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1. [主題分類]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文物
  2. [規劃分類]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文物局
  4. [發佈日期] 2021-11-25 17:54

北京市文物局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字號:        

京文物〔2021〕1712號

各區文化和旅遊局(文物局)、各文博單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統一要求,為推動“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市文物局牽頭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該規劃已經市政府批准,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

北京市文物局    

2021年11月19日  

  (聯繫人:劉 能;聯繫電話:64067790)

目錄.png

一、前  言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滋養,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九次視察北京、十四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首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資源。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産7處,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首都文物工作的職責使命。

  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好首都文物工作,必須胸懷“國之大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高品質推進“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一軸”指中軸線申遺保護,“一城”指博物館之城,“兩園”指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三帶”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一區”指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一中心”指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重點任務,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二、規劃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3.《博物館條例》(國務院令第659號)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

  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

  6.《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7.《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

  8.《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

  9.《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10.《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11.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

  12.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北京市關於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

  13.《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

三、“十三五”時期工作成就

  文物保護重點工作成效顯著。制定實施《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不斷完善首都文物保護工作頂層設計。加快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編制《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名錄文本》等系列文件,明確了中軸線申遺時間表路線圖。堅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制定實施《北京市關於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完成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天安門城樓及城臺等革命文物修繕,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得以弘揚,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創造性提出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公佈專項保護髮展規劃,實施了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和綜合整治項目,豐富了整體保護、融合發展的文物工作理念。海淀三山五園列入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文物保護利用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持續彰顯。

  文物保護修繕工作紮實推進。五年累計投入文物保護資金近百億元,相繼實施近百項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對近百處文物進行保護性騰退,文物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文物保護品質監督管理系統上線運作,大運河、長城、故宮、頤和園、十三陵、天壇、週口店北京人遺址7處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和展示水準不斷提升,全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增加至135處。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新發現、新認定文物藏品總數160萬件(套),均位居全國第一。

  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豐碩。完成考古勘探項目937項,勘探面積9714萬平方米;完成發掘項目373項,發掘面積約41萬平方米,考古項目數量和面積均位居全國前列,有效保障了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世園會、冬奧會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多處重要遺址得到有效保護,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涌現,對中華文明和北京文脈的認知不斷深入。

  博物館公共服務水準顯著提升。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加速推進博物館體系建設,全市備案博物館達197家。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上線,博物館策展水準不斷提升,年均接待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深厚滋養。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試點工作持續推進,通過支援北京文博衍生品創新孵化中心平臺建設、舉辦北京文博創意設計大賽,使博物館文創開發更具創新活力。

  文物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全市文物藝術品經營單位近400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年均超過800場,較“十二五”時期翻了兩番。網路拍賣快速發展,拍賣企業數量和年成交額始終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打造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金秋文物藝術品拍賣月等活動品牌,擴大合作渠道,繁榮文物藝術品市場。北京市文物進出境審核部門進駐天竺綜合保稅區,優化文物進出境審核服務,支援全市服務業擴大開放。

  文物安全監察執法持續強化。加大文物安全巡查檢查和執法力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長效機制。紮實推進文物安全隱患治理,每年開展市、區兩級執法檢查、安全巡查逾萬次,累計查處辦理行政處罰案件40起。建立京津冀文物執法協調合作機制,加大長城保護執法督察力度。文物部門聯合公安機關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案件10余起,形成有力震懾。聯合北京海關建立罰沒文物移交機制。

  機構設置和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增強中軸線申遺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管理、革命文物保護、文物監察執法、文物工程品質監督工作力量;配合全市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成北京市文物監察執法隊轉隸;穩步推進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北京市文物公司全面啟動改制工作。文博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隊伍結構得到改善。持續加大培訓力度,舉辦全市文博行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文物保護利用等系列主題培訓,年培訓超過2000人次,人才隊伍專業化水準得到提升。完善專業技術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突出專業能力和工作實績,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國家文博職稱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鑒。

