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1. [主題分類] 財政、金融、審計/財政
  2. [規劃分類]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財政局
  4. [發佈日期] 2021-06-24 16:48

北京市財政局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的通知

字號:        

京財綜〔2021〕1062號

市屬各單位、各區財政局: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批准,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

北京市財政局    

2021年6月22日  


附件: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

目錄.png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特製定《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本市財政發展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更好地發揮財政在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一、“十三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取得的成就

  過去的五年,是北京財政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充分發揮財政在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財政改革發展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加力增效,減稅降費規模前所未有,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北京模式”全面實施,政府債務風險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財政實力不斷增強,支出結構不斷優化

  “十三五”期間,本市不斷加強財源建設和收入管理,建立橫向部門協同、縱向“1+16”聯動的財源建設工作機制。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達27599億元,是“十二五”時期(18733.3億元)的1.47倍。受減稅降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十三五”期間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3%。

  “十三五”期間,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達35227.1億元,是“十二五”時期(21366.6億元)的1.65倍,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速4.4%。從支出結構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速由正轉負,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均在80%以上,“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實現了“三公”經費支出佔比不高於“十二五”時期的目標。

  (二)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預算制度改革成效明顯。財政支出進度、盤活存量、收入品質等預算管理工作連續4年在國務院對地方政府“真抓實幹”考核中獲得通報表揚。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建立“月初預測、月中督導、月末考核”的管理機制。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建立支出進度、盤活存量進展情況的通報機制。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力度,2020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已達到30%。深化預決算公開,除涉密資訊外,實現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市級部門預決算全部公開,在全國率先公開了部門整體績效目標和項目績效目標。

  市區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優化。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連續4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專項總規模、項目個數的雙下降。實施以個人所得稅調整為核心的市區收入劃分改革。研究完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財力共用機制、新機場財稅利益分享機制等財稅體制政策,調整完善企業跨區遷移政策。

  績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本市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在財政部對地方考核中連續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省市。樹立成本控制理念,2018年以來,在全國率先開展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啟動了三批試點,完成了27個項目全成本預算績效分析工作,形成定額89項,節約資金60.7億元,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政府債務管理水準不斷提高。累計發行新增政府債券4060.05億元,重點投向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設、棚戶區改造、新機場、環境整治、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和全市重點工作。債務風險保持總體可控,政府負債率遠低於警戒線。此外,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發行抗疫特別國債。財政部向本市下達抗疫特別國債資金338億元,剔除按中央政策預留市級67.6億元,其餘270.4億元已全部下達各區,用於重點區域、交通設施、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抗疫相關支出。

  稅收制度進一步完善。穩步推進“營改增”全面擴圍,深化資源稅、水資源稅試點、環境保護稅、個人所得稅、耕地佔用稅五大稅制改革,向中央爭取市內免稅店政策,先後獲批41項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稅收優惠政策。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共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費負擔超4700億元。

  (三)健全財政激勵機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支援“疏整促”專項行動。統籌各類疏解整治政策資金,設立引導資金,引導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強化市區聯動,支援各區實施“留白增綠”,推動各區落實年度人口調控目標任務,提升區域均衡發展水準,促進疏解整治與優化提升同步推進。

  支援協同發展重點任務。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研究提出大興國際機場京冀稅收利益分享機制。積極配合財政部研究企業遷移雄安稅收分享辦法,促進京津冀産業順暢轉移。支援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累計撥付資金396.71億元。支援雄安新區建設,撥付“交鑰匙”項目6.92億元。

  重點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設。設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加強資金保障。按照不低於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年度總規模20%的比例安排城市副中心投資,推進市政、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城市副中心實現“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建設發展。

  (四)大力支援創新創業,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支援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投入1948.3億元,主要用於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支援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援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培育等基礎前沿類及核心技術研發類項目,推動重大和共性技術研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環境建設等創新全鏈條協調發展。促進中關村一區十六園高精尖産業發展,聚焦“卡脖子”技術研究及創新資源聚集。支援培養首都科技領軍人才、科技新星人才。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設立北京科創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科創中心。利用創新券研發費用補貼等政策鼓勵小微企業加大科研投入。

  加大産業升級資金扶持力度。設立高精尖産業發展基金,完成投資項目123個,投資額約71.24億元。著力發揮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的引導作用,支援擔保機構、融資租賃機構金額超過1.9億元,引導擔保機構服務小微企業12300余家,涉及擔保金額355億元;引導融資租賃機構支援中小企業359家,涉及租賃金額27.5億元。同時,鼓勵金融服務機構降低中小企業收費標準,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控制在2%以內,切實減輕了中小企業融資負擔。

  發揮高精尖經濟結構配套政策作用。出臺《財政支援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關於加強首都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財政支援促進民間投資27項措施、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28項措施、醫藥健康14項措施等所有政策,統籌資金支援高精尖産業發展,助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五)服務城市建設管理,提升首都治理水準

