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規劃分類] 市級一般專項規劃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4. [發佈日期] 2021-11-18 09:06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字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要求,為推動本市現代服務業高品質發展,我委牽頭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經市政府批准同意,現予以印發,請貫徹落實。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年11月10日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

序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本市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提出的“北京作為首都,要以建設全球創新中心為引領,加快培育金融、科技、資訊、文化創意、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與首都城市定位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塑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北京服務”品牌,打造國際一流的高能級服務樞紐,有力支撐“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準提升,更好服務首都高品質發展全局。

  本規劃依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緊密銜接,是各級政府、行業部門、市場主體各項工作實施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引。實施期限為2021年-2025年。

目錄.png

  一、把握首都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現代服務業以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準提升,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規模能級持續提升,品質效益穩步提高,支撐城市綜合實力和服務功能邁上新臺階。

  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全國率先形成“雙80%”服務經濟發展格局。2020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萬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83.8%,服務業稅收貢獻、吸納從業人員佔全市的比重均在八成以上;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4萬億元[根據《北京市現代服務業統計分類(2020)》測算,下同。],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9.6%,稅收貢獻、吸納從業人員佔服務業比重也均在八成左右。

  現代服務業成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主力軍。産業發展效益大幅提升,2020年金融、資訊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文體娛樂等五大領域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勞動生産率達到55.4萬元/人,是全市全員勞動生産率的2倍左右,比“十二五”期末提高40%,其中科技服務、資訊服務增幅均在50%以上。五大領域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利潤總額超過2萬億元,佔服務業比重超過9成,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個百分點。

  現代服務業成為優化首都城市功能佈局的主動力。金融街、商務中心區等高端産業功能區現代服務要素加速集聚,特色更加鮮明,國際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三城一區”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格局確立,創新創業生態顯著優化,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副中心運河商務區、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麗澤金融商務區等特色服務集聚區加快建設,承接一批優質服務機構落地,成為全市現代服務業新增長極。“雙樞紐”機場高效運作,兩大臨空經濟區建設提速,連結全球服務資源的能級顯著提升。穩步引導央企總部、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要素向雄安新區佈局,京津冀在大數據、雲計算、醫藥健康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區域服務市場呈現加速融合態勢。

  現代服務業成為提升北京國際影響力的主窗口。獲批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服務領域開放步伐加快,與國際先進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獲批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升級為國家級對外開放合作平臺。2020年,全市服務業利用外資佔比達到96.5%,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國的五分之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186家,在京登記落戶國際組織達到96家。本市有170名律師入選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名單,居全國各城市之首。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會員數量、組展機構數量居全國第一。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對照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要求,北京市現代服務業發展仍存在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金融、商務、文化等部分領域增速放緩,增長動能有待激發;專業化、品牌化發展不足,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優勢有待增強;數字賦能應用水準和融合化發展程度不足,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驅動作用有待提升;國際化發展能級不高,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本土龍頭企業和品牌機構,面向全球服務市場的輻射力和資源配置力有待增強。同時,現代服務業發展也面臨著高端人才流失,人力、租金等運作成本高,新業態規範治理難等一系列發展挑戰。

  (二)形勢要求

  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經貿合作與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經濟全球化進入新一輪規則調整期,服務業正在成為國際貿易規則關注焦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仍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主要國家加強産業鏈、供應鏈本地化和區域化部署,對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的全球性流動産生深刻影響。以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進入迭代突破和加速應用期,催生數字化發展新範式,為各國産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國內經濟全面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為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北京發揮樞紐優勢,優化國際服務要素資源配置,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同時,國家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推進製造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為服務業加速數字化、融合化、綠色化發展提供巨大需求空間。

  北京高品質發展與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同向發力,一批重大功能性任務落地實施,激發服務業發展新動能。“兩區”建設不斷向縱深邁進,“三平臺”的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持續提速,為北京集聚和利用全球高端服務要素創造有利條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序推進,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開啟征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加速涌現,為現代服務業數字賦能與業態融合注入新動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激發更多元的消費服務需求,為擴大高品質服務供給、培育新興服務業態提供有力支撐。北京證券交易所、國家實驗室等國家重大功能佈局,有助於提高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京津冀協同發展持續深化,都市圈建設步伐加快,為現代服務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

  二、開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北京服務”新征程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堅持數字化、專業化、品質化、國際化發展導向,以落好兩區建設關鍵一“子”為引領,開展七大重點領域提質升級行動,實施人才集聚、業態融合、開放合作、改革活力釋放、功能區提質增效、品牌提升等六大能級提升工程,加快構建與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相適應的高品質現代服務業體系,持續強化北京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的核心地位,打造國際一流的高能級服務樞紐,有力支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二)發展原則

  堅持服務首都發展。緊緊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準提升,以服務保障好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為導向,構建與新時期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新格局。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堅持創新在首都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引擎作用,加速以數字技術賦能為重點的業態創新與融合應用,探索現代服務業創新、綠色發展模式,加速服務業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

  堅持高水準開放引領。主動融入國家開放戰略,全力推動“兩區”建設,對接國際新理念、新規則,以更大力度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與先行先試,集聚國際高端服務要素,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制度體系,提升國內國際服務輻射力。

  堅持改革釋放活力。深化重點服務領域改革,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創新優化監管模式,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強化政策服務配套,釋放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培育新興服務業態,提升現代服務業供給能力和發展品質。

  堅持區域協同發展。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引導服務資源在京津冀區域合理佈局,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在産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方面的分工合作。對接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推動跨區域服務鏈協同融合發展,在更高水準上融入和引領國內服務市場大迴圈。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首都功能為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現代服務業在全市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的主引擎作用更加顯著,在全球服務網路中的資源配置力、市場輻射力、創新引領力不斷提升,支撐北京成為國際一流的高能級服務樞紐。

  品質效益邁上新臺階。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到2025年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在70%左右;金融、科技、資訊、商務、文化等重點領域勞動生産率達到65萬元/人左右,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

  融合創新釋放新活力。強化數字化賦能,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7.5%左右,在人工智慧、區塊鏈、綠色金融等領域培育形成3-5個千億級新興服務集群,新增100家以上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企業、20個融合試點園區。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大應用前景的高價值專利,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

  國際輻射能級取得新突破。“兩區”開放引領效應不斷釋放,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力爭在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國際規則或國際標準,服務貿易規模超過1.3萬億元,跨國公司在京總部數量超過240家,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服務企業。

  民生服務品質實現新提升。家政、醫療、養老、托幼等服務專業化、品質化水準大幅提高,培育一批家政服務提質擴容“領跑者”企業,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有所提高,社區家政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覆蓋率達到100%,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表1 “十四五”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主要指標.png

