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規劃 > 五年規劃 > 長期規劃
  1. [主題分類]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文化
  2. [規劃分類] 長期規劃
  3. [發文單位]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
  4. [發佈日期] 2020-04-09 10:38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

字號:        

序 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確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大力傳承發展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著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應有貢獻。

  黨的十九大對文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當前,北京進入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新階段,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引擎和增長極,支撐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種思想文化在首都交流交融交鋒,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開啟新征程,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漲;首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的任務更加繁重。這些都要求我們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在更大歷史跨度上科學規劃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推出更加務實有效的新舉措,不斷開創首都文化建設新局面。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我們應當從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高度,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擔當,自覺肩負起推動全國文化發展的重任,更好地把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全過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首善之區、模範之地、創新之城,不斷朝著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脈標誌邁進。

目 錄

  總 則

  第一章 堅持以首善標準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第一節 戰略定位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第三節 發展格局

  第二章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首都文化建設

   第一節 高舉思想旗幟,築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地

   第二節 堅持貫穿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善之區

   第三節 注重立德樹人,構建思想道德建設引領區

   第四節 強化實踐養成,打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區

   第五節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弘揚主流價值的良好氛圍

  第三章 通過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第一節 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強化獨特壯美的空間秩序

   第二節 保護歷史文化底蘊,留住老城鄉愁記憶

   第三節 弘揚老城文化價值,彰顯古都魅力

  第四章 依託三條文化帶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

   第一節 傳承千年運河,滋養流動的精神家園

   第二節 守護萬里長城,傳承中國精神

   第三節 融會一山一水,彰顯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四節 凸顯北京歷史文化整體價值,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第五章 鑄就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高峰

   第一節 勇攀文藝創作高峰

   第二節 實現文藝全面繁榮

   第三節 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環境

  第六章 建成供給豐富、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一節 構建群眾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第二節 加強高品質公共文化供給

   第三節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含量

   第四節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

  第七章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第一節 建設滿足群眾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的創新創意中心

   第二節 構建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第三節 推進“文化+”融合發展

  第八章 建成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世界旅遊名城

   第一節 構建豐富優質的旅遊資源體系

   第二節 建設國際化旅遊服務設施

   第三節 培育高品質旅遊産業

  第九章 建設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首要窗口

   第一節 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國

   第二節 拓展中華文化走出去途徑

   第三節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第四節 提升文化貿易品質和水準

  第十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

   第二節 加強文化協同創新

   第三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第四節 推動規劃落到基層

   第五節 強化規劃監督考評


總 則

  第1條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首善標準,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緊緊圍繞“四個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充分發揮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傳播交流和服務保障的重要功能,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2條 規劃依據

  1.《中國共産黨宣傳工作條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8.《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9.《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第3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9年至2035年,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堅持以首善標準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要對標對表中央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目標要求,按照中央對首都文化建設的安排部署,與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起來,與推動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與增進人民群眾文化福祉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繁榮興盛新時代首都文化。

第一節 戰略定位

  第4條 發揮凝聚薈萃功能,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培育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相容並包的文化氣象,吸收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引導各種文化要素集聚,推進融合創新,推出標誌性文化精品,使北京成為民族文化精華的展示地、各地優秀文化的薈萃地和先進文化潮流的引領地。

  第5條 發揮輻射帶動功能,推動文化共同繁榮

  堅持首善標準,用首都文化發展的生動實踐體現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為全國文化建設創造經驗、作出表率。當好文化建設的排頭兵,推動京津冀三地文化發展實現一體化謀劃、聯動式合作、協同性發展。加強北京與全國各地的聯動,引導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文化人才等各類要素有序流動,推動首都文化建設成果和資源共用,促進全國文化建設水準整體提高。

  第6條 發揮創新引領功能,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強化創新對首都文化建設的驅動和賦能,推動首都文化建設各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使首都文化建設呈現整體推進、齊頭並進的良好態勢,各方面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催化整合式創新,加強智慧化運用,實現立體化呈現,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營造崇尚創新、勇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推動文化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第7條 發揮傳播交流功能,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彰顯大國文化自信。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養分,借鑒優秀成果,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第8條 發揮服務保障功能,形成文化建設強大合力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著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社會道德風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入和支撐全國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把首都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首都發展勢能。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更好地滿足中央單位文化需求,助力各省區市文化發展和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譜寫北京篇章。

第二節 發展目標

  充分利用北京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集聚的優勢,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歷史使命,以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大國首都的時代方位,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時尚創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親和力,充滿人文風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第9條 2025年目標

  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顯著增強,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對全國文化建設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引領全國,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明顯提升,首都作為思想高地、價值高地和道德高地的地位更加鞏固。

  --以“一城三帶”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重大進展,古都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充分彰顯,北京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更加光彩奪目。

  --代表國家形象、首都水準的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涌現,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

  --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充分發展,設施空間佈局更加合理,服務內容更加豐富,高品質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高。

  --文化産業提質增效,支柱地位日益鞏固,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高精尖文化産業體系基本形成,高品質發展引領全國。

  --建成世界優秀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第10條 2035年目標

  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全國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統完善,文化建設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更加強勁,大國之都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人民群眾價值追求更加高尚,道德素質、人文素養大幅提升,建成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更加完善,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日益彰顯。

  --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群眾高品質、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得到日益滿足。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面建成,服務效能整體提升,公共文化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消費貢獻度顯著提升,文化産業創新活力不斷迸發,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中心。

  --代表國家文化走出去的龍頭地位更加鞏固,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首要窗口,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的作用充分發揮。

  第11條 展望2050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地位更加鞏固,文化名家薈萃雲集,文藝高峰之作迭出,人民群眾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協調發展,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更加彰顯。北京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成為弘揚中華文明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

第三節 發展格局

  按照“四個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思想文化新進步、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社會文明新提升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

  第12條 堅持“四個文化”基本格局

  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首都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古都文化是北京長期以來作為國家首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凝聚融匯、傳承積澱的文化寶藏,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是首都的職責。新時代傳承發展古都文化,要堅持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保護傳統和融入時代相協調,不斷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過程中培育、形成和凝結而成的,彰顯著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要以賡續紅色基因為主線,以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為重點,以重大時間節點為坐標,挖掘紅色內涵,講好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薪火相傳、與時俱進。

  --京味文化是北京地區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形成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風俗習慣、禮儀禮節、道德規範,承載著人民群眾的鄉愁。新時代傳承發展京味文化,要堅持辯證揚棄、開放包容、推陳出新,以保護城市記憶為基點,以培育首善之區市民精氣神為帶動,著力涵養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質樸與絢麗兼具的城市文化韻味,溫潤人們的精神世界。

  --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涵養了敢於開拓、奮勇爭先的創新氛圍,孕育著各得其所、人人出彩的創新機會,塑造出勇於創造、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形成了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新時代踐行創新文化,要堅持創意為先、人才為本、機制為要,讓勇於創新成為風尚、支援創新形成氛圍。

  第13條 堅持“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奮力開創首都文化建設新局面。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抓住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任務,強基固本、凝魂聚氣,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進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以“一城三帶”為抓手,構建涵蓋老城、中心城區、市域和京津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按照“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過中軸線申遺推進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精心保護北京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凸顯北京歷史文化整體價值。

  --以“兩區”建設為支撐,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加強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供需兩端精準對接,著力提升文化産品品質和服務效能,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高品質、服務性、融合化,加快構建高精尖文化産業體系,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在“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中,發揮核心區和中心城區的承載作用,凸顯長安街沿線、中軸線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抓好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及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建設,進一步優化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空間佈局。

第二章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首都文化建設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強基固本、凝魂聚氣,打造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鞏固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第一節 高舉思想旗幟,築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地

  第14條 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宣傳教育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工作體系。加強理論學習培訓,發揮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龍頭帶動作用,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黨支部學習等各層級學習制度,建設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等一批理論學習陣地,用好“學習強國”等網路平臺,辦好網路“新時代”頻道,創新學習形式,強化學習效果。鞏固理論宣傳主陣地,推動《北京日報·理論週刊》、《前線》、宣講家網、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等提檔升級,打造現象級理論宣傳融媒體産品,形成一批與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理論傳播品牌。充分發揮市委講師團、市社科聯和各類宣講隊伍作用,面向基層幹部群眾開展多層次、廣覆蓋的理論宣講活動,強化人們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級融媒體中心作用,整合社會資源,全面打通基層理論宣講的“最後一公里”。

  第15條 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各方面。全力辦好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形成一批精品力作,使北京市始終走在學理化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最前列。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馬克思主義教學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陣地。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中心,積極推動與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深度交流對話,搭建高水準前沿學術交流平臺。

  第16條 繁榮發展首都哲學社會科學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打造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標識性概念、基礎性範疇,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加強學術環境和學風建設,推進人才評價、職稱評定、經費保障等改革,完善激發科研活力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首都新型智庫建設,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佈局合理的首都新型智庫體系。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運用網際網路提供多樣性、個性化的內容服務,讓權威的社科知識豐富網路空間。以理論大眾化為抓手,不斷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大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提升全社會思想理論素養。

  第17條 築牢首都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防線

  嚴格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按照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原則,加強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的建設和管理,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網上與網下一體化引導,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加強對重點部位、薄弱環節的管理,管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市場和講座論壇、報告會研討會、公共空間藝術品等,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工作。發揮意識形態分析研判常態化機製作用,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第二節 堅持貫穿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善之區

  第18條 持久深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導人們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準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牢固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鑄牢首都市民的精神支柱。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聯繫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堅持改進創新,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於參與的平臺,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19條 打造全國愛國主義教育高地

  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在首都奏響最強音。

  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祝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抓住國慶節這一重要節點,廣泛開展懸挂國旗、傳唱愛國歌曲、國慶體驗旅遊、燈光秀展示、網路空間迎國慶等系列主題活動,使國慶期間參加愛國活動成為新民俗,推動國慶黃金周成為愛國活動周。在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期間,精心組織紀念儀式、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引導人們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結合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和“12·4”國家憲法日等,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主題活動,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注重運用儀式禮儀和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宣傳國旗、國徽、國歌相關知識。

  完善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體系。健全考核獎勵、動態調整、摘牌退出等機制和制度,到2035年,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數量保持全國領先,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超過200家,實現數量、品質雙提升。加強教育基地建設,抓好內容建設,改進展陳方式,打造精品陳列,建強講解隊伍,塑造品牌活動,完善免費開放政策和保障機制,為市民群眾參觀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統籌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容資源,建好愛國主義教育網上陣地,通過大數據、雲平臺打造融媒體傳播平臺,推動教育基地展陳內容網上傳播、線上線下一體服務。

