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40號建議的答復

日期:2020-12-21 11:12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
字號:        

京政聯字〔2020〕4號

吳晨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以“公園城市”建設推動首都城市復興進程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嚴格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着力優化城市功能和生態空間佈局,加快推進城鄉綠化隔離地區造林綠化和“公園環”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森林覆蓋率達到44%,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4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3%。全市已基本建成由“自然公園—城鄉公園—綠道”組成的游憩體系,森林環繞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山區生態屏障作用明顯提升,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關於提升森林碳匯功能,建設森林生態屏障情況

  一是積極提升森林碳匯功能。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太行山綠化等國家級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實施平原造林、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森林健康經營、公園綠地建設等多項重點工程,全市綠色空間不斷擴大,林地綠地資源碳匯功能穩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10.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達到2306.16萬立方米,森林資源碳儲量達到1.213億噸,每年可凈吸收二氧化碳1106萬噸,釋放氧氣804萬噸。二是加快生態廊道建設。圍繞“一環、六區、百園”城市公園環建設目標,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城市公園99處,總面積約63.6平方公里;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啟動建設郊野公園15個、新增公園11處,建設面積25.6平方公里。三是構建高水準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在加快建設郊野公園的同時,建設城市森林公園39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個、森林城鎮24個、首都綠色村莊976個,認定國家森林鄉村197個。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完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着力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觀,加快實施一道、二道綠化隔離地區造林綠化計劃。爭取到2022年,一道綠化隔離地區新增森林綠地面積22平方公里,逐步實現全部公園化,完成“一環、六區、百園”規劃目標;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新增森林綠地面積24平方公里,建成沙河、溫榆河、東郊等地區大尺度郊野森林公園14處,形成圍繞中心城的公園環,初步實現“為城市戴上群眾期盼的綠色項鍊”的目標。

  二、關於均衡城市綠地空間佈局,提升景觀品質情況

  一是持續加大“留白增綠”。2019年,利用拆遷騰退地實施“留白增綠”1686公頃;結合綜合整治、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等,新增城市綠地803公頃,建成城市休閒公園24處,新建近自然城市森林13處,建設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60處。二是着力推進“提質增綠”。2019年,完成公園綠地改造102萬平方米,建設生態精品街區3.4萬平方米;實施老舊小區綠化改造22萬平方米、道路綠化改造38萬平方米,新建屋頂綠化16.6萬平方米、垂直綠化40公里和健康綠道135公里,完成739條背街小巷的綠化景觀提升。三是構建佈局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全市各類自然保護地由5類79處調整為5類56處,面積較整合前增加2.46平方公里,妥善解決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破碎孤島化等問題,增強了生態系統完整性。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完善城市綠地空間佈局,根據區域功能定位打造有特色、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其中,核心區通過公園綠地、道路綠化、精品街區等精細化的工程建設,打造具有特色的“花園城市”;核心區以外的中心城區通過優化公園佈局、豐富綠地內涵,整合盤活現有綠化資源,打造“公園城市”;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結合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通過建設大尺度城市森林、郊野公園,打造“森林城市”綠色景觀。計劃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000公頃,完成綠道建設200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居住區覆蓋率達到88%,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

  三、關於弘揚花卉文化,大力發展花卉園藝産業情況

  一是高標準舉辦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北京世園會、北京國際花園節等大型專業展會,吸引全球園藝從業者和愛好者,帶動區域産業發展,形成文旅特色品牌。二是加大花卉科技創新力度,“十三五”期間我市共培育自主産權花卉新品種114個,推廣100個,極大豐富了北京園林綠化花卉種類。三是重點打造一批大尺度、有特色的北京花田,目前全市營業、可供游覽的花田30塊,總佔地面積2萬畝,年接待游客約1000萬人次。四是開展月季、菊花、鬱金香等“五節一展”花卉主題展覽活動,邀請知名園藝師進行演講,每年花卉文化節參觀人員超過2500萬人次。五是普及宣傳花卉知識,編寫《北京花訊》,按花期介紹北京常見花灌木等,目前已發佈140余期。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推進花卉新優品種育種研發,計劃每年培育10個新優花卉品種;精心組織開展“五節一展”、北京國際花園節等花卉主題展覽活動,豐富市民生活,美化城市環境;拓展花卉行銷渠道,探索線上交易方式,嘗試打造集大數據、物聯網與家庭園藝超市、展示體驗中心於一體的花卉行銷體系,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花卉流通新模式。

