了重要的步伐。所有這些,都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廣大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及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援我們工作的中央在京單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及各兄弟省、自治區、直轄市,向所有關心支援首都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伴隨首都各項事業不斷進步,我們對北京建設和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握大局,緊抓機遇,善於學習和運用各種調控手段駕馭經濟,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不斷為先進生産力發展開闢道路,使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必須始終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始終把人民生活問題放在優先地位,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市建設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使人民群眾真正獲得改革與發展帶來的實惠,我們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確,首都現代化事業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證。

  第三,必須始終堅持從北京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九五”期間,“首都經濟”發展戰略的確立,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起飛,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的突破,都是不斷創新的結果。只有堅持創新,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夠適應新世紀的要求,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新的飛躍,實現爭創一流的目標。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把轉變政府職能和完善管理機製作為改革的重要環節,不斷提高各級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水準,不斷為經濟增長、企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幾年來,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加快職能轉變的同時提高了辦事效率;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增強了北京對國內外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城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促進了城市管理新機制的形成。事實證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努力營造更好的環境,才能激發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旺盛活力。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前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運作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濟結構與首都城市功能和市場需求仍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城市基礎設施供給不足,交通擁堵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任務仍很艱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夠平衡,一部分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特別是不少居民住房條件還很差;城市管理水準亟待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時有出現;政府工作中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效率不高和奢侈浪費、貪污腐化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改革和發展中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五”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實現首都在21世紀的“新三步走”戰略,關鍵在“十五”。《綱要(草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闡述全市發展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體現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大多數指標是預測性、指導性的。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推動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全面進步,為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綱要(草案)》從首都“新三步走”戰略全局出發,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科技教育、城市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確定“十五”期間的奮鬥目標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充分發揮科技、教育、智力優勢,顯著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首都整體競爭力、綜合創新力和服務水準,綜合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初步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在堅持速度和效益、數量和品質、規模和結構相統一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預期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到2005年達到3700億元,為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000美元打好基礎。

  (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增強首都經濟整體競爭力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保持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優化産業佈局,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經濟結構。

  1、以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按照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總體要求,高標準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使其儘快成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發展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孵化、輻射和産業化基地,高素質創新和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加快園區商貿、研發、中試、孵化、人才培養功能的開發,形成“一區五園”各具特色、輻射帶動、優勢互補的格局。著力抓好中心區建設,完成中關村西區建設和東區科學城改造,推進軟體園、生命科學園的建設。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落實《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著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強化金融服務,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基本建成園區道路交通網路,全面改善給排水、天然氣、電力、供熱和污水處理系統,完成寬頻多媒體資訊網工程,使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基本滿足發展需要。加強配套居住區和服務設施建設,搞好生態景觀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

  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五大行業。對其中的基因工程、生物晶片、超大型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等關鍵前沿技術,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形成産業規模。加快軟體、微電子等産業基地的建設,大力實施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環保設備等産業化示範工程,到2005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和名牌産品,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

  廣泛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著重抓好首鋼優化改造、燕化乙烯改擴建等十大重點升級改造工程,實現産品升級換代。積極發展食品飲料、服裝、家電、包裝印刷等都市型工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明顯提高企業的技術水準和市場競爭力。繼續堅持“抓大放小”,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支援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轉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淘汰落後和過剩的生産能力,堅決關閉“五小”企業。基本完成傳統産業戰略性調整。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産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首都的綜合優勢,開拓服務領域,優化行業結構,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以資訊技術開發應用為基礎,重點發展通信、網路、傳媒、諮詢等資訊服務業;推動金融業務創新,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大力培育房地産市場,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鼓勵發展各種中介服務業;壯大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行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服務技術和管理手段,加快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社會服務等行業。拓展商業領域,發展新型業態,形成以城市中心區商業為核心、以方便居民為目的的首都商業網路體系。進一步開拓國內外旅遊市場,開發會展旅遊、科技文化旅遊等旅遊新産品,使旅遊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産業。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積極引導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産業的發展。到2005年,使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60%。

  3、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按照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富裕農民的原則,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進一步發展精品、設施、籽種、創匯、加工和觀光休閒農業,擴大養殖業規模,推進農業內部結構優化和向生態農業轉型,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水準和綜合生産能力。堅持科教興農,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組織實施好農業科技攻關和産業化工程,爭取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農業資訊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一批現代高效農業園和現代農業企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發展服務組織,提高産業化水準。加快市級和區縣工業區建設,積極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大力發展郊區二、三産業,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都市型郊區經濟。以衛星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城市化步伐。繼續實施財稅、信貸、電力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強山區資源綜合開發,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堅決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保證農民穩定增收。

