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非神藥 別讓您的“身高焦慮”害了孩子!

日期:2022-07-08 16:13    來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國家藥監局發佈的2021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的第二條提到:生長激素非神藥,基本常識要知道。絕大多數的孩子只需要進行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以及良好的睡眠,並不需要使用生長激素。此外,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可能伴有一些不良反應。

  我們應當反思,近些年來生長激素的火熱,到底是因為孩子需要,還是父母的身高焦慮?

  什麼是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由位於腦基底部的垂體産生,垂體含有不同種可生成不同激素(如生長激素)的細胞。兒童長高及肌肉發育均需生長激素,成人也需要生長激素以維持身體正常功能。

  生長激素治療適用於骨骺尚未閉合的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

  如果孩子身材矮小,是否就意味着生長激素缺乏?

  可能不是,除了病理性原因(例如Turner綜合徵、炎症性腸病或其他基礎全身性疾病、生長激缺乏)所致身材矮小的兒童外,很多身材矮小的兒童身體健康,也沒有醫學問題,孩子身材矮小還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體質性生長和青春期延遲:比正常情況生長緩慢,稱為“生長延遲”。這些兒童的生長突增比其他兒童晚,其進入青春期的時間常常也稍晚於其他兒童,但在成年時會長到正常身高。

  小於胎齡兒的追趕生長:在年齡更小時已出現生長突增。部分兒童在年幼時生長迅速,提早經歷生長突增。他們暫時比同年齡的其他兒童更高,但隨後其他兒童可趕上他們並長得更高。

  特發性身材矮小:沒有特定原因,稱為“特發性身材矮小”。這些兒童健康,但生長更緩慢,成年時較矮小。有研究表明,身材矮小往往不會導致孩子不快樂。

  家族性身材矮小:父母一方或雙方身材矮小。如果父母身材矮小,孩子很有可能也會身材矮小。

  生長激素治療會用於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兒童嗎?

  雖然美國FDA已批准將生長激素療法用於特發性身材矮小的兒童,但關於生長激素在特發性身材矮小的兒童及青少年中的使用仍存在爭議。

  目前FDA批准的生長激素的適應症除了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外還包括特發性矮小、SGA(小於胎齡兒)出生後持續生長遲緩、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移植前、Turner綜合徵、Prader-Willi綜合症、短腸綜合徵等多種導致身材矮小的疾病。如果孩子的疾病在這個範圍,經醫生嚴格評估,如果確有必要,才可使用生長激素,不同疾病的用藥劑量也不同。此外,有些特殊的矮小性疾病就不適合甚至禁忌,如軟骨發育不全生長激素就不太適合用生長激素。因此,是否可以使用生長激素,一定要找專科醫生做嚴格的評估。

  重組人生長激素適應證及治療劑量

  通常不會對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兒童進行生長激素治療,主要由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生長激素非神藥,別讓您的“身高焦慮”害了孩子!

  治療效果不確定:在不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身材矮小兒童在青春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追趕生長”。而使用生長激素治療不一定能讓兒童生長,即使能讓兒童生長,也只會多長4-6cm。身材矮小兒童接受生長激素治療也不會長得很高。

  費用昂貴:生長激素治療會花費大量金錢,且治療過程並不容易。根據媒體2019年6月的報道,藥品招標資訊顯示,生長激素粉針年化治療費用近1.9萬元,水針年化費用在4.2萬元左右,長效劑型的年化費用在19.6萬元左右。有患兒家長稱,使用生長激素治療兩年半共花費50-60萬元。

  不良心理社會後果:兒童常需要持續多年每日注射1次,由於治療本身引起的對兒童身高的極度關注,生長激素治療還可能産生不良心理社會後果。

  安全性不足:有適應證的情況下,治療量的生長激素引起這些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小。但大劑量生長激素治療可加快特發性身材矮小的兒童的青春期發動和骨骺閉合,盲目大劑量使用生長激素還引起更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水腫、心肌病、胰島素抵抗、腦卒中、眼壓增高、關節病、特發性顱內壓增高及男性乳房發育等。

  如果孩子比同齡兒童身材矮小應該怎麼辦?

  對於身材矮小的兒童,要先進行兒童骨齡、生長激素分泌水準等檢查,還需要排除各種其他疾病,才可以決定是否適合使用生長激素治療。

  確保孩子攝入足夠的食物且飲食健康。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多發掘、多發現孩子的強項,不要太過於關注孩子的身高。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