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讓殘疾人充分就業、穩定就業 首都殘疾人就業率位居全國前列

日期:2022-05-15 10: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多措並舉讓殘疾人充分就業、穩定就業 首都殘疾人就業率位居全國前列

  5月15日,是全國第32個助殘日。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夢想和人生價值,是實現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勞動年齡內殘疾人16.3萬,就業率達66.4%,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本市堅持就業優先導向,始終把穩定和擴大殘疾人就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多渠道、多層次、多業態地促進殘疾人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廣大殘疾人、殘疾人工作者正與全市人民一道奮力譜寫首都發展新篇章。

  殘疾人找到最匹配的崗位

  “原來我可以做這麼多工作。”32歲的沈夢(化名)沒想到,自己能在職場上收穫自信和開朗。

  這個職場,由圓通速遞專門為殘疾人朋友打造而成。一年前,在中國殘聯和北京市殘聯的指導下,圓通公司建立了北京共用客服中心,103名殘疾人朋友在這兒享受到了工作安心、生活舒心的辦公環境。他們有的是肢殘人士,有的是聽障人士,但共同參與“雲客服”工作,受理客戶投訴、業務查詢、業務下單等業務需求。

  沈夢患有腳部殘疾,來共用客服中心之前,她也做過幾份工作,卻屢屢碰壁。2021年,經殘聯推薦,她入職共用客服中心,在這兒,她的“閃光點”被發現——善於溝通交流。

  “除了能勝任線上客服工作,她喜歡和同事們交流,很會換位思考,我們會交給她一些員工關懷、管理的工作,她完成得非常好。”圓通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共用客服中心,上百位殘疾人以20人為一組,小組長也由殘疾人擔任,他們在崗位上一步步成長,十分珍惜這個工作機會,也更願意付出耐心去傾聽。

  除了更加珍惜、更有耐心之外,殘疾人在人力資源上的優勢還體現在他們往往更加專注、富有創意上。

  早在2007年,唐人坊就開始招收殘疾人學習“絹人製作”非遺手工藝文化,至今已有近30名殘疾人通過培訓直接實現就業,成為雕刻師、手繪美容師和高級組裝技師,公司裏的3名殘疾每人平均已在此工作了10年以上。

  孔氏琺瑯的掐絲技師劉非和妻子,都是聾人員工。在弧形表盤上掐出精緻的龍,是劉非的拿手絕活兒。“掐絲”這項工藝,需要善於觀察、反覆琢磨,只能依靠不斷練習和保持平和心態,一點一點去完成。

  “做這行最需要耐心和專注力。而聽障人士由於處於無聲的世界,反而能全神貫注於手中的技藝。”孔氏琺瑯相關負責人説,殘疾人朋友的表現令人驚嘆,“他們做事投入、踏實肯幹,能做出一流的好東西,可以説他們是天生的匠人。”

  政府主導各部門聯動配合

  殘疾人就業涉及面廣,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政府主導、相關部門聯動配合、全社會自覺參與支援扶助,殘疾人就業才能真正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

  在首都,黨政機關積極發揮示範帶頭作用,2019至2021年,全市共有39名殘疾人通過定向招錄走上了公務員崗位。同時,本市正向激勵用人單位穩定招用殘疾人就業,採取直接補貼的方式,對用人單位招用殘疾人一年給予6倍月最低工資的崗位補貼,連續招用三年以上的,上浮至8倍;對招用殘疾人畢業生和重度肢體、智力、精神殘疾人的,再給予額外的社會保險補貼。2021年,全市享受補貼用人單位有9800家,補貼金額達4.72億元,惠及殘疾人3.76萬人。

  此外,本市充分發揮各類就業服務機構和社會力量的作用,促進殘疾人就業需求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密切對接,持續開展就業援助月、高校殘疾人畢業生“一對一”幫扶、支援性就業服務、專場招聘會、僱主培訓等就業服務,“功能表式”免費職業培訓三年來惠及殘疾人2.4萬人次,努力為殘疾人打通一切可能的就業通道。

