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財政 > 財政專題 > 2018市級部門財政預算專題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8年財政預算資訊

日期:2018-03-08 10:00    來源: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8年部門預算情況的説明

  一、部門基本情況

  (一)部門職責、機構設置及單位性質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京政發〔2009〕2號),設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簡稱市經濟信息化委),為市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指導本市工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發展、推進信息化等工作,同時挂北京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簡稱市國防科工辦)牌子。

  內設29個處室。分別為辦公室、新聞宣傳處、財務處(審計處)、研究室(政策法規處)、産業規劃發展處、産業結構調整處(區域合作處)、行政審批服務處、科技標準處(新材料産業處)、經濟運作處、中小企業處(鎮村企業處)、綠色製造與節能環保處、智慧製造與裝備工業處、汽車與交通産業處(航空航太處)、都市産業處(食品産業處)、生物與醫藥産業處、軍工産業服務處(核應急處)、軍民融合促進處(央企服務處)、電子資訊産業處、軟體與資訊服務業處(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推進處)、智慧城市建設處(大數據應用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處、資訊安全協調處(應急處)、信息化基礎設施處、人事教育處、對外交流合作處。另設機關黨委、機關工會、離退休幹部處、駐委紀檢組(監察處)。

  下屬18個預算單位。其中行政單位1個(市經濟信息化委本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12個,即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資訊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老幹部服務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後勤服務中心、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市民卡管理中心、北京市産業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市政務資訊安全應急處置中心、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北京軟體與資訊服務業促進中心、北京市國防科技工業事務中心、北京市信息化項目評審中心;差額撥款事業單位5個,即北京市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北京市政務網路管理中心、北京市資訊資源管理中心、首都之窗運作管理中心、北京資訊安全測評中心。

  (二)人員情況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部門行政編制199人,實際186人;事業編制407人,實際323人;聘用人員29人。離退休人員236人,其中:離休13人,退休223人。

  二、2018年收入及支出總體情況

  (一)收入情況

  2018年收入預算405781.40萬元,比2017年369165.99萬元增加36615.41萬元,增長9.92%。其中:財政撥款380986.28萬元,比2017年358238.33萬元增加22747.95萬元;統籌使用結余資金安排預算598.73萬元,比2017年715.17萬元減少116.44萬元;其他資金24196.39萬元,比2017年10212.49萬元增加13983.90萬元。

  (二)支出情況

  2018年支出預算405781.40萬元,比2017年369165.99萬元增加36615.41萬元,增長9.92%。其中:

  基本支出預算18343.35萬元,佔總支出預算4.52%,比2017年增加730.36萬元,增長4.15%。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後勤服務中心2017年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納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管理,按盤活存量資金要求2017年主要使用自有資金,2018年起由財政資金保障。

  項目支出預算387438.05萬元,比2017年增加35885.06萬元,增長10.21%,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地方配套資金有所增加,二是為保證北京市法人一證通的正常發放,加大了保障力度。