  三、開展現代服務業七大領域提質升級行動

  把握科技革命、産業變革、消費升級趨勢,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空間結構佈局,加速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服務資源優化與功能升級,引導增量服務要素向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有序佈局,推動重點服務領域提質升級,構建與“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相適應、與超大城市運作要求相匹配、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標準相吻合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城市服務功能影響力,增強北京在全球城市網路中的競爭能級。

  (一)現代金融優勢鞏固提升行動

  以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文化金融、數字金融發展,高標準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發揮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的引領輻射作用,支援金科新區、麗澤金融商務區、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等功能區培育新興金融服務集群,鞏固提升北京現代金融國際國內比較優勢。

  1.加強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設。

  助力國家金融監管體系建設。高標準做好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服務保障,加強與“一委一行兩會”、金融央企、金融組織總部對接,承接新拓展金融監管職能和業務在京落地。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和行業保障基金作用,支援國家金融標準制定和實施,保障國家金融監管體系安全、高效、有序運作。加強科技賦能金融監管,運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提升風險動態監測科技水準,逐步建立金融風險綜合監測指數體系,打造國家金融風險監控中心。

  引領更高水準國際金融開放。用好“兩區”建設政策優勢,以離岸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為重點,開展金融開放模式創新,爭取一批金融改革開放的突破性試點在京率先實施。加大“一帶一路”倡議金融工具創新,支援高水準的國際金融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發揮好北京金融法院的作用,推進金融審判體制機制改革,籌建或引入國際一流金融仲裁機構,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多層次金融糾紛解決機制,深度融入國際金融秩序構建。

  2.構建全球領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高水準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全方位保障北京證券交易所建設,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實現與滬深兩大交易所和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三大板塊錯位發展。探索符合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發行制度、交易機制和監管模式,推動健全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全鏈條制度體系。加強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的互聯互通,促進形成符合中小企業成長需求的多層次市場生態。完善交易所服務功能,培育支援一批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北交所上市。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支撐能力。創建中關村科創金融試驗區,完善金融支援創新體系。完善北京市貸款服務中心的首貸、續貸、確權融資、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等各項服務,高標準運營北京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北京市貸款服務中心。推進股債聯動試點,支援開展“投貸保”聯動等多種服務模式創新。用好科創母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引導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事業部,培育一批專注服務科創企業的專營機構。

  鞏固金融科技創新領先優勢。聚焦支付清算、監管科技、智慧金融、數字保險等重點領域,推動金融科技要素集聚和重大項目落地,培育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獨角獸”。支援以企業為主體,聯合研究機構,開展金融科技底層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研發,在新技術領域儘快形成一批知識産權和專利,打造金融科技前沿創新高地。探索進出有序的沙箱監管常態化機制,在智慧政務、便民生活、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一批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示範項目,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複製推廣。

  3.加快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建設。

  積極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高水準建設北京綠色交易所,承建全國資源減排(CCER)交易中心,探索建設綠色債券中心。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大力發展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探索開展跨境綠色信貸資産證券化、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融資業務,將副中心建設成為綠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載區和先行示範區。積極發展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支援綠色認定、評估、資訊披露等專業服務機構落地,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項目認定標準和評估機制,推動重點行業加快轉變用能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推動北京-倫敦綠色科技創新與投資中心建設,積極謀劃國際綠色項目庫,深度參與可持續金融國際標準建設、綠色金融國際治理。創新開發綠色融資工具,支援企業在境外發行綠色債券,支援境外投資者依法合規參與本市綠色金融活動。搭建好綠色金融國際論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全體會議等標誌性交流平臺。

  4.引領全國文化金融創新發展。

  豐富文化金融服務業態。鼓勵銀行、擔保、融資租賃等機構加大服務中小微文化企業力度,健全文化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支援文化企業發行文化産業專項債、創新創業債、雙創孵化債等,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做大做強北京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基地,支援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及在“新三板”“四板”掛牌。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股權融資支援力度。落實好創業投資稅收與投資年限反向掛鉤試點政策。支援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試驗區文化金融專營機構建設,鼓勵推出金融創新産品和便利服務。

  創新文化金融服務機制。建立健全涵蓋金融機構、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在內的全方位首都文化金融服務機制。鼓勵銀行、擔保、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服務文化企業。支援財政資金以貸款貼息、融資租賃貼租、股權融資獎勵等方式降低文化企業融資成本。支援金融監管部門出臺政策擴大中小文化企業融資規模。

  5.打造全球數字金融創新中心。

  建設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加快數字人民幣認證檢測中心等數字金融基礎設施落地,推動麗澤金融商務區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北京銀行保險産業園等園區建設。支援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系統、網聯清算系統等數字化升級,推動設立數字資産登記結算平臺、數字資産管理平臺、數字普惠金融一體化服務平臺,完善數字資産確權登記、數字資産標準化和資本流通功能。

  佈局數字金融應用場景。支援龍頭機構開展數字人民幣相關技術産品測評及轉化應用,助力數字金融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推動數字人民幣在冬奧賽事、商業消費、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全場景試點應用,完善開放式驗證場景,構築場景應用生態圈。深化“數字金融+民生”服務,推動以移動支付為核心的數字金融場景逐漸向醫療、交通、社保等民生領域滲透拓展。

專欄1 “十四五”時期現代金融重大功能佈局專項.png

  (二)資訊服務創新提速行動

  以支撐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為目標,以數字技術創新與融合應用為主線,發揮北京底層技術創新和超大城市數據資源優勢,以海澱區、朝陽區為重點,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領性的數據驅動型未來産業,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資訊服務産業集群。

  1.增強底層技術和共性平臺支撐。

  加快核心技術突破。面向重大行業領域應用和資訊安全保障需求,集中攻克一批操作軟體關鍵技術,推動統一作業系統等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實現基礎軟體國産自主可控替代。培育具有軟硬體綜合設計開發能力的産品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智慧儀控系統、模擬倣真系統、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和智慧製造資訊應用系統。推進國産硬體、數據庫、中間件、安全軟體及各類應用軟體的整合、適配和優化,構建基於自主可控基礎平臺的軟體開發和服務生態。

  推動共性平臺建設。著眼未來趨勢和技術前沿,著力發展小程式、快應用等輕量化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培育平臺軟體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面向新型智慧終端、智慧裝備等的基礎軟體平臺,以及面向各行業應用的重大整合應用平臺,提升適應平臺化、網路化和智慧化趨勢的軟體工程方法、工具和環境支撐。探索建設國際化開源社區,支援領軍企業搭建開源開放平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源項目和産業生態。推進通用軟硬體適配平臺、共性技術測試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面向金融、能源、電信等行業應用領域的技術攻關適配工作。

