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574號(文化宣傳類342號)提案答復的函

日期:2021-12-24 16:11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
字號:        

京政聯字〔2021〕第8號

王亞民等三位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於故宮博物院、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整體協調發展的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關於遺産保護

  故宮、太廟、社稷壇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屬世界遺産預備名單項目——北京中軸線的遺産構成要素,是紫禁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建築禮制。去年,我市計劃集中奮戰三年,推動中軸線申遺在硬體、軟體方面具備條件,力爭贏得國家文物局的支援,競爭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資格。為此,我市編制出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其中特別關注故宮、太廟、社稷壇區域的保護管理工作,與之直接相關的任務有8項;編制印發《太廟、社稷壇騰退整治工作方案》,將太廟、社稷壇騰退整治工作任務細化為5大項、23小項具體任務。目前,三年行動計劃和騰退整治工作方案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實施之中。

  目前,太廟由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管理使用,作為首都職工文化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社稷壇由中山公園管理處管理使用,作為公園對外開放。由於分屬不同部門管理,且均非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太廟、社稷壇在文物保護、古樹養護等方面存在水準不一的現象。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修繕、館藏文物修復、園林古樹保護、宮殿遺址考古等多領域具有雄厚的專家和技術優勢,希望故宮博物院更多參與和支援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及三年行動計劃落實,我市願與故宮博物院深入合作,制訂具體合作計劃,共同推進故宮、太廟、社稷壇區域的遺産保護,提升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水準。

  乙太廟為例,當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需在以下方面與故宮博物院開展合作:一是計劃在三年內對主要文物建築,如享殿、寢殿、祧廟、戟門、犧牲所進行勘查設計、開展修繕工程,特別是漢白玉構件,迫切需要借鑒故宮博物院的工程管理經驗與化學保護技術;二是籌辦歷史文化常設展覽,希望在文物藏品資源等方面得到故宮博物院的支援;三是計劃復壯714棵古樹,希望故宮博物院幫助研究調整地面鋪裝方式;四是啟動對核心區非文物建築拆除工作,下一步將對東廊、西廊開展考古工作,尋找明代九廟的遺址,希望故宮博物院參與技術論證。

  二、關於遺産管理

  目前,國內多數遺産地專項立法,為世界遺産設置了統一的專門保護機構,如廈門鼓浪嶼、杭州西湖、麗江古城等。北京中軸線不同於我市已有的世界遺産,遺産點眾多,權屬複雜,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當前,中軸線12處遺産點並無統一的管理機構,而是根據其形態、功能和保護級別,由不同部門進行日常管理。

  明確中軸線文化遺産的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保護與管理制度,是我們目前乃至今後工作的重要內容。市人大正在組織審議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草案二次審議稿)》,明確“本市建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議事協調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的重大事項。”為此,我們初步組建了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中心),承擔北京中軸線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監測、保護等事務性工作,為實現提案所建議的“在遺産管理上整體協調聯動”奠定了基礎。

  故宮、太廟、社稷壇均為北京老城內的熱門旅遊目的地,消防、安防和開放服務工作責任重、壓力大。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已成立區域內防火安全委員會協調機構,定期召開消防安全工作聯席會議,設立地區消防工作室和前置小型站,目前已有11個微型消防站全天候備勤。充分發揮防火安全委員會協調機構作用,加強區域內資訊共用互通,強化應急聯動,並根據文物特點和相互關係整體規劃參觀及疏散路線,在確保人員、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為遊客提供更便捷、更多樣化的開放服務。

  三、關於遺産合理利用

  故宮博物院、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作為開放單位,文化遺産的展示、文物藏品的展覽、文物價值的研究和傳播是其工作的重要方面。遺産合理利用的水準,也決定了文物保護單位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2020年4月出臺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提出“豐富文化體驗功能,使人民群眾更好感知中軸線遺産、體驗中軸線文化。在推進中軸線文物保護、景觀恢復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不斷提升沿線區域環境品質。”今年新修訂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新增“保護利用”一章,鼓勵遺産合理適度利用。

  故宮、太廟、社稷壇區域歷史淵源深厚,有遺産合理利用的潛在優勢。我市將繼續與故宮紫禁城學會合作開辦太廟國學講堂;在社稷壇拜殿(中山堂)每週開辦“今雨書院”文化系列講座,有計劃邀請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向市民群眾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打造首都核心區的“中華文化客廳”。我市願與故宮博物院積極培育合作項目,加強人員培訓、展覽策劃,聯合舉辦學術講座、公眾教育等活動,實現優勢互補,更充分地發揮文化遺産的教育展示服務功能,讓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

  感謝你們對我市遺産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2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