  健全首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主題保護,打造紅色文化弘揚傳承重點品牌。以北大紅樓及其周邊舊址為重點,形成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以盧溝橋和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重點,形成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以香山革命紀念地和香山革命紀念館為重點,形成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推動紅色旅遊內涵式發展,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培訓,規範旅遊項目、解説詞等,形成紅色旅遊經典品牌,讓遊客在遊覽中領略紅色傳統。建立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完善革命文物數據庫,構建“線上北京革命文物展覽中心”。

  第20條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堅持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和糾偏機制,形成有利於弘揚主流價值的良好政策導向、利益機制和社會環境。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融入制度建設和治理工作中,制定完善文明條例、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範,推動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各領域,體現到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辦學治校等各方面,覆蓋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家風、校訓、企業精神和鄉賢文化中,使之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首都法治建設中,融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使軟要求變為硬約束,以法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

  第21條 形成比學趕超、爭當先進、榜樣輩出的生動局面

  不斷完善典型人物評選宣傳機制,通過層層舉薦、周周上榜、月月公益、全媒宣傳,選樹和宣傳一大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北京榜樣,將北京榜樣打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知名品牌。推動北京榜樣向各領域各行業覆蓋延伸,統籌師德榜樣、健康衛士、國企楷模、最美警察、安監之星等榜樣子品牌,形成群星閃耀、榜樣迭出的生動局面。持續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廣泛影響力、覆蓋各個群體的重大典型,力爭在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評選中全國領先,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廣泛開展“學榜樣 我行動”活動,大力弘揚首都市民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的優良傳統,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第三節 注重立德樹人,構建思想道德建設引領區

  第22條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學習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與中國發展大勢,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扎紮實實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廣泛開展國情市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結合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通過通俗理論讀物、形勢政策報告會、網陳情談等多種形式,把形勢政策講透徹,引導幹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面向幹部群眾廣泛開展“我的中國夢”“我和我的祖國”等主題實踐活動,大力弘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激勵首都幹部群眾建功立業新時代。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23條 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産主義道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始終保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著力點。推動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市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推動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市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推動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市民在家庭裏做一個好成員。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深化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社會管理、輿論監督等手段,建立懲戒失德行為的常態化機制。針對食品藥品安全、産品品質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服務、公共秩序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強化全社會誠信意識。建設完善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實現信用資訊互聯互通、共用應用,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擴大信用紅黑名單發佈範圍,加強誠信文化建設,推動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第24條 加強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

  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抓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著力加強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宣傳教育;加強解疑釋惑、化解矛盾的工作,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和國情市情教育;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

  面向城鄉基層、擴大人群覆蓋,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機關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企業黨組織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圍繞促進鄉村振興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結合城鄉社區治理加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社會各個階層各界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專兼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獎勵評價體系,做好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評選表彰,健全完善專職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選拔評聘機制。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立校辦學、教書育人全過程。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紮實推進全國“三全育人” 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推動高校將思政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質提升工程,抓好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打造一批市級思政課,每年評選一批教書育人“最美課堂”;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師“1+X”培養計劃,著力培養一批教育教學骨幹;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積極參加中學生“四個一”活動、大學生文化育人“六個一”計劃等實踐活動。

第四節 強化實踐養成,打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區

  第25條 實現精神文明創建走在全國前列

  發揮文明城區創建龍頭作用,主動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抓好背街小巷、城中村、棚戶區等薄弱環節的整治,增強文明城區創建實效。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主題,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建好用好鄉情村史陳列室,實現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擴大文明單位創建覆蓋面和影響力,引導各級各類文明單位增強“窗口”意識、樹立行業新風。堅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大力推進文明家庭創建和最美家庭推選。深化文明校園創建,營造有利於學生修德立身的校園氛圍。到2035年,力爭主城區全部進入全國文明城區行列,創建全國文明城區10個以上、全國文明村鎮170個以上、全國文明單位560個以上、全國文明校園30個以上、全國文明家庭50個以上,實現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覆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第26條 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出臺《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協同推進、群眾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引導和規範市民文明行為,樹立文明尺規,培育時代新風。加大規範文明行為宣傳力度,倡導鼓勵單位和個人忠於祖國、熱愛首都,維護公共環境衛生、公共場所秩序、交通安全秩序和社區文明,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交往、文明旅遊、文明觀賞、文明用網、文明就醫。發揚首都市民在重大活動中識大體顧大局、舍小家為大家的良好傳統,展現新時代首都市民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加強文明行為的組織推動和監督保障,加大對文明行為的表彰獎勵、對不文明行為的聯合懲戒,有效根除與首都城市形象不相符的陳規陋習,及時糾正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新産生的不文明行為。

  第27條 讓志願服務閃亮京城

  建立市、區、街(鄉)、社區(村)四級志願服務組織體系,規範志願服務平臺管理,完善志願服務工作協調機制,推動志願服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創新社會動員機制,統籌首都志願者、公共文明引導員和“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石景山老街坊”等社會群體力量,拓寬志願服務領域。健全志願者招募註冊、培訓管理、嘉許回饋、保險保障制度,壯大志願服務隊伍,到2035年實名註冊志願者與常住人口比值達到0.22,“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志願服務風尚在京華大地蔚然成風。

第五節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弘揚主流價值的良好氛圍

  第28條 構建弘揚主流價值的現代傳播體系

  擔當履行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以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為職責和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主渠道作用。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的生動實踐。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展現首都幹部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凝聚全市人民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適應媒體融合趨勢,創新方法手段,精心策劃開展主題宣傳、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做好正面宣傳,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提升輿論引導水準,牢牢掌握話語權、主導權。加強新聞發佈和政策解讀,提高議題設置能力,回應群眾關切,解疑釋惑、化解矛盾,推動社會凝聚共識。健全完善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工作機制,提升重大突發事件輿情處置能力。堅持科學、準確、依法、建設性地開展輿論監督,發揮維護和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向作用。

  深化市屬媒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搶佔全媒體技術高地,建設根植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體集群。堅持移動優先戰略,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有效整合,緊跟傳播技術發展,加強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統籌市區媒體整體規劃發展,以建設“北京雲”市級技術平臺為龍頭,著力打造市級移動平臺,建好用好區級融媒體中心,培育若干內容優質、獨具特色的“京字號”新媒體原創品牌,不斷完善提升新型主流媒體格局,實現全媒體時代多層次、廣覆蓋、形態新、效果好的傳播態勢。

  完善中央媒體服務對接機制,發揮中央媒體龍頭引領作用,開展重大主題宣傳策劃,總結提煉推介北京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推進改革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明顯成效和成功經驗,展示北京發展成就。

  第29條 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

  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準確把握網路傳播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到網路宣傳、網路文化、網路服務中。推出優質網路文化內容,提高主旋律內容的到達率、吸引力。加強網上熱點話題的正確引導、有效引導,營造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環境。

  培養文明自律網路行為。建立和完善網路行為規範,明確網路是非觀念,培育符合網際網路發展規律、體現主流價值要求的網路倫理、網路道德。倡導文明辦網,完善網際網路企業黨建工作體系,推動網際網路企業自覺履行主體責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構建規範嚴格的內容審核評價機制,依法依規經營,加強網路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倡導文明上網,深入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推進社會網路素養教育,提高網民自律意識,自覺維護良好網路秩序。團結引導網路名人,帶動建設優秀網路文化。

  創新網上精神文明實踐。積極培育網際網路公益力量,拓展“網際網路+公益”“網際網路+慈善”模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網路公益、網路慈善活動,引導人們隨時、隨地、隨手做公益。整合社會組織、志願團體、文化機構等資源,組織開展網上志願服務、文化交流、道德培育等活動,推動網路成為傳播文明的重要陣地。

  營造良好網路道德環境。建立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全面提高網路治理能力。構建完備的網路治理法規體系,加強首都網際網路協會、道德委員會等相關支撐體系建設,加大對網上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清理網路欺詐、造謠、謾罵、低俗等內容,反對網路暴力,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促進網路空間日益清朗。

  第30條 創新社會宣傳

  進一步發揮百姓宣講、演講論壇、展覽展示等社會宣傳形式貼近群眾、鼓舞群眾的優勢,用好5G、虛擬現實技術、短視頻等最新技術手段,創新傳播方式,增強新穎性、互動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突出抓好城市環境佈置,在重大活動或節日期間,用好國旗彩旗、燈籠燈飾、標語橫幅、公益廣告、戶外顯示屏、立體花壇、容器花卉、夜景照明等載體,按照“適當、準確、莊重、安全”的原則,根據“統一內容、統一時間、統一標準、統一佈局”的要求,在全市營造濃厚氛圍,充分展現大國首都良好形象。提檔升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廣場、街道、社區等戶外宣傳陣地,讓核心價值觀景觀更好地融入城市環境、融入百姓生活。完善城市環境佈置相關規定,推動全市環境佈置工作更加精細化規範化。健全完善公益廣告相關制度,推進公益廣告宣傳制度化常態化。

  第31條 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挖掘文化內涵,創新理念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市民在廣泛參與中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用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不斷增強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文化深度和厚度。

第三章 通過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老城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加強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要落實好“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更加精心保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産,與提升城市品質、創造美好生活結合起來,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使老城成為綱維有序、運作高效的國家中樞,古今輝映、禮樂交融的千年古都,疏朗莊重、藍綠環抱的文化名城,和諧寧靜、雅韻東方的宜居城區。

第一節 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強化獨特壯美的空間秩序

  第32條 做好中軸線整體保護利用

  北京中軸線由鐘鼓樓貫穿至永定門,約7.8公里。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要求,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原則,對中軸線遺産的核心構成要素以及發揮烘托、強化作用的城市水系、歷史建築和傳統四合院民居等進行整體保護。做好文物和歷史建築騰退保護工作,重點整治對中軸線視廊、對景造成破壞的不協調建築,綜合管控建築色彩、建築體量和屋頂形式,嚴控緩衝區內建築高度,逐步恢復歷史景觀的空間秩序。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的標桿。

  利用中軸線文物騰退空間,優先用於補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設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使中軸線歷史文物和文化資源煥發時代活力。豐富文化體驗功能,使人民群眾更好感知中軸線遺産、體驗中軸線文化。在推進中軸線文物保護、景觀恢復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不斷提升沿線區域環境品質。

  第33條 展現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

  系統開展中軸線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精神價值和時代價值的研究,挖掘中軸線文化內涵。注重對文化遺産背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闡釋,活化展示中軸線內涵,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通過舉辦豐富的宣傳活動,吸引更多公眾走近中軸線,營造全民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氛圍,使遺産更好地發揮引導社會、教育人民、啟迪思想、推動發展的作用,增強文化自信。

