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一心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裏的撒冷王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庸常的人生
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庸常的人生
但在這個拔苗助長的時代,在這個充斥着焦慮的育兒時代,父母,該如何守住育兒的初心,如何安放孩子的夢想?
成為外星人、熱氣球駕駛員、拯救世界的魔法師……大部分的童年夢想聽上去多少都有點匪夷所思,但這才是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真實、最不受外界影響的渴望。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由人類的夢想而創造産生的。
孩子的夢想也會帶給他很多美好的感覺,雖然幼稚卻也是非常強大的、向上的力量。
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支援孩子為自己的夢想而行動,當你鼓勵孩子追求他的夢想時,往往也在幫助他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更有力量。
夢想,還是願望?如何引導?
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的夢想是要迪斯尼游樂場裏所有自己喜歡的毛絨玩具時,父母該怎麼辦?這是夢想嗎?
這是願望。父母不應該馬上或者全部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因為這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懶惰”:不再思考,不再努力。英國有一句諺語,“想要得到上帝的愛,你必須給他看你種下的種子。”當孩子得不到的時候,他才會積極地爭取,才會産生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來讓自己快樂。
但是對他的願望置之不理也並不是一個妥帖的辦法。你可以讓他或者跟他一起想像擁有這些玩具的快樂。重要的是要讓他知道,並不是他要什麼你就能給他什麼。
那如果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夢想,比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向媽媽表達“我想養一隻獅子”呢?那麼建議父母做兩件事:一是儘自己的可能讓孩子知道有關獅子的資訊和知識。我們可以一起查閱資料,也可以帶他去動物園看看獅子。另外,我會和孩子一起想像:“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個時候獅子會幹什麼?”
帶有破壞力的夢想
讓很多父母頭疼的是,孩子在追逐夢想的時候,經常會搞點“小破壞”。比如,夢想乘坐大帆船的孩子,可能就會把媽媽的鞋子偷偷放進水裏,假裝遠航……
孩子經常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因為想像和創造而去“破壞”一些東西。但是,想想看,這樣的“小破壞”並不是他故意去學壞,也許我們應該多點寬容和幽默。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家庭戲劇的方式讓孩子安放夢想,家裏有無數可以當道具的物品,也有不同的場景可以佈置成不同的舞臺。孩子可以想像自己在船上,船在搖晃……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從而讓想像得到滿足。
如果孩子的夢想面臨風險……
最初孩子的夢想可能是當老師,但忽然有一天,她説不願意當老師了,想當模特。其實,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在每個階段,他都會告訴父母不同的選擇,父母此時做的不是馬上否定,而是給出自己的建議即可,不必着急説服孩子,告訴孩子他的選擇有風險。
提到風險,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即使父母強迫孩子去做了一個看似沒有風險的工作,但如果他真的不喜歡,最後成為一個平庸的職場人,往往是在職業發展和生活中都面臨着更大的風險。
面對風險,孩子可能都會有信心不足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可能需要讓他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再給他一些幫助和支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人生總有高潮和低落的時候。即使夢想失敗了,只要努力了就沒有遺憾。
我們最好去遺憾那些我們已經做過的事情,而不是去遺憾那些我們還沒有做的事情。
夢想的不斷變化,是成長的禮物
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想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也想了解他們自己。
環境和興趣一旦發生改變,夢想必然隨之改變。
但是,在想像中,在實踐中,他們仍然能夠從每個夢想中學到一些東西,並把這些收穫帶到下一個夢想當中去。想想我們自己,有時候真正的選擇是在不斷排除的過程中形成的。最終,當我們捨棄掉那些不再抓住我們興趣的目標時,就可以看清楚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孩子沒有自己的“夢想”,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孩子不是一件襯衫、一個杯子,可以任意使用,他是一個嶄新的生命,擁有自己獨特的“使命”。
作為父母,你能夠做的就是發現、支援、幫助他發現“真正能夠成為什麼”,而沒有辦法告訴他,他的使命是什麼。這需要承擔風險、不隨波逐流,更需要在一生中充分認識孩子、相信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