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區級規劃綱要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規劃分類] 區級規劃綱要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大興區發改委
  4. [發佈日期] 2021-04-22 14:49

北京市大興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字號:        

2021年1月8日北京市大興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批准

二〇二一年一月


序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大興區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建設“新國門·新大興”的關鍵時期。《北京市大興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是打造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建設首都南部發展新高地的五年規劃,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五年規劃。

  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關於制定大興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大興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2017年-2035年)》緊密銜接,系統闡明區委區政府的戰略意圖,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路徑,是政府履行職責、編制年度計劃和制定各項措施的重要依據,是全區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目錄.png

第一章 把握新形勢,引領新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這個變局加速變化。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大興區要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科學把握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各項風險挑戰,乘勢而上開啟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一、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以下簡稱大興機場)實現鳳凰展翅的五年,是為“新國門﹒新大興”建設積聚澎湃力量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援下,全區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疏功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凝心聚力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大興區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舉全區之力做好大興機場和臨空經濟區服務保障。始終把大興機場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全力以赴保通航,圓滿完成“6.30”建成和“9.25”投運任務,彰顯了“大興效率”,在大興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標誌性意義。實質性啟動臨空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綜保區)建設,臨空經濟區控規獲批,河北自貿區大興機場片區、北京自貿區高端産業片區正式掛牌,發佈120條自貿區制度創新清單。成立臨空經濟區管委會,服務保障24家航企及關聯企業落地。

  經濟發展不斷向高品質演進。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200億元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超過9%,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生物醫藥基地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擴區控規獲批,引進費森尤斯卡比、民海生物等一批重大項目,科興中維成功研製新冠疫苗;新媒體基地加快轉型升級,獲批國家級“四星級”産業基地,國家廣電總局首個視聽産業基地、文化産業交易分中心在大興落戶;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落地。建成中關村藥谷生物産業研究院、新型疫苗研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5家,建設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3個博士後工作站,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速49%。

  城市發展方式深刻轉型。“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以下簡稱疏整促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勝利,累計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51家、“散亂污”企業1514家、各類市場38家、物流中心126個,工業大院、物流大院實現清零,拆除違法建設全市領先,建設用地提前實現減量目標,發展空間大幅拓展。交通、産業、生態三大重點領域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建成京雄城際鐵路、大興機場高速、首都地區環線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幹線,大興機場線、地鐵8號線等軌道交通建成投運;與天津西青開發區、河北渤海新區醫藥園建立産業協同機制;與廊坊建立河流跨界斷面污染源臺賬式管理機制,聯合開展交界地區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協同防控。

  城鄉建設全面提質增效。大興分區規劃、亦莊新城規劃、臨空經濟區規劃發佈實施,魏善莊鎮獲評全國特色小鎮,涌現出李家場蘑菇童話村、大谷店國學文化村等一批特色村莊,城鄉功能體系日益完善。青吳路、龐魏路、團桂路等建成通車,馬西路南延、京良路二期等加快推進,城鄉交通體系進一步健全。黃村第三水廠一期、西紅門和天堂河再生水廠等投入運作,建成變電站13座,新增及在建燃氣管線65.5公里,實現鎮鎮通天然氣,全區供熱面積達到3.09億平方米,資源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打贏大氣污染治理翻身仗,PM2.5濃度由2015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37微克/立方米,2020年首次實現低於全市平均水準。全面消除黑臭水體,狼垡城市森林公園、南海子公園二期等22個高品質公園建成開園,新增造林面積10.58萬畝,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6.89%。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高,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4萬個,引進清華附中、育才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獲得“北京市建設學習型城市示範區”稱號;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分別增至823家、178家;設立全市首家24小時城市書房,建成新城北區體育中心、冰壺館等體育設施。“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實現全覆蓋。建成保障性住房7萬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鋪開。2個低收入村、1679個低收入戶實現脫低,察右前旗、新疆和田縣等5個受援地如期脫貧摘帽。

  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大幅提升。城鄉結合部整治向縱深推進,出租房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接訴即辦”走在全市前列,推行街巷長、小巷管家等共治機制,創新建立智慧平安小區應用體系。基層治理不斷加強,形成“拉家常”“紅色物業”“社區自治+職業經理人”等一批創新舉措,撤村建居試點穩步開展。智慧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4G信號和光纖網路實現全覆蓋,建成5G基站1800余個,“一雲兩平臺”上線運作,實施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工程,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智慧。

  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圓滿收官,累計入市155公頃,為《土地管理法》修訂貢獻了“大興方案”。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建成大興營商服務中心,群眾辦事實現“一網預約”“一網申報”,企業開辦實現“一天領照、當天領票”,推出“中午不斷檔、週末不打烊”等創新服務舉措,在全市率先設立出口退稅資金池。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深入,整合優化成立大興發展、興投公司、物業集團等,建立三級國有資本監管運營體系。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得成效,公立醫院醫藥費用增幅明顯下降。

  二、搶抓新機遇應對新挑戰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首都北京與黨和國家的歷史使命聯繫更加緊密,“四個中心”“四個服務”的能量進一步釋放。作為首都發展的新空間,大興區擔負著越來越重的職責和任務。大興機場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北京打造世界級航空雙樞紐,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臨空經濟區、自貿區、綜保區“三區”疊加,大興區聯通“一核兩翼”的區位優勢凸顯,牽引開放發展、高品質發展的“發動機”動能強勁。全市深入推進城南行動計劃,支援生物醫藥産業在生物醫藥基地、臨空經濟區集中佈局,産業轉型升級率先突破、蓄勢待發。以疏解非首都城市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興區疏解與承接並行,産業發展空間廣闊,平原新城建設提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全區幹部群眾苦幹實幹、幹事創業熱情高漲,建設“新國門·新大興”信心倍增。

  同時,大興區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經濟體量不大,二産三産不發達,主導産業不強,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低端,創新創業生態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城鎮化水準不夠高,綜合承載能力不強;農村農業發展動力不足,“涉地亂象”整治、城鄉結合部治理任重道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壓力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項,基層治理能力和體系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綜合分析判斷,大興區進入新發展階段,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區要胸懷“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國家和首都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賦予的新職責,深刻認識大興發展必須克服的困難、戰勝的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求變、主動應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奮力開創“風生水起在大興”的新局面。

  三、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二〇三五年,北京市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興區要走在前列、爭創一流,努力為全市發展多作貢獻,建設好現代化平原新城、首都發展新的增長極、繁榮開放美麗新國門。展望二〇三五年,大興區“三區一門戶”功能顯著增強,更加適應國家和首都發展需要,成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窗口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開放型經濟高水準發展,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臨空經濟區,中國藥谷引領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創新生態、創新能力達到領先水準,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收入跨越式增長,地區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市前列;建成國際一流的宜居宜業和諧新城,成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戰略支點;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智慧大興、法治大興、平安大興建設持續鞏固拓展,韌性城市建設取得更大進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風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廣泛自覺,森林環抱、水系連通的綠海田園成為靚麗名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健康大興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達到更高水準,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四、“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把大興建設好”的囑託,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兩區”政策為牽引,狠抓園區建設和重大項目落地,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強化區域協同,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競爭新優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原則要求

  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嚴格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始終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更加突出創新發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加突出開放發展、更加突出綠色發展、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更加突出安全發展等基本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改革創新、腳踏實地,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高發展品質,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首都新發展作出大興貢獻。

  (三)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開放發展取得新突破。以大興機場為依託,國際交往功能顯現,“兩區”建設成果顯著,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承擔國家級戰略對話合作功能,營商環境水準達到全市領先地位,國際要素進一步集聚,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上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核兩翼”橋梁紐帶和戰略腹地作用充分彰顯。

  --産業發展邁上大臺階。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能力明顯增強,以醫藥健康為核心的高精尖産業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産業集群具備國際競爭力,科技創新動力更加強勁。建成臨空經濟區起步區和綜保區,生物醫藥基地和新媒體基地跨入千億級園區行列,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節點,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有效推進,經濟體量實現大幅躍升。

  --綜合承載力顯著提升。城南行動計劃實施取得新成效,建成一批水電氣熱、交通等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佈局,建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大興新城西片區建設初具規模,海子角片區和團河片區功能有序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完成,小城鎮特色化發展水準顯著提升,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進展,城市建設管理水準和運作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文明城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紮實有效,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健全,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大興文化內涵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形成與“新國門﹒新大興”相適應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影響力。

  --生態文明實現新跨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永定河生態功能逐步修復,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垃圾分類成為全區人民自覺行動,污染治理成效鞏固提升,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天藍水凈地綠的人居環境基本構建。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城鄉居民“七有”“五性”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創建國家衛生區,健康大興建設全面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市更有溫度、生活更有溫情、居民更有溫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基層治理開創新局面。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建設有序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逐步成型,城市治理更加精細,城鄉結合部治理取得決定性進展,探索推廣一批城鄉治理微改革微創新,基層治理走在全市前列,平安大興、法治大興建設邁出新步伐,自然災害防禦水準顯著提高,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持續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演進,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png


第二章 擴大開放,高水準建設臨空經濟區

  服務支撐中央“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實施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全力以赴建設臨空經濟區,構築首都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助推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打造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戶。

  一、高起點建設臨空經濟區起步區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空經濟區、自貿區和綜保區,營造“類海外”環境,全面提升臨空經濟區的國際化、高端化、服務化水準。

  (一)科學有序佈局起步區功能

  嚴格落實臨空經濟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推進港區城一體化,開展空間規劃與風貌設計,做好戰略留白,利用好地下空間,實現産城融合、職住平衡,形成運轉順暢的協同發展機制。實施臨空經濟區三年行動計劃,科學確定開發時序和建設規模,全面拉開臨空經濟區起步區主體框架。堅持以項目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突出國際化,積極引進符合功能定位的外資項目。聚焦國際生命健康主導産業,重點推進數字産業園、國際航空科創園、國際生命健康産業園、智慧物流園等一批項目建設,建成臨空發展服務中心、人才大廈、國際消費中心等空間載體,吸引一批國際大制藥企業、創新公司落地。立足全國唯一的跨省市綜保區建設,合理優化功能佈局,建成公共保稅庫等基礎設施,引進保稅研發、國際貿易、跨境冷鏈等産業項目,實現綜保區一、二期封關運營,提高通關便利化水準。