  全力確保首都安全穩定。投入2386.5億元,強化反恐力量建設,積極推進“雪亮工程”,為圓滿完成國慶70週年慶祝活動、黨的十九大、“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論壇北京峰會、世園會等重大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大環境治理資金投入。投入1752.1億元,開展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和凈土持久戰。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推進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建設健康綠道、城市休閒公園和郊野公園等,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專項行動計劃、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

  支援城鄉交通體系建設。投入1985.8億元,優化公交場站佈局,新增、調整和優化公交線路,支援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普通公路建設,開展步道、自行車道建設治理,保障市郊鐵路副中心線、懷密線、通密線、東北環線開通運營,促進百姓選擇綠色出行方式。

  加強安居工程資金保障。投入815.5億元,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研究制定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市級財政補助政策。2019年積極申請並納入中央財政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城市,獲得中央財政3年內每年獎補10億元,推動住房租賃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支援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作用,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支援企業復工復産,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堅強保障。

  支援公共文化建設發展。投入1159.5億元,支援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舉辦國際電影節、全民閱讀工程等活動,實施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發放惠民文化消費券;加快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支援“一城三帶”、頤和園、天安門城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做好三大球項目普及工作,紮實推動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實施“投貸獎”政策,支援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

  支援教育事業發展。投入5132.5億元,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推廣高校辦附中附小、九年一貫制、集團化等辦學模式;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準;支援“雙一流”計劃高校建設,開展12所中央高校與20所市屬高校的28個學科結對共建,帶動市屬高校學科水準提升;支援良鄉、沙河大學城建設,建設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

  支援社保體系全面發展。投入4225.7億元,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制度和社會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政策,支援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和發展;支援殘疾人康復服務;落實各類社會保障補貼政策,促進大學生、退役軍人及失業人員就業創業,不斷提高社保覆蓋面。

  (七)創新財政管理方式,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升

  嚴格落實資金直達機制。按照中央直達資金工作要求,加快直達資金預算指標分解下達和預算執行,規範直達資金使用管理,制定了抗疫特別國債管理辦法、特殊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常態化監督辦法、專項對賬機制、績效評價等全鏈條監督管理制度,切實發揮直達資金第一時間直達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的作用。2020年,本市共接收中央下達直達資金408.4億元,除按中央規定預留抗疫特別國債資金59.6億元外,其餘全部分配下達,並向投資建設任務重和受疫情影響大的區傾斜。優化公用事業財政保障方式。建立公益性資産支出、政府購買服務和政策性虧損補貼三分開的地面公交財政綜合保障機制,印發《市級公用事業成本控制工作方案(2019-2021年)》《加強軌道交通運營成本控制工作方案及任務清單》,實施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強化預算約束,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行業、企業提質增效。

  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聚焦高端“硬技術”創新和前端原始創新。截至2020年底,28支市級政府投資基金共投資了4641個底層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放大總規模達1258.98億元,財政出資引導放大倍數達到3.78。

  推廣PPP模式。注重政策引導,設立PPP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加強項目評估論證和項目庫規範管理,進一步提高PPP項目管理規範化水準。截至2020年底,全市PPP項目共計73個,總投資2249.52億元,涉及交通運輸、污水垃圾處理、生態環保、體育等10個公共服務領域,預計吸引社會資本1522.74億元,佔總投資67.69%。PPP項目落地率為91.78%,位居全國第一,遠高於全國同期69.5%的平均水準。

  深化政府採購改革。完善政策體系,規範政府採購代理機構登記制度,推行“一地登記,全國通用”。完成“北京市政府採購網”“北京政府採購管理服務平臺”“北京市政府採購網手機客戶端”三大業務處理和信息公開平臺綜合系統,累計訪問量突破1500萬人次,實現所有業務“一網通辦”。

  穩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目錄編制,健全政策體系。嚴格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和方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規模穩步增長,政府履職所需輔助性服務佔比逐步減少。拓展重點公共服務領域,發揮10大重點領域引領示範作用,促進政府購買服務規範有序開展。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本市財政改革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財政運作面臨新的不確定因素。落實中央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短期內對地方財政收入增收帶來一定的衝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儘管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國際疫情快速擴散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我國外部風險不斷加大,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財政收入增長不確定性增強。

  二是財政收支運作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增幅明顯放緩,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重點支出需求加大,資金沉澱與保障不足的問題並存,預算執行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仍有提高空間。

  三是財政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區財力水準與事業發展、民生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需要進一步增強財政體制與區域功能定位的協調性;預算績效管理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需要拓展,結果運用和問責機制需要健全;部分項目預算編制不實不細、預算執行不規範等問題依然存在。

  二、“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的機遇

  1.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高品質發展步伐更加穩健。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創造了持續高速增長的奇跡。首都北京與黨和國家的歷史使命聯繫更加緊密。當前,在國際環境發生巨變的條件下,堅持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維護産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推動高品質發展。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本市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四個中心”“四個服務”的能量進一步釋放。2020年,本市地區生産總值達3.6萬億元,每人平均GDP2.4萬美元左右,邁進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準,進入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

