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關於北京市加強城市周邊垃圾處理的建議”答復摘要

日期:2016-11-14 14:00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
字號:        

  一、我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情況

  (一)政策保障情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垃圾處理工作。2009年,我市出臺了《關於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首次明確生活垃圾處理是關係民生的基礎性公益事業,同時提出了“增能力、調結構、促減量”的工作目標。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2013年,制訂並實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及責任分工。2015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着力解決垃圾處理設施落地難問題。2016年,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表決通過《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的意見》,對統籌做好首都城市工作、提高城市工作水準做出戰略部署。

  (二)生活垃圾處理情況。2015年,我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790.33萬噸,日均2.17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8%。2015年,全市投入運作的垃圾處理設施共35座,設計處理能力2.19萬噸/日。其中,填埋能力為1.21萬噸/日,堆肥能力為4650噸/日,焚燒能力為5200噸/日。

  近3年來,全市垃圾清運量呈現出明顯增長態勢,2014年、2015年垃圾清運量分別增長9.3%和7.7%。參照近年來年均增長7%計算,2016年垃圾清運量預計達到845.65萬噸,日均2.33萬噸。就目前看,在一批新建設施投入運作之前,仍需要通過填埋原生垃圾解決,導致填埋場庫容迅速下降,全市生活垃圾處理仍未擺脫緊平衡狀態。

  (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為有效解決垃圾處理緊平衡問題,落實《實施方案》,市政府與各區縣政府簽訂年度《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目標責任書》。2012年以來,我市相關部門按照“定期調度、專項協調、重點推進”的工作模式,加大協調力度,督促屬地政府、責任單位加快推進項目審批和建設。截至2015年底,《實施方案》中明確的44項建設任務已經建設完成16項。一批重大骨幹焚燒、生化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取得較大突破,2016年,延慶、董村綜合處理廠以及南宮、高安屯二期、海淀大工村焚燒廠等處理設施將投入運作。屆時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5350噸/日,焚燒、生化等處理能力將達到1.52萬噸/日,資源化方式處理比例接近70%,標誌着我市生活垃圾處理已經完成由傳統填埋方式向資源化處理方式的轉變。同時,阿蘇衛、順義、密雲、懷柔等焚燒廠已經開工建設,到“十三五”中期,將新增焚燒處理能力8400噸/日,生化處理能力950噸/日,焚燒、生化等處理能力將達到2.44萬噸/日,資源化處理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十三五”期間,我市還規劃佈局了魯家山二期、安定、新機場等焚燒廠建設,將根據生活垃圾處理實際需求適時啟動。

  (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目前,北京市垃圾分類採用“大類粗分”原則,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初步建立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我市自2010年開展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小區建設以來,截止到2015年底,已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達標小區3759個,佔全市有物業小區的80%。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工作覆蓋人口達800萬人以上,配置戶用垃圾桶400多萬套,設置小區垃圾分類投放站5萬餘個,配置各類廚余垃圾收運車1000余輛,改造密閉清潔站750多座。全市年處理廚余垃圾13余萬噸,佔全市生活垃圾總量的1.6%,再生資源回收500萬噸,有效促進了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水準的提高。

  幾年來,我市重點對已達標的垃圾分類達標小區的日常運作加強管理,實施了“日檢查、月考評、季評價、年匯總”的檢查考評制度,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比和考核。全市招募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2萬餘人,開展培訓、宣傳和普及垃圾減量與分類知識,現場指導和引導居民投放。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推進《實施方案》中剩餘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繼續鞏固“定期調度、專項協調、重點推進”的工作模式,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進度。今年,南宮、海淀大工村、朝陽高安屯二期等焚燒廠形成處理能力,可有效緩解海淀區乃至全市生活垃圾面臨的難題;年底前完成豐台區綜合處理廠項目建設,力爭阿蘇衛焚燒廠、懷柔焚燒廠、密雲綜合處理廠、通州再生能源發電廠主體工程建設過半,確保《實施方案》中各項工作任務平穩有序完成。

  (二)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工藝審查及技術研發。我市有關部門繼續按照“成熟加先進”的原則,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工藝審查,持續關注和跟蹤國內外環衛技術發展及新技術應用實例的運作情況。搭建孵化器平臺,促進生活垃圾熱解氣化、飛灰高溫熔融、滲瀝液處理以及填埋場升級等新技術發展,為焚燒、生化的替代技術研發創造有利條件,為新技術在我市垃圾處理上的應用和推廣進行有益嘗試,不斷豐富垃圾處理技術體系、完善垃圾處理結構。

  (三)科學制定生活垃圾處理“十三五”規劃。着眼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優先解決填埋能力不足和焚燒、生化設施佈局不合理問題,適度超前規劃建設資源化處理設施。將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時做好城市規劃,在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垃圾處理設施與其他民用住宅之間設定標準的安全防護距離。不斷完善生活垃圾異地處理生態補償機制,對於垃圾受納區給予政策支援,鼓勵各區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積極性。推動建立産業聯盟,搭建運營企業溝通交流平臺,推動實現人才、運營、維修隊伍、耗材採購、垃圾物流等協同共用。

  (四)加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運作監管。市行業主管部門統一調度全市垃圾處理工作,搭建生活垃圾處理運作調度調控核算綜合平臺,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優化垃圾供應調配管理。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監管考評辦法,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建立設施線上監管系統,發揮監測數據對設施運作進行監控預警的作用,提高利用大數據和雲平臺對設施運作進行監管的能力。在駐場聯合監管進行有益探索的基礎上,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專家系統,逐步完善覆蓋焚燒廠、綜合處理廠的第三方監管工作長效機制。

  (五)加快研究落實每人平均垃圾産生量零增長。以實現減量化、資源化效果為導向,通過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大力推動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在源頭的結合,建立健全垃圾和再生資源登記排放制度,理順垃圾和再生資源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環節和渠道,完善政府部門運作監管、數據資訊共用和交易服務的管理機制。研究制定垃圾産生量增長控制方案,依法分解落實任務,通過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製品使用、推行凈菜進城、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倡導生産者回收等措施,從源頭減少垃圾産生。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持續加強宣傳溝通,發動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繼續開展周四垃圾減量日、中小學校專題宣傳、垃圾文明一日游、垃圾分類進社區等系列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全社會參與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三、關於改善六里屯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情況

  六里屯垃圾衛生填埋場主要承擔海淀區生活垃圾填埋處理。我市在垃圾處理設施的環境污染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委託專業檢測機構每月對垃圾處理設施進行一次廢水、廢氣、噪聲等環境監測。二是環保部門每季度進行一次監督性監測,內容包括滲濾液、地下水和場界惡臭污染物等,確保項目運作符合國家和北京市相關標準。下一步將按照新環保法等要求,加大對超標排放行為的處罰力度並及時提出整改要求。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7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