  4、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和産業佈局。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通過國有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使國有經濟向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優勢、高效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集中;完善退出機制,逐步實現從一般加工業、商品流通業、餐飲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支援、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健康發展,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取消限制社會投資的不合理規定,在企業開辦、土地使用、市場準入、信貸稅收、上市融資、進出口等各方面實行同等待遇,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産重組,對國有中小企業進行收購、兼併、租賃、承包等。按照服務城市功能、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資源的原則,以工業佈局調整為重點,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區第三産業密集區、環城高新技術産業帶、平原現代農業區和現代加工工業園構成的産業空間佈局體系,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規劃市中心區內的工業用地比例由目前的8.74%,降至7%。

  5、加快首都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實現首都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十五”期間,加快實施“數字北京”工程,使首都信息化總體水準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覆蓋全市的高速通信網路,實現普遍的寬頻接入服務,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電腦網“三網”融合;繼續建設、完善首都公用資訊平臺,促進各領域資訊網路互聯互通,儘快使資訊基礎設施達到國際水準。加快資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強化數據庫建設,實現資訊資源社會共用;瞄準當代最新技術前沿,研究開發和引進一批在寬頻網和網路應用整合、無線數據通信、資訊安全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加快資訊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為龍頭,把電子政務推進到實用階段;以企業生産經營信息化為重點,積極促進金融、財稅、貿易、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信息化,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在全社會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能,促進學校教育、社會公共服務和居民生活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到2005年,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行電腦和網路教育,實現網際網路“校校通”。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科技教育進步,為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十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發展開放型經濟,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首都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1、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除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外,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形式,逐步改制為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國有資産管理和營運體制改革,建立規範的監督機制,實現保值增值。圍繞資金、成本、品質三個環節,全面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加快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放開搞活國有中小型企業。建立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繼續發展商品市場,重點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調控經濟運作、維護社會公平、管理公共事務、監管國有資産等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綜合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構建公共財政框架,推行以部門預算改革為核心的政府預算管理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住房、價格、糧食流通、外貿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改革。

  2、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拓展開放型經濟。積極適應世貿組織規則要求,抓緊落實過渡期的各項調整和準備工作,切實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不失時機地擴大開放領域,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通過更加規範透明的制度建設和逐步實行國民待遇,著力營造體現北京綜合優勢的投資環境,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投資基金、證券投資、收購兼併等利用外資的多種方式。引導外資投向全市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實現利用外資與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堅持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大幅度提高軟體、專利技術、精密機電等高新技術産品以及服務貿易的出口比重,在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竺出口加工區建設,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要把擴大出口與優化進口結合起來,增加先進適用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原材料進口。加強口岸建設,建立健全外貿支撐服務體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帶動産品、技術、設備出口,利用海外戰略性資源,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廣泛開展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辦好高新技術産業國際周等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國際活動,顯著提高北京的國際地位。

  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將對口支援工作從經濟技術領域擴展到人才培訓、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科技園區建設、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繼續開放市場,大力發展與西部地區在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開發方面的合作,擴大機械、醫藥、食品加工等行業的經貿往來。積極吸引國內投資,增強北京作為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拓寬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形成資源互補、産業互補、市場互補的良性互動格局。

  3、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全國知識經濟發展基地。以全面實施並完成“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為突破口,初步建成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從總體上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完成並深化科研院所轉制,整合首都創新資源,重視基礎研究,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健全産學研一體化的科研開發機制。加快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高新技術孵化器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發展各類知識型專業中介服務機構,提高創新服務水準,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完善融資擔保機制,利用主機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提高高新技術企業融資能力。加大全社會科技投入,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重視專利工作,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管理,形成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

  4、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進一步辦好各級各類教育,推進學前教育,高品質、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發展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品質,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調整教育結構,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發展遠端教育。支援北大、清華等院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批世界知名院校和一流學科,搞好大學城規劃建設。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支援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大力推進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用3年時間實現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的目標。