  2.培育面向未來的資訊服務業態。

  提升人工智慧創新應用能級。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北京),推動國家級人工智慧前沿研究中心、智源計算與訓練平臺等重大項目落地,在機器學習、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培育一批示範企業。支援智慧晶片、開源框架等核心技術攻關,爭取在數理與數據融合、類腦智慧模型、新型機器學習等方向取得積極進展。建設國家人工智慧賦能中心,在科技冬奧、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等領域形成一批戰略性標誌成果,拓展AI+工業智慧、智慧物流、無人機調度、數字精準醫療等行業性應用解決方案。

  推動區塊鏈開源創新及應用。聚焦區塊鏈高性能、安全性、隱私保護、可擴展性等方向,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進標準體系制定,實現自主可控和持續迭代升級。推動長安鏈開源底層技術平臺和長安鏈技術體系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區塊鏈與先進技術支撐服務BaaS平臺、統一數字身份認證平臺等關鍵基礎性數字化平臺。推進長安鏈生態聯盟建設,加快區塊鏈和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資訊技術的整合創新。推動區塊鏈技術與數字經濟、民生保障、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拓展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等典型場景,構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區塊鏈應用體系。

  推動産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鼓勵工業5G晶片/模組/網關、邊緣作業系統等基礎軟硬體研發,加強研發設計模型、工業機理模型、先進演算法的突破與融合,推進工業軟體、工業自動化等關鍵核心技術産業化。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迭代升級與服務優化,培育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20個左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打造一批“平臺+産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解決方案。壯大服務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在協同辦公、産品採購、智慧居住等細分領域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的平臺。支援虛擬現實、人工智慧、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産業網際網路融合開發新産品和解決方案,開展測試驗證和商業化推廣。

  增強網路安全自主可控能力。聚焦工業控制系統資訊安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安全、移動網際網路安全等應用領域,推動主動防護技術開發,加快資訊安全從被動防禦到主動智慧轉變。發展自主安全晶片,支援密碼、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系統安全等資訊安全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新型可信産品服務産業化。加快國家網路安全産業園建設,培育和引進一批擁有網路安全與信創産業核心技術和服務能力的優質企業。

專欄2 數字賦能應用場景佈局專項.png

  3.構建開放領先的數據要素生態。

  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推動數據原生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轉型和智慧升級,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提升IPv6應用廣度深度,實現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從能用向好用轉變,加快推進雙千兆計劃,規劃建設數字原生城市專用網路,率先推動數字城市管廊、數字城市生命線建設。建立物聯、數聯、智聯三聯一體的新型智慧城市感知體系,實施“城市碼”體系建設工程和“時空一張圖”工程。統籌北京區域內各類數據算力中心資源,建立京津冀協同高效的算力中心體系,推動形成4000PFlops(即每秒4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總算力規模的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

  建設開放互聯的國際數據樞紐。高標準建設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建立健全數據交易規則、安全保障監管機制,探索建設隱私計算基礎平臺項目,開展數據應用商業模式創新試點。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支援行業龍頭企業、數字平臺企業分離數字資産,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産業。搭建數據溯源、授權存證和完整性檢測平臺,支援發展聯通ToG、ToB、ToC之間的數據平臺交易、數據銀行、數據信託和數據中介服務,構建完善的數據資産化運營生態。

  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落實好國家《數據安全法》,探索制定數據資源産權、資訊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等重點領域規則。支援網際網路企業、數據平臺公司建立內部全流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數據産生、存儲、使用、傳輸、銷毀、歸集等全生命週期的合規管理。探索推進不同安全級別跨境數據流動的有序開放,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內少量試點企業與國外特定範圍內實現數據流動合規。

  4.引導平臺經濟規範有序發展。

  支援大型龍頭企業面向特定區域、行業和場景,構建泛在連接、深度協同、雲化服務、高效賦能的通用型平臺,支援研發普惠化的數字化轉型産品和服務,推出知識庫、創新App等共性解決方案、增值服務和標準。以智慧生産、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為重點,推動數字倣真分析、交通一體化出行服務、智慧平安社區管理等重大項目建設,培育1-2家世界級平臺型企業。完善平臺經濟監管模式與治理體系,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

  (三)科技服務優化升級行動

  以支撐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陣地作用,建設好中關村論壇,鞏固提升研發服務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創新鏈、延伸産業鏈、配置服務鏈,深度支撐北京高精尖産業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對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輻射引領作用。

  1.提升研發服務全球競爭優勢。

  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在科研攻關、空間保障、團隊組建、制度建設、人才配套等方面加強服務,支援其按照“四個面向”要求,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作用。支援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優化在京佈局。

  佈局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持續支援現有新型研發機構儘快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前沿資訊技術、光電子、物質科學、數字生物等領域,佈局新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支援新型研發機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組織體系,引入一流科研與運營團隊,拓寬經費來源渠道。支援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等圍繞“四個佔先”“四個突破”重點領域,以多方參股的方式建立混合所有制産業技術研究院、産業技術創新中心。

  支援高校院所與科技領軍企業協同創新。支援高水準大學佈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揮重大科研平臺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引領性原創重大成果突破。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實驗室、行業創新聯盟、新型共性技術平臺等創新聯合體,建立企業出題、多方參與的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挂帥”“賽馬”等聯合攻關機制,開展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2.做大做強特色科技服務集群。

  增強工程技術服務國際競爭力。發揮央企主體作用,聚焦高鐵、核電、電力、能源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程技術服務品牌。支援開展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建設、運維管理等領域的基礎軟體及其核心模組開發,加強資訊技術在工程服務領域的研發應用。支援龍頭企業以對外投資、對外援助等重大項目為依託,帶動設計服務、檢驗檢測、諮詢服務等企業“抱團出海”。支援工程技術服務企業承接海外外包業務,開展中國標準境外推廣應用,培育世界級綜合服務集團。

  提升知識産權服務專業化水準。發揮中國(北京)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作用,建立專利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和快速維權的協同保護體系。促進知識産權服務業發展,提高知識産權代理、法律、資訊、諮詢等服務水準,支援開展知識産權海外預警、託管、資産評估、投融資等增值服務,培育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知識産權服務機構,培育知識産權服務品牌機構。

  推動檢驗檢測服務市場化發展。推動檢驗檢測類事業單位改革,成立市場化服務機構,提升專業化發展水準。推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告知承諾制,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和認證機構。圍繞重點高精尖産業領域的發展需求,支援籌建國家産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提升高端檢驗檢測服務能力。