  (二)適度超前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做好大興機場二期及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服務保障,進一步完善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完善交通、市政、能源、生態等體系建設。著力發展以5G網路、物聯網、邊緣計算等為核心的智慧化基礎設施,率先佈局前沿性新應用場景,推動倉儲物流機器人應用示範,樹立智慧園區新標桿。建成臨空經濟區有軌電車一期,暢通廣方大街、弘禮街、榆平路等微迴圈道路,統籌實施綜合管廊、資源能源等一批重大項目,構建綠色、智慧、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

  (三)營造宜居宜業的“類海外”環境

  聚集國際高端要素,建成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購物等項目,打造活力高效的國際社區。優化口岸免稅店佈局,提供24小時活力空間。高標準建設大尺度綠化空間,塑造公園綠地、綠廊、濕地水系等多維景觀,形成林水相依、綠色秀美、融合一體的生態格局。建立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支撐和服務體系,設立外籍人才服務大廳,提供與國際環境相匹配的配套設施,實施國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永居、國際權威職業認證資質與國內相應專業職稱的轉換認定、144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高地。

  二、聚力打造首都南部城市會客廳

  服務於首都國際交往中心戰略定位,強化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南中軸延長線的窗口功能,建設集國事活動服務保障、國際資源要素承載、國際經貿合作交流於一體的首都南部城市會客廳,融入全市對外開放合作新發展格局。

  (一)規劃建設國際交往新空間

  銜接全市國際交往中心功能佈局,以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南中軸延長線、南五環沿線為重點,規劃建設國際組織集聚區,拓展政治交往、商務交往、民間往來等空間載體,多維度展現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魅力,構建大國首都新興國際交往功能重要承載區。大興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突出航空運輸、國際商務、經貿合作等功能。南中軸延長線區域,完成規劃研究,預留國事活動空間。

  (二)建設首都交流互鑒新樞紐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科技、産業、人才、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臨空指向型總部,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推進友城合作提質增效,拓展中日、中歐等國家友城合作廣度和深度。集聚國際會議會展資源,高水準設計和建設國際會展中心及配套設施,以高端展、國際展、特色展為重點,吸引國內外大展入駐,提供文旅休閒、會議會展、消費體驗等高品質服務,提高國際會議承辦能力。

  三、構築擴大開放政策新高地

  紮實推進“兩區”建設,走在全市前列。實施推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2021年-2023年),形成首都新一輪服務業開放的大興模式。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自貿區建設,充分發揮京冀兩大片區整合優勢,打造政策最優的自貿區。

  (一)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

  創新服務貿易管理,在數字經濟、網際網路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最大限度放寬服務貿易準入限制。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進一步推進“網際網路+海關”政策創新,建設“智慧海關”“智慧邊檢”。深化金融領域開放,開展數字貨幣、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本外幣一體化等試點,提升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準。建設“單一窗口”空港電子貨運平臺,推動全程無紙化,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口岸監管服務模式。實施“境內關外”海關特殊監管,建設無關化國際商務區,深化國際服務貿易合作。

  (二)促進重點産業開放發展

  聚焦醫藥健康、數字經濟等重點優勢産業,努力探索與國際先進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和要素供給體系,構築産業要素國際化配置新優勢。實施生物醫藥産業促進政策,放開幹細胞臨床運用等前沿醫療技術研究及轉化環節的許可發放,建立臨空經濟區國際醫療複合平臺,縮短進口藥貿易週期。探索實施供應鏈保稅,針對航空保障、醫藥健康、智慧裝備等産業核心材料及零部件項目,探索開展以“保稅物流供應鏈為單元”的保稅監管模式,建設分産業的關鍵材料零部件共用平臺。與境外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産品、開展國際醫療保險結算試點。針對特定高精尖産業領域,爭取實施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財稅優惠政策。

  (三)深化投資領域改革

  堅持創新打頭、服務至上,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開展對境外投資項目實行備案登記制、網上自動登記制和負面清單管理試點,放寬海外資本落地限制。實施“區域評估+標準地+告知承諾+綜合服務”改革,推行“不見面”審批和“無接觸式”全方位監督執法模式。承接好市級許可權下放,實現臨空經濟區的事臨空經濟區辦。

  (四)創新佈局數字貿易試驗區

  充分發揮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政策優勢,重點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實施“産業開放+園區開放”模式,試行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式管理,全力打造創新型數字貿易試驗區。聚焦數字貨幣、區塊鏈等前沿領域,升級開放政策制度環境,創辦數字經濟論壇,推動數字龍頭企業集聚,促進數字貿易和數字經濟集群化發展。積極引進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和新型數據中心,建設離岸數據中心,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強化數字經濟服務應用,建設數字經濟示範應用場景,推動金融科技與數字貿易(經濟)創新實驗室落地。高標準高品質建設自貿區,落實“三個更好一點”要求,聚焦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加強政策整合和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跨境數據運營監管、展示交易等數字貿易綜合服務平臺,開展數字跨境傳輸安全管理、數字經濟新業態準入等試點,探索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制定,全面打開數字貿易開放新格局。

第三章 産業強區,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立足科技創新引領區的功能定位,堅持産業強區,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穩定供應鏈,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構建高精尖産業體系,促進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三鏈聯動,打造首都南部發展新高地。

  一、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把握全球産業變革趨勢,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充分發揮區域要素資源特色,構建以醫藥健康為核心産業,以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裝備等高端製造為潛導産業,以科技服務、航空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

  (一)做優做專核心産業

  醫藥健康産業。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創新藥物、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産業。生物制藥重點發展基因診療、新型疫苗、抗體、細胞免疫療法等細分領域。創新藥物聚焦腫瘤靶向小分子藥物、罕見病等新藥研發。現代中藥重點針對優勢領域培育特色的中藥材大品種。高端醫療器械發展體外診斷、護理和康復設備等。加強幹細胞治療、腫瘤、骨科與健康産業融合,引入健檢、基因測序和細胞治療等前沿醫療服務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醫藥健康産業集群。

  (二)做大做強潛導産業

  新一代資訊技術。搶佔新一代資訊技術發展先機,促進信創、數字創意與設計、新一代視聽、第三代半導體等産業專業化發展,加快聚集行業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信創産業聚焦整機製造、資訊存儲、軟體開發等領域。數字創意與設計産業以內容創作、數字傳播與行銷、電競漫畫為特色。新一代視聽産業主要加強5G、8K超高清、VR等新技術在廣電網路、數字新消費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加快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和産業化。

  智慧裝備。聚焦裝備製造業的智慧化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重點發展與氫能、機器人、航空科技相關聯配套的智慧裝備研發製造産業。氫能産業重點發展氫燃料電池及其汽車發動機研發製造、氫能技術與場景應用等領域。智慧機器人重點發展醫療手術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機器人。航空智慧裝備圍繞商業火箭、衛星網際網路示範應用等領域,重點發展陀螺儀、慣性導航等航空航太器精密設備製造,加快培育先進智造産業集群。

  (三)做精做實支撐産業

  科技服務。對接醫藥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裝備等産業發展需求,大力引進和培育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産權、科技諮詢、研發外包等領域的專業機構,搭建科技服務綜合平臺,構建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全鏈條科技服務供給體系。

  航空服務。強化高品質航空保障服務,重點發展航空物流、航空維修、航空培訓等産業。航空物流聚焦航材物流、特種物流、生物醫藥冷鏈物流等專業物流,打造國家物流樞紐和智慧物流示範區。鼓勵開展直升機維修、境外航材包修轉包等航空維修業務。圍繞航空服務、航空維修技術、精密裝置加工技術等領域,支援航空公司和國際知名航空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加速集聚國際航空貨運領軍企業、航空維修機構,推動航空服務特色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

  金融服務。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導向,精準銜接發展需求,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重點發展航空金融、科技金融、離岸金融、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業態。按照臨空經濟圈層式發展特點,吸引商業銀行、保險企業、跨國企業財務公司、航空租賃公司等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企業落戶,增強服務臨空樞紐發展的國際金融專業能力,打造臨空國際金融服務港。創新“金融+”模式,推動金融與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為新産業新業態發展注入活力。

  商務服務。堅持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聚焦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會議會展、會計、法律、管理諮詢等服務業發展,促進國內外知名商務企業集聚。持續擴大北京電子商務中心區影響力,加強移動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業態佈局,支援跨境電商出口企業建立海外運營中心、“體驗店+保稅倉”,建設北京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引領區。

  二、塑造各具特色的産業空間

  堅持以産興城、産城融合,強化産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耦合,有序開發利用産業空間載體,高標準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産業功能區,為高精尖産業發展提供高品質空間。

  (一)打造中國藥谷

  緊抓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醫藥健康産業鏈加速整合機遇,加快生物醫藥基地擴區實施,完成起步區開發建設,建成創新中心、醫療器械園二期等産業空間,促進科興中維新建項目、沃森生物等一批重大項目投産見效,構建産學研服生態閉環,培育千億元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藥谷。提升産城融合水準,推動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和科學研究中心落地,配建一批職工公寓、人才公寓、專家公寓和生活服務設施,爭取地鐵20號線近期實施,塑造軌道交通站點及周邊功能區、濱水地區的第五立面景觀,強化電力、燃氣、熱力等能源配套保障,補足産業服務鏈條,形成職住平衡的産業新城。著力構建開放式創新格局,重點承接龍頭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引進和培育獨角獸、瞪羚、“小巨人”企業,完善科研孵化等配套功能。增強智慧便捷服務能力,搭建智慧園區可視化大數據平臺,集合科研專利申報、醫學資訊數據庫、檢驗數據庫服務等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共用智慧園區。