  無政府性基金財政撥款支出。

  三、主要支出情況

  部門預算項目支出方向主要為:一是經濟和信息化基礎職能保障經費,包括開展全市産業運作監測數據渠道建設、調查統計及預測分析;就地關停淘汰低端、污染企業,疏解轉移一般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中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生産加工環節,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推動存量産業技改升級,加快構建“高精尖”産業結構;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進一步推進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適應首都經濟和産業結構調整發展新形勢,適應京津冀産業融合,組織開展第十八屆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技能競賽和京津冀工業和信息化技能競賽;舉辦科博會“智慧北京“展覽活動及北京市企業誠信創建活動,組織參加北京京港洽談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等産業推廣活動;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工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重點領域專題報道等宣傳活動。二是信息化保障及運作經費。包括政務信息化運維保障,確保政務網路、政務基礎平臺的安全運作;加強網路安全日常監測及數據備份,保障系統正常運作;開展北京市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用實施效果的評估標準研究,引導各單位有序開展資訊系統清理整合工作。三是面向全市法人用戶持續提供“法人一證通”證書服務。四是統籌推進北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信用監測和評估服務;開展京津冀信用體系建設,推進聯合懲戒應用等。五是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研究及項目儲備對接;組織軍工運作及行業監管,北京地區軍工資質準入與日常監管,核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六是購買信息化公共服務為全市服務,包括公共場所免費無線上網服務、京津冀工業雲服務、城市運作關鍵基礎設施控制系統資訊安全服務等;七是支援産業創新集群、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産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高精尖項目,促進産業創新發展,加快産業結構戰略性深層次調整和轉型升級;八是支援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傳承和保護、産品設計研發、市場開拓、宣傳展示、産業推進等領域,促進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帶動技藝人才培養;九是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增資,支援全市中小企業創新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金融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和小微提供融資及融資擔保服務;支援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基地建設;加強對引導基金的績效評估和基金出資人的管理。十是新能源汽車市級補貼等。

  四、部門“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説明

  (一)“三公”經費的單位範圍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因公出國(境)費用、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作維護費開支單位包括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本級(行政單位)和所屬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資訊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老幹部服務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後勤服務中心、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北京市政務資訊安全應急處置中心、北京市國防科技工業事務中心、北京市信息化項目評審中心7個事業單位。其他單位2018年無財政撥款安排的“三公”經費預算。

  (二)“三公”經費預算財政撥款情況説明

  2018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225.91萬元,比2017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減少145.36萬元。其中:

  1.因公出國(境)費用。2018年預算數149.08萬元,與2017年預算數持平;2018年因公出國(境)費用主要用於市場開拓、招商引資、技術合作、人員培訓,搭建政府間合作平臺等方面。

  2.公務接待費。2018年預算數3.83萬元,與2017年預算數持平。2018年公務接待費主要用於接待外省市經濟和信息化管理部門來我市進行招商、對口支援合作、京津冀産業交流合作等方面。

  3.公務用車購置和運作維護費。2018年預算數73萬元。2018年無車輛更新,公務用車購置費比2017年預算減少130.96萬元;公務用車運作維護費2018年預算73.00萬元,其中:公務用車加油23.44萬元,公務用車維修22.48萬元,公務用車保險17.52萬元,其他9.56萬元。公務用車運作維護費比2017預算數87.40萬元減少14.40萬元,主要原因:車輛更新後,維修費用減少。

  五、其他情況説明

  (一)政府採購預算説明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8年部門政府採購預算總額36805.08萬元,其中政府採購貨物預算1007.05萬元、無政府採購工程預算、政府採購服務預算35798.03萬元。

  (二)政府購買服務預算説明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8年購買服務預算總額24828.78萬元。

  (三)機關運作經費説明

  2018年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部門包括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本級1家行政單位的機關運作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66.05萬元。

  (四)項目支出績效目標情況説明

  2018年,填報績效目標的預算項目138個,佔全部預算項目327個的42.20%。填報績效目標的項目支出預算359143.97萬元,佔全部項目支出預算的92.70%(詳見附件11)。

  (五)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撥款情況説明

  本部門2018年無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撥款安排的預算。

  (六)國有資産佔用情況説明

  截止2017年底,本部門固定資産總額35,521.80萬元,其中:車輛72台,1524.47萬元;單位價值50萬元以上的通用設備38台(套)、5485.44萬元,單位價值100萬元以上的專用設備0台、0萬元。

  六、名詞解釋

  “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數:指本部門當年部門預算安排的因公出國(境)費用、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作維護費預算數。

  機關運作經費:指為保障行政單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運作用於購買貨物和服務的各項資金,包括辦公及印刷費、郵電費、差旅費、會議費、福利費、日常維修費、專用材料及一般設備購置費、辦公用房水電費、辦公用房取暖費、辦公用房物業管理費、公務用車運作維護費以及其他費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