  堅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在黨政系統、科教文化、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培養和造就一支高層次的領導人才隊伍;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準的學術帶頭人;在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首都現代化建設急需的資訊、金融、財會、外貿、法律、經濟管理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採取多種措施,有效吸引國內人才、留學人員和國外專家來京創業或工作。更新用人觀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吸引、選拔和使用的新型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圍,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三)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構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堅持科學規劃、科學建設、嚴格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佈局,增強城市承載力和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準,初步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1、完善城市佈局,增強城市功能。實施適當傾斜的政策,以危舊房改造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相對落後的南部地區的建設步伐。建成城市綠化隔離帶,加快衛星城和郊區中心鎮建設,逐步實現城市整體協調發展。加強重點功能區的開發。高標準完成商務中心區規劃,統籌安排好土地開發,建設和改造好市政基礎設施,著重增強集散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力爭在“十五”期間基本完成核心區的建設。基本建成金融街,形成金融管理和服務密集的金融功能區。建成以王府井和西單為重點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區,以前門、大柵欄地區為重點的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區。城市建設和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本著“考慮歷史、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的思想,重點保護皇城、城市中軸線、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和城市水系,保持古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堅持城市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重點加強城市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基礎設施投資1800億元左右。迅速推進市區路網加密工程,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地鐵5號線、地鐵八通線等一批軌道交通項目,力爭新建軌道交通線路100公里以上。建成公路一環和公路二環等高速公路。加快停車場建設,基本緩解城區停車難問題,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交和客貨運樞紐。以建設清潔節能城市為目標,完成第二條陜京長輸管線、京蒙超高壓輸電線路、高碑店熱電廠供熱管網等一批工程,逐步建立起市場化的優質能源供應體系。積極配合國家做好“南水北調”工程的準備,建設官廳水庫飲用水源恢復工程,建成第十水廠。加快建設北京國際展覽體育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社會事業項目,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

  3、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治理是保證首都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和宏偉工程。加快構築山區、平原、綠化隔離地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完成“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治理風沙為核心,搞好重點區域的生態建設和保護,逐步實現首都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迴圈。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切實加強林木管護,到“十五”末期,使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十五”期間,環境治理投資450億元以上。以防治市區大氣污染為重點,控制水體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到“十五”末期,使全市大氣、水體及城鎮地區聲學環境達到國家環境品質標準,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水準顯著提高,市區空氣品質達到二級的天數佔全年的70%以上。

  以建設節水型城市為目標,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節流優先。努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水資源憂患和節約意識,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運用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優化水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發展節水型經濟,推廣中水回用,提倡污水資源化。爭取市區地下水準水年不再繼續超採,豐水年適量回補。強化政府土地管理職能,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努力保持耕地總量佔補平衡,切實保護好土地資源。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準,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左右,到2005年全市常住戶籍人口控制在1160萬人。調整人口分佈,鼓勵市區人口向衛星城轉移。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興辦公共養老設施和活動設施,加快老齡事業發展,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

  4、大力推進管理創新,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準。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基本形成適應首都要求的現代化城市管理體系。重點是建立和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向區、街下移;加強城市基層基礎工作,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強化街道綜合管理職能;搞好城鄉結合部綜合整治,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和服務,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流動有序的管理新格局;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力度,消滅管理死角,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和服務水準。堅持公交優先,加強對機動車的綜合管理,繼續實施好路口改造工程,建設國際一流的交通指揮調度系統,有效改善城市交通。全面建立包括災害監測預警、救災指揮和減災行動等系統的全市統一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確保首都安全。

  (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確保首都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事關首都現代化事業的大局,必須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努力開創新的局面。

  1、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目標,以先進文化為方向,以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為重點,以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使首都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體系。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倡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強化社會信用意識。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搞好雙擁共建工作,增強市民國防意識。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建設,努力創造首都一流的市民素質、服務水準、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

  大力繁榮首都文化事業,積極發展文化産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各項事業,加強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特別是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管理。繁榮文藝創作,實施精品工程。增加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集中建設好一批標誌性大型文化場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資源。文化産業是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度優先發展。進一步完善文化産業政策,扶持優勢文化産業集團,加快文化産業園區建設,促進産業規模的擴大和水準的提高,努力使首都成為全國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産業的窗口和基地。強化文物保護意識,加強文物市場管理,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文物。擴大與各省市區、港澳臺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迅速提升首都文化的國際地位。