  第34條 增強中軸線國際影響力

  推進遺産保護利用的國際合作,積極申辦世界遺産大會,開展交流對話,有效展示傳播中軸線文化魅力。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軸線故事,充分論證中軸線“傑出性和普遍性價值”,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國際影響力,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審美理念和人文精神,使中軸線成為國家文化符號。辦好中軸線申遺保護等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深入闡釋中軸線遺産價值及其蘊含的東方智慧。借鑒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先進經驗,提升中軸線整體保護水準,培育優質、特色的國事活動場所,打造國際交往新的承載空間。

第二節 保護歷史文化底蘊,留住老城鄉愁記憶

  第35條 加強老城整體保護

  深化拓展歷史文化保護內涵,豐富保護類型,完善歷史文化保護要素,構建包括世界文化遺産在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築、中軸線及衚同街巷、歷史文化街區及老城組成的“點線面”三級保護體系,恢復老城特有風貌。根據分級分類的原則,依法嚴格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築,定期評估文物保護單位和優秀歷史建築,加強衚同肌理保護,實施歷史文化街區劃定,促進老城整體保護。

  保護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打造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充分展示歷史人文遺跡和首都風貌,再現世界古都城市規劃建設傑作。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個歷史文化街區,重點打造13片文化精華區 。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尊重並保持老城內的街巷衚同格局和空間尺度,原則上不再拓寬老城內現有街道,設置步行街區,營造寧靜、溫馨的衚同氛圍。精細組織街區空間,深入梳理歷史文化特色,展示傳承歷史文化內涵,打造古樸厚重、文化彰顯的精品街區。合理設計、精心陳設反映歷史格局的重要標誌,推動恢復老城內重要河流景觀,展現鮮明的城市意象和古都風韻。

  精心保護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歷史文化標識。以皇家宮殿、園林、王府、壇廟、衙署等騰退修繕保護為重點,保留古都印記。突出衚同、四合院特色,打造保護傳承利用樣本,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加強對會館、名人故居等保護與利用,挖掘展示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打造鑲嵌在老城中的文化珍珠。

  第36條 推動老城有機更新

  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制定科學的、體現老城文化特徵和藝術審美的技術規範和設計導則。完善責任規劃師 制度,結合居民意見和騰退空間利用,提升街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精準織補需求。推進騰退平房院落的功能改造,拆除違法搭建,恢復傳統院落格局,逐步完善配套設施,更好地滿足老城居民現代生活需要。增建一批體現老城文化內涵的社區公園、小微綠地、口袋公園,逐步貫通水系、綠道、街巷脈絡,將文物保護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加強老城公共空間景觀建設,涵養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文化氣息,賦予生機活力。

  第37條 激發老城內生活力

  積極探索“共生院”等發展模式,通過對騰退院落改造,既對老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條件,實現居民共生、建築共生、文化共生。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打造更多優質文化空間。引導歷史文化街區有序發展,防止商業過度。優化老城內文化園區經營模式,提供更多面向社區的智慧文化服務,促進文化園區與城市社區的融合貫通。提升金融、科技、商業、文化等現代服務業水準,形成高端、融合、低碳的發展格局,為老城注入新活力。

第三節 弘揚老城文化價值,彰顯古都魅力

  第38條 挖掘老城文化內涵

  實施歷史文脈研究整理工程。圍繞老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遺産,系統推進老城文化內涵研究,保護好北京城市文化符號,開展老城史志、歷史文獻、民風民俗、名人軼事等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老城文化書係,策劃推出專欄專刊,舉辦主題文化活動,傳播好老城文化,講好老城故事。

  第39條 打造匯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館群

  發揮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字號”帶動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等市級博物館影響力,打造京報館、京華印書局、湖廣會館、臨汾會館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內涵的主題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佈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館。加強聯動策劃,精心開展豐富多彩的展覽展示活動,使老城成為一座處處散發著濃郁文化氣息的歷史文化博物館。

  第40條 加強老城文化傳播的科技支撐

  強化高科技對傳統文化展示的支撐作用,通過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對歷史場景和文物建築等進行多維呈現,增強文化表現力。充分利用各類新型資訊技術,深化“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做好文化遺産和典籍資源的數字化工作。

第四章 依託三條文化帶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

  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承載了北京“山水相依、剛柔並濟”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記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底蘊豐厚,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度交融的空間載體和文化紐帶。要統籌推進三條文化帶保護髮展,構建歷史文化遺産連片、成線的整體保護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第一節 傳承千年運河,滋養流動的精神家園

  第41條 構建“一河兩道三區”發展格局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對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打造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樣板區,規劃大運河文化主題展示區,建設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以大運河為軸線,建設全線濱河綠道及重點遊船通航河道,結合大運河沿線不同特點,打造大運河文化展示區、大運河生態景觀區和疏解整治提升區,構建“一河兩道三區”的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傳承大運河文化,激活沿線發展活力,進一步擦亮世界公認的國家文化符號。

  第42條 系統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

  完善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保護清單,系統開展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工作。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逐步疏導不符合規劃要求的設施、項目,統籌做好沿線古橋、古閘、古碼頭、古倉庫等建築遺跡和文物的保護修繕,聚焦重要物質文化遺産,擴大文物展覽開放空間。加強路縣故城遺址和通州古城整體保護利用,在活態保護中留住漕運古城風貌。推進重點片區的疏解搬遷與整治提升,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有效恢復歷史景觀格局。

  第43條 營造藍綠交織生態文化景觀

  聚焦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等大運河重要水系,開展綜合治理,全面改善大運河生態環境,實現沿線污水全處理,河道水體全面還清。加強老城內歷史水系保護,研究制定古河道恢復和景觀設計方案,串聯沿線閘橋古跡,增加人文景觀和配套設施,展現古橋縱橫、古屋比鄰、商鋪連綿、水穿街巷的親水休閒歷史風貌。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兩岸景觀整體規劃,精心打理水系,貫通親水步道,打造高品質生態景觀廊道。在大運河沿線構建大尺度綠色開放空間,更好服務群眾休閒遊憩。

  第44條 打造文化旅遊魅力走廊

  做好“三廟一塔”周邊風貌管控,優化提升旅遊配套設施和服務品質,積極創建集休閒、度假、體驗于一體的北京(通州)大運河國家5A景區。整合大運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遺産等資源,2021年實現北運河北京段通航,遠期推進與天津、河北段通航,打造大運河水上旅遊精品線路。統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保護張家灣古鎮、漷縣古鎮,精心打造昌平白浮村、朝陽高碑店村、通州皇木廠村等傳承大運河歷史文化的特色古村落,促進遺産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協調統一。利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展示好大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

  第45條 編織協同發展文化紐帶

  加大與天津、河北的工作對接力度,共同加強大運河京津冀段遺産保護,加快梳理大運河歷史文脈。協同開發利用區域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産業和旅遊休閒産業協同發展。按照統一標準,加強大運河水環境保護,整體塑造大運河沿線風貌,帶動大運河周邊區域發展。用好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等合作機制,聯合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推廣。

第二節 守護萬里長城,傳承中國精神

  第46條 弘揚長城精神

  建設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打造國家級標誌性工程。深入挖掘長城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弘揚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眾志成城、堅韌不屈、自強不息、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偉大精神。構建長城闡釋與展示體系,彰顯長城作為中華民族代表性符號的重要價值。支援長城博物館建設,舉辦長城文化節、長城國際體育賽事等特色活動,打造長城文化品牌。

  第47條 構建“一線五片多點”空間結構

  著眼于長城文化帶作為首都文化傳承與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結合其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稟賦,構建“一線五片多點”的整體保護格局。以長城墻體遺存線為保護主體,打造沿河城組團、居庸路組團、黃花路組團、古北口路組團和馬蘭路組團等五個文化精華展示核心組團,對長城沿線衛城、所城等指揮中樞及關口、城堡、堡寨延續至今的村鎮進行系統保護。促進長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市民更好體驗長城文化,使長城文化帶成為北部山區宜居宜業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第48條 加強長城遺産保護

  以加強遺産保護為根本立足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推進長城搶險加固,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準,實現長城全線無險情,盡到守護世界遺産的歷史責任,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産代代相傳。對重要古關口及長城城堡開展考古研究,實施保護性修復工程。加強長城保護區劃內的規劃控制,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不符合保護控制要求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實現長城文化帶核心區內無違法建設。推進長城資源檔案更新與數字化工程、長城保護區劃界樁標定工作,加強長城保護區劃管理,建立健全保護員管理體系,完善長城“四有”工作。實施長城遺産監測,制定分類分項監測指標,建立完備的長城監測體系,全方位提升長城安防水準和監管能力。完善配套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科學打造集中展示長城文化精華的優質景區。從保護角度做好遊客分流,緩解開放景區遊客壓力集中的問題,開發延慶區古長城、水關、九眼樓,懷柔區慕田峪、箭扣、響水湖及密雲區古北口、司馬臺長城等國際精品旅遊線。

  第49條 打造“生態長城”

  加強生態涵養區的保護,開展長城所依附的山川河谷環境生態修復,保障長城文化帶的生態環境安全。立足“兩山四水十八溝” ,大尺度造林綠化,恢復“居庸疊翠”“岔道秋風”等歷史文化景觀,構建良好的長城沿線彩葉林景觀帶及綠道體系,營造兼具較高景觀價值和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生態景觀。串聯長城文化帶沿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加強統籌保護,凸顯長城生態屏障價值。

第三節 融會一山一水,彰顯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50條 構建“四嶺三川一區兩脈多組團”山水格局

  大力推動北京西山四道山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為首都打造靚麗城市風景線,塑造優質城市背景輪廓。保護永定河、大石河、拒馬河生態環境,嚴守生態紅線,推進生態修復和流域治理。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將三山五園地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典範地區和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載體。結合西山、永定河生態環境,構建由重要文化遺産串聯的文化脈、生態脈。以重要歷史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資源分佈密集區為主體,打造一批有歷史底蘊、有綠水青山、有鄉愁記憶的生態文化組團,凸顯其作為北京文明之源、歷史之根的寶貴价值。

  第51條 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

  保護三山五園地區山水格局與傳統風貌。突出分區特色,西部以香山、北京植物園、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大處公園為基礎,提升景觀品質,挖掘文化內涵,完善遊憩功能,建設生態休閒遊憩區;中部以頤和園、圓明園為載體,以文化為主導功能,優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交流示範區;東部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為載體,以教育和文化為主導功能,建設教育科研文化區。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整體提升,恢復大尺度綠色空間,逐步恢復歷史田園風光、水系格局和景觀特色。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對文物保護單位開展保護修繕,對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實施保護,實現區域保護全覆蓋。建立完善的文物數據庫管理平臺,提升保護管理水準。實施圓明園大宮門歷史風貌保護和功德寺景觀提升等工程,保護和展現禦園宮門、古鎮、村落、禦道等重要歷史節點。辦好三山五園研究院、文獻館、數字體驗中心和巡展,深入挖掘三山五園地區文化資源。加強數字技術在三山五園地區的應用,虛擬重現難以原址恢復的重要文化遺産,推動三山五園地區進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體系,提高“三山五園”的文化辨識度、生命力和傳播力。