  加快科技諮詢服務轉型升級。支援諮詢機構數字化轉型,加強行業數據庫、知識庫建設,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型發展新型諮詢業務,培育一批高水準科技諮詢智庫。深入挖掘在京諮詢領域外資代表處、分支機構等資源潛力,引導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跨國諮詢公司、區域性總部。發揮北京科技諮詢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整合行業服務資源,搭建開放型知識服務平臺,探索科技諮詢成果評價機制。

  提升專業設計服務品質。支援開展設計工具、方法、標準、基礎數據庫研究,推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設計服務中的整合應用。在具備條件的製造業園區試點建設一批服務高精尖産業的中試熟化生産線,在京津冀地區佈局設計産業試製、打樣等中試車間,延伸和拓展設計産業配套服務鏈條。加快張家灣設計小鎮等專業園區建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設計獎項群,培育一批標桿性設計機構,提升“設計之都”品牌。

  3.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

  加強技術轉移服務支撐。加強“三城一區”主平臺統籌聯動,建立技術、土地等要素資源對接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綜合體,提供“一站式”技術轉移服務,打通基礎研究到産業化通道。依託高校院所、科技型龍頭企業,支援一批技術整合、共性技術研發、工程化開發、技術推廣與示範等轉化服務平臺建設。開展“科學研究+中試+企業孵化”成果轉化模式試點,探索建立利益相關方參股共建的中試熟化和轉化服務機構。支援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聘用高水準技術經理人,建設具備科技成果培育、市場談判、應用推廣等功能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探索建立對技術類資産進行管理的知識産權運營公司。

  提升專業孵化服務水準。支援眾創空間、雙創基地發展,建設一批專注于中試開發、技術整合和工藝優化等環節的硬科技孵化器,推動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設産業驅動型孵化器,支援國際知名孵化器在京落地。支援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離岸科技孵化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平臺,推動科研設施、孵化資源向全球開放共用,培育“孵化空間+科創投資+O2O孵化”的跨境雙向孵化服務。積極探索“前孵化”投資服務的“北京模式”。

專欄3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專項.png

  (四)文化産業繁榮發展行動

  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緊緊圍繞全國文化中心發展定位,立足“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首都文化內涵,緊扣“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對文化産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和文化産業創新引領區建設,推動文化産業提質升級,提升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能級,促進更深層次的“文化+”融合,彰顯城市文化魅力,講好中國文化故事,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

  1.推動文化産業提質增效。

  大力發展科幻産業。瞄準科幻電影、科幻動漫、科幻出版等重點領域,支援數字成像與合成、數字繪景、數字渲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支援科幻原創作品創作與轉化。推動新首鋼科幻産業集聚區建設,支援科幻創作基地、大師工作室落地,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幻産業集群。用好北京科幻産業基金,辦好中國科幻大會、北京科幻電影周等品牌活動,策劃科幻電影首映、科幻文學簽售會、科幻衍生品首發等特色活動,提升科幻産業品牌知名度。

  推動視聽産業創新發展。推進智慧廣電建設,支援4K/8K、5G、AR/VR/XR、AI等新技術在視聽領域的應用,升級打造以超高清、雲化、IP化、智慧化為特徵的廣電網路傳播體系。支援創作生産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視聽精品,發佈5G+視聽創新應用場景、5G+8K新視聽産業地圖。推進中國(北京)星光視聽産業基地轉型升級,加快中國(北京)高新視聽産業園、中國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8K超高清示範園建設,推進南城視聽産業集群發展,探索佈局連接豐臺、房山、大興、亦莊、通州、河北大廠、天津濱海新區的“京津冀視聽走廊”。籌辦國際視聽大會,辦好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持續舉辦北京優秀影視劇海外展播季、視聽中國·北京視聽之夜、相約北京·全球組團聯展等視聽國際交流品牌活動。

  提升傳統領域競爭優勢。實施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持續推進“旗艦計劃”“涌泉工程”“滴灌行動”,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企業。支援重點題材項目創作,鼓勵音樂、影視、網路文藝等作品創作生産,持續打造文化精品工程重點項目。鼓勵新技術在出版發行、影視節目製作和傳輸、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等傳統文化領域的應用,推進文化內容創作、傳播方式和表現手段創新。支援新聞出版企業加強資訊技術應用,加強數據庫建設,提高數據運用能力。

  2.引導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

  強化國家級文化産業空間載體引領作用。加強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開展市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認定,打造一批實力強勁的文化科技産業集群。推動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建設,支援數字文化、文化貿易、文化保稅等新業態集聚,發揮文化創新“試驗田”作用。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國家文化出口貿易基地、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國家級視聽産業園等重點文化園區建設。

  推動市級文化産業園特色發展。分級分類開展北京市級文化産業園區認定管理,進一步提升文化産業園區發展品質和效能,推進園區品牌化建設,推動文化産業園區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加強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優化文化産業空間佈局,打造一批富有活力和特色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3.促進“文化+”融合發展。

  彰顯文化與旅遊融合魅力。以“一城三帶”為核心,依託老城、三山五園、永定河、大運河等文化資源密集區,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加快東城、朝陽、延慶等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開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創建,提升文化旅遊品牌吸引力。加快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推進通州文化旅遊區等品牌旅遊區建設,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加強世園會園區後續利用,培育國際文化旅遊地標。加強核心區老廠區、城市副中心老舊廠房、新首鋼地區、門頭溝“一線四礦”等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發展一批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公園,建設工業主題精品酒店、工業場景體驗地。培育特色旅遊品牌,組織開展精品民宿掛牌認定,建設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旅遊小鎮。充分利用奧林匹克遺産,抓好場館、設施賽後利用,打造國際體育文化旅遊新地標。

  提升文化與商業融合品質。實施“文化商圈”培育計劃,推動前門-大柵欄、王府井等商業街區植入高品質文化設施、文化景觀和文化業態,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業新地標。推動隆福寺、北京坊等文化消費空間高品質發展,打造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等老城文化體驗消費新地標。做大做強北京網紅打卡地品牌矩陣,做好北京網紅打卡地年度評選推薦工作,推出北京文化和旅遊時尚消費權威指南。在城市副中心、新首鋼地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區域,規劃建設一批集展覽展示、藝術表演、互動體驗、時尚消費、公共閱讀、商務會展、藝術品拍賣等於一體的文化休閒空間,培育旅遊休閒街區等特色文化消費目的地。在前門、大柵欄、琉璃廠等區域集中打造老字號聚集區,引導重點服務行業老字號匯聚,煥發老字號新活力。