四、“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多種文明多種潮流在交鋒交流中共存,對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也空前激烈,但“東升西降”的總體態勢不可逆轉。一個具有博大精深歷史文化的中國,一個繁榮發展、充滿機遇的中國,一個勇於承擔國際義務、國際責任的中國,既需要文博工作更好發揮作用,講好文物故事,也為文博工作講好中國故事營造了良好氛圍。北京作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文源深、文脈廣,講好北京文物故事,有利於講好我們歷史底蘊深厚、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從國內看,文博工作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對文物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的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這些都為“十四五”時期文博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已成為社會共識,首都文博工作面臨歷史最好發展機遇期。我們必須乘勢而上,加強文博工作頂層設計,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産品。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制約文博事業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在“十四五”時期依然存在,某些短板、弱項在事業大踏步發展的形勢下還可能放大。主要表現在:考古工作方面,因為基建考古任務日趨增長而導致主動考古工作日漸萎縮,研究力量不足的短板日益凸顯,導致北京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考古遺址的科學展示等方面聚焦不夠;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方面,保護修繕的難題相對緩解,但隨著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步伐的加快,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壓力驟然加大,社會各界希望深挖文物內涵、闡釋文物價值、講好文物故事,但文博領域創新能力不強、方法不多的短板明顯在供給側成為弱項,亟須創新體制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文物安全方面,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文物保護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隱患和漏洞等問題依然突出,防災減災能力仍需增強;機構隊伍方面,文博機構隊伍相對薄弱,“小馬拉大車”現象仍然突出,尤其是文博領域高層次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匱乏,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機構建設和隊伍能力還不能滿足文博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求。

  “十四五”期間,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拓寬思路、創新舉措,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首都文博事業實現高品質、跨越式發展。

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以“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為全市文物工作重點,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遺産金名片,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賦能添彩。

  (二)基本原則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社會共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守正創新。全面貫徹文物工作方針,堅守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正道,守方向之正、格調之正,主動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大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首都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

  堅持首善標準。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勇於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拓展與大國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文物工作新局面,做好文物領域改革的排頭兵,率先實現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融合發展。盤活用好文物資源,促進要素高效配置,加強與旅遊、體育、教育、科技等領域深度融合,激活發展新動能,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堅持交流互鑒。秉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理念,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領域中外交流合作,以我為主、兼收並蓄。以文物資源為載體,在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上主動作為,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首都力量。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等文物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模式日益成熟。北京中軸線申遺取得重大進展;博物館之城建設亮點紛呈;長城、大運河兩個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基本建成,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形成較大影響力;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基本建成,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紮實推進;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革命文物三大主題片區建設有力推進,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中發揮重要作用;琉璃河、路縣故城、圓明園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紮實推進,考古工作能力水準明顯提高,古都魅力更加彰顯;文物基礎工作不斷夯實,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首都文物治理水準和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四)主要指標

主要指標.png

六、主要任務

  (一)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

  1.中軸線申遺取得重大突破

  以落實《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為抓手,加快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深入挖掘中軸線價值內涵,加強多學科專項研究,凝練中軸線遺産突出普遍價值,完成申遺文本、保護管理規劃的編制。積極開展世界文化遺産申報與保護國際合作,加強中軸線國際學術交流,多方聽取國內外專家意見,大力宣傳中軸線核心價值。加強中軸線遺産區考古工作,統籌做好核心遺産構成文物騰退、保護修繕與風貌整治,恢復壇廟建築群歷史格局,實現向社會有序開放。建立中軸線遺産展陳體系,舉辦常設專題展覽,探索對已消失重要節點的提示性展示,建立中軸線歷史文化標識導覽系統,打造中軸線文化探訪路線。

  2.中軸線遺産保護水準持續提升

  以建設遺産監測保護平臺為重點,全面推動中軸線保護管理邁上新臺階。組建中軸線遺産議事協調與管理機構,全面負責中軸線保護、監測、研究和展示等工作。出臺實施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和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明確保護職責,嚴格法律責任。發揮中軸線保護基金會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開展中軸線遺産價值宣傳教育活動,提升中軸線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水準,吸引民眾走近中軸線,擴大中軸線影響力。積極參與世界遺産相關活動,廣泛開展交流對話,有效展示傳播中軸線文化魅力。