  第52條 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

  嚴格落實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要求,精心保護好週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兩處世界文化遺産。推動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做好東胡林人遺址、竇店土城遺址、金陵遺址和潭柘寺、雲居寺、南海子等重要文化遺産考古與展示,推動皇家園林、寺廟、傳統村落、京西工業遺産等文化遺産的整體保護利用。系統梳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動活態傳承。

  第53條 修復永定河生態功能

  把加強生態涵養區保護與永定河生態修復放在首位,加大“護山、治水、增綠”力度,構築京西地區重要生態屏障。重點加強淺山區風貌管控,嚴禁破壞山體及其生態環境的開發建設行為,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通過晉蒙京津冀區域聯合治理,永定河恢復全線通水,加強沿岸綠化,打造濱水景觀,水功能區水質進一步改善,沿河形成溪流-湖泊-濕地連通的綠色生態廊道。堅持生態保育、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並重,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生態環境品質整體提升,建設水源涵養林,完善城市生態濕地網路,著力塑造城市地理標誌,提升人文山水景觀品質,形成歷史環境與綠水青山交融的西山永定河特色景觀風貌。

  第54條 加強文化生態旅遊功能

  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風景資源,打造文化生態休閒遊覽線路。開發平西地下交通線及京西古商道、古香道、古河道等主題探訪線路,注重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提升服務設施。加強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發展生態旅遊。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修復,加強對現有林地的生態保護,建設京西林場礦山遺址文化公園。整合永定河平原段的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永定河開放式生態文化體驗園。舉辦永定河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展現西山永定河文化時代風采。

第四節 凸顯北京歷史文化整體價值,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第55條 以關鍵節點增強城市可識別性

  發揮北京擁有七處世界文化遺産的整體優勢,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的持久魅力。梳理北京70萬年人類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脈絡,挖掘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重要文物遺存遺跡,展現厚重歷史,突出文化傳承,傳遞古都韻味。鮮明生動地呈現新中國首都建設的重要印記,推動以新首鋼為代表的城市老工業基地轉型與復興,強化工業遺存再利用,融入現代元素,重現發展活力。打造以“三城一區”為代表的北京經濟發展新高地,建設智慧、生態、宜居的産城融合示範區,為首都發展培育新動能。

  第56條 突出兩軸骨架作用

  中軸線以文化功能為主,是體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區。傳統中軸線注重保護與有機更新相銜接,完善空間秩序,全面烘托中軸線作為城市骨架的統領作用,充分展示傳統文化精髓。中軸線北延線著重強化奧林匹克中心區國際交往、國家體育文化功能,提升國際影響力。中軸線南延線以中軸-南苑、大紅門區域為核心,推進功能優化和資源整合,將南五環區域打造成國家文化、國際交往功能區,建設城市南部國際交往新門戶。

  長安街以國家行政、文化、國際交往功能為主,體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重點塑造長安街國家禮儀形象,體現長安街秩序性與人民性,重點管控沿線建築形態與公共空間,保持嚴整有序的建築界面與連續開放的公共空間,展現宏偉莊重的大國首都形象與禮儀姿態。以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地區為重點,優化中央政務環境,高水準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和重大國事外交活動舉辦。以北京商務中心區、使館區為重點,提升文化、國際交往功能。建設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觀大道,提升城市東部地區綜合功能和環境品質。

  第57條 打造城市整體文化景觀格局

  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內涵,重點建設老城文化景觀區域(老城)、三山五園文化景觀區域(三山五園地區)、長城文化景觀區域(長城北京段)、大運河文化景觀區域(中國大運河北京段)、京西文化景觀區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觀區域(明十三陵、銀山塔林、湯泉行宮等)、房山文化景觀區域(房山文化線路)、南苑文化景觀區域(南苑及南中軸森林公園地區)、國際文化景觀區域(北京商務中心區及三里屯地區)、創意文化景觀區域(望京、酒仙橋及定福莊地區)等十片重點景觀區域,傳承歷史文脈、體現時代特徵,集中展示國家形象、民族氣魄及地域文化多樣性。

  以北京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為基礎,開展“漫步北京”計劃,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北京歷史底蘊、山水人文、城市魅力。在首都功能核心區,以兩軸沿線文化景觀和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完善綠地體系,豐富文化功能,打造以中軸線為代表的各類歷史文化探訪路線,串聯文化魅力場所和精華地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營造宜人的街道空間尺度,精心刻畫城市林蔭道,打造示範性步行街區。尊重和保護山水格局,構建綠水青山自然生態底色,結合三條文化帶建設濱河綠道、森林綠道、郊野綠道等多層次漫步系統,連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遺跡、公園和城鄉居住區,服務群眾休閒、旅遊、健身等方面需求,更好地體驗北京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

  第58條 構建非遺保護傳承“北京樣本”

  完善多層次非遺名錄體系,規範項目認定和管理制度,強化保護傳承效果評估。進一步發掘、整理、保護與傳承傳統地名、戲曲、音樂、書畫、服飾、技藝、醫藥、飲食、廟會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展文化典籍、民俗、口述史的整理、出版、闡釋工作,發現保護一批新的非遺項目,推動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聚焦傳承人梯隊建設,開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深入實施非遺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完善名家師承、青年傳承、娃娃繼承的非遺代際傳承發展機制。加大非遺傳播的普及力度,讓非遺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促進非遺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融入生産生活。加大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推進中醫藥傳統技能的傳承與發展,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結合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讓非遺彰顯首都文化特色、展示京味文化風韻、體現人文生活品味。加強老字號原址、原貌保護,推動老字號非遺傳承振興與創新,發掘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價值,開發北京特色産品與服務,擦亮金字招牌。

第五章 鑄就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高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文藝發揮著引領時代風尚、鼓舞人民前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産體制機制,建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優秀文藝創作、展演、傳播中心,原創能力、創新活力持續迸發,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藝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感召力顯著增強,始終保持引領全國文藝繁榮發展的大格局、大氣象。

第一節 勇攀文藝創作高峰

  第59條 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和創作導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唱響主旋律、謳歌新時代,用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領文藝創作,把書寫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灌注文藝實踐。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突破創新、潛心創作,堅持崇德尚藝、引領風尚,教育引導首都文藝工作者做培根鑄魂的“工程師”,自覺肩負起引領文藝方嚮導向、風尚思潮的政治責任。

  第60條 抓好文藝創作統籌規劃

  聚焦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時間節點及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搞好主題創作,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持續推進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制定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愛國主義題材、現實題材、青少年題材、北京題材等專項創作規劃。提高文藝創作生産組織化程度,加強文藝創作生産各環節統籌指導,把科學有效的組織引導與充分調動文藝工作者積極性、主動性有機結合起來,將更多優秀人才集聚到首都文藝創作生産中來,持續推出“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下”的大作力作,確保各文藝門類主題創作有品質、重大題材創作有創新、重要時間節點有精品,不斷鑄就新時代文藝創作高峰。

  第61條 提高文藝品牌影響力

  緊緊扭住提高作品品質這一生命線,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持續推進文化精品工程。建立動態更新的重點項目“種子庫”,實施全程跟蹤孵化培育,推動內容和形式相融合、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提高文藝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不斷推出具有中國氣派、首都水準、北京特色的文藝精品,形成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文藝品牌。各藝術門類在“五個一工程”“華表獎”“金雞百花獎”“飛天獎”“文華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家級重要文藝評獎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實施文學藝術遠航工程,把體現新時代文化成就、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文藝精品推向世界舞臺,推動重點文藝門類在國際重大文藝競賽評獎中不斷實現新突破。

第二節 實現文藝全面繁榮

  第62條 提升文學創作水準

  大力實施文學繁榮工程,重點抓好長篇小説、報告文學、劇本創作,推動詩歌、散文創作繁榮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時代性、經典性和史詩感的原創文學扛鼎之作、傳世佳作。支援辦好老舍文學院、十月文學院、各高校文學院和各類文學研究機構,鞏固壯大文學類刊物、出版單位,提高十月文學月的影響力,推出一批簽約作家和作家居住地,不斷拓展文學創作矩陣,把北京打造成原創性寫作和文學閱讀中心。繁榮大眾文學創作,激發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群眾文學熱情,提高市民文學素養,讓市民因文學更有內涵,城市因文學更具氣質。

  第63條 打造文藝繁榮興盛的“百花園”

  聚合央屬、市屬單位創作力量,盤活壯大文藝資源,調動激發高等院校、民營文化企業發展活力。實施影視高峰鑄就工程,戲曲、曲藝、民間文藝振興工程,美術、書法、攝影品牌工程,音樂、舞蹈、雜技創新工程,打破各文藝門類發展瓶頸,固強補弱,全面提升,推動各藝術門類均衡充分發展,形成各市屬文藝院團有經典作品、有新創劇目、有看家曲目的發展格局,促進文藝創作規模、品質、類型在全國佔據絕對優勢,以優秀豐富的文藝作品提升北京國際大都市文化品位。實施群眾文藝綻放工程,組織好舞臺藝術展演季,支援行業組織、專業院校、文藝院團、專業文藝工作者通過結對幫扶、互動共創、品牌塑造、駐場演出等形式,豐富群眾文藝內容,提升群眾文藝品質。辦好“歌唱北京”“舞動北京”“藝韻北京”“戲聚北京”“影像北京”“閱讀北京”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打造群眾文藝品牌,以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和文藝形式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64條 推動網路文藝成為北京文化生活新天地

  實施網路文藝品質提升工程,加強網路文藝發展規律研究和創作引導,扶持原創優秀網路文藝作品創作生産,提升網路文學、網路電影、網路劇、網路演出、網路音樂、網路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品質。不斷提高中國網路文學+大會國際影響力,推進傳統文藝與網路文藝創新性融合,推動文藝觀念、內容、風格、流派持續創新,增強文藝産品的藝術魅力。實行網上網下一個標準,推動網路文藝從成長到成熟、從低質到高質轉型,打造具有時代性的主流網路文藝樣式,推出大批引領網路文藝方向的優秀作品,做優做強網路文藝陣地,推動網路文藝健康有序發展。發揮新興傳播技術即時快捷、覆蓋廣泛、互聯互通的特殊優勢,提供優秀文化産品,拓展文藝傳播渠道,提高文藝傳播效率,讓網路文藝成為高品質文化産品供給的重要途徑。

第三節 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環境

  第65條 引導文藝工作者創作傾向

  精準把握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品質、品位、風格的期盼,教育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文化價值底線、社會責任底線、藝術審美底線,堅持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正確處理藝術個性和社會道德的關係。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泛娛樂化、泛物質化傾向,堅決治理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跟風抄襲等問題,規範文藝市場秩序。帶頭做到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媚俗、庸俗,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以創作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優秀文藝作品回報偉大時代。

