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會變成“熊孩子”!
但強迫孩子分享,會被罵是“熊媽媽”!
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分享呢?
媽媽也吐槽:家有“自私寶寶”
“一次閨蜜帶孩子來玩,女兒什麼玩具都不給別人,用手攔着,我拿起一隻她很久都沒玩過的洋娃娃遞給小夥伴,沒想到她直接衝過來奪了過去,我瞬間石化了,這是我家孩子嗎?”
“有次姑姑給兒子帶酸奶過來,他明明一個人吃不了,可也決不分給別人,我忍不住説了他兩句,沒想到他直接把酸奶扔進了垃圾桶裏。感覺自己真的是個失敗的媽媽……”
“帶孩子吃肯德基,每次去他都不讓別的小朋友玩滑梯,自己站那裏伸出兩隻小胳膊攔着,不讓別人進來,有一次一個小男孩想進去玩,他就推搡人家,差點打了起來。感覺孩子就像頭小野獸,真不知道長大後怎麼樣……”
“孩子的玩具、圖書啥的,全是她一個人的,別的小朋友來串門都不能碰,碰一下就尖叫。我跟她説想再要個弟弟或者妹妹,她堅決反對,説如果一定要,那也不能算是家裏人,不能叫媽媽,只能叫我阿姨……”
不分享的癥結在這裡!還是媽媽做錯了!
當2~3歲的寶寶突然變得自私起來,“和小弟弟一起玩這個玩具好嗎?”這類溫和的分享建議漸漸失效,分享變得困難重重。孩子開始有了物權的概念,他們開始懂得:“這個是我的。”
溫柔地強迫
一提到分享,父母最常説的是“和弟弟一塊玩”“分給小朋友一起吃”,寶寶聽到這類言語,第一個感覺往往是威脅和強迫。自己的東西必須要分給別人,這怎麼可以!
因此,父母好説好商量的行為,常常引起寶寶的逆反心理,甚至,覺得父母不在意自己。還有些媽媽會強迫孩子把所有玩具都拿出來分享,這也是不明智的,應該允許孩子決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給小朋友玩。
大寶要讓着小寶
在家長們的慣性思維中,大一點的寶寶要讓着年齡小的寶寶。但在分享過程中,“大讓小”勢必造成不平等的出現,這讓心智和思維都不成熟的寶寶很難理解和接受,更無從談及感受分享的快樂,讓寶寶學會分享了。
擅作主張同情“弱者”
或是有的小朋友因爭搶玩具失敗而大聲哭鬧,於是媽媽自作主張拿了寶寶的玩具給對方,使小朋友破涕為笑。當心,這可能會誤導定寶,認為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以後遇事也愛哭鬧。
分享物品的比較
寶寶雙方所持物品的“優劣”也會影響分享的達成。大家相互分享玩具時,由於對方的玩具不夠吸引人,媽媽非讓寶寶分享,寶寶也是會拒絕交換分享的,或者是寶寶太喜歡珍惜自己的玩具,媽媽卻讓他拿出來分享,因為擔心其他小朋友不夠愛惜,他也會果斷地説不!
讓寶寶學會分享有竅門
進行平等游戲
要確立分享意識,游戲中的平等和信任是前提。當寶寶因為某物品或食物發生爭執時,輪流游戲是一個很有效的解決方式。父母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請寶寶輪流進行游戲,你一次我一次,讓寶寶們了解規則,嘗試通過輪流來做些事情,慢慢感受其中的快樂。
準備兩個玩具
面對寶寶游戲中對物品的爭執,父母最好事先準備好兩樣玩具,這樣寶寶才有分享的可能,而不要讓寶寶覺得分享就是一種“損失”。
寶寶們在交涉的時候,父母可以靜靜地做個局外人,隨時防止發生意外就可以了。父母置之度外的行為,可以讓寶寶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同時也可以讓他們不得不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進而發現分享的好處和樂趣。
榜樣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寶寶連和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與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關係的。因此,在家庭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帶孩子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和媽媽一起擺碗、玩具和衣物等。父母的這種以身作則的榜樣行為,會讓寶寶在親密、信任的氛圍中,體會分享、合作的樂趣。
有選擇地讓孩子嘗試“分享”
實際上,寶寶並是絕對吝嗇,要看“分什麼”和“和誰分”。寶寶最不願意分享的東西是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獎品、別人送給自己的禮物,以及他們自己認為的“稀罕物件”。所以,選擇那些稀鬆平常的、不稀罕、數量還很多的東西,讓寶寶嘗試分享會更容易些。另外,相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説,寶寶更願意把東西分享給自己的好朋友。
循序漸進,熟能生巧
分享練習越多,寶寶做起來就越熟練,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也越強。可以先從家人開始,讓寶寶分水果、分點心等等;然後跟寶寶説好,邀請關係親近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可以採用交換方式,注意分享的物品要適當多準備一點,以防出現尷尬情形;最後逐步發展到不太熟悉的小朋友。
真正感受分享的快樂
媽媽要從正面鼓勵分享,比如當別的小朋友與寶寶分享玩具的時候,媽媽可以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還可以告訴寶寶:“如果你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別的小朋友也會和你分享的,這樣你們就能玩更多的玩具了。”在分享的過程中,寶寶能體會到快樂,這樣就慢慢願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