  3.老城整體保護取得實效

  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努力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開展老城核心遺産價值研究,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施一批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編制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配合基建工程開展傳統平房區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加強老城地下建設項目管理。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探索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政策。創新文物開放模式,提升開放比例,實現皇史宬、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寧郡王府、賢良祠、楊椒山祠、歙縣會館等一批活化利用項目落地。加強老城重點地區和重點功能區的文物資源發掘利用,合理利用博物館和會館、名人故居、傳統四合院等特色文物建築,塑造一批“城市會客廳”。加強歷史城廓的保護與文化展示,以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建設為契機,營造德勝門箭樓整體景觀。開展西板橋明渠北段(北海濠濮間—景山公園西門)歷史水系恢復和展示利用專題研究。

專欄一:中軸線申遺和老城整體保護.png

  (二)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呈現新氣象

  4.博物館體系佈局更加合理

  優化全市博物館佈局,統籌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博物館協調發展,構建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現代博物館服務體系。高水準完成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建設,滿足城市副中心功能需要;支援故宮博物院北院、國家自然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建設,完善北部和南中軸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統籌用好現有場館資源,積極推進各區博物館設施和文物保護展示綜合體建設。制定實施《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推進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推動非國有博物館高品質、差異化發展。鼓勵各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依託文物遺址、歷史建築、工業遺産、農業遺産、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設立博物館。豐富自然科學、現當代藝術等博物館品類,倡導社區、生態、科技等新型博物館建設。將鄉情村史館等具有博物館功能但尚不符合博物館備案要求的類博物館納入行業指導範疇。支援博物館集群,重點支援朝陽、東城、西城等區和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博物館集聚區。實現“十四五”末期每10萬人擁有1.2家博物館,博物館數量超過260家。

  5.博物館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完善博物館管理制度,推進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和國家文物局的部市合作機制,落實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出台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成立北京博物館之城研究中心。進一步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博物館運作評估和社會評價機制,完善博物館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激發博物館活力。探索開展國有博物館資産所有權、藏品歸屬權、開放運營權分置改革試點。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展覽、教育和文創産品開發。加強和學術機構合作,推動研究型博物館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建設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二期,實現博物館業務工作的數字化實效管理。深入落實《京津冀博物館協同創新發展合作協議》,促進京津冀地區博物館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支援、引導博物館開展“博物館+”項目,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遊、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

  6.博物館服務效能更加彰顯

  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按照均等化原則,細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根據不同社群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差異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立足市屬博物館,推進“一館一品”博物館品牌建設。提高展陳品質,組織開展“首都精品文物展覽季”活動。利用春節、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及“5.18”國際博物館日等節慶活動,開展各類主題文化活動,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國情懷。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延時開放,推動博物館實體展覽、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空間,融入市民生活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智慧博物館,指導博物館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支援博物館利用數字資訊技術開展“雲展覽”和網路直播,強化線上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推動博物館與課程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加強師資聯合培養,強化優秀項目示範引領,提升中小學生博物館學習效果。

  7.博物館藏品管理更加科學

  健全博物館藏品登錄機制,穩步推動館藏文物資訊資源公開共用。優化徵藏體系,推進博物館樹立專業化收藏理念,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藏品徵集,注重老城改造、城鄉建設等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徵藏,豐富科技、現當代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專題收藏,鼓勵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新方向。拓展藏品入藏渠道,鼓勵社會捐贈。持續發揮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在全市博物館藏品管理中的中樞作用,逐步完善可移動文物動態管理機制、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備案工作流程、發掘和罰沒文物移交機制。建立北京市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庫,不斷提升館藏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能力。