  第66條 構建有利於出精品的平臺機制

  推動有關文藝政策的落地落實,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文藝創作生産,用好各類文藝專項資金、基金,對文藝創作基礎環節和重點門類、重大項目、重要作品給予精準扶持,營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政策環境。做強做優做大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美術、舞蹈、曲藝等藝術門類的交流交易平臺,促進優秀文藝作品多渠道傳播、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推進劇目運營服務平臺、排練中心和各區特色文藝中心建設,調動發揮各區文藝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校團、校際聯動,形成文藝創作合力。建立文藝創作會商機制、論證研判機制、科學評估機制、黑名單機制等監管體系,為文藝創作把脈定向、保駕護航。

  第67條 建立科學客觀的文藝評論評價體系

  發揮文藝評論評價引導文藝創作的風向標作用,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論評價機制,強化文藝評獎的激勵引領功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藝評論隊伍,辦好重點文藝評論報刊、網站和欄目,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建立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相統一的評判體系,防止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率、唯發行量等錯誤傾向,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提高創作水準,引領大眾分清優劣、明晰善惡、辨別美醜,提高文藝評論評價的引領力、公信力。

第六章 建成供給豐富、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用的工作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身邊化、服務內容品質化、供給主體多元化、服務方式智慧化,建成完備、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完善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全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第一節 構建群眾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第68條 建設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

  圍繞城鄉、區域均衡發展,聚焦城市副中心、城市南部地區、新首鋼地區等重要功能承載區,規劃建設一批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推動國家“文化重器”落戶北京,充分發揮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國家工藝美術館等國字號設施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重點推動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劇院、博物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北京市文化中心、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北京歌劇舞劇院、南部演藝中心、亦莊文化演藝中心等重點項目。依託北京世園會園區、冬奧森林公園等重大賽會活動載體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區級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

  第69條 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佈局

  高標準規劃建設區域性綜合文化中心,建設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惠民文化設施。按照便捷、普惠、實用的原則,全面提升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基層綜合文化設施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水準,完善居住區公共文化設施配套指標實施機制,編實織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優化全市公共文化設施佈局,引導新建大型文化設施向回龍觀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區及文化設施薄弱地區佈局。到2035年,每人平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在全面實現一刻鐘文化服務圈基礎上,更好實現全地域覆蓋。

  第70條 統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統籌調配志願服務力量,全面整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提升國有博物館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用好民間博物館、私人博物館,打造佈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結合疏解整治騰退空間再利用,採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多種方式,打造多樣化公共文化空間。探索在大型社區引入創意元素、文化力量改善社區治理,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傳承展示、知識服務、創意輔導等綜合功能提升。依託城市商業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等建設項目,合理佈局公共文化設施,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供給。鼓勵和引導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各類文化設施向公眾開放。

第二節 加強高品質公共文化供給

  第71條 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

  發揮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主力軍作用,加大優質公共文化供給。引入競爭機制,適度增加社會委託運營、民辦公助、文化基金、文化消費券、政企補貼合作等供給模式創新,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産品和服務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引導和扶持,發揮行業協會在強化行業自律、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文化志願者作用,建立完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第72條 豐富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和産品

  統籌用好各類文化資源,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群眾文化需求,適時調整提高服務指標。擴大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範圍,推行夜間開放,為群眾免費提供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十五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營造城市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時尚、成為習慣,使北京成為流淌著濃郁人文氣息的“書香之城”。充分用好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作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使用,深入挖掘文物及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組織開展獨具特色的全民藝術普及、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和全民科普活動,辦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節”“百姓週末大舞臺”“週末場演出計劃”“農村文藝演出星火工程”“中國戲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動。

  第73條 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務對接機制

  完善群眾文化需求徵集和反饋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健全總分館體系,堅持“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完善公共圖書、公益電影、公益演出、文化活動等線下線上一體化配送體系,推動超高清交互電視、互動式網路電視等新業務和數字智慧終端、移動終端等新型載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的應用,完善互動式、功能表式公共文化服務。堅持普惠與特惠相結合,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生活困難群眾,開展精準化、個性化預約服務和到府服務,充分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節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含量

  第74條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

  開展首都重大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館珍貴藏品、古籍善本、城市記憶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數字化工作,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便捷實用的首都特色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加快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綜合文化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超高清制播體系建設,擴大地面無線廣播電視覆蓋,豐富無線、有線、衛星和網路資訊服務,加強新型行動通訊技術應用,完善智慧終端服務網路,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用。到2035年,實現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各區全覆蓋,充分發揮數字文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第75條 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化應用場景

  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務雲系統,提供一站式、整合式、多媒體覆蓋的智慧化服務。加強網路通信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全方位、全鏈條智慧化升級。重點支援公共文化智慧展現、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網路化整合服務等智慧化項目,打造智慧廣電媒體,發展智慧廣電網路,建設智慧監管系統,精準供給文化産品和服務。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化應用場景,豐富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資源和服務能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數據採集、存儲和分析處理,運營好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務系統。

第四節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

  第76條 激發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活力

  進一步落實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骨幹作用。加強分類指導,有序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發展活力。

  第77條 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結合市民群眾不斷發展的公共文化需求,及時調整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採購目錄。落實國家相關稅收支援政策,建立多樣化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提供捐贈捐款。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吸引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提供優質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提升專業化管理水準。加強採購項目績效評估,構建群眾滿意度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

第七章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加快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大幅提升北京文化産業在設計、影視、演藝、音樂、網路遊戲、旅遊、藝術品交易、會展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體育等相關産業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文化産業發展新動能,建設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足、文化輻射力廣的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不斷提升文化産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比重,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第一節 建設滿足群眾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的創新創意中心

  第78條 建設設計名城

  發揮北京文化底蘊深厚、設計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等優勢,建設頂級設計團隊集聚、高端設計節展賽事匯聚、頂尖設計新品首發活動雲集、世界知名時尚産品匯集的設計名城,邁入國際一流設計方陣。吸引集聚設計産業要素,聚焦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建築設計等優勢領域,推動設計與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精尖産業深度融合。壯大設計市場主體,做強做優做大龍頭設計企業,支援設計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設計産業集群,促進設計産業集聚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搭建設計創新平臺,規劃建設張家灣設計小鎮、大山子時尚創意産業功能區等,發揮好中國設計交易市場作用,建立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國內設計機構與國際設計組織開展設計項目合作,實施原創設計引領工程、設計成果轉化工程、“北京設計”品牌傳播工程,不斷提升生産、生活價值和品質。加快城市創意設計發展,推進設計産業園區、設計樓宇等空間載體提質增效,高品質拓展設計産業新空間,吸引眾多設計産業頭部企業、設計大師匯聚。鼓勵和扶持自主設計的服裝、服飾、配飾,以及珠寶、化粧品、家居、數字電子産品等高端時尚産業發展。培育時尚設計、時尚消費、時尚休閒、時尚會展、時尚商圈等新業態,延長時尚産業鏈,構建時尚産業生態圈。運用時尚設計創意激活老字號品牌,開發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元素的原創設計。充分發揮設計在城市空間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間再造、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的特殊作用,賦能城市創新,打造人居體驗好、文化氛圍濃、創新載體優、時尚理念新的城市環境。辦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北京峰會”“中國設計紅星獎”“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時裝周”等國際品牌活動,引領國際設計發展,不斷提升北京作為設計名城的國際影響力。

  第79條 建設影視高地

  發揮北京在影視創意策劃、創作生産、宣傳發行、傳播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建成影視工業體系發達、人才雲集、精品薈萃、技術領先的影視高地。增強優秀原創影視作品孵化能力,為影視劇在京孵化提供全方位、高標準配套服務,吸引優秀影視資源匯聚北京,通過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北京紀實影像周、北京國際公益廣告大會、中國國際視聽大會、北京媒體融合發展大會等品牌活動,加大對北京優秀原創影視劇目宣傳推介力度,促成國際重大影視合作項目落戶北京。吸引集聚影視産業要素,加快完善影視投資、創意、生産、發行、放映、傳播、衍生品開發高度整合的産業鏈,規劃建設國際影視標誌性場所,推動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電影小鎮等項目建設,加快中國(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中國(北京)星光視聽産業基地、中國(北京)影視譯製基地轉型升級,發揮中國電影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資源集群優勢,打造影視特色文化休閒區。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影視作品在京首映首發,讓更多的優秀影視作品從北京走向世界。提升影視後期製作實力,主動接軌國際數字影視後期製作前沿,加大對剪輯、調色、特效、聲音、音樂等核心技術研發應用,創作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巨制,使北京成為國際影視後期製作首選地。推動視聽産業高品質發展,加快高新視頻産業發展,打造高新視頻産業集群,強化技術自主研發應用,做強做優産業生態。推動視聽內容創新創優,規劃建設視聽産業走廊、北京視聽小鎮,打造國際領先的內容整合分發交易平臺、播出平臺和傳輸網路,為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發展增添新動能。

  第80條 建設演藝中心

  推動戲曲、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兒童劇等原創戲劇策劃創作,延伸演藝産業鏈,推出沉浸式、互動式等演藝業態,形成經典劇目薈萃、國際演藝節展匯集、國際知名大師雲集的演藝發展格局,建設演藝中心。加大演藝精品創作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文藝院團、演藝經營主體做好重大題材選題規劃,形成重基礎、排經典、抓原創、推精品的創作格局,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劇目,豐富駐場演出、實景演出、主題公園演出等不同形態的高品質演藝産品。做優做強演藝運營,鼓勵國際國內知名院團和藝術家將優秀演藝作品的全球首演、國內首演放在北京,發揮大戲看北京的風向標作用。吸引國際著名劇團來京巡演,國際知名演藝集團和演藝經紀機構落戶北京,提升演藝經營國際化水準。支援演藝産業的專業化、院線化、聯盟化、品牌化發展,鼓勵行業機構組建演藝聯合體,實現長安街演藝區、王府井演藝區、天橋演藝區、中關村演藝區、西部演藝區、南部演藝區、臺湖演藝小鎮等高品質發展,建設國際水準的演藝空間。集聚演藝産業高端要素,堅持市區聯手、區域聯動、社會參與,優化産業空間佈局,鼓勵商業綜合體、文化街區、文創産業園區引進演藝項目,打造一批文化演藝與商業、旅遊深度融合的綜合消費場所,推動業態模式創新。實施惠民低價票補貼政策,搭建技術相容、服務貫通、便捷高效的演藝資訊票務平臺。將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等打造為國際一流演藝品牌活動,促進演藝行業交流發展。