  (二)樹立北京中日創新合作標桿

  緊抓東亞區域經濟全面合作(RCEP)機遇,加快建設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制定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三年行動計劃,瞄準中日科技創新優勢和産業發展交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命健康、前沿製造等産業創新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合作示範區。依託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佈局氫能研發創新和産業化功能,建成全球最大加氫示範站、氫能展廳、氫能科技園,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打造全球氫能産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新高地。強化中日創新合作,突出科技特色和制度特色,探索知識産權國際化保護和應用模式,對接國際創新體系,吸引日本隱形冠軍企業落地,創建中日創新孵化園區、國家級眾創空間、雙創示範基地,初步建成中日創新合作策源地。支援外商在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投資。建設日本企業産品服務展示體驗與交易中心、中日二次元動漫主題公園,導入日本餐飲、酒店、商業等特色設施,推動中日文化交流融合,將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建設成為中日兩國合作展示窗口。

  (三)打造數字文化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推動新媒體基地科技文化融合發展,強化科技賦能,率先示範5G、VR等新技術應用,匯集高端資源要素,優化園區服務體系,建成國內一流的數字文化産業示範區。明確産業功能分區,盤活工業廠房和閒置樓宇,加速星光影視基地轉型升級,建設信創産業園、國際動漫電競産業園、新視聽産業園等特色“園中園”,助力構建信創産業鏈、視聽産業鏈,形成主導功能清晰、特色鮮明、創新企業集聚的發展態勢。精準對接産業園區服務需求,以城市客廳與設計創意大街為核心項目,提前研究地鐵19號線站點周邊開發建設,完善商業商務等功能配置,打造“時尚大街”等城市級地標名片。

  (四)建設中關村大興園協同發展組團

  遵循空間組團化、産業鏈條化、功能融合化的發展思路,制定實施産業發展規劃,統籌鎮級園區、集體建設用地等産業空間,推動鎮級工業區融入專業園區發展,促進一體規劃、政策覆蓋、招商聯動,形成協同聯動的産業功能組團。生物醫藥組團以生物醫藥基地為核心,拓展並帶動黃村鎮、北臧村鎮等産業空間,延伸醫藥健康産業鏈條,配建高品質服務配套設施,促進産城融合發展。臨空經濟組團以臨空經濟區為核心,拓展並帶動榆垡鎮、禮賢鎮、魏善莊鎮、龐各莊鎮、安定鎮等産業空間,緊緊圍繞臨空經濟區功能定位、産業配套服務體系,發展臨空關聯産業,提升周邊配套水準,為臨空經濟區未來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承載空間。新媒體組團以新媒體基地為核心,拓展並帶動西紅門鎮等産業空間,完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均衡佈局品牌化、連鎖化、便利化的精品商業設施,提升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水準。

  三、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瞄準産業主攻方向,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精準對接,打通産學研用創新鏈條,建設以産業化創新為特徵的科技創新引領區。

  (一)建設首都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地

  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探索建立與“三城一區”科技資源對接機制,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和國內外高精尖項目。加強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推動醫藥健康與人工智慧、材料科學等跨界創新和聯合攻關。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聚焦醫藥健康、智慧裝備等領域,建設智慧製造中試熟化平臺,實施一批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等中試放大、産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項目,構建研發-中試-産業化的轉化鏈條,打造首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地。依託臨空經濟區、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等重點産業園區,建設中日科技創新合作中心,開展氫氣壓縮機、質子交換膜等核心關鍵技術攻堅,推動生物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協同創新,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

  培育新型科技研發載體。以産業需求為導向,聚集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團隊,共建一批産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全鏈條創業孵化服務生態網路,引導科技企業、社會資本採取多種形式投資建設運營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標桿型孵化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引導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在創新、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形成緊密協作的産業生態。

  建立健全研發服務平臺。依託區內科研資源,聯合搭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研發設計、分析檢測、實驗試製等技術服務支撐。引導區內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檢驗檢測機構等創新平臺面向社會開放,鼓勵創新平臺、大型儀器設備等對外開放、資源共用、協作共用,更好地滿足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建立適航審定中心和航空科技關鍵技術創新平臺,推動航空科技資源集聚。建成中檢院二期、中國醫學科學院動物所生技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二)攻堅核心技術

  落實科技自立自強戰略部署,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落地,支援駐區高校、科研院所主動承接新一代人工智慧、幹細胞及轉化研究等重大專項,優先保障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落地。圍繞醫藥健康等重點領域,加強生物疫苗、醫療耗材、基因診療、新藥研發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國産替代。

  (三)持續優化科技創新政策

  健全科技研發投入及管理機制。推動首臺(套)、創新券、企業研發投入增量補貼、政府間接投入等政策落實落細,完善創新産品與服務的政府採購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鼓勵金融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支援企業持續開展新藥國際臨床和産品國際認證,推動産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和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服務,建設中日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知識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引進國內外知名技術交易(轉移)機構,為創新成果轉化保駕護航。強化知識産權事權規範化、法律化,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司法仲裁、合法性審查等快速處理機制,用準用好知識産權保險試點政策,實現知識産權的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

  四、激發市場新活力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度挖掘新消費潛力,強力提升新服務效能,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一)促進投資消費供給側改革

  培育消費新模式。順應居民消費理念、方式和習慣變化,多措並舉促進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方向升級。優化國際購物環境,佈局一批免稅店,發展“首店”經濟,引入一批國際品牌店、旗艦店,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建設西紅門家庭社交商圈、天宮院時尚休閒商圈等五大商圈,支援薈聚購物中心、龍湖時代天街等特色商業街區提檔升級,推廣“功能+場景+體驗”新型消費,培育形成京南商業地標。支援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完善便民網點佈局,推進現代化綜合市場建設,推廣“無接觸”配送,合理佈局集超市、理髮店、洗衣店、藥店、末端配送點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便民服務綜合體,配置線下無人超市、智慧售貨機、快遞機器人等智慧服務終端,打造“24小時響應”的便民服務體系。加強電商新業態佈局,探索建立電商直播基地。擴大文化旅遊新消費,鼓勵雲旅遊、雲演藝、雲博物館等新業態發展。發展夜間經濟,打造“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

  拓寬多元化投資渠道。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擴大有效投資,實施一批對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項目,有效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搶抓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實施機遇,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加大城市更新、農業農村、“五新”等領域投資力度。完善“1+N”産業促進政策,資金補貼向先進智造、數字經濟等領域傾斜。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領域,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的投資運營,營造有利於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打造營商環境大興樣板

  持續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紮實推進營商環境示範工程迭代升級,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制度環境。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實施涉企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推行“容缺辦理”“承諾制辦理”等機制,大力推廣全程網辦、移動端辦理,推進“秒批”“秒辦”,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提高政務服務智慧化便利化水準。健全支援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制度,落實好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穩企穩崗等政策措施,保障政策全面及時惠及市場主體。精準對接市場主體需求,健全走訪企業、“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強化“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在註冊登記、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探索一批突破性、引領性改革舉措,加強對中小企業服務,完善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試行信用承諾登記,健全個人誠信分、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罰措施,推進包容審慎監管,營造公平統一的市場環境。

  (三)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

  完善建設用地利用政策。推廣土地全生命週期管理,採取彈性土地出讓制、租讓結合、先租後讓等靈活供地方式,提高産業用地利用效率。強化閒置工業用地盤活利用,研究制定促進存量工業用地轉型升級辦法,健全原土地産權人自主升級改造、土地收儲、聯營聯建等多種方式利用機制。創新産業用地使用方式,探索增加混合産業用地供給試點,研究推進用地性質混合、主體功能相容的綜合用地管理,實現不同産業用地類型之間的合理轉換。建立騰退空間再利用管理機制,創新規劃、土地、消防等政策機制,因地制宜補充公共服務短板、建設公園綠地、發展高精尖産業,增強騰退空間利用效能。

  強化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充分發揮産業基金作用,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健全動態管理上市企業後備資源庫,通過梯隊管理、分類指導、重點培育等方式,有序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改善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創新金融産品,加大信貸支援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創新基礎設施領域投融資機制,研究推動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以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方式進行融資,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專業市場機構投資運營。

  大力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堅持一企一策,做強優勢企業,培育百億級規模的龍頭企業,壯大十億級規模的骨幹企業,促進國有企業穩步發展。深化國企改革,聚焦主責主業,加快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構建以管資本為核心的監管新模式,優化調整國資監管機構和監管機制,提高國資監管水準。

  構建招商引資大格局。創新招商機制,積極引入招商服務機構、專業招商人才,推動服貿會、京港會等大型展覽交易活動在區內設立主會場或分會場,主動走出去開展國際化招商,開創招商引資新局面。堅持招大引強、招優引鏈,建立重點産業目標企業庫和招商資源企業庫,積極吸引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引進科技創新企業、“獨角獸企業”,一企一策為頭部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形成産業精準招商新機制。

  (四)完善人才引育機制

  營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匯集全球頂尖智慧,拓寬國際化人才(團隊)招募和引進渠道,靶向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和戰略科學家,高標準配給科技創新資源,創新國際間人才和技術合作形式,推動海內外人才雙向“離岸創新”,形成首都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新主場。引導和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引進高端人才。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開發體系,創新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服務政策,健全以創新能力、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統籌用好積分落戶和工作居住證政策,配建專家公寓、人才公寓,提升人才與企業的匹配度。推動更深層次的校地合作,推動國際國內頂尖科研院校與區內重點企業聯合人才培養、聯合技術創新、聯合成果轉化,探索人才柔性引進新機制。加快各領域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集聚,著力引進教育、衛生、經營管理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帶動整體行業人才成長和事業快速發展,厚植人才沃土。

  塑造更具創造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建立健全科研人員獎勵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模式,建立關鍵崗位人員、核心骨幹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的獎勵機制,激發創新主體積極性。拓寬創業融資渠道,推出“創新貸”“創業貸”,設立政策性科創引導基金。發揮企業家創新精神,引導企業家持續開展産品、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

  營造更具效率的人才服務環境。深化人才發展制度管理,完善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開展“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正高級職稱評審直通車”、正高級經濟師、正高級會計師職稱評審試點。強化生物醫藥基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和管理。推動政府服務平臺設立人才服務專口,實行人才認定、人才政策申請聯動辦理,實現人才訴求線上辦理全流程服務。