  8.文物文創産品開發更加活躍

  拓寬館藏文物向文創産品、服務設計開發轉化的路徑,加強博物館館藏資源版權保護與指導,穩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支援博物館通過知識産權授權、入股等形式與各方力量共同開展文創産品開發工作。通過加強與文創設計機構、高等院校等合作,設立文創産品開發專家庫,發揮專家在文創産品開發中的把關作用。用好市場機制,支援市級文化文物單位文創開發平臺建設,完善北京文博衍生品創新孵化中心平台資源集聚和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全市文博文創産品開發水準。提升北京文博創意設計大賽品牌影響力,調動社會各方利用館藏資源開發文創産品的積極性。拓展完善文博文創産品行銷體系,把博物館文創空間打造成博物館文化展示的亮點,鼓勵在實體書店、旅遊景區、公共文化空間、重點商圈等區域,開設文博文創産品展示行銷場所。

專欄二:博物館之城建設.png

  (三)推動“兩園三帶”建設彰顯新形象

  9.擦亮大運河文化品牌

  完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任務,探索大型線型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應用和實施路徑。建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全面保護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完善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保護清單,推動保護管理標準化、規範化。加大各類遺産保護修繕力度,對具備條件的古代運河及相關水利遺存開展考古工作。加快推進水系景觀提升,推進張家灣古鎮整體保護與利用,打造漕運文化特色小鎮;展示漷縣古鎮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建設運河特色小鎮;保護通州古城明清歷史格局,突出展示甕城遺址;整體恢復“三廟一塔”歷史景觀風貌。推進萬壽寺、延慶寺、八里橋等文物的保護、騰退及周邊環境整治。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加強對大運河古橋、古閘、古壩、古碼頭等水利遺産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産內涵挖掘和數字化展示,舉辦好“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加強大運河沿線區域協同發展,拓展跨區域合作機制,辦好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等活動。

  10.傳承長城文化精神

  完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任務。推進中國長城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全面展示宣傳長城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實施箭扣長城修繕工程,形成磚石制長城修繕範本。打造沿河城、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等五個文化精華展示核心組團。持續實施長城搶險和重點點段修繕工程。加強長城保護區劃管理,分階段完善長城“四有”工作,推進界樁標定。紮實開展長城核心區違法建設整治。建立長城文化遺産監測平臺,全方位提升長城安防水準和監管能力。建立健全長城保護員管理體系。落實長城保護工作框架協議,促進京津冀長城保護交流協作。充分發揮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專業支撐作用,舉辦長城國際文化論壇,深化長城文化和長城價值研究,推進長城資源檔案更新與數字化工程。加強生態修復,推動長城沿線歷史文化遺産環境治理。弘揚長城精神,打造“北京長城文化節”等文化傳播品牌。

  11.彰顯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推動皇家園林、寺廟、石窟寺、傳統村落、京西工業遺産等文化遺産的整體保護利用,重視農業遺産在保持歷史村鎮傳統特色中的獨特作用。推進週口店北京人遺址、琉璃河遺址、雲居寺等重點文物保護與利用,加強東胡林人遺址規劃指導,打造新的國際旅遊經典路線。持續開展模式口文保區修繕保護與環境整治。加強對金中都歷史文化研究和遺址保護展示,推進金中都遺址公園建設。推動潭柘寺、戒臺寺、大葆台西漢墓遺址等文物保護展示及環境整治。推進永定河文化綜合體建設,展現永定河流域歷史演變,彰顯特色文化。加強南海子範圍內歷史遺跡考古工作和保護提升,拓展團河行宮等展示利用方式。舉辦以西山永定河文化節為代表的特色文化活動,展現其時代風采。

專欄三:三條文化帶文化遺産保護利用.png

  (四)推動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展現新成就

  12.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成效明顯

  全面落實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範區。系統梳理三山五園地區文物資源,建立完善文物數據庫管理平臺,著力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價值,辦好三山五園研究院。編制實施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系統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和山形水系整體格局。探索破解不同權屬文物資源管理難題路徑,建立央地軍“創新合夥人”文物保護利用新機制,豐富社會力量參與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充分發揮中關村科學城的科技創新優勢,提高文博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文物展示交流傳播水準。