  第81條 建設音樂城市

  持續發揮北京在音樂創作、編輯製作、視聽傳播、版權交易、科技創新、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優勢,構建國際領先的現代音樂産業體系和傳播體系,匯聚一批國際一流音樂家,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作品,讓音樂浸潤心田、啟迪人心,讓世界人民通過優美音樂認知中國、感知中國,將北京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城市和華語音樂全球中心。大力推動原創音樂創作,加大對詞曲創作、項目孵化、演出展示、宣傳推廣等環節的扶持獎勵力度,激發社會力量支援原創音樂的積極性。實施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工程,推動優秀民族音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化音樂産業環境,完善音樂産業體系,加快中國樂谷等音樂産業園區轉型升級,打造集創作、表演、錄製、發行、消費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音樂産業園,支援網際網路音樂産業核心技術和大數據研發,推動音樂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音樂産業品牌,著力培育有社會影響力、行業號召力、市場競爭力的品牌音樂企業、原創音樂榜、音樂節、樂隊、音樂人等。辦好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新春音樂會、中國音樂産業大會、長陽音樂節、平谷桃花音樂節和“歌唱北京”原創歌曲徵集等品牌活動。實施“音樂+”城市文化工程,建設富有特色的高水準音樂展演空間。鼓勵創建“北京音樂角”,為市民提供免費音樂表演服務,讓城市充滿音樂律動和藝術品味。

  第82條 建設網路遊戲中心

  堅持以網路遊戲高品質發展為統領,以內容建設、技術創新、社會應用、理論研究、品牌培育為抓手,以網路遊戲精品研發、新技術應用、遊戲社會化推進、遊戲理論研究、電子競技産業品牌建設等為支撐,加快建成産業體系健全、要素市場完善、營商環境一流、産業鏈條完備的網路遊戲中心。在研發、出版、發行各環節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引導網路遊戲健康發展。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引領力的龍頭企業,吸引一批國際知名的創意人才和優秀原創遊戲團隊紮根北京,建設一批在內容研發、發行推廣、科技應用、消費體驗、電競賽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主題園區,形成佈局科學合理,引領力、競爭力、影響力、創新力顯著增強的新態勢。舉辦北京國際電競創新發展大會、電競品牌賽事和國際網路遊戲節展活動,搭建整合果展示、行業交流、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産業平臺,提升品牌影響力。

  第83條 建設世界旅遊名城

  統籌保護利用好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融入旅遊産業全要素、全鏈條、全生態,提升文化品質感、體驗感和獲得感,建設世界旅遊名城。提高旅遊産業運營能力,完善國際化的旅遊服務設施體系,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和産品,規劃一批文化旅遊特色街區和特色文化空間,培育文化旅遊産業新業態,提高非基本旅遊消費支出比例,增加旅遊業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積極推進大型旅遊娛樂、旅遊演藝、休閒度假區、大型主題公園等重大産業項目落地。辦好北京國際旅遊商品及旅遊裝備博覽會、北京國際旅遊節、北京長城文化節等活動,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業治理效能。實施智慧旅遊建設工程,著力打造智慧景區、智慧休閒區、智慧度假區,提供世界一流的智慧化、便利化、精準化的旅遊公共服務。

  第84條 建設藝術品交易中心

  完善藝術品市場體系,提升交易平臺功能,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798藝術區、宋莊藝術小鎮和藝術品産業園區建設,打造制度健全、功能完備、交易活躍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促進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發揮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優勢,培育藝術品登記、鑒定、評估、拍賣、展示、保險等全産業鏈,鼓勵嘉德、保利、瀚海等一批拍賣企業做強做大。支援燕京八絕等非遺項目傳承創新和北京工美集團、榮寶齋等老字號提質升級,激發內生發展活力。加快現代藝術品交易轉型升級,推動國際藝術品網上交易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吸引國際一流藝術品交易機構在京發展。創新藝術品保稅交易模式,培育藝術品交易專業化技術人才和經營團隊。吸引國際藝術資源集聚,完善藝術品物流、租賃、倉儲、保險、保稅等配套服務。辦好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等品牌活動,擴大藝術品消費。

  第85條 建設會展中心

  完善産業鏈條,集聚産業資源,雲集品牌活動,將北京打造成為市場競爭力強、策劃策展水準高、産業帶動面廣的會展中心。提升國際會議會展承載力,合理規劃會展産業佈局,提升雁棲湖國際會都、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國家會議中心等大型會展場館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順義新國展二期、三期建設,吸引會展服務、文化創意、商務金融等企業入駐,打造商務會展活動聚集區。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和南五環地區規劃建設新的會展設施,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會展服務業與消費品工業、資訊業、旅遊業、體育産業等領域深度融合,不斷增強會展策劃、創意、設計、製作的科技含量。發揮廣告對會展經濟的拉動提升作用,做大做強優勢廣告業品牌,培育壯大一批創新能力強、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廣告企業,形成一批大型綜合性廣告媒體,扶持北京國家廣告産業園發展,吸引國際知名廣告活動在京舉辦,實現會展業和廣告業雙促進雙提升。

第二節 構建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第86條 培育一批實力強勁富有活力的文化企業

  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做大做強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央地合作模式,借助中央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實力雄厚的優勢,帶動北京文化産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民營文化企業,促進民營文化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推動民營文化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持續實施“十百千”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和最強陣營。引導中小微民營文化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研究制定精準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文化産業綜合服務平臺,增強盈利能力和發展後勁,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業集群。發展文化總部經濟,吸引國際知名文化企業總部、文化科技研發中心等機構在京發展,增強全市文化産業的整體實力。

  第87條 引領文化消費新風尚

  加快實施“文化商圈”計劃,推動前門大柵欄、王府井、西單、五棵松、藍色港灣、三里屯、隆福寺等商業街品質化發展,加快培育建設新興商業街區,植入高品質文化設施、文化景觀、文化項目、文化業態,吸引國際知名品牌、原創自主品牌在京首發,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業新地標。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新首鋼地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要城市發展區域,新建一批集藝術表演、互動體驗、時尚消費于一體的文化休閒空間。策劃推出“夜京城”文化休閒活動品牌,精心挖掘一批主題鮮明的文化精品走入商業街區、走近消費人群,打造夜間文化消費業態。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文創市集等惠民文化消費活動,培養文化消費理念,提升文化消費能力。

  第88條 加強版權保護利用

  落實首都知識産權發展戰略,發揮首都版權資源優勢,實施嚴格的版權保護,不斷提升版權開發、使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發揮著作權登記管理、監測保護等網路資訊平臺作用,鼓勵版權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做大做強,有效提升社會公眾版權意識和維權能力。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吸引版權要素集聚,培育版權運營龍頭企業,打造以版權保護和孵化運營為核心的示範産業園,形成版權保護高地。推動版權開發運營,推廣企業版權資産管理標準體系,推進北京文化産權交易中心、國家版權創新基地等平臺建設,形成以文化資産評估、確權、擔保、交易、流轉、結算、監管、投融資為重點的文化産權交易體系。加大版權執法力度,實施版權護航工程和科技維權提升工程,建立完善失信聯合懲戒和嚴重侵權企業“黑名單”公示等制度,構建包括行政執法、刑事執法、司法審判、快速維權、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在內的版權保護工作格局,健全社會共治模式。發揮區塊鏈等技術在電子存證源頭追溯、實時監測、線上識別上的維權確權作用,不斷強化版權監管、科技維權水準。加強國際版權保護合作,暢通與國內外權利人組織和行業協會的溝通渠道,實施海外維權援助。

  第89條 優化文化市場環境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依法放寬文化市場準入,優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加快推進大數據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務、北京標準和北京誠信等示範工程,保持營商環境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全面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完善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持續增加文化行業發展動能和市場競爭力。堅持擴開放與強監管相統一,堅決守住安全底線,強化文化市場監管。

  第90條 推動産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構建市級文化産業園區、示範園區、特色小鎮、文創街區、文創空間等多層次、立體化的文化産業空間體系。重點支援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體育、新媒體産業、動漫網遊及數字內容、影視産業、創意設計服務、會展服務、出版發行和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等功能區建設,不斷增強産業帶動能力。結合各區文化資源稟賦和産業發展基礎,推動形成差異互補、專業集聚的文化産業發展良好態勢。紮實推進老舊廠房改造利用,傳承城市文化記憶,豐富文化産業空間載體。核心區重點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天橋演藝區、琉璃廠、南鑼鼓巷等區域發展品質,展現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中心城區重點發展文化科技融合的現代文化産業,打造高精尖文化産業集群,加快推進中央商務區、中關村地區、新首鋼地區、首都商務新區等建設。城市副中心重點發展演藝、設計、文化旅遊等産業,加快各類特色小鎮建設。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等新城地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文化産業,打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文化産業新空間和輻射帶動京津冀的視聽産業走廊。生態涵養區重點發展旅遊、體育、休閒等産業,利用好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大型賽會,提升産業發展品質。

第三節 推進“文化+”融合發展

  第91條 發展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

  依託首都豐富的文化科技資源優勢,加強産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推動5G+8K、人工智慧、鐳射放映、虛擬現實、光學捕捉、柔性顯示屏、3D列印設備、無人機、同軸寬頻接入等高端文化裝備和技術自主研發。探索文化單位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及百度、騰訊等合作創新機制,加強産學研協同發展,強化科技對智慧型文化新業態的支撐功能。創建一批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推動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在文化領域的示範應用。建設若干智慧技術應用場景,推進文化産品和服務虛擬化製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智慧化整合。推動清華科技園、中關村軟體園、東升科技園、中關村數字電視産業園、中關村數字文化産業園等發展,新建一批智慧文化業態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形成實力強勁的文化科技融合産業集群。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開展市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認定管理工作。

  第92條 提高金融對文化的支撐作用

  健全首都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突破産業投融資瓶頸,建設首都文化金融生態圈。研究制定風險補償、信用風險分擔等政策,完善文化産業信用體系和無形資産評估體系,促進文化産業投融資便利化。支援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開展國有文化資本投融資平臺試點。優化“投貸獎”政策,推動設立北京市文化發展基金,放大財政資金引導功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首都文化産業發展。深化與“一行兩會”在京派出機構的合作,推動打造“文創板”,設立北京文創銀行,鼓勵各大金融機構開展文創專營業務。做大做強北京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基地,培育發展文化産業保險市場,推出一批金融創新産品和便利服務。

  第93條 彰顯“雙奧城市”品牌魅力

  統籌協調冬奧會賽事與首都城市規劃建設、冬奧文化與城市景觀、冰雪運動與文化傳承等關係,抓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事轉播、文化交流、國際傳播和冰雪運動普及等工作,推進體育産業市場化發展。做優做響“雙奧城市”品牌,加強奧運遺産的綜合保護和開發利用,提高北京馬拉松、中國網球公開賽等國際一流體育賽事策劃組織、賽事運營、市場推廣等專業能力,積極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級體育賽事落戶北京,打造國際體育賽事集聚地。依託新首鋼地區,加快建設集專業體育競技、世界時尚運動精品體驗與高端服務業于一體的國家文化體育旅遊産業示範區。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和資源整合,共建京張文化體育旅遊帶。