第四章 區域協同,深度融入京津冀發展大格局

  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大興區“一核兩翼”橋梁紐帶和戰略腹地作用,主動服務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建設,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建設面向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示範區。

  一、構建“一核兩翼”服務保障體系

  緊抓央地聯動疏解機遇,積極承接中心城區的科技創新、高精尖産業和公共服務功能資源落地,打造高品質的功能疏解承載地。

  (一)全面提升功能承接服務水準

  積極對接中心城區優質資源,推動中國節能、中國電建北方總部等項目落地,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接中央及北京市疏解項目和政策,引進符合“三區一門戶”功能定位的企業,全力做好承接空間、政策引導、設施配套等服務保障。選取重大交通通道沿線、重點産業園區等基礎較好的適宜區域,規劃建設定位明確、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城市微中心,打造小而精、小而專的功能疏解集中承接地。

  (二)積極服務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

  全力支援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建設,以大興機場、重大交通通道為重點,提供便利化的出行服務,實現19分鐘直達雄安新區、35分鐘直達城市副中心。加強主動服務和對接,在臨空經濟區佈局國際商務貿易功能,為“兩翼”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臨空服務。以臨空經濟區、生物醫藥基地為重點,促進創新資源合作和産業分工協作。

  二、推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

  聚焦交通、産業、生態等重點領域,推動交通設施直連直通,加強産業鏈協作發展,實施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構建更加緊密的協同聯動發展格局。

  (一)建設直連直通的交通體系

  強化與區域重要節點的快速連接,配合建成京雄商高鐵(北京段)、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京雄高速(北京段)等重大交通設施,推進區域快線S6建設,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強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提升航空樞紐、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主幹路等多式聯運功能,形成服務京津冀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二)加強産業鏈協作發展

  統籌制定綜保區、自貿區的産業協作專項政策,引導産業合理佈局,推動京冀兩片區産業差異化、融合化發展。深化與津冀地區的醫藥健康産業合作,圍繞化藥原料藥、中藥提取、飲片前處理等環節,在河北滄州、天津薊州等區域延伸産業鏈佈局。深入實施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支援企業以“註冊+生産”方式開展産業配套,形成完善的跨區域協同監管模式,推動醫藥健康産業一體化發展。綜合採取共建園區、品牌輸出等方式,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實現産業鏈條跨區域協同佈局。

  (三)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落實京津冀統一的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推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的協同監管,加強空氣重污染的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空氣品質,攜手留住京津冀藍。在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等方面開展聯防聯治。建立跨界水體協同治理機制,深化斷面監測、污染治理、聯合執法等領域合作,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

  三、探索跨界地區協同發展新機制

  堅持協同共進,強化與廊坊片區的深度協同,優化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豐台區的協調聯動機制,深化對口幫扶,共繪跨界區域協同發展“同心圓”。

  (一)創建跨界治理新典範

  堅持臨空經濟區“一個規劃、一套標準、一體建設”,統籌區域産業發展、職住平衡,推動與廊坊片區的區域共治、利益共用、責任共擔,打造京津冀協同治理新典範。全力配合京冀兩省市組建聯合開發平臺公司,實現綜保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完善與首都機場集團、京津冀三地航空公司的常態化溝通協作機制,統籌協調港區的城市規劃、産業發展和配套設施。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人才管理、使用、交流等工作機制。推動大興區和廊坊市建立聯合公交系統,實現跨區域公交互聯互通。

  (二)建立區際協同發展機制

  加強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産業協調互促和利益共用,推動産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協同佈局,優化土地利用、社會管理等機制,推進亦莊、舊宮、瀛海、青雲店、長子營、採育等東南六鎮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産城融合、功能複合,實現經濟社會雙向促進。加強與豐台區的協調聯動,共同優化提升南中軸延長線、五環路沿線發展環境,為首都南部地區的景觀風貌塑造提供支撐。

  (三)完善對口支援長效機制

  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深化援受兩地聯席工作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受援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對口幫扶向協同發展轉變。精準開展結對幫扶,深化與結對地區的交流交往機制,健全乾部挂職、産業就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幫扶長效機制,實現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協作,合力構建大幫扶格局。

第五章 城鄉一體,構建協調融合的現代城鄉體系

  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機制,深化推進疏整促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宜居品質,構建功能清晰、協調融合、共同繁榮的城鄉功能體系,打造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

  一、堅定不移實施疏整促專項行動

  堅決服從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局,堅持疏控並舉,以提促疏、以提促治,全力改善環境、消除隱患、提升功能,推動形成常態化城市治理新機制,促進減量發展和高品質發展。

  (一)健全疏整促專項行動機制

  強化頂層設計,制定五年專項行動和年度實施方案,健全疏整促長效管理機制。深化街面秩序治理,常態化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宜居街巷。持續推進“拔釘子”行動。加大“兩違”聯合巡查力度。建立健全聯動執法長效機制,堅決遏制“涉地亂象”、新生違法建設和環境違法行為,深入抓好規劃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完成農村亂佔耕地建房整治,創建“基本無違法建設區”。推動京南物流基地減量減負,重點發展智慧物流、電子商務等業態,實現轉型升級。更加注重優化提升實效,制定商業街區、地鐵出入口等重點區域品質提升計劃,推進戰略留白地塊綠化建設,優化城市功能、補齊服務短板。堅持國際一流標準,佈局建設一批“城市傢具”,發揮方便實用、裝飾審美、文化傳承功能。規範樓宇、地標建築的夜景照明管理,讓城市夜晚亮起來,提升城市魅力。

  (二)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嚴格落實人口調控責任制。優化人口結構,積極承接發展與首都定位相適應的功能和産業,有效調控産業對人口的吸納功能,推動“人隨功能走、人隨産業走”,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科學引導人口分佈,結合産業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居住功能和産業分佈,引導本地居住人口就近就業,實現區域內更大範圍職住均衡。加強人口服務管理,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完善人口資訊管理和動態監測,提高精準服務保障能力。落實國家生育政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準。建立健全人口評估機制,加強人口發展與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之間的有效銜接。

  (三)完善城鄉建設用地減量機制

  堅持減量發展,嚴守“雙控”“三線”,強化全域空間管控,保證戰略留白空間,確保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319平方公里以內。綜合推動拆除違法建設、集中建設區外國有城鄉建設用地整治等任務,健全城鄉建設用地“供減挂”“增減挂”機制,合理確定拆佔比和拆建比,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和建築規模減量。制定土地整治單元管控政策,加強非建設空間的管理。建立跨規劃實施單元跨項目的實施機制,統籌加強土地資源要素、開發建設、實施時序、成本分攤等綜合實施和動態平衡,促進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二、著力提升大興新城品質

  突出大興新城綜合服務保障功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大興新城西片區建設,完善團河、海子角片區城市功能,全力提升綜合承載力和生態宜居品質,建成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大興新城。

  (一)實施大興新城建成區城市更新

  嚴格落實分區規劃,完成大興新城11個規劃單元控規編制,完成海子角、狼垡等6個重點功能區規劃成果報審。適應新時代城市發展需求,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行動計劃,健全城市更新機制,統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公共空間織補、街區小巷治理和老舊廠房廠區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間形態。抓好老舊小區改造這項民心工程,建立健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機制,推廣“片區統籌、街區更新”模式,加快建立確保微利可持續回報的利益平衡機制,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全面完成海子角、辛店村、車站北裏1-7號樓等區域改造任務,開展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切實解決水黃問題。利用邊角閒置用地和低效存量用地,增加綠地廣場、公共體育、公共停車、便民服務和公共安全設施,建成一批城市公共空間織補項目。實施新媒體基地、鎮級工業區等區域的老舊廠房廠區和商務樓宇更新改造,開展危舊樓房改建和翻建工程,營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居住環境。

  (二)加快大興新城重點功能區建設

  增強大興新城綜合服務保障中心功能,加快大興新城西片區、團河片區等重點區域開發進度,構建功能完備、景觀優美的高品質新城。開發建設大興新城西片區起步區,制定綜合開發建設實施方案,加快義和莊、埝壇、七街地區土地上市步伐,有序實施東蘆城等村莊搬遷及安置房建設,不斷積蓄新城西部區域發展勢能。完善團河地區城市功能,對接謀劃司法單位搬遷工作,建立健全市區聯動發展機制,加緊補充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京開路以東地區城市面貌。採取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模式),統籌推進大興新城站、北京大興站周邊一體化開發,規劃建設蘆城南站、首都醫科大學站等軌道微中心,打造功能複合、高品質、服務居民的活力中心和消費中心。

  (三)打好城鄉結合部改造攻堅戰

  加強城鄉結合部地區規劃管控,圍繞環境和安全整治、出租房屋等重點領域,系統開展重點村莊綜合治理,完善城鄉結合部治理機制,大力改善環境面貌和社會秩序。研究推進金星地區、舊宮鎮南街等城鄉結合部村莊改造,消除治安、消防、食品、藥品等各類安全隱患,同步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地區轉型發展。健全出租房屋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推行村民自建房屋達標出租,依法整治群租房。強化城鄉結合部精細化管理,創新人員排查、房屋建設備案、聯合執法等機制,推廣片區聯合黨委、綜合執法中心等治理模式,促進城鄉結合部蝶變。

  三、因地制宜培育城鄉融合節點

  發揮小城鎮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節點作用,統籌新型城鎮建設,編制完成龐各莊鎮等11個鎮域空間規劃和全部村莊規劃,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高品質建設新市鎮,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鎮,增強小城鎮發展內生動力、吸引力和輻射力。

  (一)建設大興新城聯動創新區

  大興新城聯動創新區包括西紅門鎮、北臧村鎮、黃村鎮,突出與大興新城的功能融合、空間融合和配套服務。西紅門鎮重點服務保障新媒體基地、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建設,植入商務、商業等業態,構建現代商務服務鎮。北臧村鎮依託生物醫藥基地,配建居住、康養、商業、文旅等設施,建立鎮園協同互促發展新機制,建設綠色休閒創意鎮。黃村鎮重點服務保障大興新城的居住、商業、商務功能,實施村莊整治、環境改善,實現産業提質增效,打造大興新城綜合服務鎮。