  2、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人大的決議,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認真聽取政協以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參與、監督、協調作用,廣泛徵集人民建議,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準。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拓展群眾參與討論、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領域,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完善村民自治,推進社區自治,堅持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推進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法規政策,增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加快宗教管理地方立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深入細緻做好僑務和對臺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加強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依法加強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和現代化城市管理相適應的規章,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公平競爭。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公示制和評議考核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準,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利。完善法律服務體系,規範法律服務市場。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市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3、堅決維護首都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依法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破壞活動,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堅決取締“法輪功”等邪教,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強化政法隊伍建設,加快裝備現代化步伐,完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有效的治安預警系統、指揮決策系統和監督管理系統。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搞好基層安全創建活動,推進“科技創安”工程,提高社會整體防範水準。加大城鄉結合部整治力度,基本消除治安亂點,使犯罪率明顯下降。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調解、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妥善處理好各類人民內部矛盾,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加快從小康到富裕的步伐

  “十五”期間,要通過加快發展首都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創造發展機會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使首都社會發展綜合水準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幸福。

  1、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擴大就業作為“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0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通過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和新興服務産業,積極發展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産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鼓勵發展城鄉個體和私營經濟,進一步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創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推行彈性就業形式,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十五”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規範社會分配秩序,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分擴大。繼續以山區水利富民工程推動開髮式扶貧,增加扶貧投入,以道路、通信、有線廣播電視為重點,加快邊遠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山區農民基本的生産和生活條件。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起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務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05年前,使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所有職工。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起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基本形成有效保障失業人員生活,促進再就業的失業保險運作機制。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鼓勵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提高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增加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性支出的比例,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多方籌措、有效營運和嚴格管理的機制。抓好對各類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保證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加大社會救濟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社會互助,推進各項社會福利事業的社會化進程。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的合法權益。

  3、加快危舊房改造,切實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危舊房改造,事關人民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首都城市現代化的全局。“十五”計劃將這一問題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力爭儘快加以解決。全市危房改造工作以舊城區和關廂地區為重點,五年改造危房300萬平方米。到2005年,基本完成城區現有危舊房改造。竣工住宅40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05年,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合理安排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和進度,確定適當戶型標準並理順房價;建立廉租住房供應體系,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同時,積極發展各級房地産市場,規範租賃市場,有效控制房價,加強物業管理,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4、加強社區建設,擴大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改革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社區組織,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現代文明社區。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建立市、區、街、居四級服務設施網路。發展社區商業服務,加強衛生服務,維護社區安全。大力開展社區計劃生育、科教、法律、文化、體育、就業及福利服務,實現居民基本生活服務不出社區。

  5、積極發展衛生、體育事業,提高市民健康水準。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健康和醫療需求。“十五”期間,市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準,部分健康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準,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6歲。制定並實施北京市衛生區域規劃,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和醫療機構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組織與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鞏固和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成果。發展預防保健事業,加強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的防治工作,遏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上升趨勢。以申辦奧運為契機,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繼續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高體育場館使用效率,使市民體育參與率有較大幅度增長,青少年體質明顯改善,國民體質的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

  三、全面完成2001年的各項任務,努力實現“十五”計劃的良好開端

  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推動首都經濟再上新臺階。大力實施以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解決以危舊房改造為重點的人民生活問題,加快以申奧為新動力的城市現代化建設,深化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新契機的改革開放,推進以強化社會管理為著力點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市經濟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9%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以上。

  今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鞏固和發展經濟增長的好形勢。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通過擴大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産業對首都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實現大型積體電路、軟體業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積極推動傳統産業與高新技術産業的融合,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做好以“十大基地、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工業投資項目的啟動工作,改造提升第二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三産業優化升級;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緊緊抓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以軟體園、生命科學園等重點項目為切入點,使園區在外在形象和內部機制上都有大的變化,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取得新的突破。要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切實抓好60項重大工程,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80億元,進一步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高到新水準。今年,要以增加市區空氣品質二級及好于二級的達標天數為目標,以控制顆粒物污染為重點,積極組織落實控制大氣污染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的治理任務,力爭使大氣環境品質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佔全年總天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加快清河、小紅門、吳家村污水處理廠及配套設施建設,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2%。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按照構建北京三道綠色生態屏障的要求,確保完成綠化隔離地區35萬畝的綠化任務,高品質高起點地打好“五河十路”綠化工程的開局。抓好四環路和百里長安街等道路的綠化,完成城八區各1萬平方米、各街道500平方米和中關村科技園區4萬畝綠地的建設。加強對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保持拆除違法建設的工作力度,對頂風而上、邊拆邊建的行為嚴厲懲處,決不姑息,努力使生態環境和城市環境都出現一個振奮人心的大變化。強化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落實26項節水措施,以蓄水、節水和保水為重點,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年增蓄水1200萬立方米,節水1億立方米,保水1500萬立方米。