  為了解決智力、穩定期精神、重度肢體殘疾人在就業、參與社會等方面的特殊困難,本市立足社區、依託殘疾人溫馨家園,舉辦了435家職業康復站,為8800余名殘疾人就近就便提供職業康復、日間照料等服務,做到了安置一人、幸福一家。

  從2018年開始,創建殘疾人幫扶性就業基地以北京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的方式確定下來。基地以溫馨家園、職康站等基層服務為載體,搭建了企業與殘疾人直接對接的橋梁。而殘疾人的職康産品、手工作品也通過“愛立方”品牌,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頒獎臺的手捧花——“絨耀之花”,就是由殘疾人職康産品發展而來的、匯聚了廣大殘疾人創意與心血的代表作。

  2019年3月,中科院殘聯自籌資金創建了職康中心,一年後,又先後投資150萬元,着手創建幫扶性就業基地,同年通過驗收,被評為北京市殘疾人示範幫扶性就業基地。

  由於學員主要是智力殘疾、精神殘疾人,獨立適應工作能力非常有限。為此,中科院殘聯探索出了一條派遣於外、職康於內的就業新模式。“就是將派遣到各科研事業單位就業的基地學員進行集中分類管理服務。在幫扶性基地內進行集中職業勞動和康復,制訂勞動康復計劃,安排手工、洗車、文體活動等勞動康復課程,讓基地學員集體參與各類培訓實踐活動。”中科院殘聯相關負責人解釋,這樣不僅有利於學員康復,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學習習慣,不同程度地實現了自身價值。

  企業吸納成殘疾人就業主渠道

  目前,企業吸納殘疾人是殘疾人朋友實現就業的主要渠道。北京市殘疾人就業狀況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通過企業招用殘疾人實現就業的人數達到7.4萬,佔殘疾人就業總數的70%以上。

  從事磁性電子元器件研製、生産、銷售的北京環磁偉業科技有限公司共有員工近50人,除了安排了智力、肢體、精神等多類別21名殘疾人在公司實崗就業外,還有5人在公司的職康站進行職業適應訓練。

  2019年入職環磁偉業的宇航,3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2014年從大連一家職業技術中專畢業後,由爸爸帶着四處求職,多次變換工作。加入環磁偉業這個大家庭,雖然他不喜歡溝通,但是身邊的同事會時不時地給予他鼓勵,並會有同事“一對一”帶着他去完成工作。

  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中,宇航學會了主動尋求身邊同事的幫助,也會為了完成目標,努力去開口去溝通。“現在他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我就不用天天陪着他過來了,在這我也放心。”宇航爸爸説。

  “他們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人在團隊裏都是被尊重的”,環磁偉業相關負責人直言,目前還有5人正在我們自己的職康站進行職業康復培訓,正處於奔向就業的路上。

  北京環球度假區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乃至北京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十分重視企業員工的多元化與包容性,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全方位的殘疾人幫扶與安置工作。100余名殘疾人員工通過“幫扶性就業基地”和“實崗就業”兩種方式實現就業。

  針對殘疾人的就業需求和特點,北京環球度假區還積極開發內部管事員、廚師、保潔員、景點運營員等4類崗位,持續挖掘殘疾員工潛質,將更多適合且有價值的崗位輸出給他們,讓殘疾員工真正實現社會價值。

  保障政策築牢托底防線

  實現穩定就業,更離不開社會保障的兜底扶持。針對各類人群,精細、完善的保障政策讓殘疾人朋友在生活上免去了後顧之憂。

  本市實施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重度殘疾人無生活來源的,且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能力的,由民政等相關部門給予基本生活、照料護理、疾病治療以及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托底救助。同時,推動落實符合條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單獨享受低保政策,對納入低保範圍的重度殘疾人,按照本市當年低保標準全額確定並增發35%低保金,減輕其經濟負擔。