  13.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作用凸顯

  綜合考慮各區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條件差異,聚焦文物騰退與活化利用、文物安全、資源管理等重點難點問題,著力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業態和模式創新,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完善制度設計,制定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申報遴選、認定評估、動態管理配套措施。凝練創建主題,以歷史文化街區、革命文物保護片區、大遺址、文旅産業園區等文化空間為基礎,結合城市更新、革命文物展示利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等重點工作系統謀劃創建任務。“十四五”時期,建設不少於5個市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14.“文物+”這篇大文章效果彰顯

  大力發展以文物資源為支撐的研學、文化體驗、度假休閒、紅色文化等主題旅遊,規範石窟寺、世界文化遺産旅遊開發活動,推介一批經典文化探訪線路。深入挖掘、闡釋文物價值,推出一批影響力大、傳播力廣的北京文物主題出版物。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方式,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注重全過程和全媒體傳播。積極推動數字文物文化體驗展示活動,加大“數字圓明園”推廣力度,加強中軸線、大運河、長城等文物IP建設,推出一批數字化展示項目。以工業遺産與體育産業融合發展為抓手,推進新首鋼地區、二七機車廠、京張鐵路等文物建築的綜合利用。提升北京奧運博物館展示、傳播水準,彰顯“雙奧之城”品牌魅力。

專欄四: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png

  (五)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建設形成新高地

  15.加強革命文物資源系統管理

  高水準完成北京革命文物資源專項調查,系統評估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現狀,建立資源目錄和數據庫。核定公佈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編制實施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五年修繕計劃,推進天安門、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宛平城)等一批代表性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可移動革命文物徵集,推進全市館藏革命文物認定、定級、建賬和建檔工作。

  16.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

  實施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爭、“進京趕考”建立新中國等三大主題片區的整體保護利用。以革命文物史實研究和價值闡釋為基礎,推出一批經典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注重主題片區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和全面展示,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引領,聯合河北、山西等省探索晉察冀、冀熱遼片區跨省市連片保護工作機制,共同編制相關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

  17.提升革命文物展覽活動水準

  圍繞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組織推出一批精品展覽。構建線上“北京革命文物展覽中心”,推動線下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結合互動。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薦。以北大紅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依託,組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專欄五:革命文物保護利用.png

  (六)推動首都考古工作厚植發展新優勢

  18.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以建設一流考古研究機構為目標,重點提升考古科研水準。以課題為核心加強與考古專業機構合作,研究設立“燕文化”“遼金元歷史考古”“明清歷史考古”等研究平臺,在北京文明起源、燕山南北史前文化嬗變、長城內外史前—青銅時期生業形態、古代民族關係、城市考古等方面謀劃重大項目協同攻關,逐步樹立北京考古在北京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明清歷史考古研究方面的優勢地位。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闡釋,完善考古和文物保護展示鏈條,及時完成考古報告編輯出版,加強重要資料成果的研究發表。大力發展科技考古,加大人才培養和經費投入,以陶瓷、冶金、植物、環境等為先期科技考古發展方向,同步提升研究的數字化、信息化水準,研究建設考古標本庫房和實驗室。

  19.聚力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綜合評估全市重要遺址價值,整體謀劃全市考古遺址公園點位佈局。重點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修訂週口店、圓明園遺址文物保護規劃,推進金中都、上宅遺址公園建設。加強考古工作計劃編制實施,強化考古對遺址公園建設的支撐和推動作用。以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為方向,專項研究考古遺址闡釋展示策略,整體提升遺址保護展示水準。加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單位的交流合作,提升工作水準和行業影響力。圍繞北京建都870年、建城3070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策劃學術交流活動,打造北京公眾考古季等宣傳品牌。

專欄六:考古工作能力水準提升.png

  (七)推動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形成新動能

  20.打造“北京指數”