  (三)確保完成危舊房改造和住宅建設計劃。今年要重點抓好金魚池、右外、天橋和牛街二期危舊房改造試點工程,確保完成拆除130萬平方米危舊房的任務。積極探索多種危舊房改造形式,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出資搞市政工程,居民按優惠政策購買住房,通過公開競爭招標方式選擇開發企業進行房屋建設的危舊房改造新格局。要把危舊房改造與住房制度改革、經濟適用房和農民新村建設、市政工程建設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緊密結合起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鼓勵居民和其所在單位出資進行危舊房改造。在保證建築品質的前提下,抓好東壩大型居住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全年竣工住宅800萬平方米以上,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50萬平方米左右。合理調整經濟適用房建設佈局,增加有效供應,完善銷售政策,更快更好地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

  (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今年起,國有企業新下崗減員不再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而是通過終止、解除勞動關係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在勞動力市場中實現再就業。要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平穩過渡。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在總結社會保障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藥品生産流通體制改革,力爭到年底前使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達到150-200萬職工。不斷提高保險的社會化程度,加快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原單位分離進入社區的步伐,在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服務上有大的突破,在部分事業單位進行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改革試點。力爭到年底使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達到20萬人。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六線”聯動機制,為改善低收入群眾生活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五)深入推進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的轉變,扎紮實實為群眾辦實事。鞏固和深化市級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繼續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減少經濟事務上的審批,能精簡的一定要精簡,可改為備案的改為備案管理,必須保留的也要簡化程式,規定時限,改進服務。依靠體制創新,推行“一站式辦公”。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區縣機構改革,通過人員定崗分流,優化幹部隊伍,提高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認真總結昌平區稅費改革試點經驗,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撤鄉並鎮,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確保農民減負增收。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強化依法行政的監督機制,健全決策專家諮詢制度和聽證會制度,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制。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現象的力度,推動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廉政勤政建設。總結推廣中關村海淀園“網上園區”的經驗,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完善北京投資平臺,加快行政管理現代化、信息化步伐,提高政府辦事透明度、管理效能和服務水準。深入開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活動,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要繼續下力氣辦好60件實事,認真解決社會治安、居民住房、社會保障、群眾出行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六)舉全市之力打好申奧攻堅戰。北京代表我國再次申辦奧運會,體現了中國人民致力於奧林匹克事業的理想和決心,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申辦奧運,為首都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機遇,為加速實現“新三步走”戰略部署提供了巨大動力。今年是申辦奧運的決勝之年,必須更廣泛地動員起全市各族人民的力量,舉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申辦工作。要認真細緻、熱情週到地做好國際奧會評估團考察接待工作。以發展助申奧,以申奧促發展。加快申奧工程的實施,按計劃、高品質地完成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建設、綠化美化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窗口行業形象工程,特別是要抓緊做好現有場館的改造和完善新建場館的設計方案。全力辦好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繼續深入開展申奧宣傳工作,讓“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深入人心。全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幹部職工,要立足本職崗位,投身奧運申辦,創造一流的工作成績,樹立一流的城市形象,展現一流的精神風貌,在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面前展示建設“新北京”的成果和申辦“新奧運”的信心。

  各位代表,圓滿完成“十五”計劃,為首都新世紀的歷史征程奠定堅實基礎,任務光榮而艱巨。全市各級政府一定要以“三個代表”的要求為指針,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增強駕馭全局的能力,提高經濟工作領導水準;一定要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堅持重實際、説實話、務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一定要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切實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想群眾之所慮,急群眾之所難,謀群眾之所求,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幸福。

  各位代表!“九五”偉業送走了過去的世紀,“十五”宏圖迎來了輝煌的百年。展望首都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我們每個人都應感到光榮和自豪,都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都應加倍努力地學習和工作。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開拓進取,乘勢而上,為把首都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努力奮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