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患者的家庭調理

日期:2022-11-03 10:46    來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
字號:        

  1、自己分析病情是否穩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對疾病認識是否動搖或缺乏;

  (2)睡眠時間是否變化;

  (3)生活能力、工作效率是否下降;

  (4)是否出現焦慮症狀,如心煩、恐懼、坐立不安、軀體不適等。

  (5)記錄自己的病情變化和服藥後的體驗,嘗試新的方法應對問題,如睡眠日記、藥物日記、放鬆訓練等。

  (6)如發現總愛生氣、焦慮、擔心、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加重和失眠情況加重時,要及時就診。

  (7)學習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如:感覺傷心痛苦的程度:

  2、1-2周到醫院就診,穩定期1個月至少復診一次。定期復查血常規、生化(血糖、血脂異常)、甲狀腺功能、內分泌紊亂(催乳素升高、性激素水準異常、性功能異常、月經紊亂)、心電圖,監測血藥濃度等。

  3、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妥善保管藥物,防止丟失、誤服或者過量服用。自己不要隨意增加或減少藥物,更不能隨意停止服用藥物。如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遵醫囑逐漸減量直至停藥,避免形成藥物依賴。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如:鎮定作用(多睡和白天嗜睡)等。

  4、服用藥物後如發現身體的不舒適如:手抖、坐立不安、肌肉僵硬、不明原因的皮疹等反應,要及時就診。

  5、定期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6、調適目前服藥、心理治療等與生活內容結合的新的生活方式,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各項活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飲酒、喝濃茶或者咖啡等刺激性飲料。

  7、親人的幫助是焦慮症患者擺脫焦慮的重要一環,尊重、理解、關心患者,避免引起情緒劇烈變化的溝流。

  (1)對患者的關心保持在正常範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習慣給予適度的關心和照顧,讓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質。對其要有耐心,接納患者的情緒,並引導其合理宣泄,幫助其阻止回避行為。

  (3)對患者的治療持有合理的期望。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會出現波動,家屬可能會有疑慮,但對患者應該有信心,並持有積極的心態。

  (4)對患者焦慮症狀保持冷靜和幫助的態度。如採用分散注意力、放鬆訓練等方法緩解症狀。

  (5)幫助其一起制定可行的活動計劃。但是,患者及其家屬應該清楚對有嚴重焦慮症的去完成活動內容有時是困難的。

  (6)幫助患者逐步先完成短期活動目標,再制定下一步的活動內容。目標的制定一定要逐步進行,不可操之過急。

  8、和患者一起做好飲食管理

  (1)遵循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飲食基本原則。

  (2)適量進食,以保持適宜的體重(BMI=18、5-23、9 kg/m2),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肉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

  (3)穀物攝入以全穀類為主,保證充分的B族維生素的攝入。

  (4)適量食用深海魚,以增加ω-3的攝入。

  (5)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週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性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10000步。適當的日曬可以獲取維生素D。

  (6)日常零食可多選擇發酵乳品,堅果、新鮮水果等。避免食用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及膨化食品,例如,肥肉、動物油脂等。忌食過量辛、辣、腌、熏類,酒類、咖啡、濃茶等有刺激性食物,及過度加工的食品。

  (7)服藥期間禁止吸煙、飲酒,以免降低精神科藥物的療效及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8)出現精神科藥物反應的患者,如肌肉緊張、震顫等,應注意防噎食,忌食大塊、黏滯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進食速度過快未充分咀嚼而發生噎食。

  (9)適當增加B族維生素、維生素D及ω-3等的攝入,對焦慮障礙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