  (五)商務服務開放提質行動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先進服務規則,堅持專業化、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導向,深化落實“兩區”建設部署,推動更高水準開放,聚焦商務中心區、金科新區等區域,吸引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集聚,提升總部企業全球資源配置力,做強本土專業服務品牌,打造全球高端商務服務新中心。

  1.提升總部全球資源配置能級。

  培育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完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認定標準,鼓勵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型機構落戶,打造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節點。支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京設立投資中心、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採購中心等經營性機構,開展輻射全球的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和受託管理經營。引導本土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在境外設立行銷中心、研發中心、生産基地,增強在全球營運網路中的話語權。

  加快新型總部和民營總部集聚。聚焦數字經濟、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興領域,引進一批成長快、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在京設立總部、研發中心或投資公司,培育一批本土平臺型總部企業,支援其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開展跨區域經營,將本土總部打造成為全球戰略管理中心。積極落實總部企業獎勵措施等相關政策,鼓勵包括民營總部企業在內的總部企業在京高品質發展,在資金支援、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援。

  2.加快專業服務業國際開放。

  放寬專業服務市場準入。探索實施重點服務領域國際執業資格認可,發佈境外職業資格來京服務目錄,支援具有境外高水準職業資格的外籍人員來京服務,在工作許可、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探索推進京港澳專業服務機構共建,建立港澳專業人士來京對接服務機制,推出一批合作共建清單。鼓勵支援境外評級機構在京設立子公司,並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落實工程設計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全面開放政策,支援一批外商投資工程設計企業在京落戶。

  增強國際高端服務能力。對標世界城市名冊(GaWC清單)等專業領域國際權威榜單,建立招商目標清單,加快國際知名專業服務機構、國際組織及行業協會集聚。鼓勵本土會計、廣告、諮詢、人力資源等具有實力的專業服務企業以新設、並購、合作等方式開展境外業務,探索建立專業服務國際聯合體,拓展國際服務市場。加強與駐外使領館、外國商會、國際組織對接,共同開展專業服務國際合作項目和品牌交流活動。

  培育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機構。支援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和商事調解機構在京設立業務機構,開展民商事爭議領域涉外仲裁和涉外調解業務,依法支援中外當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財産保全、證據保全、行為保全等臨時措施的申請和執行。支援境內外當事人選擇北京作為解決國際商事糾紛仲裁地。做好仲裁機構等法律服務機構訪問國際學術前沿網站的安全保障服務。

  3.提升商務服務業全球影響力。

  培育專業服務領軍機構。實施專業服務業旗艦企業培育計劃,支援以橫向聯合、並購、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以單獨或聯合模式提供全過程、全鏈條、跨領域的綜合性服務機構。建立骨幹企業儲備庫,“一企一檔、一企一策”精準發力,培育一批細分行業領域的骨幹企業。支援專業服務業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制定,評選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細分領域品牌企業。支援專業服務業品牌區域建設,加快特色領域的服務機構、行業組織和功能平臺集聚。

專欄4 專業服務業特色區域打造專項.png

  提升國際會展影響力。高水準設計和建設大興國際會展中心、新國展二三期,以高端展、國際展、特色展為重點,吸引國內外大展入駐。紮實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完成雁柏山莊、棲湖組團等重點項目,建成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推動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等標誌性項目落地,提升京西地區會展功能。支援組建國際展覽集團,積極申辦國際組織年會和會展活動,培育航空、科技服務、服務貿易等展會品牌。

  (六)超大城市流通體系優化行動

  以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為引領,以服務和保障首都城市高效安全運作為主線,發揮“雙樞紐”機場的通道和配置作用,優化連結生産與消費的超大城市現代流通體系,推動國內國際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確保雙迴圈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順暢,形成超大城市高效運作保障示範。

  1.構建高效便利的流通網路。

  打通國際迴圈骨幹通道。加強國際航空物流統籌規劃,依託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鼓勵中外航司加大運力投放,健全通達全球的航線網路,全面提升“雙樞紐”國際貨運承載力。完善航空口岸功能,發展“卡車航班”“空空轉机”通關模式,構建高價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務網路。合理利用天津港與馬坊海鐵聯運班列,支援具備條件的物流基地和重點企業引入鐵路專用線,提升海鐵聯運發展水準。加強京津冀空港、陸港、海港聯動,完善新型一體化聯運轉運銜接設施規劃佈局,有效銜接公、鐵、水、空多種運輸方式,提升陸海空多式聯運組織能力。

  完善城市物流網路體系。以增強城市運作保障能力為核心,著力構建“大型綜合物流園區(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網點”的“3+1”城市物流節點網路體系。推動存量綜合物流基地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加快馬坊、京南等物流基地轉型升級,完善各區綜合服務型物流中心、專業類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設施規劃建設。推進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支援利用老舊工業廠房改造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加強與北三縣、天津武清、河北涿州等周邊大型物流集散區的協同與銜接。

  夯實應急儲備物資保障體系。優化應急儲備物資品種結構,高效組織生産、採購、倉儲、配送、投送等全環節運作。完善應急儲備設施網路佈局,推進一批公共衛生安全應急保障基地建設,利用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地下空間規劃建設複合型應急倉儲設施。加強糧食儲備與應急保障,優化糧食應急加工、發放網點佈局,加快北京糧油食品應急保障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綠色智慧的糧油倉儲物流體系。建立京津冀應急物資協同保障機制,支援政府儲備物資生産基地、存儲設施在津冀蒙等對口幫扶地區佈局。

  2.打造全球供應鏈樞紐城市。

  提升全球市場資源配置力。依託空港口岸和自貿試驗區、保稅區,暢通國際商品採購渠道,擴大中高端商品進口規模,實現商品貿易服務全鏈條協同。發揮中央企業對石油、天然氣、貴金屬、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集配優勢,支援搭建電子交易平臺,積極爭取國際定價權,增強“優進優出”和高效配置資源能力。支援龍頭商貿流通企業創建具有充分議價權的國際採購聯盟,建設跨國採購中心和連鎖分銷中心,提升資源整合能力。

  完善産業鏈供應鏈網路。支援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聯盟、搭建智慧平臺,構建現代供應鏈體系,促進現代流通與産業鏈深度融合。支援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協同共建供應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供應鏈創新示範企業。鼓勵批發、零售、物流等領域品牌企業整合供應鏈資源,構建採購、分銷、倉儲、配送供應鏈協同平臺,推動上下游、産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升跨境供應鏈服務能力,以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為重點,加強國際貿易供應鏈企業聚集,增強國際轉机、國際採購、國際配送、轉口(離岸)貿易等功能。