  2.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本市積極推進“放管服”等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從2018年3月“9+N”35個政策,到2019年2月“9+N”2.0版114個政策,再到2019年11月3.0版204項措施,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排名從2018年全球第46名躍升至第31名,北京作為樣本城市,跨入全球前30名行列。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吸引國內外投資,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3.産業結構持續升級,經濟品質進一步提升。本市三次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産業構成由2015年的0.59:19.68:79.73,變化為2020年的0.30:15.83:83.87。2020年,一、二、三産業在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0.1%、14.3%和74.1%。本市高精尖産業快速發展,現代産業體系和經濟體系不斷優化升級,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9.5%和9.2%,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2.3%,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

  4.重點財源發展良好,對收入支撐作用較強。從重點行業結構來看,金融業、房地産業、製造業三大主體産業支撐作用明顯。2020年,三大主體産業財政收入佔比達45.68%。從重點財源企業來看,增長勢頭良好,對未來收入的支撐作用較強。2020年度我市地方級財政貢獻1億元以上企業共計648戶,財政貢獻佔比達到48.8%。

  5.減稅降費成效顯現,經濟發展後勁增強。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期間,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共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費負擔超4700億元。統計顯示,本市3.4萬家規模以上企業中89%企業滿意度較高,72%企業表示將加大研發和生産投入,減稅降費的“放水養魚”效應明顯。中長期來看,減稅降費將以乘數效應引導社會投資和擴大再生産,有利於鞏固消費的基礎性地位,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為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6.公共財政實力不斷壯大,財政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本市預算制度改革成效明顯,轉移支付結構逐步優化,預算管理水準不斷提升,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顯現。在全國率先開展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試點,壓控項目成本,形成一批支出定額標準,建立績效考核體系。以預算編制為龍頭,以事前評估、投資評審、國庫支付、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為主要鏈條的財政管理體系更加規範、更加成熟,由“單一的財政管理”到“財政和部門共同治理”的格局正在形成,有力促進了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主要挑戰

  1.經濟下行壓力仍將持續。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從國際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升高,發達經濟體增勢減弱,新興市場資本流出壓力顯著增加,全球貿易爭端加劇,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勢力抬頭,阻礙世界經濟中長期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2021年增速預期由此前的5%下調至4.25%,2022年增速為3.75%。從國內看,內需增長放緩,發展新動能仍然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從北京看,2019年以來全市GDP增速有所回落,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持續下降,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創新支撐産業發展驅動力不夠,消費潛力沒有充分釋放,發展新動能還需大力培育。人口老齡化加速對長期勞動力供給造成隱憂,本市近年來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年下降,2019年為78.1%,比2014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同時,在目前深圳、廣州等超大城市繼續實施吸引人口政策情況下,首都城市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供給有可能受到衝擊,經濟高品質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來看,本次疫情的持續時間和對經濟的影響仍存在顯著不確定性,要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量預計增長7.2%,大大低於此前超過20%的增長預期,貿易規模將遠低於疫情前水準。

  2.財政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本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依然明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遠。制約創新引領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突出,創新發展動能仍然不足。傳統增長動力減弱,高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凸顯,産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消費升級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壓力加大,增加了財政收入運作的不確定性。在財源建設方面,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疫情衝擊、減稅降費和外省市招商等因素疊加影響,部分重點稅源企業收入貢獻下降明顯,企業外遷形勢仍不容樂觀,存量財源穩定面臨一定壓力,新增財源自落地到形成財政收入貢獻時間較長,對財源穩定支撐作用短期內不夠明顯。

  3.剛性支出資金需求不斷增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領域對財政資金需求很大。從保障任務來看,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城市副中心建設、支援雄安新區建設、老城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和“三城一區”建設等諸多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付諸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從財政支出構成來看,民生保障、城市運轉、促進各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債務還本付息等剛性支出佔比較大,財政緊平衡矛盾突出。

  總體來看,北京發展進入新階段,困難挑戰前所未有,歷史機遇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要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準確把握新階段首都新發展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各項財政改革任務,為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財稅政策支援和綜合財力保障。

  三、“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準,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落實中央做好財政收支預算管理的要求,貫徹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有效推動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績效導向,提高效益。創新預算管理方式,硬化責任約束,以績效為導向,以績效目標管理為重點,以成本效益分析為抓手,建立全方位格局、全過程閉環、全範圍覆蓋、全成本核算、多主體聯動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堅持勤儉節約,從嚴控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堅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精打細算,執守簡樸、力戒浮華,反對鋪張浪費,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一般性支出要大力壓減,不必要的項目支出要堅決取消,新增項目支出要從嚴控制,嚴控行政運作成本。

  堅持優化結構,保障重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加強對重大戰略、重要任務和重點改革的財力保障研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和財政支出優化整合力度,分清輕重緩急,堅持有保有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重大戰略、重要任務和重點改革落實落地。同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避免超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過高承諾福利水準。