  第94條 推進文化與其他産業深度融合

  深入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不斷推動融合新業態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線上教育、研學遊學等文教融合業態,打造一批服務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線上文化教育品牌機構和教育研學實踐基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深化文化與農業相融合,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支援發展創意農業、都市休閒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影視、出版、演藝、遊戲、會展産業與科幻産業深度融合,豐富文化産品供給,激發創新潛力和市場活力,助推科幻産業高品質發展。推進文化與高端製造業、商務服務業、資訊業等領域融合發展,打造“北京創造”品牌。

  第95條 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貫通發展

  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事業滋養産業,用産業反哺事業,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貫通發展。以文化事業雄厚基礎支撐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研究制定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開放和錯時開放相關支援政策。拓展文創産品開發平臺,不斷豐富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建立文化産業反哺文化事業的良性機制,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重要公共文化項目的建設,以機制創新激活文博非遺、傳統老字號等優秀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影視、音樂等産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創新創意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

第八章 建成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世界旅遊名城

  旅遊業是推動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産業,在促進消費、拉動就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際交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則,立足首都深厚的文脈底蘊和資源優勢,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資源體系、服務設施體系和産業體系,實現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將北京建設成為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建成世界旅遊名城。

第一節 構建豐富優質的旅遊資源體系

  第96條 傳承發展古都文化旅遊資源

  古都文化是廣受國內外遊客青睞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資源。要深度挖掘、系統梳理古都文化旅遊資源,向國內外遊客展示好中軸線獨一無二的壯美空間秩序,兩軸與四重城廓、棋盤路網與六海八水的老城空間格局。依託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好大運河、長城兩個國家文化公園,用好世界文化遺産及寺廟園林、名人故居、衚同會館、名鎮名村、古橋古閘、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精心打造一批國際精品旅遊路線,培育北京旅遊新亮點。

  第97條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旅遊資源

  健全首都紅色文化旅遊體系,建設一批紅色旅遊勝地,加強對原平西、平北等紅色遺跡的發掘整理。圍繞以北大紅樓及其周邊舊址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文化資源,以盧溝橋和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代表的抗戰主題片區文化資源,以香山革命紀念地為代表的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文化資源等紅色資源,策劃設計紅色旅遊精品路線。

  第98條 挖掘提升京味文化旅遊資源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支援京劇、北京曲劇、京韻大鼓等藝術發展,加強京味文學素材的挖掘和轉化,展示京味文化精髓。豐富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文化節慶旅遊産品。鼓勵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新形態,增強廣大遊客的文化體驗感。加強地理要素與文化內涵的關聯表達,讓遊客感受到濃郁的京城文化氣息。鼓勵時尚文化活動和藝術區建設,打造特色小鎮,引導禮儀、飲食、休閒等各類文化健康發展,彰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魅力。

  第99條 用好創新文化旅遊資源

  圍繞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區、科技創新企業聚集區、文化創新業態聚集區,精心設計旅遊線路,打造旅遊産品。用好科技手段,引導影視拍攝、動漫遊戲、時尚購物與旅遊相結合,開發數字文化旅遊創意産品。利用好老舊廠房改造的文創空間、文創聚集區,打造一批創新創意旅遊展示空間,推出一批科普、研學、體驗等科技旅遊精品線路。

第二節 建設國際化旅遊服務設施

  第100條 推動旅遊住宿設施精品化

  聚焦千年古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遊目的地,促進旅遊住宿業邁向國際化、精品化、品牌化。引導住宿設施提升品質、增加文化內涵。在核心區打造一批精緻的特色民宿和四合院酒店。在中心城區推動中檔酒店及經濟型酒店提升文化吸引力。在平原新城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地標性的特色酒店。在生態涵養區鼓勵發展與地域風貌、文化特質相吻合的創意酒店和精品民宿,有序發展房車營地、帳篷酒店等新型住宿業態。

  第101條 實現旅遊交通設施便捷化

  順應國際旅遊發展大勢和國家全域旅遊發展趨勢,優化交通體系,健全交通網路,提高旅遊交通通達度。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依託,建成服務全球遊客的國際旅遊樞紐城市。加強機場與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線路銜接,實現便捷換乘。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與城市有機融合,改善遊客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等車站交通換乘環境。利用市域現有鐵路線路,推出旅遊專列。完善旅遊交通標識系統,在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沿線設立3A級及以上景區標識,完善鄉村旅遊點標識設置。大力推進旅遊步道、自行車休閒綠道、水上游船線路等旅遊交通休閒設施建設。

  第102條 促進旅遊公共服務環境國際化

  發揮北京旅遊作為對外展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美好形象重要窗口的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化的公共服務環境。完善多語種旅遊指南、交通地圖、旅遊應用軟體、城市中英文標識標牌,在酒店和餐廳推行多語種功能表,實現公共交通英語報站全覆蓋。實施旅遊諮詢及服務國際化提升工程,完善醫療保障、旅遊投訴、緊急救援、外幣兌換等多語種服務。提升旅遊廁所品質,優化旅遊場所無障礙設施。著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景區、智慧酒店和智慧鄉村旅遊,開發推廣“一鍵遊北京”移動應用端,滿足遊客全場景、全過程旅遊服務需求。

第三節 培育高品質旅遊産業

  第103條 打造首都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深化旅遊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旅遊産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打造更多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旅遊經濟平臺,培育一批有廣泛知名度的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培育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文化旅遊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旅遊企業。順應消費升級變化,進一步提升旅遊産品文化內涵、科技水準、綠色含量,打造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特色化旅遊産品,切實提升遊客的體驗度和滿意度。到2035年,旅遊消費佔全市總消費比重超過30%,北京入境遊客數量達到1000萬人次左右,其中國際政務、商務和會議遊客佔比不低於50%。

  第104條 成為全球旅遊新理念新業態的倡導者引領者

  利用旅遊業規模大、發展快、關聯廣的綜合性優勢,大力實施“旅遊+”戰略,孵化一批新産業新業態,開發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好項目好産品,發揮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國家交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立足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服務國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動,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規範,健全服務保障重大國際活動常態化機制,提供更優的“北京服務”。充分發揮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作用,推進旅遊領域國際規則、標準在京制定,形成更多的“北京宣言”。肩負國家重要使命,堅持文化引領,積極踐行全域旅遊的體制觀、資源觀、産品觀、業態觀和發展觀,推出體現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全域旅遊發展“北京方案”。

  第105條 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文化旅遊圈

  堅持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圍繞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推動京津冀文化旅遊一體化發展,構建規劃合理、特色鮮明、資源互補、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世界級文化旅遊圈。深化京津冀旅遊合作聯席會議機制,研究解決區域旅遊合作中的重大問題。精心打造京張、京承、京唐秦、大運河、京西、京雄等六條文化旅遊帶。加快培育京東休閒旅遊區、京北冬奧冰雪旅遊區、京西南山水休閒旅遊區、京冀長城文化旅遊區、“通武廊”大運河文化旅遊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京津冀旅遊集散區等六大跨區域特色旅遊協作區。建立健全京津冀旅遊市場開發體系、旅遊宣傳體系和旅遊秩序治理體系。

第九章 建設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首要窗口

  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和對外發展戰略,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對接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北京故事,把闡釋推介當代中國價值貫穿于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的方方面面,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首要窗口,展示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良好形象。

第一節 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國

  第106條 闡釋好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大力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當代中華文化創新成果。把對外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突出展示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積極宣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倡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貫穿于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活動各領域全過程,展示好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闡釋好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第107條 向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

  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創新對外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北京形成生動實踐的故事。

  第108條 展示大國首都良好國際形象

  增強國家意識,堅持國家站位,樹立全球視野,承擔國家使命,引導國際社會更好地認識中國、認識北京。把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擺在突出位置,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把塑造北京良好城市形象作為重點工作,緊密圍繞北京“四個中心”定位,展示北京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魅力。

第二節 拓展中華文化走出去途徑

  第109條 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全球平臺

  服務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圍繞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公開演講、重要會見、接受採訪中提出的議題話題,持續深入解讀。配合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對外活動,舉辦有影響有分量的配套文化活動,積極參加國家年、文化年、旅遊年和“感知中國”“文化中國”“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國家級大型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國外受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用好重大活動和重要節展賽事平臺。抓住主辦承辦和服務保障國家級重要會議、重大紀念活動、重要國際會議、國際論壇等主場外交外宣活動契機,精益求精做好主場外宣。利用貿易博覽會、文化博覽會和藝術節、國際圖書節展、國際影視節展等平臺,精心策劃高水準文化交流活動,集中展示北京改革開放新進展和美麗中國新形象。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舉辦為契機,發揮北京“雙奧之城”優勢,加大對外推廣中華文化力度。

  深化政府間和民間文化交流。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國家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構建“一帶一路”+“友好城市”模式,打造“中國-中東歐國家首都市長論壇”“城市發展論壇”等常態化活動載體,不斷深化文化、旅遊、媒體、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對外展示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果。完善對外文化交流機制,發揮友好城市、友好商協會、友好區等平臺的獨特作用,推動市區兩級與更多國際知名城市及城區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城區關係,延伸對外合作的國際網路。鼓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擴大與各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舉辦好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周等品牌活動。

  用好海外文化展示平臺。積極參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運作好雅典中國文化中心。積極參與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用好“中國館”“中國之窗”,開展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動。參與“中國書架”項目,推動外文圖書和音像産品展銷展示。加強同我國駐外機構和與我友好合作機構的溝通合作。發揮海外華文學校語言教學推廣和文化傳播作用,挖掘僑團僑社、餐館行業協會、地區同鄉會、文藝文化劇社的文化傳播潛力。

  用好高端智庫和國際組織交流渠道。發揮北京各大科研院所、智庫和媒體的學術優勢,探索以學術推動“中國話語”“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國際研究傳播;打造中外智庫高端對話交流和人文社科學術交流平臺,推動中外智庫合作研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研究和政策規劃。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聯繫對接,充分發揮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全球音樂教育聯盟、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作用,推動成立世界劇院北京聯盟、北京友好城市交響樂團聯盟,加強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110條 打造文化傳播精品