  3.推動流通服務模式創新升級。

  培育新興流通服務業態。加快建設中國(北京)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引導企業加大跨境電商海外倉建設力度,探索推進跨境電商體驗消費新模式。推動物流企業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應用,聚焦運輸方式、末端組織、物流裝備等領域,積極發展嵌入式物流、倉配一體化物流、第四方綜合物流等現代物流服務,培育一批網路型龍頭物流企業。

  支援傳統流通服務升級。鼓勵傳統商貿流通數字化、平臺化升級,拓展金融、數據等新興服務功能,逐步向“倉幹配”“運貿融”等多功能整合商轉型。以大宗貨物長距離“公轉鐵”“散改集”為導向,加快砂石骨料、商品車、鋼材等重點大宗物資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支援發展鐵路和新能源車輛等綠色運輸方式,全面提升貨物到發綠色運輸比重。鼓勵農産品批發市場主體運用資訊技術手段,由産品集散向産地直採和終端零售環節延伸。

  (七)生活服務品質提升行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強政策創新、模式創新,豐富高品質消費供給,全面提升家政、托幼、養老、教育等服務品質,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加快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1.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推動房地産、金融業、網際網路等企業進入家政領域,重點發展生活照料、居家養老、托幼育兒、病患陪護、家庭管理等綜合性家政服務。推動具備條件的“中介制”企業向“員工制”運營模式轉型。培育發展家政電商、“網際網路+家政”等新業態,推動家政服務向高級管家、母嬰護理、兒童早教、人力資源等領域拓展。依託西城、朝陽、石景山等重點推進區,加快推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發揮領跑企業、領跑社區和領跑學校(專業)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優質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立服務網點,推動家政服務與物業、快遞等融合發展,打造全鏈條家政社區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家政服務立法,健全家政服務標準體系,支援具備條件的企業創建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加大家政服務職業培訓力度,組織開展第三方評價機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暢通從業人員職業晉陞通道。推動家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擴大從業人員信用資訊平臺登記覆蓋範圍,保障供需雙方權益。

  2.加速醫療養老服務産業化。

  推進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口腔醫院等一批優質醫院新院區建設,在“三城一區”、朝陽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地區規劃新建國際醫院。發展網際網路醫院,支援線上疾病諮詢、電子處方、遠端診療、智慧康養等新模式,推進5G院前急救、中醫大數據智慧診療等示範項目。推進“網際網路+”醫療便民惠民服務,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際網路”模式,開展面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等智慧化服務。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養老康復、健身休閒、文化旅遊等領域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醫養結合,鼓勵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提高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符合條件的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大力推行核心區、中心城區異地養老,提升遠郊區養老機構服務水準,提高養老床位利用率。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支援物業服務企業開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訪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落實好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建設支援政策,依託養老服務機構建設10000張左右家庭照護床位。加大養老護理型人才培養力度,建立職業認定和評價機制,提升養老護理專業技能,力爭每年培育養老護理員10000名左右。加強區域合作,推進環京周邊地區養老産業協同發展。

  3.優化多層次教育服務供給。

  優化涉外教育服務,擴大國際教育供給。做強“留學北京”品牌,建設“絲路學堂”國際交流平臺,加強來京留學規範管理,促進留學教育提質增效。鼓勵職業院校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做強職業教育培訓。鼓勵學前教育資源充裕的幼兒園增設2-3歲幼兒托班,支援早教機構在具備條件的社區設立小規模連鎖式日托中心,規範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中心城區每區至少建成4個不同形式的托育示範機構。

  四、實施現代服務業能級提升六項支撐工程

  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充分釋放改革與政策紅利,大力實施專業人才集聚、業態融合升級、開放合作深化、改革活力釋放、重點功能區提質增效、服務品牌建設等關鍵舉措,促進各類要素高效流動配置,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培育國際一流現代服務業發展生態。

  (一)人才集聚支撐工程

  堅持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導向,實施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加強人才保障服務,引進和培育高端領軍人才,營造國際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積極性、創造性。

  1.建設高水準服務人才高地。

  加快高素質專業人才集聚。落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要求,聚焦金融、科技、資訊等重點服務領域人才需求,吸引具有國際一流視野、行業資深經驗的高素質人才集聚,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全方位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搭建國際一流人才發展平臺,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從戰略科學家到領域專業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為主體的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提升北京全球人才競爭優勢。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好首批出入境新政,開展重點領域“白名單”人才來京免簽、用人主體自主認定外國高端人才及急需緊缺外國專業人才申辦相應工作許可證等試點。在自貿試驗區試點開展外籍人才配額管理制度,探索推薦制人才引進模式,實施全球範圍內“人才尋訪”計劃。下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許可權至“三城一區”或外國人集中的區域。完善服務業領域人才職稱評定制度,進一步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人員和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

  2.提升人才開發市場化水準。

  建設國際一流人才市場。允許在全市範圍內設立外商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將人力資源服務業納入本市高精尖産業登記指導目錄,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財稅等産業支援政策,鼓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展跨境業務。高水準建設運營中國北京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提升人才市場服務能級,構建面向京津冀、服務全國、連結全球的人才市場體系。支援各區建立區域性、專業性人才資源市場,開展人才尋訪、特色素質測評等市場化人才服務。

  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支援用人單位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推進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開展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培訓模式,支援建設一批培養培訓平臺,推動網路學習空間建設和廣泛應用。大力推動産教融合試點,支援國內外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100個左右工程師學院及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打造15個左右職教集團和若干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基地。

  3.營造國際一流人才服務環境。

  提升人才流動便利化服務。在全市範圍推廣外國人工作許可、居留許可證件“兩證聯辦”,逐步探索推行“兩證合一”。支援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探索零工經濟等靈活用工模式,實現人力資源自由流動與精準匹配,營造寬鬆的職業發展環境。以完善全流程國際人才服務為導向,優化“一站式”服務窗口和服務站點佈局,打造“落地即辦、未落先辦、全程代辦”服務體系。

  優化人才生活配套環境。落實好《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等人才新政,進一步營造發現、引進、培養、留用優秀畢業生制度環境。加強市區聯動,用好人才公租房、共有産權房等政策,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緊缺急需人才支援力度。統籌國際醫院優先向“三城一區”、自貿試驗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佈局,做好各類人才醫療、子女入學保障服務。加快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推進國際人才屬地化管理,支援各區因地制宜,提升國際人才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水準,打造“類海外”宜居宜業環境。