  建立文物藝術品交易大數據中心,探索建立“北京文物藝術品價格指數”。完善文物藝術品交易政策體系,打造“北京文物藝術品交易資訊發佈”品牌。加強中國文物藝術品地方標準的研究制定,積極參與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規則和標準體系制定,提升北京在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擴大北京·中國國際文物博覽會、惠民文物藝術品拍賣月等品牌活動影響力,傳播“北京聲音”,帶動全國乃至全球的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

  21.優化空間佈局

  提升琉璃廠、潘家園、十里河等文物藝術品交易傳統區域的服務品質,支援隆福寺區域建設北京高端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易區。發揮“兩區”建設政策優勢,推動調整海外文物回流稅收政策,推動順義天竺綜合保稅區、北京自貿試驗區高端産業片區大興組團、朝陽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建設海外文物回流的重要基地。支援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建設國際文物交流平臺,將其打造成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流的重要窗口。推動懋隆文化産業創意園、首鋼工業園區、張家灣設計小鎮等,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的載體。探索創建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易特色文化産業園區,發展融合型業態,穩步推進文物藝術品衍生産業的發展。

  22.健全流通體系

  發揮文物商店一級市場主渠道作用,健全文物商店監管機制,規範古玩市場發展。支援北京保利、中國嘉德等文物拍賣企業提質增效、擴大規模,帶動文物拍賣行業健康發展。創新審批和監管方式,支援網上文物藝術品交易。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成果的運用,探索開展民間收藏文物登記交易工作。探索建立北京文物藝術品交易信用體系,推動其與文物藝術品經營企業市場準入掛鉤機制。探索文物藝術品公益鑒定機制,指導做好文物認定工作,研究民間收藏發展規律,引導民間收藏行為。穩步做好文物鑒定經營活動的管理工作,指導做好涉案文物鑒定評估工作,完善罰沒文物移交和處置機制。密切聯繫收藏家協會、拍賣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發揮其在文物收藏、鑒定、交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23.加強平臺建設

  支援易拍全球網、雅昌藝術網等文物藝術品網上交易平臺做大做強並形成品牌,規範中小型文物藝術品交易網站及拍賣企業APP發展。建設文物藝術品鑒定、估值平臺。支援文物藝術品報關、運輸、倉儲、交易一條龍一體化平臺的發展,利用文物藝術品流通的重要基地,建設文物藝術品修復、展示平臺,拓展海外相關業務。完善綜合監管機制,構建文物、市場監管、海關、稅務、商務等部門的資訊共用平臺。探索建立文物登記交易平臺。積極發展文物藝術品金融市場業務,為文物藝術品交易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奠定基礎。

專欄七: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png

  (八)推動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得到新提升

  24.完善文物管理機制

  深化文物領域“放管服”改革,簡化審批事項、下放審批許可權、優化審批流程,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告知承諾制,完善“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機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探索建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協調機制,加快與“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的融合。深化“考古前置”要求,完善考古管理配套制度。鞏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建設考古管理賦權試點成果,重點選取基礎好、需求高的區域,研究進一步推廣試點經驗。健全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體系,推進天壇、頤和園、十三陵等遺産地履行申遺承諾。建立市、區兩級不可移動文物價值評估機制。

  25.強化文物資源管理

  健全文物資源資産管理機制,完善文物登錄製度。實施文博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推進文博大數據平台資源體系規劃和建設,形成全市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實現基礎數據匯聚共用。核定公佈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完成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訊復核。新劃定一批市級地下文物監測區、地下文物埋藏區。提升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完成率。開展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完成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並逐年推進修訂。

  26.優化文物安全長效機制

  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構建文物安全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聯合打擊防範文物犯罪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文物督察機制,實行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制度。推進全市文博系統火災隱患整治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修訂文博單位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規定,推廣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微型消防站(點)標準化建設。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堅持“科技創安”,建設市級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加大智慧裝備在安全監管和檢查巡查中的應用,加強安全保衛隊伍專業化建設,提高文博單位安全防範水準。