  堅持依法理財,防範風險。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樹立“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以《預演算法》和新修訂的《預演算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明晰政府間、部門間權責關係,規範財政資金管理,嚴肅財經紀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快財政法治體系建設,及時將成熟的經驗做法上升到政策法規的層面,鞏固改革的成效,不斷增強財政運作穩定性和風險防控有效性,提升財政工作法治化水準。

  (三)主要目標

  1.遠景目標

  2035年的遠景目標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升“四個服務”水準,充分發揮財政在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到2035年,基本建立與首都建設發展相適應、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現代財稅體制,更好地提升預算配置財政資源的科學性、規範性和有效性,保障作用更加到位,激勵約束機制更加強化,為本市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2.“十四五”時期主要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本市公共財政發展總體目標是,充分發揮財政在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以“抓統籌、強績效、謀創新、防風險”為導向,全面深化財稅改革,建立健全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現代財政體制,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準,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

  ——公共服務保障水準不斷增強。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民生支出佔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增強公共服務財政保障能力,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形成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格局,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準,強化保基本兜底線職能。

  ——財政體制機制改革成效不斷增強。配合中央合理劃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市區兩級基本公共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進一步完善,預算統籌聯動機制進一步健全,預算編制的科學性、預算執行的規範性、預算監督的嚴肅性、績效評價的權威性進一步提升,各項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財政政策的引導調控功能不斷增強。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組合效應和可預期性,財稅政策在加快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中的作用明顯提升。

  ——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收入品質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財政風險有效防控,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

  四、“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主要任務

  (一)培育具有首都特徵的財源體系,推動財政可持續發展

  1.發揮優勢,放大産業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和人才優勢,加快培育高科技企業,匯聚支援高精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研究完善創新驅動的先行先試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高精尖産業發展。支援完善産業鏈創新鏈,進一步做實做強做優製造業,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進一步整合資源、統籌財力,形成基金股權投資、貸款貼息、研發補貼、高管獎金、成果獎勵等資金支援的政策組合,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增加區級可支配財力,支援各區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及區域優勢,鼓勵企業創新發展、促進高端産業項目落地、引進高端人才,引導各區積極對接市級確定的重點高精尖項目,確保市、區財政資金形成集中合力,不斷放大高精尖産業的集聚效應,壯大支柱財源。力爭到2025年,高精尖産業形成的財政收入佔比達到59%。

  2.創新業態,培育新型優質財源。重點圍繞“五新”總體佈局,支援基礎前沿、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大力支援融合通信、量子、人工智慧、積體電路、腦科學、區塊鏈、奈米能源、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發展,集中資源、政策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提升産業基礎能力。支援新基建推動工業4.0真正落地,加大傳統産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改造力度。聚焦“三城一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支援拓展前沿技術應用場景,促進科技型企業加快成長,支援培育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完善支援數字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援打造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和示範區。積極支援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便利措施,加快落實國家免稅店創新政策,促進入境遊消費。培育壯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北京經濟新增長點,拓展增量財源,形成新型優質財源體系。

  3.優化服務,實現穩存育新同步。充分利用“兩區”“三平臺”建設契機,精準對接,引進一批國際功能性機構、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專業服務機構和高端製造業企業落地,支援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央企總部及其從事投資理財、財務結算的子公司、分公司持續在京發展。完善財源建設績效評價機制,優化企業對接服務,形成社會保險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人才服務、車務管理、義務教育服務等多項公共服務主管部門和各區政府協同服務的良好局面。優化本市企業跨區遷移財稅利益分享政策、市對區區域經濟發展轉移支付政策,整合現行支援總部企業、上市公司、金融企業、産業引導等領域的財政資金。加強“服務包”工作機制對財源建設的支撐,採取更加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加強對重點企業走訪服務,解決企業在京發展難題。落實全市大數據行動計劃要求,持續推進數據匯聚、共用、開放工作,完成財源大數據系統二期建設,提升財源企業監測預警能力。加大引導稅源回流工作力度,支援回遷企業在京發展。

  4.健全體系,培育地方財源。按照稅收法定原則及中央總體部署,積極落實好各項稅制改革,配合中央開展稅收立法調研及地方配套立法,做好政策跟蹤工作,積極建言獻策,爭取有利於本市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培育地方稅源。嚴格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適時調整本市收費、基金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充分發揮稅收和非稅收入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調節作用。

