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鄉學校手拉手 田間地頭同上一堂課
向日葵捧着沉甸甸的花盤,壓彎了腰;玉米結出飽滿的顆粒,簇成金色海洋;高低起伏的綠色莖蔓下,藏着大顆的紅薯……2022年的豐收時節,位於密雲水庫南岸的密雲區水庫中學的勞動實踐基地裏,來了一群新夥伴——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與山區學生同上一堂勞動課,共用教育資源。
走在莊稼地裏,踩着腳下松軟的泥土,眼前是金黃的玉米穗、綠油油的紅薯秧,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兩校學生自由結對成組,拿着鐮刀,扛着鐵鍬、鋤頭,走進田間。
“先用手掀開紅薯秧,用鐵鍬把四週的土松一松,再拿鏟子從離紅薯遠一點兒的地方鏟下去,從比紅薯更深的位置鏟起來……你們看,一個完整的紅薯就挖出來了。”密雲水庫中學學生王可欣主動當起“輔導員”,拿着鏟子,為城裏來的夥伴們示範講解。
十三中的學生也個個挽起袖子,有的蹲在地裏挖紅薯,有的走進比人還高的玉米叢中掰玉米,大家分工協作,不一會兒,收穫的莊稼就把收納袋填滿了。
學生們抱回一袋袋紅薯和玉米,捧着採摘的葵花盤,手拉着手,樂開了花。“這是我第一次在農田裏幹活,讓我感受到農民伯伯種田、收穫原來是這麼辛苦,我們要珍惜糧食,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一名十三中的學生説,他收穫更多的是快樂、友誼,“我在這裡還認識了新朋友,更體會到同伴之間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牽手的不僅僅是學生。
“好多城裏的孩子沒進過山,很多山裏的孩子也沒感受過城裏學校的先進教學理念。”密雲水庫中學生物教師刁春紅、地理教師郭妙玲是這堂勞動實踐課的主講人,她們把前期和十三中的老師們共同交流備課、教研的經驗也融入課堂教學中,“希望通過這種靈活的實踐教學方式,為兩校學生都開啟一扇學習知識、探索世界的新窗口。”
城區校和山區校“手拉手”,發揮各自優勢,共用雙倍優質教育資源,正是十三中和密雲水庫中學結對的目的。在西城區教委和密雲區教委的支援下,兩校近年來攜手建立合作共用機制,共同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十三中發揮教育教學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和我們定期開展校領導和教師互訪、學生交流活動、家校合作等深入交流,提升辦學品質、課堂教學和教研水準,在不斷加深校際融合中,拓寬學生視野。”密雲水庫中學校長張克昌説,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兩校“手拉手”的關係更加緊密,在推動“五育並舉”上進一步加強合作,“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讓兩校師生、家長深度融合參與,讓城鄉合作更加深入。”
學期即將進入尾聲,兩所學校接下來的結對計劃已安排得滿滿當當:各科教師一起線上研討線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享經驗;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同上一節思政課;邀請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專家講座,助力家校合作……
“兩校手拉手,牽起的是學生的手、老師的手、家長的手。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希望我們的手牽得越來越緊,心貼得越來越近。”張克昌説。(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