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相连 十年同行 —— 记京津冀协同治水十周年

日期:2024-02-26 15:06    来源:北京水务网站

字号: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前的早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十年来,北京市水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三地协同治水,重点水务领域协同发展、步稳蹄疾——跨界河流协同治理成效显著,京津冀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区域洪水协同防御能力显著增强,首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更加协调。“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在“京津冀一体圈”次第展开。

携手共治  恢复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承载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水利部近日发布2024年调水管理工作要点,强调持续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强化流域区域生态调度,保持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刚刚过去的2023年,永定河顺利完成全年全线有水的目标任务,2024年,她将肩负着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职责使命,接续出发。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率先突破项目。近年来,京津冀晋四省市协同治理,从2019年起,每年分春秋两季实施官厅水库上游引黄、集中输水向永定河生态补水,探索“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的生态治理路子。北京市也积极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在统筹调配多水源基础上,自2019年以来7次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并取得显著成效,永定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平原南段河水断流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官厅水库、新首钢园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区三个重要生态节点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北京段170公里河道连续5年全线通水,京津冀晋全流域连续3年水流贯通入海,沿岸地下水和生态环境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一条绿色的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形成。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统筹多水源调度、协同实施跨界河流复苏行动,断流多年的潮白河干流时隔22年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京杭大运河百年来连续两年全线通水,北京境内五大主干河流时隔多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沿河三地水生态环境显著恢复。与此同时,京津冀晋等省市共同建立海河流域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跨区域协作平台,通过联合巡河、联合检查、联合执法、专题会商等方式,密切上下游、左右岸、区域间沟通联系,实现跨界河湖联防联控。

地表流动,地下涌动。三地近年来着力加强地下水超采协同治理,同步实施重点领域节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城镇自建设施供水置换、扩大再生水利用等地下水压采措施。北京市也积极出台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严格实施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通过强化重点领域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城镇自备井置换、扩大再生水利用等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地下水开采量从2015年的18.19亿立方米压减至14亿立方米左右,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1米、恢复储量56.4亿立方米,协同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协同保水  绘就绿水青山

春回大地,北归候鸟的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官厅水库。灰鹤、大天鹅、小天鹅、赤麻鸭等南来的候鸟成群结队在库区盘旋、觅食、歇脚,为初春的官厅水库带来勃勃生机。

官厅水库连通京冀,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节点和生态节点。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官厅水库曾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污染,1997年退出北京市生活饮用水源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推进,官厅水库迎来了巨大机遇——2016年,国家提出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总体方案。随后,北京市出台了实施方案,新建八号桥湿地等水质净化工程,河北省怀来县也启动了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京冀不谋而合,将各自规划进行对接,联手启动了一连串工程,推动了官厅水库水质不断向好,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到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新版城市总规如是说。官厅水库是北京的重要战略水源地之一,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京冀两地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官厅水库蓄水恢复、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联合开展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内违法行为清理整治,加大水库周边违法建设拆除和排污巡查监管,实施水库水生态空间管控;实施上游引黄补水和集中输水,水库蓄水量稳步提升,2022年最高达6.9亿立方米,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质从劣V类逐步恢复到IV类,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III类,为永定河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水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正成为候鸟迁徙的驿站和栖息的乐园,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水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京津冀三地同处海河流域,山水相连、心手相牵,都是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十年来,三地加快推动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京冀两地先后签订两期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年又签订了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保护长效机制。津冀两地也先后签订三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现了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滦河、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区域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联动防洪  筑牢安全堤坝

在河北省怀来县的官厅水库上游,桑干河和洋河的汇合之处,便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起点。她从官厅水库起,一路穿越八达岭高原,经三家店流入华北平原。其间,穿北京、过廊坊,最后在天津北塘涌入大海。

一条水系,串起了京津冀的血脉,也联动着三地的防洪责任。

2023年,为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京津冀三地加强上下游会商协调、信息共享、联合调度,最大限度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综合减灾效益,共同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战役。其中,北京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预报预泄、拦洪蓄洪、调洪错峰、控泄滞洪等调度措施,提前24小时启动I级应急响应,提前36小时腾出蓄洪空间1800万立方米,精准有序调度上游36座水库拦蓄洪水4.2亿立方米,首次启用永定河大宁水库和滞洪水库,推迟洪峰到达下游时间19小时,为冀津两地实施各项洪水调度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永定河首次实现特大洪水不决堤、洪水不进城。

“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我们与河北、天津水文部门积极开展雨前、雨中洪水风险研判会商,并就北运河北关闸、大清河张坊、永定河卢沟桥等关键节点开展多次会商。同时,积极向天津、河北等下游区域水文部门提供洪水情势、洪水预警信息,与津冀两地共享洪水预报结果。”北京市水文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京津冀防洪通航水情信息”的特殊微信群,群里除了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外,还有来自廊坊市水利局、香河县水务局、武清区水务局、宝坻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的同行。“这个群原本是为了保障大运河京冀通航建立的,起初群很小,后来加入的单位越来越多,在去年汛期的典型降雨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王云海说。

在2023年8月11日的降雨过程中,为保障北运河防汛安全,北运河管理处于下午4点多提高了杨洼闸的闸门开度,加大下泄流量,工作人员随即在群里通报了变闸信息;仅5分钟后,香河县水务局就据此对杨洼闸下一级的北运河香河段曹店橡胶坝进行两次降坝操作,总计下降60公分;又过了10分钟,再下一级的青龙湾减河泄洪闸也分两次提闸,提请相关单位注意水情变化……“下午5点,廊坊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就出了一个水情快报,也就半个来小时的时间,京津冀这一串单位就都‘串’起来了,水情信息得到了高效传递。”王云海说。

京津冀三地通过强化信息共享、加强三方协同与洪水防御联动,进一步筑牢区域防洪安全堤坝,造福于民。

聚焦疏解  支撑经济发展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古塔矗立,古运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锻炼的北京市民,还是运河之上泛舟畅游的河北游客,正享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十年来,北京市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推动在新版城市总规中根据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2300万常住人口天花板、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从源头处管住用水需求的边界。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建立“产业准入、区域规划、地块规划、建设项目”四个层次的水影响评价制度,构建起水资源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方位的刚性约束体系,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等节水指标十年来累计下降超过50%,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河长制治水工作机制责任制作用,一大批侵占河湖生态空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违法建设实现动态清零。

水是城市的灵魂。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水务承载能力要跟上,且必须得跟上。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十年,北京加快落实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规划,建成了一系列重点防洪工程,加快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协同监管体系,持续提升区域供排水服务能力,不断溯源截污治污,进一步完善河湖生态空间开放共享,持续提升城市副中心水务承载能力。同时,加快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与河北省共同研究城市副中心和河北北三县水资源协同保障方案,全力协助推进廊坊向北三县供水管网建设,提高区域整体水资源韧性,促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