  強化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用好傳統節日載體,深耕“歡樂中國年”等海外春節文化活動品牌,拓展中國傳統節日在世界各地的影響,注重傳播、放大效應,促進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創新北京周、北京日、魅力北京、北京之夜、北京優秀影視劇海外展播季等品牌文化交流活動的內容形式手段,打造一批文化交流知名品牌。發揮國家級文化展示平臺的重要作用,搭建國內外優秀藝術院團的高端交流機制,匯聚全球優秀文化,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創新對外文化傳播載體。做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多語種譯本推廣工作,幫助國際社會更好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中國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推動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提高海外傳播影響在文藝評獎評級指標中的權重,提升有國際影響力的文藝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積極參與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絲綢之路影視橋、“紀錄中國”等國家對外傳播工程,整合實施中華文化海外推廣、對外影視合作傳播、國際合作出版等項目,推出一批精品出版物和影視譯配作品,推動北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影視等優秀作品在海外展示展映展播。支援音樂、美術、舞臺藝術、雜技等名家精品參與國際節展賽事。扶持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網路遊戲、網路音樂等文化産品的對外推廣,支援電商平臺、綜合商業網站面向海外推送文化精品。

第三節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第111條 構建多層次多形態的國際傳播格局

  健全完善新聞發佈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信息公開和政策解讀,組織召開新聞發佈會、媒體吹風會等活動,講好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故事。充分發揮北京政務新媒體矩陣傳播優勢,統籌資源聚合放大傳播效應。支援全市各單位政務新媒體、屬地社會網站發揮自身優勢,創造具有國際元素的新媒體産品,展示北京國際形象。與中央媒體密切合作,助力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出北京專題定制報道,借力展示北京大國首都形象。

  提升市屬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鼓勵市屬主要媒體辦好外語節目、海外專版、海外節目中心。鼓勵、支援市屬主要媒體深化與境外主流媒體、海外華文媒體及相關機構的內容和渠道合作,通過節目互換、人員互訪、聯合製作、聯合報道等形式,推動外語節目、紀錄片、專題片、綜藝節目、多語種報刊等在境外落地傳播,參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展和評獎活動,擴大新聞産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推進海外社交媒體北京內容和渠道建設,鼓勵市屬媒體、企事業單位開設賬號,用好海外社交平臺開展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傳播。

  培育中外媒體高端對話交流傳播平臺。積極組織境外媒體訪華團在京參觀採訪,主動邀請境外主流媒體、華文媒體的名筆、名嘴、名主編、名評論員、網路名人來訪,持續打造絲路大V北京行、國際城市媒體北京論壇等媒體合作交流平臺。用好“北京快訊”發佈平臺,為駐京境外媒體提供北京權威資訊。組織常駐京境外媒體集體採訪、專訪、專題通氣會、記者沙龍、中華文化體驗活動,生動宣介北京特色文化。推動國際知名智庫專家在外媒刊發文章、接受專訪、出席媒體論壇,客觀準確地介紹中國、介紹北京。

  第112條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和水準

  圍繞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重大主題、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以及熱點敏感問題設置議題,提高輿論引導實效,響亮發出中國聲音。培養一批政治可靠、業務精湛和媒體素養好的新聞發言人,提高政策解讀和媒體溝通水準。建設合作傳播人才培養基地,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精通跨文化交流的中外媒體交流合作人才隊伍。加強新聞發言人、國際新聞評論員、專家學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員“五支隊伍”建設。精心選拔優秀編輯記者、評論員、主持人、專欄作者擔任國際新聞評論員,培育熟悉國際化運作方式的各類專業人才、複合人才,造就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高端領軍人物,在國際熱點新聞評論和各種涉外場合更好發出中國聲音。

第四節 提升文化貿易品質和水準

  第113條 優化對外文化貿易佈局

  加快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建設發展和轉型升級,支援代表我國優秀文化、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進入國際市場,重點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出版、演藝、動漫、遊戲等領域版權出口。推動市屬藝術團體開展優秀劇目境外商演,鼓勵影視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參與政府間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優秀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

  拓展文化産業資本運營渠道,發展文化市場多元化服務模式,提升文化服務核心競爭力。增加核心文化産品出口比重,把更多富含思想價值的文化産品推向國際。把握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機遇,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促進傳統文化産業發展,持續推出具有中國特色、高附加值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産業,不斷豐富文化出口産品形態,進一步融入全球文化産品體系。推動各種優秀文化産品和服務網上運營、網上服務、網上結算,實現網路文化産品和服務收入穩步增長。

  第114條 增強文化走出去企業競爭力

  扶持具有較高成長性和海外發展潛力的文化企業儘快成長為大型跨國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海外本土化運營,把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輸送到世界各地。建立對外文化貿易企業庫和項目庫,加大對提升國際傳播力有關項目的扶持力度。推動組建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聯盟,鼓勵和引導企業投資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網路服務平臺,共建共用文化數據。

  激勵走出去企業增強展形象的主動性自覺性,尊重當地文化習俗,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通過建築企業打造精品工程、工業企業生産優質産品、商貿企業開展品牌行銷,服務當地百姓。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積極參與對象國公眾文化活動。建立完善企業文化融合機制,積極主動傳播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經驗。

第十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更好履行各級政府職責,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建立文化協同創新機制,凝聚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強大力量。建立完善的規劃實施保障體系,打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落實好監測考評制度,為規劃目標和任務完成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一節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

  第115條 發揮好各級黨組織作用

  加強黨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好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力量,共同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各級黨委(黨組)要切實提高領導能力和水準,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增強合力。

  第116條 強化組織保障

  完善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工作機制,健全會議制度和議事規則,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切實推動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爭取中央有關部門支援,推動央屬單位積極參與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各專項工作組加強工作會商,各成員單位、各相關部門、各區分工合作、協同聯動,確保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落實落地。

  第117條 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實施一流文化人才涵養計劃,引導各類人才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持續開展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大力發現和培養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完善資助扶持、宣傳推介、平臺建設等人才支撐服務體系,集聚培養涵蓋思想理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文化産業、國際傳播等領域的文化名家、領軍人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積極推進央地、特別是京津冀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協同發展,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人才資源共享共用。加大海外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力度。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綜合運用引進人才、績效管理、高層次人才激勵等政策,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第118條 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強大合力

  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發揮文聯、社科聯等文化界人民團體作用。積極引導文藝院團、文化企業、文化名人名家、廣大文化工作者投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暢通參與渠道,鼓勵各類社會組織、企業、高校積極參與,調動廣大市民積極性,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用的生動局面。

第二節 加強文化協同創新

  第119條 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

  促進京津冀文化資源共用,建立文化建設交流機制,開發和實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拓展公共文化資源空間。深化京津冀文化旅遊合作,推動建立統一的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市場監管、行銷推廣等工作機制。加強京津冀文化産業協作對接,構建以重要城市為支點、以交通幹線和高速公路為輻射帶、文化要素有序流動的文化産業協同發展格局。

  第120條 推動全國文化聯動發展

  推動國家“文化重器”落戶北京,積極為國家級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緊緊圍繞新時代國家文化發展需求,充分發揮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國家工藝美術館等國字號設施綜合功能,加強與國家文化單位的對接互動。打造多種類型、不同層級的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吸引全國各地優秀文化在首都集中展示、交流互動。利用保護修繕好的各類會館、名人故居等載體,為各地文化精品進京提供展示展演空間。積極推動文化扶貧工作,支援革命老區、對口扶貧地區文化項目和文化設施建設。

第三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第121條 健全法治保障

  強化文化領域法律法規的落實執行。加強文明行為、公共文化、文化産業、網路視聽等領域立法,出臺一批法規規章。完善規劃決策、執行、評估的法規基礎,提升規劃目標任務的約束力和權威性,推進規劃實施法治化。

  第122條 細化實施計劃

  將規劃明確的約束性指標和重大任務進行細化分解,編制實施行動計劃、年度計劃,確保規劃有序落實。按照量化、細化、具體化、項目化要求,形成重大工程、重大建設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清單,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

  第123條 深化改革創新

  建立文化融入機制。強化文化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中的作用,建立文化專業指導委員會和重大政策文化評估機制,在出臺法規、制定政策、實施項目時提出專業性意見。強化文化在城市規劃建設運作管理中的作用,加強重要功能區、重要城市空間、街區空間改造的文化設計,逐步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城市環境的藝術品位,切實提高城市文化品質。

  強化規劃實施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搭建規劃實施管理信息化平臺,建立規劃目標、任務、項目工作臺賬,加強規劃落實的動態監測、節點管理、協調調度、進度評估,保障規劃有序高效實施。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進文化産業健康發展。加強改革創新,釋放體制機制活力,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文化發展氛圍。

  第124條 強化政策保障

  發揮政策的引導激勵作用,為規劃落地實施提供有力保障。深入開展戰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加強政策儲備。加大已有政策執行力度,確保政策實施效果。修訂、整合、細化相關領域配套政策,做好與規劃目標任務的有效銜接。

  第125條 增強要素保障

  完善市區兩級財政文化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支援,優化支出結構,提升預算資源分配科學性、合理性,優先保障重大項目支出。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社會投資投向規劃重點領域。加強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切實保障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健全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配置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創新創造活力。

第四節 推動規劃落到基層

  第126條 推進“三個中心”貫通融合

  全面深化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加快移動客戶端建設,緊盯新技術新應用,積極開展融媒體內容生産,不斷提升區級融媒體中心傳播力影響力。對接黨政部門技術平臺,實現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資訊樞紐的載體功能,面向基層幹部群眾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聚焦群眾需求、突出效果導向,著力完善中心、所、站三級組織體系。整合現有基層各類文化資源,建立文化服務平臺,暢通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作機制,廣泛開展文化活動,積極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徑模式,以基層的創造力激發文明實踐的生命力。統籌志願服務力量,構建“點單派單”精準化服務模式,實現“群眾在哪,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就延伸到哪”。

  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級融媒體中心與政務服務中心的貫通發展。實現基層陣地資源、活動載體、便民服務、傳播渠道、技術平臺等有機融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動收集群眾需求,通過融媒體中心開展網路問政,將媒體監督與群眾投訴有機結合。增強政務服務主動性、精準性、便捷性,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高群眾滿意度。

  第127條 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完善基層文化隊伍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發現和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文化志願者等民間文化人才,鼓勵和扶持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發揮作用。健全基層文化組織員、社區文化講師隊伍,發揮其在文化設施管理、文化活動組織、文藝人才培養和文物保護中的作用。明確鄉鎮(街道)負責宣傳工作的黨委(黨工委)委員,加強村(社區)黨組織宣傳員和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專職人員的配備。

第五節 強化規劃監督考評

  第128條 加強考核評價

  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將實施情況作為各級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參考。發揮紀檢監察機關和審計部門對各責任部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監督作用,構建全方位協同監督工作體制機制。

  第129條 完善監測評估

  建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跟蹤分析規劃實施情況,定期發佈監測報告。建立一年一評估、三年一體檢的常態化機制。堅持規劃實施部門自評估和第三方綜合評估相結合,定期對社會公佈規劃實施的評估情況。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