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架”上“貨架” 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有效突破

日期:2024-04-19 16:07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首都師範大學與北京維泰凱信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泰凱信”)是老朋友,合作過很多項目。

  2019年,首都師範大學研發的“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獲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授權,也得到維泰凱信的認可。由於該專利技術正處於實驗室階段,缺少中試實驗和産業化測試開發,維泰凱信認為直接支付專利費用可能存在風險。為了打消顧慮,首都師範大學決定將該專利技術授權維泰凱信先行使用,一年後再支付第一筆專利許可費,所有專利許可費分兩次支付完成。這也是北京首例“先使用後付費”的案例,成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的新模式。

  北京市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動更多的專利從“書架”走向“貨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各類創新主體鬆綁,最大限度激發創新熱情,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使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實現了量的躍升、質的突破。

  2023年,北京市技術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實現“雙突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十萬項,達106552項,相比于2014年的67278項,增長58.4%;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8536.9億元,相比于2014年的3136億元,增長172.2%。

  釋放“象牙塔”裏的創新活力

  近年來,高校院所紛紛拆除“圍墻”,尋求向應用領域的轉型發展,但對“轉什麼”“誰來轉”“怎麼轉”等問題缺少成熟經驗。

  2014年,北京市先後出臺《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和《加快推進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的若干意見(試行)》等文件,允許教師兼職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釋放“象牙塔”裏的創新活力,同時賦予科研機構處置科研成果的更大自主權,全面盤活人、財、物。

  2019年,北京市頒布了《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通過立法制度設計和突破,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2020年,為落實科技部等9部委《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的要求,北京市推動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積水潭醫院3家市屬單位及6家中央在京單位,先後完成36個項目賦權改革試點。試點實施以來,北京市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改革,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價值確定較難、轉化手續較繁雜、相關利益分配不清等問題,增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獲得感。

  2021年,北京市印發《關於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推出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科技成果披露機制和勤勉盡責容錯機制等17條舉措,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崗位、人才引進和資金保障,助力消除成果轉化堵點。

  目前,通過“先使用後付費”方式,推動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等16家單位的200余項專利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一批推動成果轉化的政策紅利還在繼續釋放中——《北京市關於落實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關於開展2023年度北京市技術轉移機構及技術經理人登記工作的通知》《關於開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

  從“書架”走向“貨架”

  北京工業大學先後完成高功率半導體鐳射技術項目、氫敷料醫美項目、抑鬱情緒快速評價與災後心理重建腦機介面項目等6項科技成果的賦權改革工作,意味著該校知識産權管理提升了從“書架”走向“貨架”的效率。

  北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閆健卓表示,在學校修訂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和專利管理實施細則中,明確了賦權的激勵及管理制度。在長期使用權賦權方面,按照成果評估價值的90%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長期使用權。在所有權賦權方面,成果所有權為學校和成果完成人共同所有,並按照成果評估價值的80%、85%、90%賦予成果完成人收益處置權。科研人員以“共同産權人”身份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創新性增加了對技術經紀人的獎勵制度,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主體的轉化熱情。

  首都醫科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部技術轉移辦公室主任郜文認為,高校院所和醫療機構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改革涉及政府、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四大主體。只有四大主體各司其職、各守本分,才能保障成果轉化順利實施。職務科技成果需要開展商業評估、技術驗證等工作,讓更多可行項目進入轉化流程,從而降低轉化風險,提高轉化成功率。

  北京大學積極推動金融資本與科技成果轉化相結合,與北京科創基金合作組建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元培基金。基金規模10.02億元,聚焦北京大學的重大原始創新項目,支援原始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截至2024年4月,元培基金先後審議通過50多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項目50余個,總投資金額近9億元,60%左右的項目落地北京。其中27個項目為北京大學教職工及北京大學校友項目,佔比達56%,投資總金額4.01億元。

  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工研院”)是北京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同組建和管理的事業單位,承擔清華大學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和産業化的使命。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清華工研院構建了從0到10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打造了快研發、快生産、快驗證的短流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2018-2023年,由清華工研院發起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圍繞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北京市科技創新企業培育,結合各基金的重點投資方向,在北京投資了74個硬科技項目,企業估值超過411億元,有力支撐了北京高精尖産業發展。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2018年以來,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援技術轉移機構100余家,技術轉移機構從業人員近1000人,年平均增長14%。

  為推動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在學歷教育方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獲北京市800萬元資金支援,聯合建立了技術轉移學院,開設了技術轉移方向專業,累計招生約440人,為提升技術經理人專業水準積蓄後備人才。在社會化培訓方面,北京市推動北京技術市場協會等單位開展初級、中級、高級技術經理人培訓,累計培訓3000余名。此外,北京市還推動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聯合牛津大學津雅公司Oxentia、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開展技術轉移經理人國際註冊培訓。北京市在國內率先啟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工作,2020年至今已有743人獲得職稱。

  為激勵更多人員投身成果轉化工作,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屬高校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將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工作的實際社會貢獻情況作為考核重點納入績效考核範圍。

  2023中關村論壇期間,北京市牽頭全球技術經理人共同發起了常設、活躍並以公益性質為主的“技術經理人協作網路”,旨在為國內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交流、對接、發展搭建有效平臺。目前,該協作網路已有138名海內外知名技術經理人加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