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探訪科技園區,走進機器人的世界

日期:2022-06-30 17:09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成為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位於海淀區的中關村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就是這樣一個“悶頭做大事”的科技園區。不僅圍繞機器人全生命周期産業生態佈局,展示了諸多行業頂尖的機器人應用(場景);還孵化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機器人公司,打造了瞄準全産業鏈的生態平臺,為首都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産業落地貢獻了力量。

  頂尖機器人各顯神通

  “過去汽車變速箱組裝是重復的人力勞動,原理雖然不複雜,但很容易出現偏差和失誤。” 走進中關村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展廳內的不少展品讓人耳目一新。

  創新中心項目經理史先程指着一款機械臂介紹説,這是一款用來組裝汽車變速箱的工業機器人,裝上力反饋裝置後,機器人在工作時可以根據力的作用自行調整,大幅提升了安裝精度,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這款機械臂的生産商是來自中關村的企業珞石科技。珞石科技生産的柔性協作機器人已經應用到了汽車零部件和3C電子産品生産、醫療等不同行業的場景中。

  像這樣“大顯神通”的頂尖機器人展示品,在中關村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展廳內還有很多:深度整合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技術和數字雙胞胎虛擬調試等技術的工業機器人,可以完成汽車輪轂的全自動流程安裝;模擬人手造型的輕型協作機器人末端執行器,所有關節都可以自由活動;翻轉跳躍靈活的四足機器人,是全球首款伴隨倣生機器人不僅適用於教育、娛樂,還能在安防、救援等多種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創新中心展廳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代表北京機器人發展水準的前沿核心關鍵技術,吸引了遨博、珞石科技、華航唯實、極智嘉等産業領軍企業的最新機器人産品。

  國産化水準不斷提升

  2020年年底成立至今,創新中心以市場化機制推進協同創新平臺和特色化産業園區同步落地,佈局“機器人+全産業鏈”,孵化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行業公司。

  國內第一家研發大型雙足倣人機器人的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一款能夠雙足行走的大型雙足倣人機器人,也就是能夠獨立行走的“雙足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機器人技術空白。

  公司研發負責人張超傑介紹,鋼鐵俠科研團隊攻克了機器人結構設計、機電一體化配合、演算法落地等挑戰,突破了諸多核心底層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五代機器人研發,實現ART機器人直立行走上下臺階。目前公司的第六代雙足機器人産品即將上市。

  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研發協作機器人的遨博智慧是我國首家從事模組化輕型協作機器人研發、生産和銷售的企業,其生産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餐飲、醫療、生活服務甚至核酸檢測等多領域工作。遨博最新研發的協作機器人,包括控制器在內,零部件已經實現了100%的國産化替代,不僅提高了産品抗風險能力,也為機器人全産業鏈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打造機器人産業生態新系統

  近年來,北京機器人産業發展迅速。作為首都加快佈局高精尖産業,完善機器人生態的重要舉措,創新中心於2020年底正式成立。結合機器人産業實際特點,佈局産業鏈、創新鏈和公共服務三個板塊內容,兩年來成功打造了一個聚焦機器人産業的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中心圍繞産業發展實際打造的機器人産業公共服務模組,是國內首家機器人産業公共服務平臺。創新中心項目經理史先程表示,該平臺運作以來,打通了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和資本鏈,助力了機器人行業創新創業發展生態的完善。

  同時,創新中心還注重加強“企、産、學、研”的合作,聯合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科研院所,開展中關村開放實驗室認定和概念驗證計劃,充分發揮創新鏈效能,助力北京創新資源産業化。

  截至2022年3月,創新中心已經匯聚了不同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代表入駐,吸引了1400家生態企業參與相關工作,發佈成果和供需匹配突破了10萬個,用戶交互超過1000萬次,落鏈數據突破13億條,為提升北京機器人産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協同創新能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