  (二)建設亦莊新城聯動創新區

  亦莊新城聯動創新區包括亦莊鎮、舊宮鎮、瀛海鎮、青雲店鎮、長子營鎮、採育鎮,突出與亦莊新城的産業協同、功能聯動。亦莊鎮、舊宮鎮、瀛海鎮全面融入亦莊新城發展格局。亦莊鎮重點承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功能,舊宮鎮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科技服務業,瀛海鎮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促進産城融合。青雲店鎮、長子營鎮、採育鎮圍繞亦莊新城配置城鎮功能,推動鎮級工業區融入亦莊新城産業集群體系。青雲店鎮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文化休閒旅遊,完成中心鎮區改造和環境整治,建設綠色田園文旅小鎮。長子營鎮重點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動“七十二連營”風情街等項目建設,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採育鎮重點建設冰雪小鎮等項目,持續提升鎮中心區服務品質,構建京南運動和農旅休閒特色鎮、城鄉生態宜居新市鎮。

  (三)建設臨空經濟聯動創新區

  臨空經濟聯動創新區包括魏善莊鎮、龐各莊鎮、安定鎮、榆垡鎮、禮賢鎮,突出與臨空經濟區的産業協作和功能配套。魏善莊鎮做好文化和航空服務兩篇文章,重點發展臨空服務、文化産業、數字經濟,做實功能性新市鎮,塑造南中軸文化節點、臨空複合園區。龐各莊鎮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航空服務、文旅休閒和金融科技,建設生態農業體驗基地、智慧航空服務節點、文旅健康示範片區。安定鎮重點發展臨空服務、迴圈經濟、都市農業等産業,延伸古桑文化産業鏈,打造航空配套服務鎮、古桑休閒旅遊鎮。榆垡鎮和禮賢鎮服務保障臨空經濟區建設,重點發展旅遊休閒、臨空服務和都市農業,構建臨空經濟配套服務區和商務服務鎮。

  四、多措並舉推動鄉村振興

  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突出科技興農,健全村莊規劃機制,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繪就具有大興特色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做實做強國家級農産品品質安全區,深入推進農業“調轉節”,高標準做好“穩糧增菜”工作,增強首都保障能力。融合現代資訊技術,建設智慧溫室、植物工廠、數字田園,推廣農産品工業化生産應用場景,發展高效智慧農業。圍繞西瓜、葡萄等特色農産品,培育創建農業特色品牌。著眼首都市場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創新發展都市農業、鄉村旅遊等業態,深化國家級農業綠色先行區建設,實現農業生産、農産品初加工、旅遊服務、鄉村文化的有效銜接。建設龐採路高端特色農業産業帶,通過外引高端企業、內扶優勢主體,成規模發展現代農業,建成一批平原農旅特色産業項目,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新精準扶持政策,發展壯大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

  創新農林用地管理利用模式。用好點狀供地等政策,在鄉村配置更多産業、文化旅遊、生態等功能,為農業發展提供商務、展覽、教育等綜合服務,增強産業用地供給的精細化程度。健全農業園區經營管理、考核評價、用地退出機制,培育和發展鎮屬統一經營主體,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最嚴耕地保護制度,結合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逐步調出耕地保護空間內的規劃建設用地,推進復耕復林,確保完成大興機場專項整治任務,推動永久基本農田佈局優化調整。創新農田環境管護機制,試行基本農田生態補償機制。徹底清理涉地合同,強化農地效益綜合管控,促進高效利用。探索“以林謀業”的林下經濟新模式,開展林糧、林菜、林菌、林藥、林花等林下種植,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雙提升。

  (二)提升鄉村宜居品質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分批完成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一村一策”實施村莊改造,建成一批特色村莊,構築大美村莊景觀。嚴格村莊建設管理,堅持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引導規範農民新建、翻建房屋。強化多渠道資金籌措模式,持續補齊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美麗鄉村設施投資和運營管理,建立村民積極參與、自覺維護的長效機制,努力把鄉村環境改到底、改到位。常態化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優化農林廢棄物處置方式和機制,推動農村第五立面整治,建設景觀農田和水岸生態廊道,持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構建農田、水系、村莊交融相依的生態景象。

  (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提高農民就業意識,完善職業農民創新創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增加集體資産、盤活村莊資源,促進集體資産保值增值,提高農民財産性收入。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培育現代職業農民、農業科技型人才,推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設立鄉村創業基金,培育一批紮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創新創業群體,吸引人才返鄉,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主人翁作用。

  五、穩紮穩打創新城鄉發展機制

  以機制創新為抓手,深化農村土地三項制度改革,有效化解土地成本高企等突出難題,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資産潛能,構建城鄉融合的政策體系,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注入新動能。

  (一)打造集建地入市改革升級版

  深化集建地管理制度改革。堅持市場化發展導向,探索鎮級聯營公司運營管理機制創新,健全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産權流轉交易管理體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通過引入第三方等方式,推動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化管理,提高聯營公司管理運營水準。深化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以保障公共利益、農民利益不受損為前提,採取“徵地”轉“集地”直接入市的模式實施供地。拓寬集建地利用途徑,支援建設租賃房、共有産權房等,完善建設運營和監管機制。深化“村地區管”,探索流轉土地託管等規模運營模式。

  建立健全集建地産業落地機制。加大區級統籌使用力度,建立與國有土地一體規劃、一體招商、一體佈局的建設發展機制,推動成為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引擎。合理安排地塊上市節奏和開發建設時序,加強與臨空經濟區、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生物醫藥基地的建設時序有效銜接,重點發展商業、商務、科技服務等産業,實現與重點園區的産業協同發展。

  (二)創新宅基地管理利用模式

  穩妥實施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有序推進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實現農村不動産權籍調查全覆蓋。研究制定宅基地面積超標、一戶多宅等管理利用機制。推廣安定鎮村莊異地遷建、西紅門鎮大白樓宅改等模式,實現安定垃圾填埋場7個村異地遷建入住,改善區域整體面貌。

  激活宅基地資源發展民宿旅遊。盤活現有宅基地和農宅資源,發揮當地歷史文化、特色農業等優勢,聚力打造永定民居、中軸驛站、鳳河人家三大主題型民宿組團,培育和營建特色民宿、鄉村地標建築,形成富有吸引力的鄉村體驗旅遊品牌。推動中國民宿設計大賽會址、非遺傳習所、鄉村民藝文創基地等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中華優秀民俗文化體驗區,為居民提供週末休閒遊憩勝地。

  (三)創新城鄉建設資金保障機制

  加大集建地供地力度,加快資金回籠,綜合實施“一庫一池”以獎代補、剝離土地一級開發成本、延長貸款期限等措施,大幅降低債務包袱。盤活農村資金資産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健全跨區域資金平衡機制,深入推進農村集體資産股權融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改革。完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確保財政投入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加強農村金融創新,探索開展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採取融資租賃、融資擔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方式提升金融支農能力,推動形成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樣板”。

第六章 夯基賦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承載力

  堅持綠色、安全、高效、智慧的發展方向,補齊交通和市政設施現狀短板,適度超前佈局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高標準、廣覆蓋、智慧化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一、打造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堅持交通先行,加強大興機場、軌道交通、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的立體互聯,聯接“大通道”、暢通“小迴圈”,全面提升路網通達性,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舒適。

  (一)構建對外聯接大廊道

  完善對外交通網路,擴大“半小時通勤圈”“一小時交通圈”覆蓋範圍。積極推進興航線、市郊鐵路京九線和地鐵19號線、9號線、8號線南延等規劃建設,全面拉開首都南部軌道交通骨架結構。建成大興機場北線高速東西延等高速公路,實現房黃亦聯絡線通車,完成魏永路東西延、馬西路南延等道路工程,積極推動104國道(興亦路-G105)、黃亦路、興良路等道路升級改造。

  (二)完善道路交通系統

  增強三座新城、重點産業園區之間的道路聯繫,建成蘆西路等城市快速路,拓寬提級京良路、大禮路等主幹路,推動東環路二期、蘆東路、龐安路等道路建設,建設百合巷、紫竹街、新志路等支路,打通興華大街南延等節點,暢通道路微迴圈。圍繞道路交通堵點和難點,實施重點商圈、學校、醫院等區域交通疏通工程,建設交通路口信號燈自適應調整系統,推動交通信號燈和市政道路路燈全覆蓋,提升交通暢通性和安全性。

  (三)優化公共交通體系

  持續提高公共交通服務保障能力,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及運力,研究增設大站快線公交,建設區域公交示範線路,新增一批公交場站,實現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90%,逐步消除公交覆蓋盲區。優化全域交通運輸格局,加強公交、軌道交通、客運站融合和接駁換乘,構建多層級、高效率的客貨運輸樞紐服務網路。多措並舉增加停車設施供給,挖掘街區、社區立體停車資源潛力,因地制宜建設立體停車樓和P+R停車場,採取錯時停車、智慧停車等模式,緩解停車難。加強停車充電一體化建設,推動智慧收費系統全覆蓋。完善綠色交通機制,增設智慧公交電子站牌,加強自行車道、步行道管理,建立公共自行車與共用單車融合機制,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綠色化、智慧化水準。

  (四)建設覆蓋全域的慢行系統

  順應人民慢生活需要,實施“漫步大興”計劃,整合現有自行車道、綠道、步行道,構建串聯新城重點功能區、文化遺址遺跡、濱水空間、公園綠地、特色民宿等功能節點的複合型慢行體系,打造大興“慢生活”休閒品牌。規劃沿永定河的漫步帶,打通北臧村鎮、龐各莊鎮、榆垡鎮等綠道中斷點,左堤路改造提升為馬拉松賽道,形成綠氧漫步空間。構建多彩龐採田園休閒帶,串聯萬畝梨園、月季花卉園、古桑園、現代農業園等農業資源,形成以田園漫步為特色的慢行系統。在新鳳河、永興河、臨空經濟區中央公園等重點地區規劃騎行旅遊線路,完善停車場、休憩長廊、生態衛生間等配套設施,為居民和遊客創造親近自然、健康精緻的慢生活體驗。