  (二)深化財政改革,提升財政資源配置能力

  1.深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結合中央統籌推進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積極向中央爭取更多促進首都發展的財政政策,特別是在履行首都功能綜合財力補助上加大支援力度。堅持“權、責、利、效”相統一的原則,結合教育、生態環境、應急救援、自然資源等領域改革成熟度,穩步推進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市區共同事權範圍,規範支出責任分擔方式,促進全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起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市與區財政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完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健全轉移支付同落實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管理機制,落實轉移支付定期評估機制,增強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加強制度保障和約束,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建立健全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2.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財政支出統籌,深化零基預算管理,打破原有支出固化格局,建立有保有壓的分配機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體系,探索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化管理,加快建設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完善預算支出標準體系,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準。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中期規劃對年度預算編制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按照項目實施進度,分年度合理安排預算資金。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銜接。強化預算對執行的控制,嚴格規範預算調劑行為。加強財政存量資金統籌,建立健全財政存量資金與預算安排統籌結合的機制。2021年基本建立全市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形成市級和區級財政部門上下統一的管理模式。加強公共資源綜合管理,將依託行政權力和國有資源(資産)獲取的各項收入以及特許經營權拍賣收入等按規定全面納入預算管理,加強財政收入統籌。加強各部門對各類經濟資源的統一管理,依法依規將取得的各類收入納入部門預算,增強財政資源配置的完整性。進一步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著力構建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管理制度。

  3.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健全一般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探索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管理。加強績效目標管理,強化績效目標審核,提高績效目標品質,梳理分行業、分領域的績效目標、績效指標體系。優化事前績效評估,完善預算決策機制,對新出臺重大政策、項目預算實行隨報、隨評、隨入庫管理。拓展部門整體績效評價範圍,建立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報告制度。深入開展重大政策和項目績效評價,逐步實現對公共服務、基本民生和産業支援等重點領域政策評價全覆蓋。全面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成本績效管理,對壟斷性、城市公共服務類市屬國有企業進行成本績效考核,全面測算企業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收益,到2023年底建立成本品質效益與財政補貼相掛鉤的考核體系。提升績效運作監控水準,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實行“雙監控”。加強成本控制,持續深化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嚴格各部門、各領域的成本管控措施,將成本控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健全績效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績效信息公開,預算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隨預決算公開,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監督。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市委、市政府統籌領導、財政部門組織協調、各區各部門主責落實、人大政協全程監督、社會第三方廣泛參與的多主體協同聯動機制。加強對各區、鄉鎮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指導、督促和考核,全面提升各區預算績效管理水準。

  (三)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支援構建新發展格局

  1.支援政治中心功能建設。牢固樹立“首都穩、全國穩”的意識,切實維護首都安全穩定。堅持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履行好“四個服務”的基本職責,健全“四個服務”相關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服務的能力水準,保障中央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作。支援中南海—天安門廣場、長安街沿線、玉泉山及周邊空間管控和環境整治,確保政治中心絕對安全。支援騰退被佔用重要文物,增加國事活動場所,健全重大國事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支援核心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補充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服務保障好中央單位重點建設項目,支援創建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營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務環境。支援推進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配合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公安改革、司法行政改革等工作。積極推進智慧警務建設,支援完善情報智慧化系統、禁毒科技中心、“雪亮工程”和智慧平安社區等建設,提升公安信息化和裝備水準,支援反恐怖、“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和網路安全等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全力維護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確保首都安全穩定。

  2.支援全國文化中心功能建設。落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支援“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統籌推進老城、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等整體保護。全力保障中軸線申遺保護任務實施。支援推出文藝精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支援補齊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區、城市南部地區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短板,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保障重大文化活動,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繁榮首都文化事業。支援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支援建設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活動(北大紅樓)、抗日戰爭(盧溝橋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國(香山革命紀念地)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片區。繼續支援公共文明引導、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作用,提升市民素質和首都文明水準。落實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扶持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文化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等融合發展,建設具有國內示範帶動作用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支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提升競技隊伍水準,促進首都體育健康發展。全面落實綠色、共用、開放、廉潔辦奧理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全力支援籌辦好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帶動冰雪運動突破性發展。

  3.支援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全面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經費管理,做好中央在京舉辦各項重大國事活動和國際展覽、展會、重大體育賽事的服務保障工作,支援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新國展二三期、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大興國際機場會展設施等項目建設,支援建設第四使館區,支援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支援“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本市與多邊開發機構的全方位合作。支援承辦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議、國際會展、國際文化旅遊活動。依託國內大迴圈,發揮國際交往中心的天時地利,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研究資金支援等政策創新,吸引國際組織總部、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支援高端國際交流平臺發展,顯著提升北京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強全球影響力、帶動力。

  4.支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建設。支援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創新科研院所運作管理體制機制。支援企業技術創新,促進高精尖産業、未來産業發展,加強技術標準建設,支援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建設,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健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政策制度,完善支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制度體系,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援。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利用,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效落實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支援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援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有條件的企業共建基礎研究團隊,完善創新青年人才支援模式。完善創業投資引導機制,通過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PPP等市場化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領域。支援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創新型産業集群,支援“兩谷一園”建設,形成以“三城一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多園優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空間格局。支援提升重點産業供應鏈保障能力和産業體系抗衝擊能力,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壯大促進國內大迴圈的高精尖産業集群勢能。

