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追蹤傳染風險人員 助力復工復産 中關村“戰疫”新利器上崗

日期:2020-07-10 09: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精準追蹤傳染風險人員 助力復工復産 中關村“戰疫”新利器上崗

  近日,中關村科學城新型研發機構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研發出戰疫“新科技”——傳染鏈密切接觸者精準追蹤系統“智源藍保”。一棟大樓裏只要布設了該系統,一旦樓內出現感染者,系統能快速排查出樓內曾與感染者在2米範圍內近距離接觸過的風險人員。這項研發成果正成為助力北京復工復産的防疫利器。

  避免“一人感染,全樓隔離”

  疫情防控中感染病例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是一大難題。即便是讓感染者本人回憶,也未必能如實記下自己曾經去過哪個角落、與哪些同事或陌生人近距離接觸過。

  “一人感染,全樓隔離,這對北京城市經濟運作影響太大,要想辦法用技術解決這個問題。”智源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説。目前“健康碼”等管控手段,主要基於移動運營商和網際網路大數據,可監測人員是否到過高風險地區,對疫情防控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健康碼仍然有個難以忽略的“痛點”——無法精確判斷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關係,只能實現粗放式管理。而智源藍保解決了這一問題,判斷精度可達米級。

  在智源藍保的3D可視化監控界面,代表“感染者”的橙色小人圖標在樓層內走來走去,活動軌跡沿途全部留下了亮眼的痕跡。

  “除了甲乙丙丁各自的活動軌跡,他們相互之間有無近距離接觸,都能記錄下來。”智源藍保研發人員介紹,安裝這套系統後,能夠無感記錄進入樓宇的藍芽設備行動軌跡和藍芽設備之間的近距離接觸關係。當發現進入過該樓宇的人員出現感染時,以感染者佩戴的手機等藍芽設備軌跡作為線索,就能迅速比對篩查出樓宇內與其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這樣的精準追蹤可實現精準隔離,與感染者沒有近距離時空交叉的人不必隔離。

  技術研發“減法”護隱私

  “某街道工作人員洩露居民資訊侵犯個人隱私被依法行政拘留”“出入某醫院的6000余人隱私資訊被群發”……疫情以來,公民個人資訊洩露相關的事件與擔憂頻見報端。

  能不能在嚴格保護個人行蹤隱私的前提下,實現對複雜流動人群的精準追蹤,發現密切接觸者?這一看似難兩全的技術問題,也成為研發團隊集中精力攻克的首要難題。

  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當不少戰疫科技通過“加法”不斷提高防疫效率時,智源藍保研究院研發團隊反其道而行,選擇做“減法”。如果使用傳統的數據追蹤方法,下載APP、上傳個人資訊到伺服器,難免出現隱私洩露風險。研發人員介紹,系統記錄下的個人識別資訊不含任何個人資訊,僅為一串藍芽設備的數字代碼。

  “為了有效保護隱私,我們設計了專門的數據管理協議,基本原則是:場所數據不離場,個人數據不離機,所有數據不上網。樓宇等固定場所和交通工具等移動場所記錄的數據都嚴格保存在本地,保留14天后滾動刪除,場所管理者承擔數據保護責任。個人可以在自己的設備裏記錄近距離碰到的其他無線設備,這些數據的管理權歸屬個人,不需要上傳網際網路。”黃鐵軍説。

  “減法”背後,需要研發人員的技術創新。隨著企業復工,辦公樓宇裏人員活動産生的數據量很大,每天有上千萬條數據。“這對網際網路巨頭的伺服器來説或許不算什麼,但智源藍保需要在樓宇內完成所有數據的分析處理,這對一個普通樓宇監控室的普通電腦來説計算量巨大。”智源藍保研發人員、北京大學副教授邊凱歸説。研發團隊需要通過演算法開發和不斷優化,大幅度降低計算開支,從而實現僅利用樓宇自身監控中心常規電腦的計算能力,就能從海量匿名數據中剖析出人員的精準運動軌跡和“碰撞”軌跡。

  需要説明的是,這一戰疫“利器”需要手機、手環等設備的藍芽處於開啟狀態。如果樓內有人堅持不打開,沒有藍芽軌跡記錄,也就沒法“自證清白”,遇到風險時,這些人就只能按照原來相對粗放的管理方式進行隔離。

  海淀部分樓宇示範應用

  據悉,智源藍保系統3月8日啟動研發,4月中旬已在海澱區量子芯座等樓宇啟動示範應用。之後,美國兩大科技巨頭蘋果、谷歌也宣佈向全球衛生機構發佈新冠病毒密切接觸者追蹤平臺,採用的技術與智源藍保類似,但因為個人數據仍然需要上傳到它們的伺服器上,因此不能像智源藍保那樣嚴格保護個人隱私。黃鐵軍透露,我國疫情總體上處於可防可控範圍內,智源藍保暫未大規模鋪開,不過已做好推廣應用的技術儲備。

  未來該技術還能在展會等人流密集場所大顯身手,應對北京後期復工復産復市的精細化防控需求。“在參會證件上嵌入一個小小的藍芽晶片,再在展會現場布設智源藍保系統,參會人員去了哪個展位、停留了多久,都能清楚掌握。”邊凱歸説。(孫奇茹)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