  (二)業態融合升級工程

  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深化技術滲透、業務關聯、鏈條延伸,形成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搶佔高端生産服務價值鏈制高點,以高品質的服務供給支撐高精尖産業創新發展。

  1.加快製造服務業高品質發展。

  推動製造服務業鏈條化發展。以提升製造創新能力為導向,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提升商務諮詢專業化、數字化水準,加快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推動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提高製造業産業基礎高級化水準。以優化製造業供給品質為核心,提升品質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專業化水準,培育計量測試服務市場主體,加強品牌建設和行銷管理服務,推動製造服務業價值鏈延伸增值。健全製造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培育供應鏈服務企業、服務平臺、服務網路,推進重點行業供應鏈體系智慧化、可視化,提高生産製造與流通消費一體化服務水準。

  培育製造服務業品牌主體。圍繞製造業共性服務需求,支援打造一批集戰略諮詢、管理優化、解決方案創新、數字能力建設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製造服務業龍頭企業。鼓勵大型製造業企業延伸産業鏈服務,為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創業孵化、計量測試、檢驗檢測等專業化服務,帶動形成産業集群生態。培育製造服務業新型産業服務平臺、社會組織,鼓勵開展協同研發、資源共用和成果推廣應用,提升新興領域的創新服務能力和水準。

  2.強化服務型製造業核心優勢。

  推動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鼓勵製造業企業探索和推廣C2M(用戶直連工廠)、數字工藝地圖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融合應用模式,拓展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的柔性化定制、供應鏈管理、共用生産平臺等産業鏈高價值環節。支援大型製造企業優化生産全流程,發展總整合總承包、全生命週期管理、共用製造等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由産品設備生産商向智慧化産品與服務提供商轉型。大力培育服務衍生製造,支援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文化旅遊等服務業企業通過委託製造、品牌授權等方式向製造環節拓展,推動生産製造組織調整和柔性化改造。

  加強試點企業和項目培育。完善服務型製造規範和標準,引導製造業重點行業分類制定服務型製造評價體系,推動面向應用的服務標準制訂。進一步完善本市支援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政策,聚焦個性化定制、網路化協同、智慧化生産、服務化延伸,培育一批産業鏈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面向中小企業的製造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持續開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工作,認定一批市級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企業和園區,支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中德、中日等國際合作産業園申報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區域,爭創全國兩業融合示範城市。

  3.推動數字賦能産業融合升級。

  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堅持平臺賦能、龍頭引領,推行普惠性聯合“上雲用數賦智”,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援中小企業以資金注入、技術入股、協議共建等形式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組建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數字服務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系統解決方案開發、應用場景搭建。支援在重點功能區、科技園區等建設公共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開源社區,強化平臺、服務商、金融等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

  加速傳統産業數字化賦能。大力發展線上服務,在電子商務、生活服務、文娛消費、醫療健康等領域,做大做強一批數字化服務旗艦企業,支援構建“大平臺+小前端”的新型服務模式。支援製造企業建設智慧産線、智慧車間,圍繞智慧手機、新一代顯示、智慧家居、無人化裝備、高端儀器儀錶等優勢産品,打造10家左右世界級智慧製造“燈塔工廠”。面向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支援開發應用軟體、智慧控制系統、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系統,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涉農電子商務發展。

  (三)開放合作深化工程

  堅持國際一流、首善標準,深化“兩區”建設,對內放開,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貿易規則、服務標準接軌,營造更加開放便利的投資環境、市場環境,提升全球服務體系治理話語權。

  1.打造特色服務開放新高地。

  培育自貿組團特色服務優勢。海淀組團和昌平組團重點發展資訊服務、科技服務等産業,培育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數字經濟産業集群,試點建設離岸創新創業中心。朝陽組團、通州組團、順義組團重點發展數字貿易、文化貿易、商務會展、跨境金融等産業,建設以國際投資、跨境消費、財富管理、航空服務為特色的國際商務功能樞紐。大興組團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團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及成果轉化需求,瞄準未來産業和前沿技術方向,吸引國際高端功能機構集聚,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加強綜合保稅區服務型樞紐建設。推動天竺綜保區創新升級,聚焦醫療健康、文化貿易、國際消費等領域,拓展保稅研發、保稅服務、保稅租賃等業態,探索推動離岸貿易發展。高標準建設大興國際機場綜保區,重點發展數字醫療、跨境電商、智慧物流、雲服務等數字經濟業態,搭建數字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數字産業園、服務貿易園等特色服務園區建設,探索“保稅+”服務業發展新模式。持續推動亦莊綜保區申報、建設,著力打造以先進製造與綜合保稅為特色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動中關村綜保區申報,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服務業開放發展。

  2.拓展國際國內服務市場。

  完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環境。跟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濟合作協定進展,圍繞服務業開放、跨境電子商務、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聚焦有過渡期、有軟性約束的條款,爭取先行先試。密切關注國際經貿規則和國內最新實踐,加快推動中德、中日等國際合作産業園建設,推進高端服務雙向投資升級。探索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放寬跨境交付、商業存在、自然人移動等模式下的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探索制定資訊技術安全等重點領域規則,提升資金跨境流動便利化水準,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功能和應用領域。

  引領國內服務市場大迴圈。將京冀共建的自貿試驗區、綜保區、臨空經濟區打造成為制度聯動創新、産業深度合作的有機載體,落地一批標誌性的高端服務項目。引導在京金融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在雄安新區佈局,加強産業鏈、服務鏈、價值鏈分工合作。深化京津冀産業合作,聚焦産權交易、技術研發、人才就業等領域,探索一體化聯合授信、技術市場融通、職業認證機制,引導服務資源跨區域高效配置和充分流動。完善京港、京澳、京臺合作機制,推動雙向投資和服務貿易提質增效,帶動服務品牌的定向輸出,促進跨區域服務市場拓展。

  對接融入國際服務網路。聚焦資訊服務、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支援龍頭企業以對外直接投資、技術轉讓與許可等方式實施外向型技術轉移,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優勢。支援搭建數字貿易服務平臺,豐富知識産權、標準制定、風險規避等對外貿易資訊服務,助力服務企業全球業務拓展。支援龍頭服務企業以新設、並購、合作等方式,拓展國際市場,推廣中國標準,深度融入全球服務鏈、價值鏈、創新鏈。支援大型企業和平臺參與國際服務貿易、跨境投資規則制定,主導多邊、雙邊、區域服務市場多層次治理,增強在國際服務市場制度體系中的話語權。

  (四)改革活力釋放工程

  圍繞制約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和機制改革,加強新興服務業態和模式的監管創新,努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