  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針對殘疾人的殘疾程度、經濟狀況、自理能力等因素,對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實現分類分層次福利保障,生活補貼每人每月最高按低保標準發放,最低200元,護理補貼每人每月300元或100元,綜合保障水準領先全國。為方便廣大殘疾人申領補貼,本市規範完善兩項補貼經辦流程,貫徹實施“全城通辦”“跨省通辦”,打通政策堵點,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殘疾人少跑腿”的目標。2021年,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年度投入8.54億元。

  全面參保方面,本市加大殘疾人參保權益的特殊扶持,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給予50%或100%代繳保費,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給予全額繳費資助。同時,發揮大數據治理優勢,探索建立身份認定、政策宣傳、自動參保、直接資助等一站式服務,幫助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及時參加社會保險。2021年,本市殘疾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7%,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

  在養護照料上,本市率先建立普惠型殘疾人寄宿托養(養老)補助制度,重度殘疾人入住機構的,根據經濟狀況給予每人每月3600、2800、1200元分檔補助;首創以老養殘生活補貼特殊困難家庭入住機構“雙養”扶持措施,重度殘疾人與失能失智、重度殘疾、高齡父母共同入住機構的,適當上浮補助標準。鼓勵支援機構積極收住殘疾人,對養老機構、殘疾人服務機構收住殘疾人的,根據護理難度給予每人每月700、600、100元運營補貼,為殘疾人順利享受社會化照料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殘疾人創業可享資金扶持

  殘疾人如果想創業,能享受的政策和機會也越來越多。

  “天使手作”是一家提供定制化烘焙産品、個性化烘焙培訓的專業企業,團隊裏殘疾工作人員佔比已經達到30%,其願景是建立一家以殘疾人為主要從業人員的烘焙定制服務的連鎖體。

  2019年,北京市殘聯開展了首屆北京市殘疾人優秀創業項目展示活動,幫助展示項目與相關企業、協會産品銷售平臺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天使手作”就是入選的八個項目之一。此後連續3年,每年共有8個創業項目的主創人員、優秀創業殘疾人代表登上“舞臺”,通過商業路演的方式進行展示,這些項目涉及技能培訓、體育健身、醫療器械等各行各業。

  殘疾人成功創業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實現自身價值、提高生活水準,更在於以創業帶動就業,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實現生活和事業的夢想。“我們會通過展示平臺幫助展示項目與相關企業、協會産品銷售平臺、孵化企業孵化服務等資源進行了對接,建立了北京市殘疾人創業服務專家庫,通過專家團隊為展示項目提供一對一針對性跟進創業服務,促進展示活動成果轉化。”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本市鼓勵殘疾人創業創新,對殘疾人通過創辦經濟實體、社會組織等實現就業的,分三次給予最高10萬元或5萬元的創業扶持。扶持殘疾人靈活就業,針對殘疾人繳費支付能力弱、參保意願低、繳費年限短的實際,統一城鄉殘疾人靈活就業社會保險的補貼待遇,並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養老保險繳費不足15年需要繼續繳費的,給予續繳補貼,保證了殘疾人就業時候有收入,退休以後有更好的保障。

  對殘疾人來説,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除了生活保障,更意味着自尊、自信以及充滿希望的未來。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殘疾人就業率達66.4%,位居全國前列。

  “十四五”期間,殘疾人將更加全面地參與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本市將抓住貫徹落實《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契機,深入開展2022殘疾人就業宣傳年活動,繼續強化各級政府在促進殘疾人就業中的職責,發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助殘社會組織、殘疾人創業帶頭人等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健全殘疾人就業促進與就業保護機制,提高就業服務針對性與精準度,為殘疾人提供更多、更廣泛的就業崗位,營造更具包容、更加人文的就業環境,促進殘疾人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最終實現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