  5.縱深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健全財稅配套政策機制,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支援形成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深化産業鏈對接協作,加快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重點支援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內實驗室、科學裝置、試驗場所的開放共用,構築三地“政産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生態環境。創新開展對口協作和對口合作,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支援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大力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支援京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京濱城際、京唐城際、京港臺高鐵(豐雄商段)、城際鐵路聯絡線等軌道交通建設,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全力支援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向雄安新區疏解集聚。支援市屬學校、醫院到雄安新區合作辦學、辦醫聯體,支援“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建設,推動在京部分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雄安新區轉移。

  6.大力支援城市副中心建設。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支援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完善“控增量”“疏存量”政策體系建設,堅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嚴格實施“雙控四降”。充分發揮城市副中心在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提高對中心城區的服務保障能力。支援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三個文化設施、通州堰、六環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支援環球主題公園一期及環球大酒店等配套設施建設,謀劃建設二三期,帶動文化旅遊區建設全面加速;引導京津冀區域性金融機構集聚,推動京津冀區域基金管理機構、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總部集聚;優化融資渠道,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和國家政策金融支援,用好地方政府債券和企業債。

  7.積極支援“兩區”“三平臺”建設。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的相關工作方案,形成多點支撐的國內國際開放創新發展新高地。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相關財稅支援政策,落實好境外高端人才財政補貼政策和中關村科技創新發展兩項試點政策。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便利措施,加快落實國家免稅店創新政策,促進入境遊消費。支援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所並開展試點工作。支援舉辦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促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與科技成果發佈、展示、交易的重要平臺,和國家金融政策權威發佈平臺、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宣傳展示平臺、服務全球金融治理的對話交流平臺。支援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拓展國內國際消費市場,推動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提檔升級。

  (四)圍繞“七有”“五性”需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1.支援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落實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主、健康優先,優化醫療領域投入結構,強化資金統籌理念,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將注重對醫療機構建設發展投入,向注重疾病預防、健康素養培育等公共衛生領域轉變,重點保障健康中國戰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首都醫學創新發展等方面工作,提升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和應急處置能力。健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資金保障機制。支援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建設,推進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和防控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建設,構建完善醫防融合機制,支援負壓病房、重症監護病房和P3實驗室建設,確保2022年全市負壓病房增至700間(負壓重症監護病房不少於150間)。

  2.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履行民政兜底保障職責,加大低保特困群體保障力度,科學制定救助標準。研究完善兒童福利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推行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逐步拓展困境兒童生活保障範圍。加大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和就業幫扶力度,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提升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能力。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大力支援大學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統一城鄉失業保險政策,建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全面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準。深化養老服務綜合改革,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做好“保基本、兜底線”基礎上,優化“三邊四級”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增強適度普惠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支援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確保2025年全市建成並運營280家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120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加大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力度,推進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和軍人公墓建設,推動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服務保障體系高效運作。

  3.支援教育事業發展。深化教育領域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支援社會力量辦園,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支援多途徑擴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優先補足重點區域和結構性缺口。圍繞區域功能定位,對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傾斜財力,繼續推進北京學校等學校建設。加強政策和資源保障,分類支援、分步推進,促進高中多樣化發展。支援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探索建立不同類型市屬高校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引導性的財政撥款機制,推動市屬高校內涵、特色、差異化分類發展。堅持“開放辦學、自主辦學、創新辦學”的原則,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援首都職業教育“高水準、有特色、國際化”發展。支援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推動建立適應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教學崗位特點的內部激勵機制。研究新校區過渡性財政管理方式,儘快推進學校加快疏解、科學建設。開展各學段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形成通用類財政支援定額標準體系。

  4.支援住房保障工作。以“保民生、穩調控”為中心,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積極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租賃房源供給。通過對中低收入家庭發放市場租房補貼,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租賃消費能力,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深入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項、標本兼治、完善治理”的原則,完善老舊小區各類配套設施,健全管理體系,補齊短板、優化功能。通過市、區財政對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給予定額補助,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準,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支援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支援建設“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綠色智慧、開放融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支援實施市郊鐵路建設行動計劃,整體提升城市副中心線、東北環線、通密線等線路運營水準,支援建設豐臺站、霍營(黃土店)等大型交通樞紐。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支援做強軌道交通網、做優地面公交網、做精慢行系統網,提升智慧交通高品質發展水準,促進綠色出行系統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領域成本控制,推動地面公交、軌道交通、道路等領域降本增效,提升交通發展品質。

  6.支援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支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加強水污染治理和水資源保障,支援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建設,建立穩定的、常態化的財政投入機制,保障首都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各項任務措施有序實施,確保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結合不斷新增的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研究完善大氣、水、土、城市環境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財政支援政策,確保財政政策與治理需求有機結合。支援推進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支援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落實自然資源資産有償使用制度,支援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深化平原區和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不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吃虧。

  7.促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支援鄉村建設行動,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大力支援農業高品質發展和鄉村綠色發展,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支援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支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構建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落實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機制。嚴格落實“三保持”和“四個不摘”的要求,助力西藏、青海、新疆等受援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加強對口支援合作項目、資金實施情況的跟蹤問效,強化支援合作項目資金的規範使用和監督。