  二、全面增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

  堅持綠色低碳的理念,加強新技術應用,完善城鄉供水網路,推進資源迴圈利用,形成智慧高效、安全可靠的資源能源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運作保障能力。

  (一)構建安全高效供水網路

  完善大興新城、亦莊新城(大興部分)、臨空經濟區(北京部分)三大供水分區設施建設,建成黃村第三水廠二期、大興機場水廠一期、魏善莊配水廠等供水設施,沿蘆東路、黃亦路等道路鋪設配套供水幹線,同步推進自備井置換,構建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實施現狀村莊集中供水工程,配建供水管線,實現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達到60%。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大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用水監管力度,持續壓采地下水,實現産業結構、社會建設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建設節水型社會,深化節約用水意識,推廣節水技術和器具,建立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

  (二)健全綠色能源供應體系

  優化電網結構,實施醫藥園、自貿區、孫村、綜保區等輸變電工程,穩妥推進堅強智慧電網建設和老舊小區電力改造工程。緊密服務區域開發建設,配套康莊供熱廠供氣管網,建設臨空經濟區城南門站。推動供熱清潔低碳發展,擴大觀音寺等供熱廠覆蓋範圍,大力發展燃氣分散供熱和可再生能源供熱。全面推進節能減排,持續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全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開展分佈式光伏、氫能、地熱等清潔能源示範應用,實施農村煤改清潔能源的智慧化改造,努力在落實綠色北京行動中走在全市前列。

  (三)增強垃圾處理能力

  完善垃圾處理體系,建成安定迴圈經濟園區,新建13個垃圾轉運站,推動生活垃圾轉運站全覆蓋,形成戶分類、村(社區)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促進生活垃圾收運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引入第三方企業參與再生資源回收,推動垃圾就地處理,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整治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強化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廢棄電器電子産品等無害化處理和白色垃圾治理,整合歸併現有臨時性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場,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三、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把握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圍繞設施建設、場景應用,佈局新型基礎設施,設立區級應用場景專項,全面推進智慧大興建設,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讓城市更聰明,讓生活更智慧。

  (一)建設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

  強化無線網路服務能力,實施5G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興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區域2022年實現室外連續覆蓋、室內精準覆蓋,新城地區2025年實現5G信號全覆蓋。積極推進千兆固網接入網路建設,實現用戶體驗過百兆、家庭接入超千兆、企業商用達萬兆的目標。促進工業網際網路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推動實現智慧化生産、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延伸。依託北斗衛星,建設應急通訊專網,組建天地一體應急通訊網路,推動衛星網際網路技術應用、運營服務和多元開發。優化升級“一雲兩平臺”,部署雲邊端設施,搭建人工智慧算力運作環境,提升算力、演算法和算量支撐水準,實現數據中心由“雲+端”集中式架構向“雲+邊+端”分佈式架構演變,增強政務專網承載能力。

  (二)全面深化智慧場景應用

  推動智慧政務再賦能。深化數據專區建設,制定統一的數據接入規範和標準,推進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門業務數據庫建設,加強全量業務數據入庫,整合各部門資訊資源,打破資訊孤島,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數據共用融合。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數字化模擬城市要素資源,提高城市運作態勢精準預判和科學決策水準。

  推廣應用城市管理新場景。深化先進技術在城市管理領域的應用,完善視頻圖像感知體系,推動社會治理要素數據化、治理數據標準化、社會治理多網融合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智慧場景應用需求,實現全域覆蓋、全時可用、全網共用、全程可控。高標準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綜合管廊系統,試點建設大興新城西片區綜合管廊,搭建地下管廊運維平臺,推動市政管線智慧化、科技化管理。推進人員密集場所的智慧消防建設,在公園綠地領域開展數字化安全管理、廢棄物資源利用等新技術示範應用,搭建“網際網路+”智慧能源平臺,逐步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構建“技術領先、實用優先”的全要素生態環境和污染源智慧管控體系,提升科技治污能力。

  拓寬智慧民生新場景應用。聚焦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領域,推廣使用智慧終端設施設備,讓智慧城市真正智慧起來,讓群眾感受到實惠便捷。落實“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戰略,建立網際網路線上醫療服務機制,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平臺,提供實時有效的健康醫療資訊服務。搭建文化旅遊賦能平臺,積極開展線上演出、體育直播等活動,推進5G、AI、VR等技術與文化旅遊地標建築深度融合。建設智慧校園,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全流程應用,形成應用場景示範。建設智慧社區應用場景,在社區環境建設中,增設立體空間設計改造技術、智慧垃圾分類、智慧停車等設施,推進智慧平安小區落地應用,為居民提供智慧便捷安全的居住體驗。

  推動傳統基礎設施賦能改造。圍繞水電氣熱路等傳統基礎設施,實施數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級,推動城市重點片區、重點領域的道路、橋梁、建築等基礎設施數字化建模,配建交通流量監測等設施,實現傳統基建專用感知終端深度覆蓋、全要素動態監測。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與傳統領域運營實景的深度融合,採取多站合一能源站建設模式推動能源網際網路落地,形成全智慧型的基建應用生態鏈。

第七章 人民至上,著力順應民生新期盼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補短板、優佈局、提品質,構建公平普惠、優質均衡的民生服務體系,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內培外引”,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創新辦學模式,構建全民終生學習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一)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順應城市建設時序和適齡人口變化,大力引進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規模結構和品質效益相協調。持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多途徑擴大學前教育學位供給,採取配建、以租代建、內部挖潛等方式,加快補齊幼兒園缺口,到2025年適齡兒童入園率達到99%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5%以上。增加基礎教育學位總量,新建北京市第四實驗學校,擴建首師附大興北校區、棗園小學等學校,補齊薄弱地區教育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持續強化本土優質資源供給體系,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大興一中教育集團。強化政産學研用一體的校地合作,發揮駐區高校在地區發展中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二)完善多元化教育體系

  滿足居民多樣化教育需求,穩步推進國際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發展,構建服務不同人群的教育網路。增加國際教育資源供給,建設北京語言大學大興外國語學校,推動外事窗口學校、國際化特色學校、雙語學校建設。支援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精準對接産業需求,開展訂單式職業教育培訓,實施一批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培養一批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進特殊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擴大學前特殊教育學位供給。完善終身學習體系,搭建集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于一體的服務平臺,建設市民終身學習示範基地和職工繼續教育基地,創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社會環境,建設學習型社會。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行中小學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發展活力。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名師、名校長、名園長培養機制,健全與海澱區、西城區等教育強區的教研合作機制;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編制統籌調配機制,推行“區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員額制管理,保障教師待遇,調動校長、幹部、教師的積極性;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強化師風師德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深入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健全“一校一特一品”教育體系,建設大德育、大健康、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試點建設未來學校,探索建設校際共用的選修課程平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高醫療衛生、體育健身、養老服務等健康供給品質和服務水準,完善覆蓋全人群、全週期的健康服務鏈條,著力建設健康大興,實現健康服務體系由“疾病治療為中心”向“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

  (一)全面提高衛生健康服務水準

  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放鬆,總結固化疫情防控經驗,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嚴格進京管理,加強入境和進京人員管控和健康監測。優化佈局傳染病、發熱篩查監測哨點,強化冷鏈食品監管防疫,嚴格落實公共環境消殺機制,持續抓好社區、公共場所、學校醫院、人員密集和空間密閉場所等重點區域防控。實施核酸檢測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

  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落實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健全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加強區疾控中心建設,配強硬體設施和人員力量。加大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新發傳染病防控和病媒生物防制力度,深入推進艾滋病防治工作,形成疾病預防合力,提高醫療救治能力。加強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設。完善應急場所徵用制度,實施體育場館、會展設施等公共場所的平急兩用改造,推進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發熱門診規範化、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提升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水準。全面落實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工作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推進七大專項行動,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持續開展“週末大掃除”,提升群眾參與率,推動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轉變。2022年實現國家衛生鎮和北京市衛生街道全覆蓋,2023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

  優化醫療設施佈局。強化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推動北大醫院南區建成投用,加快區醫院新址、中西醫結合醫院新址等項目建設,為全區居民提供優質化、便捷化醫療服務。完善基層衛生服務網路,補齊鎮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做實村(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支援社會辦醫向緊缺專業傾斜,加強康復、老年護理、安寧療護等服務供給,促進醫療資源均衡發展。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大興區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普及中醫藥治未病健康理念,構建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深化醫藥衛生領域改革。貫徹落實國家、市級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大方針政策,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開放三甲醫院結果互認,提高醫院管理服務水準。深入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完善專病醫聯體和專科醫聯體管理機制。試點推進健聯體建設,為居民提供全面、持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二)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體育健身需求,增加體育場地設施供給,建成一批重點場館,推動高校等單位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豐富騎行、冰雪、徒步等群眾健身元素,打造大興體育品牌賽事。建成大興區冰上運動中心,大力發展冰雪運動。依託現有大型體育場館,積極承辦市運會等綜合性賽事和京津冀、職業聯賽等單項賽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新建和更新體育活動場所、室外健身器材,推進健身步道建設,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實現一刻鐘全民健身圈全覆蓋,做到村村都有健身場所。加強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

  (三)優化養老服務佈局

  提高養老服務供給品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長期集中養老床位、短期托養床位以及家庭照護床位等“三張床”,讓老人享受連續、穩定、專業的養老服務。推動鎮街養老照料中心全覆蓋,補充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托老所,實行鎮級敬老院設施改造提升計劃,打通養老入戶到府“最後一公里”。深入推進醫養康養結合,建設老年健康服務示範基地,支援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與周邊醫療機構合作,大力發展老年人護理服務。注重發展銀發産業,推進國際康養社區建設,開發老齡人力資源,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業發展。