  1.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門檻。

  構建“負面清單+正面激勵”市場準入模式。嚴格落實國家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本市新增産業禁限目錄,引導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健全常態化民營企業項目推介機制。

  全面提高經營許可辦理效率。深化“證照分離”改革,以“照後減證、並證”為重點,完善改革事項清單動態管理機制。在“網際網路+”交通、教育等領域,推行線上線下許可“一表申請、同步辦理、只發一證”。推進“一址多照”改革,公佈“集群註冊”地址資源,提高科創企業開辦便利性。擴大告知承諾適用範圍,在不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以外的行業、領域,推行告知承諾辦理,實現“一諾即準營”。

  2.增強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在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佈局,持續推進科技、文化領域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健全反壟斷執法機制,加強企業反壟斷合規指導,出臺經營者競爭合規指引,明確競爭行為底線邊界,提升企業合規意識和能力。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清理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等方面的隱性壁壘,依法平等保護民企産權和企業家權益。

  3.健全市場監管防控機制。

  探索新興監管模式。探索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特徵的全鏈條監管模式,對通過事中事後監管能夠糾正且有效防範風險的市場準入事項探索實行告知承諾制,在部分領域試點推行“備查制”改革。大力推動包容審慎監管,針對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性質和特點,制定臨時性、過渡性監管規則和措施,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企業發展留足空間。深化市場監管風險洞察平臺運用,健全企業信用風險監管指數,率先實現現代服務業分級分類監管機制。

  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信用建設。進一步完善北京市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提升企業信用資訊歸集水準。持續開展誠信企業創建活動,支援市場主體對産品服務品質做出高於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的信用承諾。建立健全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培育壯大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促進政府和市場共建共創、共享共用、互利互贏,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大合力。

  (五)重點功能區提質增效工程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分類指導、分業促進、分區施策、分步實施的原則,推動高端産業功能區和特色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增強産業承載能力,引導本市現代服務業合理佈局,增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1.提升高端産業功能區發展能級。

  嚴格執行産業政策和人口、環境等評價標準,騰籠換鳥,有序引導金融、科技、資訊、文化、商務等優質服務要素向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發展較為成熟的功能區佈局,培育特色産業集群,優化發展環境,塑造服務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

專欄5 高端産業功能區能級提升專項.png

  2.增強新興産業功能區承載能力。

  以拓展首都城市功能承載空間為導向,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和文化旅遊區、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麗澤金融商務區、南苑—大紅門地區等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功能區,明確功能定位與産業方向,加速特色化、高端化服務要素集聚,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增長極。

專欄6 新興産業功能區升級拓展專項.png

  (六)“北京服務”品牌建設工程

  樹立品質優先、標準引領、品牌致勝發展理念,推進“品質-標準-品牌”協同升級,形成首善一流的服務規範,打響具有國內示範性和全球影響力的“北京服務”品牌。

  1.提升“北京服務”品質標準。

  推進重點領域服務標準創制。加快推進標準化地方立法,發佈實施《北京市標準化辦法》,明確標準制定、實施、監督管理的規範性要求。持續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形成一批能夠代表北京水準、引領行業規則的“北京服務”標準。支援龍頭企業申報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對成效較好的試點經驗在全市進行推廣。大力培育標準化服務業,支援標準化宣貫培訓、諮詢評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完善服務品質評價監管。依託行業協會、商會、産業聯盟等,引導現代服務業企業建立自我品質評估制度,發佈重點領域的服務品質報告。實施服務品質標桿引領行動,分行業遴選和公佈一批技術領先、品質過硬的現代服務業標桿企業。健全服務品質風險監測機制,完善監測、採信、分析、發佈等功能,開展服務品質監測和結果通報。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執法協作機制,加強服務品質問題資訊共用和聯合執法,加大服務品質隨機抽查力度。

  2.提升“三平臺”國際影響力。

  持續辦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搭建全球服務貿易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臺,組建全球服務貿易聯盟,擦亮支撐國家開放發展的金字招牌。持續辦好中關村論壇,堅持市場化運作、常態化辦會,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助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準舉辦金融街論壇,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髮聲平臺、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平臺、國家級金融政策宣傳權威發佈平臺、國際間金融交流合作平臺。

  3.釋放“北京服務”品牌價值。

  搭建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指數體系。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業統計標準,探索構建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指數體系,做好與國際、國內現代服務業發展情況的對比,滾動發佈本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評價藍皮書。結合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補齊産業發展短板,提升本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整體水準。

  彰顯國際活動品牌號召力。辦好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打造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交流新平臺。推進“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成為國家級人才峰會,成為全球創業者的交流和展示平臺。高水準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辦好2023年亞足聯亞洲盃北京賽區活動和比賽,積極申辦頂級國際賽事,打造國際文體賽事首選地。擦亮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旅遊節、國際時裝周等國際活動品牌,打造匯集頂級交流、高端發佈、全球交易、高水準展覽的多功能平臺。提升世界5G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專業會議能級,成為現代服務業國際開放交流的前沿平臺。

專欄7 “北京服務”金名片打造專項.png

  五、規劃保障

  (一)加強組織實施

  用好本市服務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加強重大政策和改革統籌。堅持清單化推進、項目化管理、精細化落實,加強市級各部門、各區、各重點功能區的工作會商與協同聯動,著力破解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難點問題。綜合運用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評價等方式,做好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工作。

  (二)強化項目帶動

  以“三城一區”、城市副中心、自貿試驗區、高端産業功能區等區域為重點,加快落地一批具有標誌性的現代服務業項目。落實企業投資項目“區域評估+標準地+承諾制+政府配套服務”改革,以“標準+承諾”最大限度精簡審批環節,提高項目建設效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市區兩級企業“服務包”制度,做精做實“管家式”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三)完善政策支撐

  持續推出産業政策工具箱,推動重點領域支援政策落地實施,放大政策引導效應。在符合規劃條件前提下,用好城市更新、騰退空間、低效樓宇改造利用相關支援政策,支援更多老舊存量空間資源改造升級,形成新的現代服務業園區或集聚區。落實國家服務業改革發展部署,制定服務型製造、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等領域的配套支援措施。加大政策資金支援,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落實好減稅降費、科技創新券、中小企業服務券等普惠性政策,發揮對中小微企業降本增效的拉動效應。

  (四)做好風險防控

  聚焦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進一步落實好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完善反壟斷審查、行業管理、用戶認證、行為審計等管理措施。健全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嚴格防範和有序處置金融機構、網際網路金融、非法集資等領域風險,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運用資訊技術加強國際經貿規則變化等外部形勢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風險評估,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強化風險防控工作。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