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症、危重症,不健康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嘔血、黑便或出現大便中有鮮血時,就是出現了消化道出血的症狀。為什麼會發生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會引發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如何進行治療與預防?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根據出血的部位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便血等,出血量大時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迴圈障礙。
上消化道出血以嘔血、黑便為主,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嘔出的血液呈紫紅色或鮮紅色,嚴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過快的腸蠕動致使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的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以鮮血便為主,如血液潴留在胃內,與胃酸接觸轉變酸化鐵血紅蛋白,使嘔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樣,如血液停留在腸內時間較長,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的鐵與腸內硫化物經細菌作用結合成硫化鐵,使糞便變黑呈柏油樣便,出血量超過50-70ml即引起黑便。
消化道大出血則出現頭暈、心悸、乏力、口渴、出汗、煩躁、面色蒼白,心率加快、血壓下降,以致昏厥甚至休克等迴圈衰竭現象。
消化道出血會有哪些嚴重後果?
上消化道出血時,胃內出血量達250-300ml會引起吐血,消化道出血一次出血量不超過400ml時,並不出現全身狀況。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過1000ml或迴圈血量的20%時為上消化道大出血,常伴有頭暈、乏力、心慌、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表現。吐血後出現上述症狀的同時,由於全身迴圈血量的減少,在排便或起身站立時導致大腦一時性缺血、缺氧,會暈倒、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治療措施?
大多數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通過禁食水讓胃腸道休息以及藥物治療達到治療的目的,小量消化道出血時可給予止血藥物治療。當使用藥物止血效果不好時,可在胃鏡下用硬化劑注射、套扎、止血夾等方式止血。以上方法均無效時,需不失時機行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
怎樣預防消化道出血?
有消化道系統疾病的患者應在季節交替時,注意防寒保暖,合理休息,避免過勞;飲食溫軟易消化,禁忌粗糙,按時就餐;禁忌辛辣,禁忌油煎食物,禁煙忌酒;保持情緒輕鬆,心情愉快,可以避免原有症狀加重以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特別注意,長期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需注意觀察大便,如出現黑便或便血要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