  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提供智慧化養老服務,搭建智慧化服務平臺,推廣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智慧設施應用,提供助餐、助浴、助潔、應急救援等服務。精準對接老年人需求,推廣“養老+商業”“物業+養老”模式,發揮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物業公司的服務優勢,豐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提供老年人活動場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創建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整合養老機構、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家庭照護床位等資源,提供由點及面的區域整體服務,提升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覆蓋率。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組織開展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群體活動,給予失獨、失能、失智老人更多關懷。

  三、提升文化軟實力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升“新國門﹒新大興”文化軟實力。

  (一)建設先進文化引領高地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提高意識形態陣地的綜合治理能力,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引領文化建設。加強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統籌媒體平台資源,用好新技術手段,提升對外傳播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大興故事,傳播好大興聲音,塑造好大興形象,推出大興城市形象標識,亮出“新國門﹒新大興”文化符號。

  (二)打造高品質文化展示門戶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三條文化帶內涵,永定河生態文化帶突出生態特色,建設永定河文化基地,打造“百里生態畫卷”;中軸南延線非遺旅遊帶突出歷史文化特色,預留重大文化設施空間,打造“魅力文化中軸”;鳳河民俗旅遊帶突出民俗特色文化,建設鳳河民俗文化館,打造“鄉情體驗長廊”。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辦好麋鹿文化大會、南海子文化論壇、永定河文化論壇等活動,擦亮團河行宮、德壽寺等南海子文化金名片,打造北京古都歷史風貌文化體驗區。點亮文化新地標,建成區文博綜合館,建設館藏文化聚集區,在臨空經濟區布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交流展示空間。建成一批特色鮮明、新穎質樸的網紅打卡地。加強北京平南紅色文化研究與保護,發展平南紅色旅遊。融合梨花節、桑葚節、西瓜節、葡萄節等傳統節慶活動,打造具有大興特色的農耕文化“豐收季”,樹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品牌。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區、鎮街、村(社區)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惠民文化供給,建立文化活動、公益演出等線上線下配送機制,構建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科學佈局實體書店、24小時城市書房等,營造高品質閱讀空間,提升書香國門形象。鼓勵企事業單位文化設施向公眾開放,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揮文聯作用,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推出一批體現大興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精品力作。

  (三)推動文化産業發展

  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匯聚全球高端文化要素和創新資源,構建文化産業格局,全面提升文化産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強化文化旅遊的民生服務功能,圍繞田園休閒、皇家苑囿、非遺體驗等主題,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旅遊項目,構建文化旅遊服務網路。激發文化産業園區發展活力,搭建服務不同成長階段的創新孵化平臺、融資服務平臺,優化服務體系及營商環境,提高文化産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網際網路”思維開發文化市場,提供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質文化創意産品和服務,培育大興文化品牌。

  (四)提升城鄉文明水準

  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化、項目化、全域化建設,實施“雙50”文明實踐工程,提升文明實踐精準化服務質效。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榜樣人物選樹推廣,建立典型榜樣禮遇機制,用榜樣力量引領城市道德風尚。開展星級文明戶評定。深入實施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實現德法共治、協調聯動。傳播文明新風尚,倡導“光碟行動”、“一米線”、有序停車等文明行為,建設與“新國門”相匹配的文明引導格局。做好培育時代新人工作,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廣大青少年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加強行業聯盟建設,引領行業文明新風。研究制定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志願者隊伍培訓等補貼政策,完善志願服務保障機制,引導更多的人投身志願服務,做精志願服務品牌。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以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為根本要求,建立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兜牢民生網底。

  (一)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促進勞動就業與地區發展相適應。著力增強臨空經濟區、生物醫藥基地等重點園區産業吸附力,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有效破解“招工難”,推進常住人口就業“回流”。實施職業能力提升工程,針對重點産業、重點企業和勞動者需求梳理培訓項目清單,精準培養各類專業技能人才。加大失業人員、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引導和扶持力度,努力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拓展社會公益性就業崗位,做好就業托底保障。深化源頭治理機制,加強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推進監管關口前移,確保勞動關係和諧穩定。探索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滿足企業多元化服務需求。健全創業帶動就業激勵機制,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勞動者靈活就業。推進落實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認真落實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行動計劃,穩步提升最低工資標準,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二)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深化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將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不斷鞏固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落實社會保險待遇調整、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困難群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補貼政策等任務,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慈善救助銜接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完善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持續強化基金監管,規範參保行為,提高社保經辦服務效能,讓參保對象有更多獲得感。

  (三)強化多層次住房保障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增加産業園區居住配比,完善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建設海戶新村保障房、團河人口疏解安置房等項目,探索將村民納入住房保障體系。成立區級實施主體,加大集租房建設力度。鼓勵存量低效商業、辦公、廠房等改建為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公寓,促進職住平衡。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培育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

  (四)增強民政福利和救助能力

  持續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保障婦女公平就業,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兒童服務場所和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婦女全面發展和兒童健康成長。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困難群眾救助幫扶體系,建設救助保護機構,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實現精準救助。加強慈善行業監管,推動慈善超市、社會捐助站點規範化建設,實現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給予特殊群體更多關愛,推進殘疾人福利服務機構和無障礙服務設施建設。

第八章 藍綠交織,高標準繪築大美平原新城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建城景交融、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持續聚力攻堅藍天、碧水、凈土環境綜合整治,構建“林中有飛鳥、水中有遊魚、四季有美景”的生態景觀,打造大綠大美“新國門”。

  一、建設彰顯國門形象的森林城市

  秉承“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完善綠色空間結構,實施園林綠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多優質綠色生態産品,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

  (一)優化大尺度綠色空間體系

  圍繞“一軸一心一環兩帶”的綠色空間結構,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不斷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提升森林品質。打造最美南中軸進京通道,聚焦臨空經濟區、南中軸延長線、機場主幹道及聯絡線等重點區域,採取土地置換、擴增連通、林水結合等方式,新建大興機場滯洪濕地(二期)、臨空區中央公園,形成集中連片的森林景觀,構建林田融合的生態空間。科學編制鳳池公園設計方案。打造多元融合的生態綠心,提升康莊公園、團河行宮遺址公園等公園品質,增強區域生態功能。打造東西相望的生態帶,永定河生態文化帶重點修復河流沿岸綠化景觀,推進永定河國家森林公園建設;東南部森林濕地生態帶重點營造水清岸綠生態景觀,建設鳳河健康綠道,修復長子營小黑垡濕地公園,提升綠色空間規模與生態品質。

  (二)營造親綠賞綠的綠色環境

  優化城區綠色空間,精心建設左堤路、蘆求路等高品質綠色通道,構建縱橫交織、濃蔭覆蓋的林蔭路網路,豐富城市增彩延綠風景線。持續推進老百姓身邊增綠工程,改造提升翡翠公園、黃村街心公園,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統籌安排拆墻透綠,拓展綠色空間,提升新城地區環境品質。優化樹種結構,選用國槐、油松、欒樹等基調樹種,研究推進國槐大道、欒樹大道建設,豐富景觀季相色彩,營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觀格局。

  (三)完善綠色支撐機制

  夯實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基礎,制定責任清單,落實“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法治保障的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綠化管理機制,加強公園綠地的精細化養護,建立河流防護林帶的長效治理機制。精準防治林業有害生物,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檢疫禦災體系、應急防控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健全森林資源保護長效機制,推行林長制,建立林地、林木資源動態監測機制和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確保森林資源穩定增長。

  二、持續改善大氣環境品質

  堅持多策並舉,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抓好“一微克”行動,以治理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為抓手,強化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深入推進移動源低排放、揚塵管控精細化、生産生活綠色化、能源清潔化,實現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雙達標,讓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雲。

  (一)多角度實施移動源治理

  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輛,推進公共車輛電動化和氫能汽車替代,新增公務車、公交、市內物流配送領域車輛基本使用電動汽車,大興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主要採用新能源車型,在大興機場和臨空經濟區試點推廣使用氫能源車輛。深化重型柴油車管控,推動貨運作業綠色化,實施京南物流基地“公轉鐵”項目。嚴格實施國六b排放標準,基本淘汰國三排放標準汽車,建立用車排放達標監管機制,堅持不懈控制移動源排放。

  (二)多方位推進揚塵源管理

  全面提升施工揚塵管理水準,深入推行綠色施工,最嚴標準治理重點區域施工揚塵,推進PM10持續改善。提升道路保潔標準,在大興新城、臨空經濟區試點推行抑塵新技術,實現降塵量穩步改善。擴大小型機械化作業覆蓋面,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街道開展“深度保潔”,實現重點道路塵土殘存量達到全市前列水準。大力整治面源揚塵,推進裸露地、拆遷地塊揚塵治理,加強林下植被恢復,抑制季節性裸地農田揚塵。

  (三)多措施加強固定源管理

  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低碳轉型,有效控制各類溫室氣體排放,為實現“碳中和”打好基礎。實施VOCs專項治理,強化無組織排放管理及重點行業“三率”治理。開展工業園區濃度檢測和集中治理,在傢具、印刷、電子等重點工業領域,推動“一廠一策”精細化管理,實現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整治。推進生活服務業污染綜合管控,健全餐飲油煙長效管控機制,加強汽修、醫院、幹洗、實驗室等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

  三、統籌實施水生態環境治理

  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並重,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品質,努力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一)恢復水生態系統

  綜合採取外調水、再生水、雨洪水等生態措施,保證水域常年有水,營造河暢水清的生態環境。推進永定河生態修復,逐步恢復成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開展永興河、新鳳河、小龍河等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落實小微水體長效管護,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確保地表水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加強河湖水系連通,進一步貫通永定河灌渠、埝壇引水渠和永興河河道連接。優化地下水觀測井佈局,動態監測地下水補給情況。持續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有效提升河道環境品質和整體面貌。

  (二)增強污水處理能力

  全力保障水環境安全,完善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構建水資源迴圈利用新體系,實現污水得到處理、出水達到標準、再生水有效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完善區域污水處理體系,建成天堂河和西紅門第二再生水廠,推進龐各莊鎮、安定鎮等再生水廠投運,增加再生水供給量和利用量。提升初雨污染和溢流污染治理能力,鋪設新黃徐路、濱河路等污水幹線,全面實現雨污分流。堅持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並舉,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完善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現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

