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業帶來高科技 幫助貧困縣變廢為寶 農業廢料變成了“金秸稈”

日期:2020-04-23 07: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原標題:北京企業帶來高科技,幫助貧困縣變廢為寶 農業廢料變成了“金秸稈”

  在內蒙古突泉縣養殖專業合作社,幾個“大圓垛”整齊地碼放在院落一角。“大圓垛”內,裝的是發酵好的秸稈飼料,打開袋子,一股淡淡的酒香撲面而來。在當地,這種細碎柔潤的秸稈飼料被稱作“酒糟”,老鄉們説,從秸稈到飼料,多虧了北京企業帶來的“高科技”。

  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的突泉縣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土地面積270萬畝,玉米種植佔農作物總量的90%。隨着農村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過去用作燃料的秸稈燒不得又沒處扔,如何處理秸稈,一直是困擾當地老鄉的“老大難”問題。然而從2019年開始,隨着一家北京企業的進駐,這一情況發生了徹底改變。過去人人都嫌礙眼的農業廢料,如今都捨不得扔了。

  2019年,來自房山區的高科技企業北京航太恒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當地畜牧企業進行合作,利用先進的微生物技術,將玉米秸稈廢棄物進行産業化,製成飼料、肥料,不但有效解決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幫助農民降低了生産成本,使當地貧困戶得到實惠。

  “地裏的秸稈製成飼料,牛羊吃完飼料産生的糞便又做成農家肥還田,形成了內在的迴圈鏈條。”公司負責人劉海明介紹,他們在對突泉縣進行實地考察後,通過農業農村部微生物菌劑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攻關,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技術方案。他們通過科普的方式,教農戶利用生物處理將秸稈變為黃貯飼料,並用於牛羊養殖。然後將秸稈殘渣和牛羊糞便進行回收,實施生物發酵處理,製成綠色無公害的生物有機肥料。

  在突泉縣,技術人員指導農戶以30公里為半徑建設收集預處理站,進行秸稈回收和預處理。通過這種方式製成的飼料,代替了傳統飼料和牧草,解決了牛羊過冬時的飼料短缺問題。突泉縣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表示,“酒糟”製作非常簡單,將玉米秸稈粉碎裝袋後噴上生物發酵劑,壓實、封嚴,一週後就可以製作完成。“一頭牛一天要吃30斤飼料,製作成本只要1.5元,光成本一年就能省下三四萬元。”

  2019年10月,由航太恒豐建設的20萬噸新型生物肥料生産線正式投産。這種綠色環保新型肥料可以修復土壤、防病、提質增産,農民只需要用秸稈進行置換就可以得到。劉海明介紹,當地農戶普遍使用一種農用三輪車,一車秸稈就可以換一袋80斤的肥料,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産成本。目前,技術人員正在研究將秸稈製成低密度基質,這種材料可以用於高速公路護坡,不但可以代替水泥護坡,還可用於防風固沙和鹽鹼地改良。

  航太恒豐立足突泉縣的農業特點,利用新技術將秸稈變廢為寶,走出了一條“技術+産業”的扶貧路徑。新型生物肥料生産線投産後,還帶動了200多名貧困戶就業。據介紹,貧困戶進入企業後成為技術工人,月工資能達到五六千元。此外,企業設立了幫扶資金,用於當地的長期精準幫扶。

  自2018年初房山區和突泉縣建立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已有26家區內企業通過“萬企幫萬村”來到突泉,它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投身精準扶貧,讓鄉親們走上了綠色脫貧之路。(王琪鵬)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