  (五)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1.規範有序推進PPP模式。完善PPP制度標準和政策體系,加強PPP項目庫管理,落實“正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全生命週期的PPP績效管理,強化財政承受能力紅線約束和政府支出責任監管。加強項目儲備,在養老、生態環保等領域深入推廣運用PPP模式。結合項目推進實際情況,分行業有序探索推進存量項目轉型PPP模式。創新融資模式,加大金融相關支援力度,統籌使用權益類和股權類金融工具,加強PPP項目資本金籌措管理。“十四五”時期,PPP項目落地率不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準。

  2.深化政府採購改革。堅持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政府採購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政府採購制度體系。優化本市集中採購目錄,提高政府採購集中度,探索帶量採購等方式,試點開展集中採購機構競爭。優化完善電子化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政府採購信息化水準,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府採購電子交易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推動政府採購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強化政府採購政策功能,認真落實政府採購支援中小企業、殘疾人福利性單位和扶持貧困地區政策,支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

  3.深化政府購買服務改革。落實《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規範政府購買服務預算管理,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和方式,嚴格購買內容、程式、標準。2025年,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規模佔政府購買服務總規模的比重達到70%以上。進一步加強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的督促和監管。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全成本績效分析試點,探索建立重點領域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定價標準,增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定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拓展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範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4.加強政府投資基金管理。堅持“支援領域統籌、主管部門統籌”的原則,加強已設基金規範管理,嚴控新設基金數量,形成以支援科技創新、高精尖和“兩區”建設領域等重點産業為主的市級政府投資基金體系,確保基金與本市經濟發展水準、産業發展規劃及財政保障能力相適應,減少散碎投入,強化錯位佈局,更好發揮投資基金支援本市重點産業發展的作用。不斷完善基金政策制度,開展績效評價,有效應用評價結果。加強中央、市級和區級三級政府投資基金的聯動,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基金,形成基金合力。

  (六)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築牢財政安全運作防線

  1.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推進實施政府債券全生命週期管理,構建管理規範、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合理調控債務規模,加強債務限額管理,完善額度分配機制,一般債務限額與稅收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匹配,專項債務限額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及項目收益相匹配。加強政府債務和中長期支出責任管理,強化債務安排與預算、規劃的統籌銜接。加強項目儲備和遴選,完善政府債務項目庫,加強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預算評審,強化項目融資規模與收益之間平衡關係的測算,強化項目收益論證的可比性分析,保證債券項目品質,提升債券資金投放精度,保障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建立政府債券績效評價機制,加強評價結果運用,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完善以債務率為主的政府債務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健全政府償債能力評估機制,加強風險評估預警結果應用。加強債務風險動態監測,決不允許通過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強化國有企事業單位監管,依法健全政府及其部門向企事業單位撥款機制,嚴禁以企業債形式增加隱性債務。加強預案儲備,壓實各級政府、部門、實施主體責任,提高依法償債意識,落實償債資金來源,防範法定專項債風險,督促指導各區特別是高風險區做好債務化解和風險防控工作。加強督查審計問責,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完善政府債券發行管理機制,優化地方債券品種結構和期限結構。完善債務資訊披露工作機制,做好政府債務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2.加強主權外貸管理。加強與新興國際金融組織合作,及時應對傳統國際金融組織對華主權貸款戰略的改變,積極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開發銀行的支援領域,爭取優勢貸款資源。提高項目的申報品質,增強項目創新性和示範性。加強項目執行監督管理,指導監督項目單位按照年度計劃,推進全球環境基金六期贈款可持續城市綜合方式項目和亞投行貸款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氣應急儲備項目相關工作。嚴格落實還款責任,有效防範債務風險,確保本市處於還款期的外債項目按期足額償還到期債務,切實維護本市對外主權信譽。

  3.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中央關於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政府部門授權同級財政部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集中統一管理國有金融資本。建立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機制,有效發揮國有金融資本重要作用,依法依規管住、管好、用好,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金融資本,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建立“1+N”制度體系,貫徹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於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強化國有金融機構防範風險的主體責任,督促國有金融機構堅持審慎經營。統籌國有金融資本戰略佈局,實施國有産權流轉全流程監管,對國有金融機構股權出資實施資本穿透管理,防範國有金融資本流失,促進國有金融機構持續健康經營,防控金融風險,保障本市金融安全穩定。