  (三)建設海綿城市

  以臨空經濟區、大興新城西片區為試點區域,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建設一批下沉綠地、雨水花園、集雨池、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聯動小微水體、河流、生態濕地等要素,增強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能力。開展已建成小區、道路、綠地、廣場等海綿化改造,實現海綿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0%。優化河流水系防洪格局,健全分洪體系,治理旱河、涼鳳支渠等河道及排水明渠,建設雨水幹線,提高蓄洪排洪能力。消除城市易澇點,實現城市積水點清零。

  四、完善土壤和噪聲防治體系

  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紮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降低環境噪聲污染,營造乾淨安全的空間環境。

  (一)完善土壤防治體系

  構建土壤生態環境可持續風險管控體系,開展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和監測,完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名錄,建設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化平臺,實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全生命週期管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一地一策”推動污染地塊修復。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創新農業林業殘留物土質處置模式,對發現存在污染或超標點位的耕地開展土壤加密監測和農産品協同監測。

  (二)分類防治噪聲污染

  調整大興區噪聲環境功能區劃,完善部門分工負責、聯防聯控的管理協調機制。分類治理噪聲污染,嚴格管控交通噪聲、生活噪聲和建築施工噪聲。採取提高綠化覆蓋率、加裝隔音墻和隔音窗等措施,大力整治林校路、京開輔路、黃村西大街等超標路段交通噪聲。加強公園、醫院、學校等敏感區域的噪聲監測,努力消除噪聲對生活的影響。強化工地施工機械監管,嚴格限制夜間施工作業。開展大興機場噪音區治理。

第九章 共建共用,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精治共治法治,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平安大興、和諧大興、法治大興建設,全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一、建設平安大興

  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政治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等大安全格局,全面做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完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推進“平安大興”建設。

  (一)堅決維護政治安全

  始終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全方位做好建黨100週年、黨的二十大、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完善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化解體系,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國家安全協調機制。完善公安檢查站和鄉村道路卡點建設,進一步加強週邊防線查控和服務保障。建立大興機場及周邊等重點地區安全管理工作機制,織密智慧化信息化防控網路,健全安全應急聯動、反恐防暴等機制,提升反恐防暴水準,全力做好重大政治活動安保維穩和機場運作安全服務保障,堅決守好首都南大門。貫徹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支援駐區國防和軍隊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大興區烈士陵園建設,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二)築牢社會安全運作網路

  守衛公共衛生安全防線,依託生物醫藥基地、北京糧油應急保障中心,做好醫療物資應急轉産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培養和培訓演練,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完善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制度,提升安全生産專項整治水準,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抗災救災體系,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建設地震、地質、洪澇、氣象等災害防禦工程;加大火災高風險行業防控力度,科學合理佈局消防救援站、消防水源等消防設施,建設現代化消防指揮中心;優化避難場所佈局,新建64萬平方米人員掩蔽工程,配強應急救援隊伍;構建重點行業重特大災害事故情景,增強災害抵禦韌性和減災救災能力。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長效機制和重點行業平安建設協調機制,每年推進落實一批市域社會治理重點項目,形成較為完備的平安建設和市域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強化食品藥品全過程監管,鞏固食品安全示範區建設成果,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

  (三)守住文化安全防線

  嚴格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級融媒體中心,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宣傳,多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打造安全清朗的網路環境,建設網路安全應急指揮系統,一體化推進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健全微信群、公眾號等管理機制,打擊整治新型網路犯罪,堅決剷除網路安全領域黑色産業鏈,推出優質網路文化內容,提高主旋律內容的到達率和吸引力。

  (四)防範化解經濟安全風險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強化風險研判和源頭治理,嚴防輸入型金融風險隱患,用好“冒煙指數”等監測預警平臺,有效提升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加強鎮級聯營公司、區屬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監測預警,助力企業增強風險應對能力。加大金融監管和市場監管力度,嚴格防範和化解處置非法集資等風險隱患,努力杜絕消費欺詐、商家“圈錢”“跑路”等行為。

  (五)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的各類開發活動。健全平原造林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方式、渠道。持續推進綠色殯葬。加強自然資源資産監管,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提高監督管理效率。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全面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工作,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督察結果運用。加強園林綠化資源管理,建立古樹、綠地認養機制,強化古樹名木文化資源保護。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完善野生動植物名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二、建設和諧大興

  堅持黨建引領,踐行共建共治共用理念,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管理向精緻、細緻延伸,構建充滿活力、井然有序的多元化基層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一)深化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

  完善城市網格管理體系。更好發揮12345市民服務熱線作用,探索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新機制,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強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完善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高效處置的機制,推動部門、鎮街協同管理;整合街巷長、“小巷管家”等基層力量,形成與城市管理相適應的監督員隊伍;推進網格城市服務管理系統、“一鍵通”呼叫系統、非緊急救助等治理網路融合銜接;合理劃分管理網格,推動網格化管理城鄉全覆蓋。

  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強化大抓基層導向,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向社會治理深化。推動地區辦事處向街道辦事處轉制,實現鎮街“多心合一”綜合指揮中心和指揮平安社區平臺全覆蓋,提升基礎資訊採集更新系統性、及時性。全力抓好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兩件“關鍵小事”,深入落實物業管理條例,推動業委會(物管會)全覆蓋,創新有效管理物業項目的工作機制,做優物業集團,發揮“物業超市”作用,推廣農村社區物業化管理模式;把垃圾分類納入社區、村莊治理,嚴格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健全垃圾分類體制機制,促進群眾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提倡垃圾減量。堅持品質為先、重老重幼、全時導向,推進以人為本的全齡友好型社區建設。著力加強農村黨建,高標準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探索實施幹部駐村工作機制。夯實鄉村治理基底,全面實施拆遷村撤村建居,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總結推廣紅白理事會、“五老”議事會等經驗,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完善鄉村民主法治體系,加強村民學法用法;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二)打造多元共治新典範

  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健全和規範基層組織運作體制機制,抓實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完善“雙報到”“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議事溝通、協同治理機制。進一步暢通多元主體參與渠道,創新“一街多管家”“小巷管家團”等治理方式,打造“社區議事廳”、“拉家常”議事會品牌,激發居民參與熱情;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志願者積分兌換等方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提升城鄉建設專業化水準,完善責任規劃師制度,發揮工作助手、外來鄉賢作用,助力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管理。

  三、建設法治大興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增強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用法治方式推動城市治理,建設法治政府,營造法治環境,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産生活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建設法治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制定實施一批加強基層治理的規範性文件,強化執法監督檢查。持續深化政務公開,推行綜合執法和行政復議體制改革,自覺接受人大、政協、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作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為大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推進行政執法許可權和力量向基層下沉,強化鎮街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責,健全區、鎮街綜合執法職能邊界、工作標準和聯動執法機制。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加強矛盾排查和風險隱患防範化解。完善信訪制度,深入開展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作,實現信訪積案清零。建設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等多元調解體系,探索“調解組織+社會力量”等基層調解新模式。

  (二)建設法治社會

  堅持依法治理,加強基層法治建設。全力構建全民普法格局,深化普法責任制,加強普法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創建活動,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全區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強化實體平臺、熱線平臺和網路平臺服務,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加強資訊共用、部門聯動,提高線索發現能力,推動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更好發揮在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機制。加強涉外法治能力。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民族事業發展水準,深化落實民族宗教工作“三級網路、兩級責任制”,加強黨外代表人士、新社會階層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凝聚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力量。

第十章 狠抓落實,全力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在黨的領導下,履行好政府職責,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力量,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功能,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有效落實。

  一、加強黨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領導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要求,推動全區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實,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到“十四五”規劃實施全過程。啟動實施幹部知識結構更新計劃、治理能力提升計劃、國際化視野拓展行動計劃,推動幹部跨地區跨領域交流任職,創新年輕幹部選拔培養模式,鍛造一支與“現代化平原新城、首都發展新的增長極、繁榮開放美麗新國門”相適應的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強化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引導全區人民自覺弘揚踐行愛國奮鬥精神,服務規劃任務落實。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二、統籌規劃組織實施

  成立“十四五”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建立統分結合、運作高效的統籌管理機制,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重大問題,增強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能力。統籌推進重大任務的改革創新實施,圍繞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加強政策工具整合,推出一批整合性改革措施。各專項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要以規劃綱要為依據,加強與目標指標、規劃任務的緊密銜接,細化提出發展目標、具體措施和專項政策,形成層層落實的規劃實施體系。各部門、各屬地依據規劃綱要制定“作戰圖”,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形成責任清晰、分工明確的工作體系,高品質完成各項規劃任務目標。

  三、實施重大項目帶動

  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發揮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結合規劃任務,按照“規劃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制定區級重大項目和分部門分領域的項目清單,科學安排建設時序,推動項目有序落地。統籌財政、投資、土地等政策,對納入本規劃的重大項目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加強財源建設,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建立區級財務集中核算機構,合理有序安排財政預算,防範財政金融風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持政府債務在合理區間。

  四、強化評估考核

  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測,依法依規組織開展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有效監測目標指標和規劃任務完成情況。健全區政府向區人大的報告和溝通機制,政府各部門要自覺接受區人大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加大督查督辦力度,發揮統計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動態跟蹤園區規劃建設、産業項目引進、政策機制制定等情況,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落實落細。用好高品質發展評價體系,健全規劃指標考核制度,將績效評價作為各職能部門和各鎮街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實施過程中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本規劃時,應按程式報區人大常委會批准。

  五、推動公眾廣泛參與

  廣泛開展“十四五”規劃宣傳,發揮屬地、園區管委會作用,加強與企業、群眾的溝通交流,引導高校、研究院所等駐區機構參與規劃實施,引導企業按照規劃拓展産業項目,引導專家學者、新聞媒體、居民群眾關心關注和監督規劃任務實施,凝聚共識,形成全社會踐行規劃、參與建設和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區人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鬥,為建設“新國門·新大興”、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