  四、關於建設濱水公園,發揮河湖水系生態景觀價值情況

  近年來,我市陸續在蕭太后河、穆家峪紅門川河、雁棲河、溫榆河兩側建設大面積公園綠地,滿足市民親近自然和休閒娛樂的需求。其中,溫榆河公園建成後,將成為首都最大的城市綠肺,打造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名片。

  下一步,我市將統籌考慮城市交通和市民親水需求,以城市河湖為重點,將有條件的現狀濱河道路改造成專供步行或騎行的慢行系統,如建設潮白河、永定河、泃河綠道等市區級濱水型綠道,提高濱水空間的可達性,方便市民親近河湖水系。同時,組織編制河道水生態空間管控規劃,對河道水域空間進行細化分區,明確不同區域空間管控要求,更好地支撐河道發揮多重功能。

  五、關於融體於綠,深入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情況

  一是近年來,我市將建設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納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和市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利用疏解騰退土地、城市郊野公園等空間資源,建設1282片多功能專項球類活動場地;2019年在社區、公園等有條件的場所建設150余公里塑膠面層健走步道,以“15分鐘健身圈”為基礎的市民身邊體育場地設施網路不斷優化完善。二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城市綠道、步道等組織開展公園半程馬拉松北京公開賽、盧溝橋醒獅越野跑、京津冀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利用首鋼工業遺址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等一系列標誌性城市自然景觀群,開展健康走跑、龍舟、登山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三是組織開展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走進公園系列活動,邀請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科學健身成果,既搭建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平臺,又通過與市民互動達到帶動市民積極健身的良好效果。

  今年,我市將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城市公園、綠地等場所,因地制宜建設300處足球、籃球等多功能運動場地和30公里社區健走步道;繼續深入挖掘公園綠地空間資源,建設一批市民身邊小型多樣、嵌入式的體育場地設施;充分利用公園場地設施開展體育賽事活動,舉辦親子馬拉松、徒步、騎行等具有休閒消費引領特徵的運動項目,促進體育與教育、文化、科技等産業的融合發展。

  六、關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情況

  一是發佈《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加大對游客驚嚇、追逐動物行為的勸阻懲戒力度,規範游客不文明行為。二是開展“生態廊道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提升生態廊道的生態服務價值,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高品質城市生態型景觀。三是加大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推廣應用,在城區綠地、平原森林、山區森林和濕地四類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7個生物多樣性示範區。四是積極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的生態環境。2019年營建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174處、本傑士堆1021處、人工鳥巢1692個、小微濕地146處、昆蟲旅館3處。五是加大生物多樣性知識普及與宣傳,2019年組織舉行67場公眾自然教育活動和北京自然觀察節,深度參與人數1594人次;在公園中設立宣教區、體驗區、宣傳牌示、多媒體展示等,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建設智慧自然保護地,制定自然保護地生態監測標準,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路和自然保護地大數據平臺,實現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一區一庫;加強生態修復,編制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制定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規範,對自然保護地內生態廊道、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受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完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設施建設,提升野生動物救護繁育設施功能,完善動物籠箱、籠舍設計,突出生態籠舍理念,推進野生動物救護站點建設工作,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七、關於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園治理,培養公眾環境意識情況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行志願者和“市民園長”機制,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共同治理公園。目前已成立北京市綠色使者志願服務總隊,在公園中開展志願服務工作,維護公園良好環境,志願者達到千余名,每年開展志願服務活動600余次。2019年,全市80個公園遴選出206名“市民園長”和數位公園義務巡查員,在檢視公園問題、解決公園矛盾、維護公園秩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完善志願服務機制,拓寬志願服務範圍,形成公園志願者服務協作機制,在綠色使者志願者進公園的基礎上,邀請首都文明引導員、北京城管志願者進入公園,協助公園疏導游人、勸阻不文明游園行為、撿拾園內廢棄物、助老助殘、義務講解等,助力公園改善環境,提升公園精治、共治水準。

  八、關於堅持規劃引領,指導“公園城市”建設情況

  目前,我市正在編制《北京市園林綠化專項規劃(2018年—2035年)》,統籌謀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與建設、游憩體系建設、園林景觀塑造、節點空間及道路綠化、特色公園建設、自然保護區整體優化的協同發展,作為我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公園城市”建設。

  下一步,我市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生態、生活、生機”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首都園林綠化從綠起來、美起來向活起來轉變的新形勢,突出城鄉統籌、生態一體,突出以人為本、共建共用,突出精緻建設、精細管理,不僅重視立竿見影、顯山露水的大尺度綠化,更關注城市角落、衚同街巷、老舊小區、村莊社區的綠化,關注市民身邊的宜居環境、生活品質和生態需求,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産品、優秀生態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感謝您對我市“公園城市”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4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