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那個吼叫的自己 我們能成為不吼叫的父母嗎?

日期:2022-06-01 16:20    來源: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

分享:
字號:        

  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衝孩子吼叫的狀況對於很多家庭來説,並不是件新鮮事。88%的父母曾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朝他們叫嚷或者尖叫過,甚至數據顯示,在7歲孩子的父母中,這個比例會高至98%!

  看了這樣的數據,作為媽媽的你是本能性地緊張,還是舒了一口氣?

  其實,吼叫不是洪水猛獸不是嗎?它不過是育兒生活中的正常現象。

  與其竭盡全力要消滅那個吼叫的自己,不如擁抱一下那個吼叫的自己,問問自己,你有什麼危機,你有什麼脆弱,你為什麼要吼叫?

  讓我們先分析一下吼叫的類型,再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吼叫吧!

  1.警告性吼叫:不要過度反應

  這也許是最能讓人接受的一種吼叫,可能是為了阻止孩子跑向馬路或者用手碰觸危險的物品。

  但是,過多這樣的吼叫會令孩子産生聽覺免疫。如果孩子習慣了你的大吼大叫,便很難再有什麼力量能抓住他的注意力。

  應對:給自己制定憤怒標準,遇事不要過度反應

  按照各種情況給自己制定一個從1~10的吼叫打分標準。比如,如果看到孩子跑到了汽車前你的評分是10,那麼他彎腰去抓土時就不要用這個標準了!

  2.服從性吼叫: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服從性吼叫這是最常見的吼叫,因為孩子沒有按照你的要求做,而你已經提醒過他很多次了。或者是因為孩子帶來的挫敗感,又或者是因為遭到了孩子的公然反抗。

  生氣是人的自然情緒,這種吼叫看似不可避免,甚至它還有一些好處,比如能讓孩子了解生氣和吼叫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等等。有時候我們也得承認,吼叫還挺管用的,許多淘氣的孩子都會在聽到父母高分貝的警告後,才能老實下來。

  不過,這樣的吼叫可能會影響孩子對待別人的方式,想想看,如果你在工作中總要面對一個大吼大叫的老闆,你對待下屬的態度是不是也會漸變成那樣?

  應對:失控之前,想辦法從混亂中抽離

  在每次感到崩潰、快要失控時,想方設法讓自己從這種狀況中抽離。比如對孩子宣佈:“現在是媽媽消失時間,我要在自己的房間待10分鐘,別來找我。”然後直到自己能完全平靜下來不想再大聲吼叫為止。

  3.過激性吼叫:為情緒找到合理出口

  這種吼叫,不僅會超越自己音量的上限,還會説出一些令你事後很後悔的話來。

  這種吼叫是最有爭議的,這種吼叫能幫父母釋放消極情緒,也許也能讓孩子了解到,你和所有人一樣,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但是,研究指出,如果讓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高度戒備的狀態下,就會影響他大腦的發育。這也會導致一種惡性迴圈,孩子開始學會發脾氣或者特別黏人,從而增加彼此的壓力。

  應對:除了吼叫,還有更多解決辦法

  在養育孩子時,我們是可以保留一絲優雅的。記住,不吼叫也能讓很多事情順利解決,甚至解決得更圓滿。

  ●咬緊牙關並不是媽媽克制自己情緒失控的唯一方法,及時把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才能更好地夠幫助自己避免大聲吼叫。

  比如,如果感覺自己這幾天身體不太舒服或情緒不太穩定,就先給孩子提個醒,告訴他們:“媽媽這幾天脾氣不太好,因為我沒有睡好覺。”

  ●當你感到特別疲倦時,可以調整原來的計劃,以減少讓自己吼叫的機會。

  比如收拾房間是最讓你頭痛的事,那麼就放棄每天收拾的想法,到週末找個小時工或和孩子的爸爸一起邊説笑邊收拾。

  如果孩子因為你的吼叫受到了傷害

  如果孩子因你説出的刺耳的話而受到了傷害,那麼應該給孩子一個真誠的道歉。這不僅僅是為了撫慰孩子,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誰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只要事後道歉就能再對孩子吼叫,這不是一個維度的問題。道歉並不能彌補傷害,只是一種願意彌補的態度。

  儘管朝孩子吼叫並不是家庭教育中最嚴重的問題,但大多數家長都會在事後覺得後悔和愧疚,不妨多分析一下自己吼叫的原因,從而找到更好的辦法來替代。

  真心希望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這段時間裏,都能更加平靜和理智一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