  27.服務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落實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行動,聯合國家文物局積極承辦相關國際會議。配合重大國事活動及高層訪問,做好文物出入境展覽服務保障。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亞洲文明對話等主題,策劃推出一批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和首都文化魅力的高水準展覽。以“數字圓明園”展覽為重點,加強中國和希臘兩國在“文化遺産+體育+科技”交叉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北京地區博物館國際朋友圈,用好國際友館資源,在展覽互換、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深化中日韓首都城市博物館論壇機制,廣泛參與文物領域多邊交流和國際合作,舉辦世界文明主題展覽。以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落成為契機,不斷提高首都博物館國際交往能力。擴大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北京白塔寺中尼文化節等節展活動國際影響力。深入挖掘貝家花園、五塔寺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歷史文化內涵,以文化遺産為橋梁,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友誼。加強北京中軸線對外宣傳和活動策劃,精心打造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活動品牌,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加強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組織及國外專家學者合作,深入交流文物保護理念、技術和世界文化遺産管理監測,廣泛傳播北京文化遺産價值,講好北京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28.健全社會參與機制

  探索多方參與、多元投資的文物保護參與機制。及時調整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鼓勵更多企業進入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領域,提供優質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發揮高校、文化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學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資源優勢,通過課題合作、項目資助、技術諮詢、人才培養等方式,提升行業管理和學術研究水準,助力文博領域重點工作。培育壯大北京文物保護志願者隊伍,完善培訓和激勵機制,加強志願者先進事跡宣傳,打造志願服務品牌。

  29.加大文物科技應用

  創新科研工作機制,編制文博領域高新科技應用綱要,持續開展“北京市文物局學術科研月”活動,加強與在京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全面推進北京市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建設。發揮好學術帶頭人作用,增強重大科研課題培育能力,構建北京特色文博科研體系,帶動市級文博單位科研水準快速提升。實施標準化戰略,促進“文物保護+標準化+科技創新”行動,完成8-10件急需領域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工作。推進考古發掘、文物結構安全檢測與監測、文物修復與鑒定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實現文物保護技術、裝備、管理和服務升級。

  30.建強文物機構和人才隊伍

  加強市、區兩級文物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力量。全面加強文博人才隊伍整體建設,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適應新時代首都文博工作高品質發展的人才隊伍。深入落實“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實施“四三二一”戰略措施。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黨校行政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各方資源為依託,持續加強文博人才分層次、分類別、分專業培養,建立一批文博人才培養共建基地。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強化專業培訓,舉辦“文博名家課堂”,面向全市文博人才開展考古、博物館等重點專業培訓,提高專業化水準。加大文博人才培養投入力度,健全文博人才引進、評價、使用、激勵機制,構建文博高級人才庫。完善人才招聘條件,拓寬引才渠道,深化文博系列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打通各類人才內部轉崗通道。

專欄八: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png

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文物工作的領導,發揮各級黨委在文物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將文物工作列入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和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的重要工作內容。各級政府履行文物工作主體責任,將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文物行政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責任,督促文物所有人、使用人履行文物保護直接責任。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依法履行所承擔的文物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加強協調聯動,形成文物保護利用的強大合力。

  (二)保障資金投入

  完善市區兩級財政文物保護投入機制,加強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動文物保護項目庫建設,促進項目動態化管理。提升預算資源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優先保證重大項目支出。加強績效評價工作,統籌文物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使用管理,適時調整公佈文博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物保護利用,健全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配置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創新活力。

  (三)強化法治保障

  夯實文物保護法治基礎,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密切跟進國家立法調整,按照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適時啟動修訂地方性法規規章,完善相關配套文件。加強行政規範性文件制發管理,堅持做好合法性審核和備案工作,完善規劃執行、評估的法規基礎。

  (四)完善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執行情況的監測、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實施的年度監測,組織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把監測評估結果作為改進文物工作和加強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