  (七)加強財政管理創新,提升財政管理服務水準

  1.加強會計管理改革。貫徹落實政府會計準則制度,探索研究管理會計的推廣應用。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促進政府會計準則貫徹落實與行政事業單位內控規範實施的有機結合。加強電子票據入賬歸檔政策宣傳,推進會計電子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試點工作。創新管理思路,統籌推進會計人才培養和誠信建設,力爭到2025年,實現本市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50萬人次、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素質提升工程培訓1500人次。加快實施北京市高端會計人才300人的培養計劃。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會計師事務所審批服務,精簡審批材料,完善承諾制審批辦法,實現執業許可證書電子化。配合做好會計職稱制度改革,積極促進正高級會計職稱評審社會化,不斷提升本市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完善國有資産管理。以“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監督有力”為目標,堅持先易後難、分類施策,厘清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國有資産管理公開透明。加強國有資産統籌,建立健全國有資産管理情況報告制度,明確和規範國有資産的報告範圍、分類和標準,逐步擴大報告範圍,充實報告內容,實現報告工作的規範化程式化。建立新增資産預算與存量資産掛鉤機制,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管理,以完善資産評估核準備案制度為切入點,進一步規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交易行為。充分發揮國資預算作用,支援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實施國有資本收益分類收繳制度,對國有獨資企業利潤收繳比例由原來統一的20%比例調整為:城市公共服務類企業10%,特殊功能類企業20%,競爭類企業25%。

  3.加強財政國庫管理。全面建設和不斷完善基礎牢固、功能健全、體系完備、技術先進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通過構建統一、科學、規範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財務資訊和預算執行資訊。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兼顧安全和效率,強化監控,不斷提升資金收付的科學化、規範化水準。推進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管理,持續加強重點監控,開展預警問題聯動核查,保障財政資金使用安全規範。健全注重平衡風險和效益的資金管理體系,促進庫款管理與預算執行、國庫現金管理和地方債發行的統籌協調。完善國庫資訊反映機制,加強數據分析應用,全面完整反映政府財務狀況和運作情況,服務領導決策。

  4.深化預算評審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項目入庫評審機制,理順主管部門及財政部門的預算評審職責,建立和完善項目支出預算評審制度,合理界定預算評審範圍,2025年開展預算評審的主管部門達到85%。進一步加強支出標準體系建設,推進支出標準測算。堅持“勤儉節約、從嚴控制”的基本原則,嚴把項目經費評審關,著力規範評審程式,合理優化業務流程,有效應用評審結果。

  5.加強財會監督。堅持將財會監督融入財政運作管理全過程,聚焦財稅法規和政策執行監督,強化預算管理和財務會計監督,3年內對市級事業單位基金管理使用情況監督檢查全覆蓋;加強註冊會計師和資産評估行業執業品質監督,與行業協會聯合5年內對北京市非證券資質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産評估機構進行整體檢查。深入推進財政內控體系建設,依法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理處罰。推進建立綜合監督與專項監督相結合,合規監督與績效監督並重,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統籌兼顧,日常監督與專職監督相互配合的監督模式。修訂完善北京財會監督的相關制度規定,規範財會監督的工作程式。積極貫徹落實《北京市紀檢監察機關與財政機關加強協作配合的工作辦法(試行)》,推動紀檢監察監督與財會監督貫通協調,加強財政機關與紀檢監察機關的協作配合。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自覺接受群眾和輿論監督,有效防範財政運作風險,提升財會監督效能。

  6.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加強財政資訊統籌,逐步完善與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相匹配的財政信息化運維體系和資訊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探索以5G、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信創技術、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和發展,提高資訊資源整合和利用水準。大力推進區塊鏈技術在財政電子票據的應用,持續豐富財政電子票據應用場景,以區塊鏈醫療電子票據為重點,基本實現電子票據全單位、全票種覆蓋。

  (八)加強黨的領導,健全規劃落實機制

  1.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持黨對財政工作的領導,突出政治建設統領,紮實推進“三個表率”模範機關建設,教育引導財政黨員幹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品質,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做到機關黨建工作與財政業務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構建主體明確、權責清晰、運轉有序的黨建責任落實體系,完善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層層壓實責任。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強化財政權力監督制約,全方位紮緊制度籠子,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

  2.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隊伍建設和人才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認真貫徹執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實好幹部標準,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著力鍛造一支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相適應、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財政幹部隊伍。全面系統推進隊伍建設和人才建設,提升幹部素質本領,著力提高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加大力度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不斷提高隊伍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持續性,讓想幹事者有機會,讓能幹事者有舞臺,為財政改革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3.加強法治財政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編制並組織落實“八五”財政普法規劃,創新法治宣傳方式。加強重點領域地方財政立法研究,堅持本市地方財政立法與財稅改革相統一、相銜接,對實踐證明已經比較成熟、行之有效的財政政策和改革舉措逐步推動上升為地方立法。完成對現有地方財政政府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立法後評估,適時完成修訂、清理工作。加強行政規範性文件管理,嚴控發文數量,加強對行政規範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強化財政政策公平競爭審查,將公平競爭審查結果運用與完善預算管理有機結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監管和重點事項監管,推進跨部門聯合檢查機制。規範行政處罰和行政檢查行為,統一行政檢查事項、方式、結果的應用。

  4.加強規劃實施管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增強規劃的引導和約束功能,緊緊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進一步細化、量化、具體化和項目化,設置年度目標並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確保規劃有序實施。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資訊技術提高統計監測能力,系統開展規劃年度、中期及總結評估工作,提高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實現。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